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新年快樂
到目前為止,我的人生一直都沒存什麼錢,因為我的錢一直都花在自己想做的事上面,也努力繁忙工作到後來…才慢慢轉變成業餘性---心靈課程的 " 老摘 "。
我不知道,所謂不貴的貴人 ,是什麼模樣?
咱老中國人總是說,對一個人有重大助益的人就叫「貴人」,且通常是指那些身份顯赫、不可一世的名流,的確,似乎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只有那些身價非凡、地位崇高的人,才有資格與本錢去當別人的貴人。
然而,貴人也可以一點都不貴,因為要激勵、幫助一個人最有效的方式不是靠權位與金錢,而是給人自尊心,給人存在的價值感。
也許,你我都沒有顯赫的身份,但只要有愛心,我們都可以當一個〈不貴的貴人〉為旁人帶來希望與勇氣,您說是嗎?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活的累,並非生活過於刻薄,而是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圍所感染,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
別輕易埋怨,世間清濁不由你;莫動輒自棄,眾人醉醒由他去。
只要一生無愧,人生不公平但依然是美好。
經驗值是由三個部份組成:事件、價值觀和情緒。
我們看到外面的某人對我們做了一些事,這事件是要透過我們的價值觀的過濾,才能啟動內在特定的情緒。
除非是你的價值觀改變了,而且價值觀的改變有時候也不一定是永久性的,真正主宰你哪個情緒被啟動的,是你的價值觀,不是你的性格。
價值觀就是已經預設好的排行榜。
情緒管理是廢話,價值觀管理才是王道。
就像...
前陣子因為回教徒的一些極端行為,引發一系列的人來表態是挺中庸的。
看到他們這樣,令我心生四個感慨:
一.若所謂的中庸,是一個唯有他的神才是真的宗教所定,而且這一神教是目前世界上最多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話,他們制定出來的中庸,根本就是一個諷刺。
二.挺中庸是廢話,是一個彩妝的表面活動,只是流於表面的公關。極端主義者會說:你有你挺,我有我極端。
三.如果沒有法定的『中庸』定義,沒有制度和政策上的管治,極端主義者照樣極端。
四.這是最重要的:沒有一個極端主義是認為自己是極端的。
還有,一種比恐怖分子更恐怖的事...
有人看了之前分享的『笨女人只會想到要怎樣管好老公』,問說:『男人很花心,很賤,不管是不行的,難道真的縱容他嗎?』
其實說穿了,所謂的管老公,其實用著還是『嚴母管敗兒』的策略。
(離不開:檢查對方的手機、電郵、社群帳號)
有的還會要求你把帳號密碼交給她,美其言說是相愛的人不應該有私隱。
(這其實就已經是情感勒索了)
相信一些女士看到說那是 " 勒索 ",她們會振振有辭的說愛本來就不應該有私隱。
那請問...難道你的男人跟你說:『愛就是要接受男人是好色的,如果你愛我的話,就讓我間歇性找外面的女人洩洩慾。』
妳會因為愛他,所以就妥協嗎?
其實,說穿點,這女人講『愛就不該有私隱』其實是廢話,她根本就不是愛,她只是很幼稚的霸占。
她不是要用愛來讓男人留在她身邊,她只是用一條鎖鏈和監牢來留著她的男人。
可是,通常當事人,不管是老公還是老婆,都是看不清楚事情的真相。
老公只會覺得自己無助,老婆覺得自己正義。
但,旁人都清清楚楚看到完全不是那回事 —— 男的不是無助,女的也不是正義。
--- 新年的經典一下 ---
觀音的故事還有野史、別傳。
(註:根據藏傳佛教,觀音發願要救渡一切眾生,但眾生屢屢被救,屢屢再墮落。
結果觀音說算了,我不再救了。
結果心碎導致身碎。
身體碎成一千片後,阿彌陀佛現身安慰他,叫他不要退失菩提心。
然後加持他,把一千片破裂的身體結合在一起,變成千手千眼觀音,同時觀音心中一股黑光,化現了憤怒相的大黑天,阿彌陀佛就說這傢伙是幫忙你救渡那些很X麻煩的眾生。
講不聽的時候,就打。)
這種從心理療法的角度來看,它不失為一個可以釋放情緒的方法,至於釋放得完善不完善,則是另一回事了。
那麼,是否代表靈氣療法沒效呢?
記得,假藉的傳承和有沒有效是兩回事。
有時候,一些修行人看起來傻傻的,他可能在這些事情上看起來傻傻的,不是很聰明、很機靈,但是,一談到甚深空性的時候,你可以感覺到他是真正了解空性的意義。
現在的人是聰明多了,但其實是鈍根性,因為各種疑惑、不相信的雜念愈來愈多。
原因是什麼?
就是因為我們太喜歡在表面上引經據典、咬文嚼字,但卻都没有真正深入抓到要旨。
大師___竹巴昆磊說 “ 根器愈鈍,想法愈雜 ” 現代人真是這樣,表面看很聰明喜歡問很多問題──為什麼是這樣?這個原因是什麼?道理是什麼?
可不可以最簡單快速告訴我它的要旨是什麼等等,但這些没完没了的疑惑雜念,最終都無法幫助我們看到究竟的實相。
再來...
勇氣被認為是一種處於壓力下的優雅,但那其實是一種面對無法改變事實的從容。
真正的勇氣不只是在事情對你有利時保持堅強,更是在事情對你最不利時保持堅強。
為什麼不能讓心從新歸零開始學習,真正的幸福就是不怕失去,『堅持』才能看見人生不一樣的風景。
請記得...快樂是選擇與成功無關!
來源:網路...
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聖誕快樂!!
已斷的傳承,很難再接!
文化大革命後,出家眾還俗,密宗修行者也很難修行,這樣的災難,是古所未有的!
因為是把密法連根拔起,移往國外,有不少傳承現在是滅絕了,接不起來了!
但時間更是不等人,老一輩的密宗大德又紛紛凋零,僧才不及培養,密續也沒全部講修,這對密法的威脅很大!
老一輩的密宗大德,是很努力的把佛法傳到各地,這大家有目共睹......
前一些日子,至尊___達賴喇嘛的基金會發表了!
嘎當派(綠教)接不上阿底峽的法脈,這是無庸置疑的......
有許多傳承消失(子孫斷絕).....
被消滅(政治或軍事原因)...
更常見的是被併購,因西藏寺院沒錢時,一般會把寺產典當出去,當廟產全部當光光...
又沒錢時,就被債主併購,其實原來的傳承,還是可以繼續修,但要冠上債主老闆的新傳承....變成某某派的寺院!
因此,阿底峽的法脈嘎當巴,在格魯派很常見,因為都被併購了!
---也許是護法不靈跑掉了!
亦或上師沒加持力了...
但....總總原因使寺廟沒錢被購併後,
舊傳承當然可以在原先的廟修習(因不修會破三昧耶戒),
但這新廟...就不是那舊傳承的。
而成為某某派的寺院!
----所以,這種經濟原因也是一種對傳承很好的考驗!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四大教派,大都就是四個併購了,許多寺的最大傳承,這也是經濟等情勢下,優勝劣敗的必然,天意如此...奈何!
近年來台灣有不少,這種搞沒有傳承的復興,想再自立門戶!
敬告:
沒有傳承的復興,想自立門戶,在台灣一個公寓就有中心!
就算每一歷史上消失的派又出現,那是哪門子的寺院呀!
要叫公寓寺嗎?
呵呵......
搞沒有傳承的復興,要把斷掉的接起來...
在同時就算是改宗,說不好聽就是 " 叛教 "!
---客氣點來說這樣原傳承就斷了!
如果搞成了四大教派,八大傳承混著修...
---那對原有的教派是不是腳踏兩條船?
---您與大眾用心想就很明白!
---只要大眾用心想就能明白!
還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光怪陸離的傳承,那不都要回去印度與西藏看能接上舊傳承嗎?
看四大派的領導者與一般大眾會說啥?用啥眼光看?
不是光搞一些已斷的傳承再復興,那真把廣大的人當笨蛋!
---這樣可以的話,拿希解派啦、博東派啦,一些已斷的傳承或近消失的傳承,法本再刪刪改改,(還不是原貌)...
那每個人都能當法王赤欽!
每間公寓都是一個傳承!
已斷的傳承,都不該在台灣再接上傳承!
那沒有菩提心可不可以修密宗?答案是:不行!
話又說回來:並不是每個人天生都有菩提心,菩提心是修出來的......
因為," 大樂 " 是眾生所共有,要修密法一般是讓你順水推舟,修得很舒服,而發心是逆水行舟,與自己的天生本性背道而馳,這才是修行!
發心的所依,又分為二:
1.是對一切有情修平等心;所以,當有一個人不在你菩提心的名單中,就要多次數數觀察,想:這人前生一定是我的老母,我們之間的欠債超多!
或是我的妻子、愛人,不然我為何如此討厭他?
2.是修對一切有情生起悅意之相。也就是覺得所有眾生都是可愛的!這一點就更難!
想滿街的眾生都是你的情人,碰上都給他一個微笑!
或是正格的如密法觀想,一切眾生都是壇城眷屬或本尊(這就叫淨相,或是顯空無別,現空無別)
或是,某師父教的口訣:
1)看到每個眾生,第一念頭都說:你好嗎?(現量)
2)第二念頭,心中默念說:媽你好!因為都是我們的親人!(比量)
大部分人,在第二念生起二元執著,覺得他是對我好的,對我壞的,有美有醜,有缺失等,若有分別心,你的無分別智也同時完蛋了!
其實,一個事實是:世上永遠沒有100%一定會對你好的好人,也沒有100%永遠會對你壞到底的仇人!
就算是永遠對你好的媽媽,也會因為情緒不佳,拿棍子打你,出口罵你....不是嗎?
因此,大圓滿的___九住心(九斷法)---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修行!
嘎舉派帕嫫竹巴的 " 俱生合和導釋 " 是以之為九住心最後階段證果的最高必修...
以外道來說 " 住心 ",每個次第就相應四禪八定等天的果位...所以,也就是你今生後世的果!
西藏就有一幅著名的唐卡《調象圖》,所描述的內容就是「九住心」。
透過連環圖示,再配合《阿毗達磨集論》與《經莊嚴論》,我們更能夠清楚地瞭解,成辦「安止」的方式。
道路六彎,象徵「六力」:
聽聞力、思惟力、正念力、正知力、精進力,與串習力......
以調伏大象,來比喻調伏自己的內心......
以火燄的強弱有無,代表「念、知力」的大小......
「九住心」:
1.『內住』──心依止於佛像等任何一種所緣,安住修三摩地。
2.『續住』──持續同一個所緣,安住修三摩地。
3.『安住』──當心已從先前的所緣渙散的時候,心再度專注於先前的所緣,安住修三摩地。
4.『近住』──令所緣逐漸增廣,安住修三摩地。
5.『調伏』──修三摩地時,若生起昏沉的話,透過思惟三摩地的功德,來產生修習三摩地的興趣,心能持於所緣上,安住三摩地。
6.『寂靜』──修三摩地時,若生起掉舉的話,透過思惟渙散的過患,來止息不喜歡修習三摩地,心能持於所緣上,安住三摩地。
7.『最極寂靜』──修三摩地時,若生起貪心和憂愁的話,令其馬上止息,安住修三摩地。
8.『專注一境』──透過認真努力的方式,讓心能按照自己所想要地安住於所緣上,安住三摩地。
9.『平等住』──不須努力,任運而成的,心能完全如自己所願地安住於所緣上,安住於平等住三摩地。
依止安住心的方式「九住心」,心能完全如自己所願地,平等安住於所緣上的,被「輕安」所攝持的三摩地──「安止」的性相。
在止的狀態之下,被觀察自己所緣的力量,引出的「輕安」的樂所攝持的,對自己的對境加以分析考察的智慧──「勝觀」的定義。
已能駕馭,得「止」,身心「輕安」。探求緣空性之「止觀雙運」。
嘎舉認為在這裡是最接近 " 俱生合和導釋 " 的最高階段!
就像:
“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
那一段時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
忍受孤獨和寂寞,不抱怨不訴苦,
日後說起時,連自己都能被感動的日子。”
每天走同一條路,去同一個地方,做同樣的事,完成一成不變的工作,相信不少人都是過著這般重複的循環人生吧!
沒有任何懷疑,迴避可能遭遇的風險,不想擔負任何重責大任,只求過著平凡安定的人生就很滿足了……
但真是如此嗎?
現實中真的存在著如此備受呵護的人生嗎?
就算有,也只是幾個小時的錯覺罷了。
一如我們所知,現實中的人生一點都不安穩。
我們每天的生活就是一天天的「生成」,無論是努力、頹廢、創造、懈怠、退化、獲得、喪失、愛、捨棄、培育、扼殺……
就算停滯也不可能漫不經心地持續著,因為人生是流動的,這就是現實人生。
我們在「生成」的過程中是否要追求更高遠的目標,端看個人選擇。
若不想追求任何目標,就是隨波逐流,不斷被世俗的濁流翻弄;若追求的是安逸,結果就是墮落,步入衰敗一途。
因此,尼采說:
「你所擁有的力量絕對超乎自己的想像,能讓你飛得更遠、更高。
不自我設限,你實現的理想會比想像中更高遠。」
「全心投入工作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因為不管遇到任何事都不會猶疑、慌張、退縮、動搖、不安、怯弱。」
還有...
想要快樂就必須傻,想要釋懷更是要傻...
不讓昨天的內疚與悔恨控制情緒,成為包袱!
因為痛苦悲傷永遠改變不了事實,
流淚也無法創造奇蹟!
更不想再當後悔的奴隸,被過去苦苦糾纏...
因為人生沒有回頭路,我只想快樂的釋懷!
現在,是最公平的起跑點...
往事,卻只是過眼雲煙...
別讓自己為搶不回的過去歲月一再自責,要讓奪不走的現在與未來更美麗而幸福!
再來:
很多人希望自己成功,想選擇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其實只要是路,就已經被人走過了,
我們要做的,是應該在別人走過的路上,
比別人走得更久,比別人走得更遠,
走得更久就能夠走出別人沒有走出的距離,
走得更遠就能夠看到別人所沒有看到的風景!
-- 經典一下 --
Merry Mithra Day Everybody!!
Mithra是耶穌的原型,神話比聖經更早,祂是太陽神,從處女出生,12月25日為生日,有 12 門徒,行神蹟,死了三天後復活,禮拜天為祂的祭拜日。
祂的儀式中有象徵式的,喝祂的血和吃祂的肉,宣揚博愛......
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所有的記錄都比耶穌更早。
基本上你能控制的,只有當下你有的東西。
你不能控制過去,不能控制未來,你能控制的只有你現在所有的這一分鐘。
而如何控制呢?
不是持咒,不是把它們綁在念珠上。
只是看著並欣賞著,就是這樣!
來源:網路...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失去是為了突顯擁有
人生最重要是:謙虛得只剩下炫耀。
不少人還有閒空去思考『有錢重要?還是開心重要?』的問題,其實這問題就好像在比較著到底是蘋果好吃,還是鳳梨美味。
我不知道哪個比較重要,但,我知道哪個比較有用。
有些人會說錢不是永恆。
但,我會提醒他們:開心也不是永恆的。
而且錢有用的時間,通常是會長過開心好多,好多。
其實,這個問題範圍蠻廣,但,一被問時,就有一個很突出的印象。
這印象大都是粉 " 男人 " 的。
首先發現:香港的年輕一代男生,已經出來工作者,他們給我的氣質是有一個共同點。
感覺上氣場是內收,(不是內斂)。
判斷可能是香港人口太密集,所以自然的把自己的氣場往內收,因為平常要跟很多個不認識的人擠在一起,你不希望你的氣場入侵別人,也不希望別人的氣場入侵你的個人範圍,所以大家的共識就是內收。
也留意生活在台北,同樣年齡層的男生也有這個現象,但台北的人口密度沒有香港那樣擁擠。
這種氣場內收的感覺,有一點點像是烏雲蓋頂,唯一想到的可能性就是房地產的價格:台北和香港的房地產是天價。
想:一個剛進入社會工作的大學生,幾乎一生人是沒有可能,能夠擁有自己的房子。
在香港和台北,就算是高薪的打工者,也未必能夠擁有自己的房子。
在網絡上有一篇文章瘋傳,是說一個大學畢業生在台北坐辦公室工作,千省萬省辛苦後,每個月基本上是存不到任何錢。
把心一橫,好像是移居台南還是台中,開貨車。
後來居然能夠買到房子,還每個月都能存到為數不少的錢。
當然,人也開朗了。
可以想像到,進入社會工作後,如果沒有父母支助下,完全看不到自己有能力,買到屬於自己的房子那種無助感,特別是華人的文化也很重視這一塊。
對普通人來說,這是一種雙失的選擇:買或不買,你未來幾十年的壓力都會非常大。
再來...
不少人會做房地產的發達夢:在一個會紅的地段買個產業,短時間內地產起了價,轉了個小圈,賣出去的時候,就已經是轉了個幾十萬。
這就是市場上所謂的 Greater Fool Theory(更大笨蛋理論),市場的價值是由無腦的群眾信念所促使而成。
只要每個人相信地產的價值是只起不落,就有下一個傻瓜會以更高的價錢來買。
但,我看到更多的是有價無市的情況:
永遠要記得價錢是假的,地產起不起價,和你賣不賣得出,或有沒有下一個笨蛋要跟你買是兩回事。
投資,雖然話說要做很多研究,下到戰場時,還是撇不開賭的成份,甩不掉運氣的份量。
那麼,我是在叫人不要投資嗎?
不是。
我是在提醒人,當你覺得你的投資計劃是幾乎無瑕可擊的時候,就是你化身成笨蛋的前夕。
還有:
當一個文字 " 散 " 客,最大挑戰是被更多人質疑與討厭,這幾年真的感觸良多。
只要看見陌生人留負評,情緒難免波折。
幸虧我的記性不好早被訓練過,立刻一夜忘,因此很少帶著雜念來上網 " 波 " 文字。
帶著憤怒與悲傷寫出的文字,就像燒焦的食物難吞嚥,為了防止陌生人食物中毒,一時難過會躲起來,我最喜歡躲進黑暗的網路電影院裡。
然而,在我剛踏入這裡時,卻是好戰人士,想藉條理的思緒與邏輯與人筆戰,來者不拒,口無遮攔。
後來卻發現反抗的戰爭必會導致兩敗俱傷。
或許會有人說,總不能一昧被人挨罵。
的確,無止盡的包容是放縱,也是自我傷害,到底該怎辦?
有朋友說,那就把對方當空氣或是別當人看。
可是依照我過去的經驗,此人會愈罵愈兇,罵到情不自禁,因為人類最恨被忽視。
我是這麼認為的,被人挨罵正是學習「傾聽藝術」的最佳途徑。
若別人不喜歡你,要能接受別人不喜歡你,要先尊重才能自重。
接著,我們有同樣的權利,不喜歡別人的不喜歡,反正他不喜歡你,你不喜歡他,正好打平互不相欠,最終不至於到討厭對方的地步。
如果能化敵為友,是傾聽藝術的至高境界。
當然,更大愛的角度來說,讓對方罵完並且感到舒坦也算功德一件,若以天主教而言這是告解。
不幸遇見情緒壞掉,亂罵一通的陌生人,用不著我來修理,因為我這不是修車廠。
有天,若你討厭我,我不會謝謝你,因為你不姓謝;若你不這麼討厭我,真是謝天謝地,並且謝謝你。
以後,開始接納別人的質疑與討厭,但我不用強迫自己;去喜歡別人的不喜歡,我寧願把時間拿去多喜歡自己一點。
人不能自卑,自卑把自己看得太低,什麼事都做不成;人不能自傲,自傲把自己看太高,最後沒有人能看得起你。
人最重要的是別太關註別人的眼光,不斷和自己比,和自己較勁,讓自己成熟和進步,取得自己的天地。
在別人眼中活自己,永遠是別人眼光的附庸,在自己眼中活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
也就是說,依我們的外表,當下未必有觀眾,但我們說話的表達方式,當下卻一定會有聽眾的。
未必有人在看的外表,我們卻如此重視,而必定有人在聽的說話,我們卻不加修飾、很少檢點,只憑著與生俱來的本能,加上成長過程的習慣,就這麼一路說過來了。
有些餐廳、銀行、百貨公司,以及客服中心,都會好好訓練服務人員的音量,但也只限於服務用語,其餘的個人說話方式,公司當然也就管不到那麼多。
我自己的遭遇,是因為小學開始,就被 " 訓練 " 成,要長時間對著鏡子自我演講,檢查自己的表情、手勢。
後來,參加了辯論社又繼續研究:如何在說話時佈下陷阱讓敵手中計,以及如何防範敵手佈下的陷阱。
我是一點也不喜歡這些訓練過程,也極力避免使用那些我曾經學到的、僵硬的技術。
也許就是這些經歷,讓我有立場告訴你:說話是可以練習的......
在練習的過程有點勉強、有點辛苦,但也絕對不會比節食減肥或把臉削尖來得更勉強、更辛苦。
還有一種更好的 " 鏡子 ",就是請那些聽過你講話、跟你聊過天的熟人,坦率的告訴你,他們平常聽你說話,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畢竟,話...本來就是說給別人聽的。
就像...
管他奔跑還散步,不都是往前嗎?
常聽到話:「從小就是個溫和的孩子,安靜貼心,與一般孩子最不同的特點,並善於思考的小孩...」
我經常懷疑自己的身體裡藏著一個古老哲人的靈魂呢!
因為我都是用自己的方式來看世界的......
不過說也奇怪,眾親朋好友眼中乖巧無比的孩子,自從上了幼稚園開始,卻百般不得老師喜愛,家人屢屢接獲學校的「故障通報」,頻率之高幾乎讓人手軟。
也很感謝老師一而再;再而三的「客訴」,這不但激起我積極尋找方向的動能,也反思了台灣教育的單一性。
是不是只有學習狀況良好的孩子,才稱得上是個好孩子呢?
是不是成績好,人生才有價值呢?
是否每個孩子都得像樣板機器人般符合程序,才能受老師疼愛呢?
認清了這種偏頗的教育觀點,正以一種不可逆的價值長久存在於社會之後,於是我學會改變先前的學習態度...
我告訴自己:「請慢慢走,就算有能力奔跑,那也不代表我不能散步。
這樣慢慢走著,或許能見識更多別人看不見的風景。」
後來,老實說我不確定,是否有誰能認同?不過能確定,找到自己專屬的「風格」了。
就算不被認同也沒關係了!其實,這只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一種讓自己能心安理得的方法......
我喜歡自己,是因為自己的不完美。
因為,能坦然地看待自己的不完美,勇敢地坦露那份不完美。
年輕時,其實你不會想到自己正處在見證世界轉變的關隘......
即使走了這麼多地方,年輕時,我缺乏足夠的知識跟經驗去理解世界,生命對我來說依舊陌生、模糊。
我的人生很平凡,但年輕時總是不甘心平庸。
年少的放浪,深掘我對生活的欲望,我貪婪的靈魂永遠想要更多,想看更多、想得到更多。
可是,我慢慢發現,那些想要的一切,好像沒有這麼必要。
一天當中,只要有東西吃、有地方睡,我就已經覺得非常滿足。
而我就正走在夢想的路上,一點一滴地消融了,自己對世俗的渴望。
如何克服恐懼、不安?
當你的心愈開放,你就愈能控制你的意識。
恐懼不是一種固態的東西,我們要了解恐懼不是來自於外在事物,且無法傷害我們。
問問自己,恐懼的本質是什麼?
其實它的本質是空的不存在的,恐懼是一種心念,是由我們的内在意識,所變化而來的一種現象!
朋友,你今天醒來的時候,是懷著感恩的心情,懷著盼望,還是像個孩子般一樣的耍賴,懷著疲勞和失落,甚至抱怨哭訴著起床呢?
來源:網路...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剛好遇著你〉
臺灣人喜歡窩在家談論世界,從經濟、政治、文化與教育、創業談到失業,然而,臺灣媒體又擅長製造對立與仇恨,導致我們經常活在恐懼中,最後只能把憤怒當盾牌來保護自己。
這陣子大家情緒都特別惆悵,心中滿是替下一代的擔憂。
大家都想讓孩子出去看看不一樣的世界,讓孩子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種選擇,能走得出去都是機會。
與其待在家罵人,不如去外面的世界探索,創造更多機會與可能。
或許,此時會有人冷嘲熱諷,沒錢哪都去不了,不然又是回頭抱怨臺灣有多差,政府有多爛,某天卻發現自己也爛掉,特別是嘴巴。
以前,總看著臺灣新聞罵臺灣人。
我認為國際觀很重要,語文很重要,不然就是只會在考研補習班裡聽著講師看世界。
有時會開玩笑,若嫌臺灣差就出去看看世界,你遲早會發現臺灣沒這麼差。
國外喝到的珍珠奶茶都沒臺灣好喝,這也是一種臺灣沒這麼差的概念吧......
「走出臺灣,才是真正看見臺灣的好。」
旅行,是為了培養看世界的習慣,希望不要老窩在家談論世界。
很喜歡的一段話:「在走過了長長的人生路後,更有了深刻的明白。」
年少的自己,總把眼光看著別人,總想著只要努力追逐一定可以擁有美好。
漸漸地明白,追逐...是很辛苦的事,也常忘了所謂何事的茫然追尋。
「追求」是從自我的角度考慮,忽視了事物内在的微妙規律,所以常常事與願違。
「吸引」則是從完善自我、奉獻自我出發,順應了天理,投其所好,皆大歡喜。
有人說:
如果從沒有品嚐過溫暖的感覺,也許就不會這樣寒冷。
如果從來不曾離開過自己的房間,就不會知道原來自己是這樣的孤獨。
可是,我說啊...
如果你從來沒感受過寒冷,也許不會明白溫暖的滋味。
如果你從不曾孤獨過,也許永遠只會關在自己的房間。
就像:
生命中有一些人與我們擦肩了,卻來不及遇見;遇見了,卻來不及相識;相識了,卻來不及熟悉;熟悉了,卻還是要說再見。
對自己好點,因為一輩子不長;對身邊的人好點,因為下輩子不一定能遇見。
或許,我們要好好珍惜的是這輩子,因為不一定會有下輩子......
人生有著許多矛盾:
人們急於成長,然後又哀嘆失去的童年;人們以健康換取金錢,然後又想用金錢恢復健康;人們對未來焦慮不已,卻又無視現在的幸福;人們活着,仿佛從來不會死亡;臨死前,又仿佛從未活過。
人生就是一本長篇大書,你必須有畫出章節的能力,沒有幾個人真懂得生命的節奏需要有所起伏。
太想要風平浪靜,反而會陷入一種過度掌控,以為乖乖的壓抑情緒,就是遵守承諾,以為我控制你、你控制我就是平衡。
是的,醬子也許就是教育部認可的模範生,但這個分數的標準不一定和學校以外的人生一樣。
畫出章節的意思,是可以給個時間做出段落。
這個檢視的方式,也許就是聽聽對方的感受,只要傾聽,不要辯論,更不要想征服。
不論對方說的有沒有道理,都是他的感受,要和他繼續生活下去,都沒有這種耐性,那所說的愛又在哪裡?
這個檢視沒有目地,不是跟對方乞討什麼或控訴什麼,而是要聽了沒有假設結果的傾吐,才會幫助雙方找到純粹的感覺。
檢視之後,設法讓每個結果都是好的結果,就是給自己的心遼闊。
然後,才是全新一章的開頭,你要學習改變相處,不要害怕你的想像超越了你的經驗,也不用擔心離原先的那個傳統太遠,這是你的心,不是大家的娛樂,知道自己自有分寸,需要被鼓勵去大膽想像,因為你失去想像的能力很久了。
不管上一個階段有多苦、多慘敗、多倒楣,那都是上一個階段了。
想,也不會只有一次。
很簡單,就是一張白紙,請盡情揮灑,嚴謹實驗,相信人性就是這麼不完美。
請不要再以淚洗面地抓著,你所謂的「永遠」不放。
為什麼同為人類,男人就不能哭呢?
男生要哭的話,還得要受到別人的冷眼嘲笑。
也許,是千百年來的觀念讓男人承擔慣了,所以...淚,不會這麼容易就流下來,因此能讓男人會流下淚來的,都是對他萬分重要的人或事。
如:
一個在戰場上歷盡過生死的士兵,卻會為第一眼看到的初生子女而流下淚;性格再剛強的男人,都會在父母的喪禮上失聲痛哭。
女生的眼淚包含的總是委屈、不滿、失望,而男人的眼淚就是不捨、感動和愛。
能讓男人流淚的女性,都在他的心目中有很重要的份量,亦是因為他完全信任你,才願意在你面情盡情釋放。
男人的確通常都是剛強的一方,但在這樣的男生的心目中,都有好幾個對他特別重要的人值得讓他流下眼淚。
如果你就是其中一個的話,好好地珍惜他,讓他在你的懷裡盡情流淚。
男人的強硬是留在外面,而不會對著自己珍惜的人,能讓他在你面前流淚,那你就是他最信任,最重視的人了。
所以:男人的眼淚比女人的更值錢。
別再用不夠完美來折磨自己!
或許,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成了「揮別完美主義」的實踐者。
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有所謂好的工作者都是好人;也不是在國外工作,就能證明自己有夢想,有行動力;更不是拋下工作去旅行,就真的能夠改變人生。
可是,一個對世界沒有好奇心的人,臉書上的打卡也還只是鼎泰豐,一樣吃阿Q桶麵配著味全花生麵筋,所以很明顯地,旅行、出國工作這些事情,本身根本沒有什麼了不起,而是熱情,讓每一趟旅程都顯得超讚。
如果覺得只要去旅行,人生就會變好,這樣的人不但會鍛羽而歸,還會忿忿不平地說:「旅行有什麼好?根本都是騙人的!結果還不是一樣!」
這樣想的人,其實忘記一個重點「完美就是用有熱度的生命,做你認為對的事......」,而不是...只要踏出這一步出去旅遊,讓人厭倦的上班族生活,彷彿就會像轉開一個神奇扭蛋,從此迸發出一道美麗的彩虹,劃向天際,指引出人生的方向。
或者,你是個相信自我成長的人,說是找到對生命的熱情也好......
總之,請不要再用「不夠完美」來自我折磨,專注將生命花在值得浪費的美好事物上,逐漸變成一個自己喜歡的人。
再來...
佛法應變成通識教育,能讓初學者省下很多傳統嚴苛的師徒條件,例如:視師如佛、上師所做皆恩的觀念。
只要是跟隨一位對佛法有基礎知識的老師,初學者都能學到佛法知識。
當他對佛法有了解,下一步才可能找到具格老師。
希望大家不是跟著一個傳統,形成一種外在形式或儀式來修行佛法,這樣不是很圓滿。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是需要一些感覺,這樣才能很圓滿如法的修行。
禪修技巧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到如何安住自心,跟心互動,而不是被心牽動。
不然,就只是跟著一種傳統。
還有...
在華人的父母,通常孩子表達方式讓父母目瞪口呆的無語時,通常父母就會罵他『頂嘴』,有的會大發脾氣,更有些會動手打人。
原因無他,父母會說這是父母的尊嚴,孩子不尊重他?
但,如果孩子不是無理的反駁你,他只是用講道理或問問題的方式把你問倒了。
你生氣的話,說穿了,就是你不能接受自己比孩子笨。
特別的提醒父母們:如果你的小孩很會講話,能夠找出你說辭的漏洞,導致你無話可說,確實是你比孩子笨。
但,這卻是一個好消息。
因為,這證明了,你的基因是會進化的。
你的下一代比你聰明,絕對是好事。
但,華人父母卻視此認為對方不孝、不敬!
難道,你要以後的每一代都比上一代笨嗎?
-- 經典一下 --
網路上有人問我有沒有死後的世界,我不知道。
不過,好幾年前有人問我有甚麼咒可以唸給他的婆婆,因為她已經在醫院裡病得很重。
根據我所知道佛教咒語,很多都可以唸,有紅教的六道金剛咒,有往生咒,或阿彌陀佛咒等等。
不過,當時我給他的建議是唸藥師佛咒。
原因是藥師經裡面的官方宣言是:任何眾生臨死前若聽到有人唸藥師佛的名號,或用手按著亡者的頭頂而唸藥師佛的名號或咒,八大菩薩會他們的誓願來把他帶去淨土。
藥師經中節錄:『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花中,自然化生』
大概的意思是:有人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因為功力不夠的話,臨終前可以自己唸或聽別人唸,八大菩薩會來做導遊。
當時這位網友就上網下載了藥師佛的咒,錄在 MP3裡面,然後用耳機給他的婆婆聽。
那麼,她死後也沒有去到極樂世界,我不知道。
但除了一些人說自己發夢或陰陽眼看到亡靈以外,我相信沒有人是能夠知道他的婆婆是不是去了極樂世界。
不過,據這網友的觀察,他的婆婆臨死的時候,一直聽著耳機,臨斷氣前,雙手伸出來一下,好像要接待人。
(她一邊的手其實好像已經不能動了)手一放下,然後斷氣。
網友檢查她的呼吸,確實已經斷了。
不過,全家人之後的觀察,是說婆婆看起來好像是閉目養神睡著了一樣。
如此,好像是家人看了之後,比較容易放下,覺得婆婆好像是去了一個好地方。
以佛教的觀點,死的時候,最好是清醒的經歷死亡的的過程。
當然,從一般人的看法,最好是睡眠中或昏迷中就去世了。
但,以佛家的觀點,這不是真的善終。
有需要的朋友,下面就是藥師佛的咒,它不只是用來給亡者用的,經典還揚言有很多世間的利益。
藥師佛咒 Tadyatha Om Bhaisajye Bhaisajye Maha bhaisajye Bhaisajya raja Samudgate Soha
(他呀他,嗡 白殺借 白殺借 馬哈 白殺借 白殺加 啦炸沙目噶爹 所哈)
藥師佛的梵文名號 : Namo bhagavate bhaisajya guru vaidurya prabha rajaya tathagataya arhate samyak sambuddhaya.
(那摩 吧噶哇爹 白殺加 古魯 外度日呀 帕啦吧啦炸呀 他塔噶他呀 啊日哈爹 三呀克 三不打呀)
(註:我不是藥師佛咒的專修者,只是提供資訊分享者...)
來源:網路...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悉(息)解 / 覺宇派
論見概述:
帕丹巴桑傑認為,他所傳授的教法有自己的不同特點,《帕丹巴桑傑與瑪久拉仲(瑪吉拉[腦]尊)傳》記載道:我與藏地僧伽的不同之處在於:
1、帕丹巴桑傑以追求過去果,而分離世間俗人;藏地僧伽卻喜好人間八法。
2、帕丹巴桑傑將不順法轉為道用,以作密宗修持者的特別方便法;藏地僧伽卻以對治捨棄煩惱或無明者。
3、帕丹巴桑傑將逆緣生為助友,作為瑜伽行者之道;藏地僧伽卻以惡境逃避。
4、帕丹巴桑傑認為慾望是煩惱的根本;藏地僧伽卻不修法而修福澤。
5、帕丹巴桑傑認為修持或修煉的教授秘訣來源於癡語;藏地僧伽卻以黑字充滿器具。
6、 帕丹巴桑傑認為聽聞的目的是為了調伏,以求溫和善心;藏地僧伽卻以習法作為增加傲氣之力。
從息解派的這些特點不難看出,息解派不直接逃避和否定現實,而是將現實生活中的生老病苦等諸煩惱,以利樂相識,將逆緣轉為道用,作為助友,並通過它來認識心性,瞭解境義領悟事物的空性,從而捨棄世間的所有貪慾、斷除無明煩惱,息滅痛苦,成就正覺佛果。
但是,息解派最終強調的是事物在本性的「虛幻」和 「空」而不實,體現了般若「空」的思想。
覺宇派的教法,主要是以般若波羅蜜多為宗義,結合大手印覺法修持的一種法門。
就是以菩提心或慈悲心來斷滅自利心,以般若性空來斷除我執——人世間一切苦惱的根源。
故覺宇派的教法,又稱般若波羅蜜多魔之覺宇法或大手印覺法(phyag-rgya-chen-mo-gcod)。
覺宇派的教法,據藏文典籍《宗教源流史》記載道:「覺宇派教授之實質,乃以般若波羅蜜多隨順密教而修行,該宗派對待世間萬物的態度和方法,有別於其他諸宗派或他人,覺宇派認為,由於人們不能認識「我執」之故,特別注重或愛戀個人的享樂、名利、權勢和地位。
而且對待給自身利益造成危害的所有人、及餓鬼非人等,往往力求於猛咒式咒術等,以忿怒驅逐,退轉厲業——諸魔。
而覺宇派對待諸魔,即不利於自身的所有人和非人等,則是以慈悲和憐憫之力,將他們召引為眷屬眾。
覺宇派注重供養施捨,上至佛法僧三寶,下到六道有情眾生,尤其是那些遭受厄運的男男女女和威脅性命的兇惡、恐怖的餓鬼,及非人等,均以豐盛之資財供養、佈施,而且以一種獨特的施捨法,把人體觀想為「食料」,即餓鬼、非人等食料或食飼加以供養和佈施,從而斷除「身體」之「我執」。
並認為以慈悲和憐憫執受惡魔、非人等,以及從「熱血肉」 調伏、教化,並可獲得無上之菩提。
(一)、大手印覺法
大手印覺法,專指覺宇派修持的一種教法,是覺宇派的基本教法。
它不同於藏傳佛教其他諸宗派,諸如噶舉派等修持的「大手印」。
瑪從拉仲將一般意義上講的「大手印法」分為:正法大手印,業之大手印,三昧耶大手印,樂空大手印和明空大手印等。
具體而言,由情器世間所攝的諸法,就其本體或元始而言,皆無自性,即自性空,因此,其自性為空性者便稱作正法大手印或法印。
如果瑜伽行者能對此義理解,對「空」純熟,且能使「空性」轉為道用,便可發揮脈、風息、明點之輪的作用或功能,並通過依止有學問的智慧母,將大樂轉為道用從而以大歡喜增強體力,這便稱作業大手印或業印。
諸如這樣的瑜伽行者,以隱閉的方式並通過與外在實行 之三昧耶不分離的途徑,修持驗證所有功德,這便稱作三昧耶大手印。對諸如此類不貪戀殊勝大樂,從而流露出空性暖流,這便稱作樂空大手印。
諸如這樣的瑜伽行者,因斷離煩惱染污或所有覆障之故,證悟一切現分,不實而空,猶如夢幻一樣顯現,這便稱作明空大手印。
藏傳佛教覺宇派修持的大手印覺法,則是依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空性大手印與內無上密教二義和合而進行修持或修煉的一種能斷大手印。
覺宇派的「大手印」,其中 「手」指所有境現分,「印」則指由於所有現分境或顯現境本體元始,本性皆無自性即自性空,所形成的內大空之現分和自性不實之空的無別雙運。
所以覺宇派認為,此亦是位分境外之大手印。
就覺宇派而言,如果瑜伽行者通過證悟內、外二者「無我」, 並運用使得風心攝入中脈之道之力,從樂明直穿的殊勝修煉中,明鑒過去、未來和現在三世,從而增長 善識諸法的光明,同時依賴講、辯、著貫通無阻或嫻熟等果位的若干功德資糧之光明,教化眾多芸芸有情,具備能做此意義事之強大能力,即可稱大手印。
因此,諸如這樣的瑜伽行者,即稱大手印覺巴(意即大手印能斷者)。
諸如這樣的教法,即稱大手印覺法。
覺宇派修持的大手印覺法,就具體而言,可區分為外、內、密與本體性或真實性四行相,四行相又有各自的斷除之境或斷除對象,即四斷除之境,其中,外之斷境,為 「年巴」即各種凶煞類。
內之斷境,為疾病和妖魔。
密秘之斷境,為諸分別生受。
本體性之斷境,為三毒,即貪、嗔、癡和五毒,即貪、嗔、癡、慢、妒。
攝收四斷境的方法是:瑪久拉仲認為,若能分離貪戀、愛慕、可攝收「外」之斷境鬼神等。
若能分離利、害之意想,可攝收「內」之斷境病魔等。
若能分離善、惡心住所緣,可攝收「密秘」之斷境諸分別。
若能分離心之根本,可攝收諸本體性。
但是,四斷境的攝收,定斷或決量及圓成,均由瑜伽行者在其修持過程中依次逐步修行而完成的。
如果修持者對所出現的鬼神之各種恐怖幻術或神變,毫無畏懼,則獲「外」之定斷位即決量。
如果修持者對所產生的任何疾病、痛苦、煩惱,能以「業」識知,即獲 得「內」之定斷位。
如果對所生起的任何分別,不論好、壞、不起分別心或心不思慮,即獲得「秘密」之定斷位,如果對內外出現的任何各種欲樂,能分離「我執」,則獲得「本體性」之定斷位。
四斷境的圓成位,每一斷境可分為上、中、下三個圓成階位,其中,四斷境的第一圓成階位,即:如果對所顯現的任何各種不同幻變或神變,能以平靜心相持,則為證得』外」斷境之第一圓成位。
如果對鬼神所示現的各種恭敬、信奉、能賜施各種悉地或成就,即證得「內」斷境之第一圓成位。
如果對疾病、妖魔,分別以和靄公 平相待,使身心安寧,即證得「秘密」斷境之第一圓成位。
如果以慈悲和憐憫,出離、厭離無常煩惱,且能信法入法,即則證得「本性」斷境之第一圓成位。
四斷境的第二圓成階位,即:如果對所產生的任何恐懼、畏怖,能分離危險、駭怕,即證得「外」斷境之第二圓成位。
如果對所產生的各種疾病、妖魔和痛苦煩惱,能自行寂滅,即證得「內」斷境之第二圓成位。
如果對所產生的五毒等任何煩惱,能從自地解脫,即證得「秘密」斷境之第二圓成位。
如果能分離內、外一切之「我執」,即可證得「本體性」斷境之第二圓成位。
四斷境的第三圓成階位,亦是四斷境的最高圓成階位,具體如下,即如果能威鎮殘暴、惡毒的幻變和大恐怖,即證得「外」斷境之第三圓成位。
如果對所產生的疾 病、煩惱、妖魔等任何災害和罪惡,能分離「我執」,即證得「內」斷境之第三圓成位。
如果對所產生的任何逆緣、災難不幸,能以助友待之,或示現為友,即證得 「秘密性」斷境之第三圓成位。
如果能現證「無我」本性為自性空,法性無垢無味自性空,即證得「本體性」斷境之第三圓成位。
總之,覺宇派大手印覺法認為,只有證悟心之自性,才能威鎮「外」斷境之「煞」地,從而斷除各種恐懼。
只有分離慳貪,愛戀之執,才能鎮服「內」斷境之病魔,使得身心安寧。
只有分離「是」、「非」算計,才能威鎮「秘密」斷境之分別,從而安住心性,斷除一切煩惱痛苦。
只有分離偏心或偏離之心,才能鎮服世間一切,證悟世間諸事物「無我」,所有一切「自性」皆「空」,世間萬物並非實有,並不存在真實的實體,因而也就無自性可言。
產生所有煩惱之總根源——「自我」,也隨之斷除。
這就是覺宇派大手印覺法的內在含義和修持目的。
(二)、四魔覺宇法
「四魔覺宇法」,是瑪久拉仲依據帕丹巴桑傑之舅父聖天的《般若波羅蜜多秘訣》,並結合自己獨特的實踐而創立的一種教法義理、四魔覺宇法,亦可稱作四魔斷境法,是覺宇派教法的核心內容和主要教法義理之一。
覺宇派認為,「我執」是無明的根源,它像「魔」一樣非常可怕,倘若不斷除「我執」魔,它的侵擾就會不斷。
覺宇派所說的「魔」,並非一種體大而十分恐怖的實體,它產生的根源是「自我之心」。而四魔覺域法,就是針對「自我之心」,把「心」作為「境」或「對境」, 並分別為「四魔」而修持的教法。
具體如下。
覺宇派四魔覺宇法中的四魔分別為:有礙魔、無礙魔、喜樂魔和執著魔。
其中:
1、有礙魔及其斷除法
有礙魔,是一種依賴於外在之境,即外在客觀物事物,並由感官或感覺器官產生的魔。
覺宇派認為:當外在客觀事物成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等感官把握和感覺的「境」,或者對像時,所產生的善、惡、貪、厭等感覺,是以破立,即否定和肯定來辯識、見識的,故稱之為「有礙魔」。
關於有礙魔,瑪久拉仲解釋道:「當眼根觀見『色』境時,以善、美之『色』,會產生貪著、愛戀之感;對惡、醜之『色』則會產生厭惡、憎恨之心。
以此類推,由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諸根所識的聲、香、味、觸。
如果各自的境或對象是美的、善的,便產生貪著、愛戀之感,反之,是醜的、惡的,則生起厭惡、憎恨之心,故此,謂之為『愛、憎二取(執)之魔』。
由於這種在諸感官之境中真實存在,而就此生起的貪著,愛戀、憎惡,已真實地掛礙,牽制諸根,即各感受器官遂侵犯了眾生有情,且構成束縛世間有情,即輪迴流轉之基因,故此,謂之為魔。
因為它已掛礙,牽掣了實有的善的,或者惡的外境對象,由此成為魔,故又稱之為有礙魔」。
覺宇派認為,各感官或諸根所識,所感覺的境或各種對象,也就是說外在客觀事物,不論善惡,凡是由此產生,生起的所有一切感觸,或者感覺,諸如貪著,愛戀,憎惡等等,都是魔,即都是侵擾眾生有情的煩惱、痛苦,是覺域派斷除的對象。
如何才能斷除有礙魔,即由諸根與客觀存在相觸所產生的善、惡、美、醜的各種感覺或執著。
瑪久拉仲認為,就根識所觀見的外在對象,即「色」而言,本體本無自 性,它顯現的只是一種「假有」,實際上並沒有能夠構成「我」,並非真實存在。
因此,對這種「假有」所執的貪著,或者憎惡,也是虛空的,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能以此,即自性空觀想修行,就能斷棄對「假有」所執的貪著、憎惡等,並從「色」境中獲得解脫。
同樣的道理,耳識的對象,即境,是聲音,鼻識的對象是香,舌識的對象是味,身識的對象是觸,就聲、香、味、觸諸境而言,本體本來就沒有自性,即自性空,諸根識之境顯現的只是「假有」,所以,對諸根識之境產生貪著、憎惡等,實際上是虛空的,如果能以自性空觀想修行,即可斷除對諸根識之境所生起的貪著,憎恨等感情,從而從諸根之境中,獲得解脫。以達到斷除一切有礙魔。
2、無礙魔及其斷除法
無礙魔,是一種不依賴於外在客觀對象,而是由自心分別善惡,並以善為神,以惡為鬼的魔。
它與有礙魔的不同之處在於:有礙魔是由感官感觸的對象而產生的;而無礙魔則是由心境或分別心生起的善惡分別而產生的,有礙魔產生的根源是外在客觀對象,即外境,而無礙魔產生的根源是內在心境,即自心。
用瑪久拉仲的話來說:「心,即無礙魔。」
瑪久拉仲認為:「所謂無礙魔,它雖然在根識之境中不真實存在,或親自顯現,但是在自己心中卻能生起諸種善惡分別。
而且把自心生起的恐怖、畏懼,謂之為鬼,並以鬼為惡;如果心 境清淨,生起快樂,愉快,則謂之為神,並以神為善,如是在心中執善、惡二分別。
因此緣故,心變得雜染不淨或煩惱。
然而,對這種煩惱雜染盡管不真實掛礙,而使其倘不成為實境,但是,它對不善之業必定造成轉移,潛流的侵害,故此,謂之為魔,正因為它倘未成為真實之境,亦不真實掛礙,所以,稱之為無礙魔」。
這就是說無礙魔,不是與感官對象,即外在客觀存在直接發生關係,或者直接掛礙而顯現、生產的,它是發自於自己內心,即意根的諸種思慮。
由於無礙魔來源於自心,是心所創造出來的,而不直接接觸感官或諸根認識的對象,故此,謂這為無礙魔。
無礙魔以善、惡二分別相執之,並把意根發起的快樂,認為是善,而謂之為神,則把意根發起的恐怖,認為是惡,以此為鬼。
因為自心中執有善、惡,神、鬼二分別,自心或意根就自然變成雜染煩惱。
這種雜染煩惱之心, 對善業且能產生障礙,故此,謂之為魔,成為覺宇派斷除的對象。
如何斷除無礙魔?
瑪久拉仲在她的《般若波羅蜜多秘訣覺宇教理佛言大品》中說道:「認為神善,並以神相執;認為鬼惡,並以鬼相執的這些所謂的神、鬼,就是心中生起的慾望,恐惑等諸意念,實際上不過是自己的魔生起於自己,除了個人的自生心之外,它的發起不涉於彼他任何事物。
正如《法性廣大淨信》中所言:『任何意念皆為心之發生 』它好比平靜不動的大海,能掀起萬頃波浪等,如是這樣體悟的士夫,就不必造作任何意念,僅從自地便可破滅,斷除所有意念,即無礙魔」。
瑪久拉仲認為,以善惡神鬼二執的心性,本體無始並非真實,它沒有自性,自性空寂。
心中生起的善惡神鬼的分別,實際上就是這個自性為空的心的產物。
如果能體悟到這一點,自己的心就能持於清淨狀,由心生起的各種慾望、恐惑和思慮等,將在其中自行斷滅,就像平靜的大海中掀起的波浪,最終在大海中消失一樣,斷棄心之執著, 使心身置於安寧自如狀態,無礙魔便在其中得以斷除。
3、喜樂魔及其斷除法
喜樂魔,產生於自心貪著的各種事物,諸如名利、權勢、錢財、功德等,對這些事物生起的愛慕、貪戀以及自心貪著的各種事物得到滿足,而由此內心生起的快樂,喜悅等,覺宇派稱之為喜樂魔。
瑪久拉仲認為,不論是共同的喜樂魔,還是殊勝的喜樂魔,皆來源於理念幻化的心。
這種心緣起於對名利權勢,家眷財富的愛慕、貪著,以及對各種成就,諸如親見本尊神,修煉獲得驗證,夢有先兆預兆,能調伏眾有情,鎮滅各種疾病等一切成就的執著和渴望。
因為由此生起的歡樂、喜悅可以滋生傲慢,矜驕之故,遂習成為解脫道的斷障或魔障,因此,謂之為魔和喜樂魔。
喜樂魔有又共同魔和殊勝魔之分,共同魔中包括由傲慢心滋生的喜樂魔,以及對福澤財物發起的敬逸魔,對名利敵友發起的慾望魔和對子女配偶家眷發起的歡喜魔等。
怎樣才能斷除這些魔呢?
瑪久拉仲認為,不論這些共同魔給我們提供什麼樣的功德,如果一個人具備心境不二的明智,他就不會把這些功德持為常有。
應該意識到這一切只不是虛幻的夢境,本性不存在任何貪著,它就像美麗的外表在顯示自己美麗,實際上就是自生裝飾或包裝自己。
因此,對這一切並不值得生起矜誇之心,假若既使生起矜誇,傲慢之心,那也只不過是理念虛幻的執著所造成的。
倘若能認識和體悟到所有功德都是虛幻夢境,虛而不實,一切皆無常,並以這種無執清淨的本性行之,即可斷除所有共同魔。
殊勝魔,是相對修行者或瑜伽行者而言的,它表現在道和果位兩個方面,一般來說殊勝魔分別有:正見離戲論,即空性見生起的快樂修平等性生起的快樂,行無分別生起的快樂,入修持道生起的快樂等。
瑪久拉仲認為,這些快樂倘若被瑜伽行者稍許在境中受用,就不能進入正道而成魔之業。
如果瑜伽行者能意識到正見、正修只是在暗中表現外,不完全在心中所作,但在心中會生起不滅的種種意想。
對於各種意想,只要瑜伽行者不改變自己正見的思想觀念,能使生起的諸種意想改變成現示平等,不偏不倚的空性,從而斷除不正見果位之魔。
亦復如是,倘若瑜伽行者能意識到所有一切是自性心所造作的,這樣修行者既使不去修持,也能分明心中生起的任何意想,並不改變其義,完全領悟,自地解脫,就像在燃燒的酥油燈中放入酥油那樣,溶化於其中,不修持便獲得靜慮,即殊勝修持,遂不正修果位之魔由此斷除。
倘若瑜伽行者能使自己的正行從中自我解脫,就不必專門正行,亦不必執平等為對治。若能意識到所有魔都自生,自己就會無礙無阻自我解脫。
若是證悟殊勝,正行就必無遮。
但是,不得修不悟之行,應該按次第加持,依次正行,最終獲不行而行的殊勝正行,這樣即可斷除不正行果位魔。
瑪久拉仲認為,倘若瑜伽行者不作任何修持,而修煉實踐,這也是一種修煉,它是一種學問、知識、明智的修持。
這種修持在實踐過程中,不急求功利或急功近利,而 要依實踐或長期的修煉求得正實義或正確義。
不旁取、近取無所生或不生,依此修持,故謂法性修持。
又因為明智在現分境中斷除之故,明智在境中便能得到無貪著的修證,即入解脫或涅槃殊勝道,從而斷除不入修持道果位之魔。
4、執著魔及其斷除法
執著魔,是上述三魔,即有礙魔,無礙魔和喜樂魔的總和。
覺域派認為,由於對客觀對象的執著,而生起了有礙魔。
如果能體悟到由於客觀對像所生產的諸貪嗔之根源 是執著,並在體悟中自行斷滅執著心,即可斷除對客觀實體的執著,即無明。
就是說可斷除有礙魔。又如無礙魔的五毒等雜染煩惱,以及對不見之鬼生起的恐懼和對不實之神生起的各種希求等;又如喜樂魔的對諸功德生起的快樂、傲慢、矜誇等,所有這一切都是由於執著而產生或造成的。
因此,瑜伽行者應該意識到所有一切 只不過是自己所幻化的,並非真實存在。
倘若瑜伽行者能在自地解脫諸種意想,諸如貪嗔、愚癡、傲慢等,便可斷除執著之根本,並從地獄、餓鬼、牲畜、人等流轉 輪迴中解脫,從而獲得別別分別、成就、平等性、自我解脫等各種智慧,具足這種見、行的瑜伽行者,必使諸魔或執著魔在無執空性中,徹底斷除。
覺宇派認為,斷除四魔,所有一切煩惱痛苦便無從生起。
瑜伽行者,如果能斷除我執,並從根本上分離四魔,就不必專門修習正覺果位,即獲現正覺,便可成就利樂事業,使眾生有情獲得解脫。
總之,四魔覺宇法著重宣揚了《般若經》的「無分別」、「空」的思想等,認為所有的外在客觀事物或現象,不過是人對這些事物的虛假不實的「分別」或「執著」, 實際上不過是「假有」,並非真實存在,是人的主觀意識中的假象,是一種夢境般的虛化,是自身的幻化。
因此,人對世間所有事物的認識,都是虛妄而不真實, 「夢幻泡影」,而非真實。
只有通過《般若》「無分別」來把握事物的「實相」,即「諸法實相」,才能斷除「我執」,對世間萬物無所執著,不為事物的假象所迷 惑,不為世俗的苦樂,功過所妄癡,從而證悟「性空」,自我解脫。
如上所述,對覺宇派的基本教義作了扼要的論述。
由此可以相知,覺宇派教法義理的中心,在於宣揚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無常,是「自我」幻化出來,只有斷除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我執」,才能消除』無明」,從流轉輪迴中得到解脫,證得性空,進入涅槃境界。
由於覺宇派之教法,主要源於廣、中、略三品《般苦》和《集經》等,所以瑪久拉仲又稱其教法為「大中觀」。
她認為一切法,皆集於心性中,如果能識心性,便可通達一切法性,故為』大中觀」。
瑪久拉仲又稱其教法為 「果位正法大圓滿」,她認為聚集世間萬物有寂之一切法,皆成就或圓滿於心性之上。
因此,若能識知心性本義之圓滿方法,則為成就一切法義,故為「大圓滿」。
只有通過修煉,證悟性空,才能徹底斷除「自我」和「自身」,即「心」、「身」的所有「執著」,即「我執」,獲得自我解脫,即生成佛,達到佛的境界。
另外...
我是一個喜歡音樂、電影、旅行的平凡人。
喜歡笑,那不代表就很樂觀,有可能還蠻壓抑的。
遇事常說不要想太多,卻是在矇騙中自我安慰,卻偏偏說是很樂觀。
一個有正向能量的人。
是,清醒的接受人生的苦痛。
是,沉靜的面對自己的逆境。
但同時,在不平順中,卻仍然不斷的,用愛,來消弭人世間的不幸;用欣賞,來感受細微的美好。
當平凡人的好處是,脫口一些不中聽的話語,被人批評與指教時,可以不帶自責心的抓頭向人賠不是,因為非專業人士嘛!
就像路邊乞丐被人罵窩囊,只會搔耳朵當做蒼蠅飛過,最後還是會帶著職業道德請對方行行好,給個銅板也好。
身為一個專業的平凡人,我想大膽的說:「生活中不能沒有音樂、電影與旅行,當然還有書本的閱讀,金錢最為次要。」
因為「錢先生」很挑朋友,少有機會與平凡人深交。
至於音樂、電影、旅行、書本,經常把平凡人當摯友,陪著我們渡過難熬的苦日子,要教我們苦中作樂的藝術。
有機會在世界上的走走停停,去了所謂的落後國家,發現窮人活得自在又開心,反而是活在富裕世界的假窮人最不開心。
真富人活得開心與否,我仍一知半解。
然而,窮人有了音樂、電影或閱讀,離富有也就不遠了。
這種富有不是大魚大肉,而是「知己知足」。
覺得自己不貧窮,即是富;覺得自己不富有,即是貧。
雖然這樣的邏輯既愚昧又膚淺,賺錢、國籍政治問題看似重要,但它如生命的浮雲,虛實難分。
我們都是來地球到此一遊的平凡人,必會曲終人散,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拚命讀書工作爭取自由之餘,多聆聽點音樂,多看些電影,多走些國家,多閱讀幾本書,減少貪財的慾望,或許才能在平凡的苦日子中創造甜味。
活在一個人人都想當超人的世代,愈能享受平凡,愈是不凡。
就像:
在佛法裡,唯有專注帶給你某種喜悦和放鬆時,那才是專注。
如果一個精神狀態没能够給你喜悦,就算它看起來像是非常集中精神,也不是真正的專注,它只是執迷,這二者僅有一線之隔。
再來...
如果你為了要有神奇的能力,而願學佛、成就菩薩,這是不正確的動機。
正確的動機是為了要利益眾生而欲成就佛果。
神跡只是個副產品,它只是證悟道上發生的一些事,並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
如果你為了要有神力而學佛,那是又錯誤又浪費時間的事。
還有...
當談到修心、調伏自心時,很多人會帶有誤解,認為「修持」代表就是放棄俗務、逃避、或「所有事情通通都不用做了」。
另外的誤解,則是認為修行是在「壓抑痛苦」,當心中過於痛苦時,就以修行來壓抑等等,這些也都是對於「修行」的誤解。
「壓抑」並是不正確的修行方式。
如果你看到境界在内心中起伏,而不去執著其過程,透過正確的修行,了解事物是如何生起與逝去的,你就可以只保持覺醒:而讓它們隨其自然。
這就是...為什麼嬰兒的笑容會如此動人?
因為單純,就是單純高興,沒有一點做作。
為什麼孩子的讚美會令人開心百倍?
因為單純,就是真的喜歡,不是為了討好。
如今,我們都曾經為了找回那種單純,而跌得頭破血流......
前塵往事太沉重,簡單的,就卸下包袱,讓心自由。
當習慣於異常時,就會變成正常;當正常不常出現時,又變成另一種異常!
這輩子也可能不會再相遇,但我並不遺憾,因為我們都在那路上,等到空間、時間與方向都對了,遲早會再相遇。
來源:網路...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拿著別人的地圖,怎能找到自己的路
至今,如果遇到人生重大問題,都鮮少問別人意見,都盡量自己去找答案,因為別人給的答案不一定對自己的問題有效,所以我除了思考、研究、觀察、實驗之外,還會大量看書,讓自己成為自己問題的唯一解答者。
有一句座右銘:“ 自己的書單得自己找,因為只有你自己最清楚,看著菜單為自己點菜,而不是照本宣科吃別人推薦的東西。”
辛棄疾有句話,“ 事無兩樣,心有別。”
人面對的最大困難始終是自己。
有時候是一根羽毛落下來就不行了,有時候泰山壓下來都沒問題。
人的耐性比想像中的還要強,但,有時候卻會因為一句話,而脆弱得令人難以想像!
但也因為一句話,再次鼓起勇氣,站立堅強……
當你說一聲「已經放下了」,口不對心是正常的,直到有一天,你不再提任何與其相關的事,代表你是真正的放下了。
人生似乎沒有答案,因為答案在你心中,沒有人能為你解答……
抱最大希望,盡最大努力,做最壞打算,持最好心態。
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成事實的。
用自己的心去觸摸人生,用自己的雙眼去解讀人生,用自己的經歷去體會人生真正的含義。
人生總會有許多磨難、坎坷、失意。
然而,人生中不論是逆境的傷悲,或是順境的快樂,一切都會過去的。
我們不必活在過去的因緣裡,也毋須活在未來的盼望中;我們不做過去與未來的奴隸,而是要活在當下的理想事實裡。
重要的是,我們在自卑跟羨慕中,能不能彼此找到一條路,互相依界雙方特質共同去開創一條路,或許這就是真諦。
別老是羨慕別人,你也要把自己的優點發揚光大。
別老是自卑不如人,其實每個人都有別人無法取代的好。
但這個好,你要自己知道。
一直覺得很孤單,心裏藏着許多傷口,害怕被誤解所以一直掩蓋着,直到知道其他人心裏其實也有傷口。
但最終會失望的發現,每個人的傷口都不相同,有深有淺,誰也安慰不了別人,理解不了別人,只好沉默着把它們再藏起來。
於是,變得比從前還要孤單。
因為我們都需要有自我療癒的時間與過程……
情緒需要一個安全發洩的出口,不控告別人也不傷害自己,流完淚之後,擦乾它!
有時候覺得淚水是世間最不需要強忍的東西,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堅強,但總有忍不住的時候,後來才明白堅強只是一種內心的感受,愛哭不是不堅強,哭過之後還能站起來,能清醒地明白該走什麼樣的路,做什麼樣的事,我要做的就是這樣的人。
千萬不要做意見或是現成答案的乞討者,請做自己生命的拓荒者,請去探尋自己知識與智能的上游,如此你才能為自己的人生,從一開始就走出不一樣的第一步。
因為只要開始掛念著想去哪兒,想去哪看看,想去哪探險。
心就容易不安,彷彿被某股力量綁架,急著要脫逃。
希望大家知道:修行的重點是改變自己的心,所有的改變都是從心開始,不是外在的改變。
不然只是會說自己學佛、學佛,說自己是佛弟子,但若没有抓到要點,只會光嘴說,只是自己欺騙自己。
現在欺騙自己,不要到死的那一刻都還在騙自己,那就太可惜了。
有一位修行人曾經對佛陀說:這一世的家人和朋友,就如同在同一家旅店住宿的旅客。
短暫的相聚之後,是長久的很多世的分離。
這是多麼地令人悲哀啊!
佛陀說:這是財富,非常寶貴的財富啊!
對於我們的存在而產生的悲哀是了不起的財富啊!
它讓我們產生出離心。
讓我們想出離輪廻的苦。
或許,「人生旅行」就是這樣吧!它從來不會順著旅人的意思走。
我們總是將自身堅持為我,把自己關在自己一手打造的監獄之中,然後讓自己的親朋好友在狹小的環境内走動,與眾生毫無互動的活著......
本應砸碎我執的手銬和脚鐐,而現今即使已經蹲坐在牢中,自己却絲毫未覺,我執的監獄,可說比世間的實體監獄,更為閉封,更為恐怖。
人生該怎麼抉擇?
不用想,不用管,自然而然!
隨著年紀增加,漸漸懂得隨遇而安....
但也不要只是 “ 過一生 ”,要用感恩、真誠、無懼、樂觀的態度來引領你的一生。
那,你的人生就不會再有遺憾。
如果我們能把所遇到的問題轉變為修行的道而修行的話,我們不必特地尋求修行的順緣,所出現的問題自然會變成修行圓滿的因緣。
現在很多人喜歡學習禪修,身體坐直,手持定印;但是,真正禪修的要點是什麼呢?
就是認識自心動機的善惡而作取捨。
因此,禪修的入手處就是觀看、審查自心。
就像...
因為有怕跟不上別人的心態,所以才會看不見真實的自己......
人的生活也一樣,許多人怕跟不上別人,所以看不見真實的自己,於是過著以錢為重的生活,希望幾歲時可以買房,幾歲時換更好的工作,然後換更好的房子,或是買股票,最後希望能到國外,過一個中產階級、高品質的生活。
在這些人眼中,所有的事情,都是以錢來計算,所做的事情,都是「我不要比別人少」。
在這種追逐物質的慾望下,很多人沒有了生活,也不要生活,對他來說,有錢就是生活,搶到了錢,生活就很扎實了。
但這樣過日子,又可以得到什麼?
整天汲汲營營地追著錢忙碌著,累到不行時,再花大筆鈔票去買名牌精品,做全身按摩舒壓,再有錢,也只能這樣用。
但人真的能這樣 " 使用 " 自己嗎?
因為心不真實了,所以才會去找那些不真實的事情去做。
在我心中,寧願人生可以比一般認為要達到的再少一點,好比有人的潛力可以賺到幾億,但我只要做到夠生活就好了,不用事事做到極限,這樣就會有多餘的時間與心,去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什麼又可以不需要。
或許在有些人眼中,我的生活缺乏成就性的目標。
但我知道自己要什麼,知道自己不要什麼,知道自己的身分,自然會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位置。
不用金錢來定位自己,讓自己一開始就不陷入麻煩,也就能有欣賞人生的餘裕。
再來:
就算阿基師真的出軌,我們還是要相信世界上有真愛的存在!
經典金句分享:
『對男人來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會性無能,兩者皆可抛。
坐擁十個如同死魚的女神,不及一個失控強姦你的蕩婦!
純粹情慾 —— 是那些壞女人和色男人都不肯說出口的 " 性 " 福!』
所謂愛情,並不是找到那個完美的人,而是在愛的過程中,發現對方不完美中的完美。
注意:台灣就是喜歡用下體,控制媒體的一個社會現象!
說那些所謂 " 官方 " 的場面話,就是想繼續再 " 馬扁 " 你!
這股複雜的思緒,目前還在作用中……
來源:網路……
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你累了嗎?
人生第一次感覺「老」的時候,到底是幾歲?
我反覆思考這個問題,回憶和時間不斷朝著過去奔跑,越想越覺得好笑,原來,過去的自己,對於變老這件事情,那麼畏懼。
但畏懼是一回事,歲月並不會因為你畏懼而站在原地不敢動,所以害怕變老的畏懼,變成毫無用處的多餘。
有一天,在偶老娘家,見讀國中的姪子從外面玩回來,一回到家,所有東西丟在地上,整個人趴在沙發上,好像一隻扁掉的壁虎,孱弱的聲音,嘰哩咕嚕不曉得嘮叨什麼,仔細一聽,才聽清楚,13歲的他,竟然哀嚎著,「我老了,走不動了!」
一個國中生感嘆自己老了,這事情真有意思,人啊,第一次感覺「老」的時候,到底是幾歲?
小學二年級的時候,覺得六年級的學生好老;國中的時候,覺得同班男同學暗戀的高中學姐,明明就很老;曾經也有醬想過,如果不趕在28歲之前結婚,好像就來不及了。
什麼事情來不及,也說不上來,類似青春列車就要離站,再不上車,就永遠等下去,等到廢站,連普通列車都不停靠。
30歲開始擔心40歲,會不會來不及?
40歲之後,想說自己看起來應該比同年齡的人還要青春吧,不斷麻醉自己是娃娃臉應該沒關係。
快50歲的時候,赫然發現「年近半百」原來說的就是自己,而且不是「近」,是「已經」,快要完成式了……。
第一次感覺「老」的時候,是逛百貨公司的超市,被熟食攤位上試吃的工讀生叫「阿桑」?
第一次感覺「老」的時候,是買衣服的時候,拿起一件花格子襯衫或合身T恤時,店員猛然問「是自己要穿的嗎?」明明沒別的意思,卻像萬箭穿心。
第一次感覺「老」的時候,是發現頭上出現一根白髮,而且第二根和第三根相繼出現的間隔越來越短......
第一次感覺「老」的時候,是過去只要挑M號的衣服都沒問題,現在連XXL都覺得腰好緊,大腿好繃,然後默默在心底OS,你們這些成衣廠商都只會打瘦子的版型,這還叫做專業嗎?
第一次感覺「老」的時候,是看到年輕時期喜歡的偶像明星被媒體雜誌取笑身材走山容貌崩壞,而那位偶像的年紀竟然比自己還要年輕幾歲,所以自己也走山崩壞了嗎?真不想承認。
第一次感覺「老」的時候,到底是震驚、還是認命、還是乾脆束手就擒啊,我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那是一連串詼諧的黑色幽默喜劇,畢竟我也算是老到某種階段了,才有膽量氣魄跟足夠的厚臉皮,敢大方揭露這些面對青春不再的證據,且意識到自己已經是個「完熟的老人」,甚至覺得有眼袋、細紋、贅肉都不必費事去處理了,那就跟定存利息一樣啊,欣然收下即可。
但好像也不是一瞬間感覺變老,有可能是慢慢累積,譬如:發現自己好像已經快沒辦法從盤腿坐姿一躍而起,或是漸漸發現上下樓梯沒辦法如過往那樣蹦蹦跳跳,走路常常踢到尖物或石頭(意思就是很容易踉蹌),手拿東西會不經意掉在地上,即使是很普通輕微的口水吞嚥都會嗆到,眼睛好像很容易感覺沈重痠痛,肩膀突然就變得僵硬彷彿是鬼片裡面的疆屍……諸如此類的身體警訊!
話說...
「這傢伙明明就很年輕,為什麼看起來這麼老?」
「這傢伙明明這把年紀了,但為何看起來很年輕?」
褒與貶,刀刀見骨,無論哪一種說法,放在自己身上,好像都輕鬆不起來。
前陣子閱讀直木賞作家「櫻木紫乃」的小說《玻璃蘆葦》(時報出版),書中有一段話:
「人所以會害怕,或許是因為還有想要守護的事情,而我幾乎已沒有任何要守護與害怕的東西了。」
懂了,以前之所以怕老,是想要守護青春的外在形體,而接受「老」的種種,或多或少都已經不是負面的畏懼了,只要承認老了,關於「老」的一切表現,都已經變成身體的養分了吧!
來到人生下半場,該守護的,已經不只是青春外貌,而是親人摯友相聚一天又一天的日子了。
比起這世間許多不公不義,變老,是很公平的事情,一旦這麼想,會覺得恭逢其盛,實在欣慰。
所以,第一次感覺老的時候,無須懊惱,就一路往前,一路老去,越老越青春,這樣的人生,才夠意思。
靠近中年時的種種心理狀況,進而又把思緒引導到一個達致自我舒緩的出口。
猛然感到年長並不可怕,因為隨著外在美的流逝,換來的可以是更可貴的氣質與閱歷。
而這盛年,就正是處於青澀與暮年之間的黃金時期。
我是真的如此就學會了生活嗎?不得而知。
反而是某些觀點為自己帶來了一些覺悟。
然而,這些所面臨的真正敵人並非眼前的問題,但往往都會陷入「找答案」的移動迷宮中。
以前我也是成員之一,每天都在找答案,只為了填補心中被焦慮感燒出的洞,卻也意外被洞吞噬。
找答案與不找答案,都會使我焦慮。
最後把自己變成一個束手無策的人,不得已把自己放逐到安全的邊境,情緒的邊緣。
經過幾年的自我觀察,我認為「找出問題的根源」比「找出答案」更為重要,這是為了避免不斷陷入二元對立的困境。
問題的根源,可能出自「得失心太重」,越想得到,越怕失去;越怕失去,越想得到。好像我們一生永遠都在「得到與失去」間擺盪。
有沒有可能是我把過去抓太緊,導致更害怕放手。
這道理就像溺水的人只要手中抓到東西,死都不會放。
這個問題使我冷靜下來,因為:「我太害怕失去,所以更想得到。」
因為某個事件,我看見「得失心」的可怕,除了會讓人的情緒亂竄,還會製造更多負面能量。
倘若你是經歷大風大浪的人,你也有可能即將對抗這個看不見的敵人,小心別被「找答案」所擊倒。
又或者,人的想法本來就存在,而文字就恰恰具有一種是把思想整合的威力。
以下是一些在閱讀時摘下的金句,我相信是心領神會,不需要多解釋的:
:莫讓自己習慣了「不需要珍惜」
:生命中的好運是可以自己修煉而來的
:真實的自我不在感覺的境界裡,而在理性的生活裡
:能「付出」才有熱情,生命並不依賴競爭之間的來回擺盪
:掙脫牢籠不在於撐開出口的框限,而是適時地側身,縮小巨大的自我
:有創造性的工作是充實心靈的最佳途徑
:我們不是要刻意過困苦的生活,而是要揀選經得起考驗的概念
:我們一直以為有一個更可愛的自己停留在愛情的起點,想把她找回來,其實自己是可以與過去同樣完整甚至更完整的
:我們一向重視年輕,忽略了生命中的午後時光,甚至假裝它永遠不會來,就好像試圖把時鐘上的指針撥慢來延長早晨一樣
:愛自己,盛年在青澀與過熟之間轉眼即逝
你辛苦了!
到底從哪個時候開始你的他(她)已成爲你「可有可無」的另一伴?十年?五年?三年?或......
經過一段漫漫長路的生活磨擦後,那「可有可無」的夫妻狀態,到底在柴、米、油、鹽、醬、醋、茶、吃、喝、拉、撒、睡的婚姻裡是佔有多少的比例呢?
我猜,可能高過離婚率。
那爲何「可有可無」的婚姻還是被大大的供奉著?
因為你必須要為自己當初的選擇負責,若有孩子更要為孩子樹立典範為這個家庭負責。
雖然現今的社會已不再強調婚姻就是忍、忍、忍、、、(也許在婚姻的暴力下忍到最後會出人命)甚至還給了「離婚」是一對怨偶成就了倆對佳偶的祝福。
今處在這形形色色地環境裏,男男女女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
現在要維持一個鶼鰈情深到白頭諧老的婚姻,困難度遠遠超過以前單純的農業社會好幾倍(因外在的農業工作大部分都是男人對男人),尤其現在的經濟社會要養兒育女更是神般的挑戰,據估養一個孩子到成年約台幣八百萬元,所以要向全天下的婚姻維持者說:你辛苦了!給你自己一個讚!
《看見日出,便是希望》
一天之中,我們可以有多少怨懟、悲傷、自憐,就在日落之後,日出以前,何不閉上疲憊的眼簾,任由時間為我們療傷止痛。
我們之所以等待,是因為我們都知道:今日的盡頭,或許是悲傷;明天的開始,卻一定是希望。
如果沒有休息,沒有等待,我們又怎樣能為著更好的明天做好準備?
日落是休息的訊號,人生能看到多少次日出,就如同看到多少次希望。
就像:
憤怒時我會用力哭、用力生氣,但是哭完、生氣完,我要學會兩個功課:
第一,是饒恕這些誤會我、傷害我的人,要放下,不然這些「不饒恕」,可能會成為毒根,讓我心裡有怨懟。
第二,是我不可以自責。
自責和反省不同,我當然可能犯錯,但我要做的,是反省它,以至於未來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不斷活在自責的循環裡,它只會消磨我的能量。
有聽過一個專門走鋼索的表演者說法,他能走過去,最重要的祕訣是只看前面,絕對不看下面。
很多時候我會害怕、生氣,是因為我看到下面,所以要趕快把自己拉回來,專注在前面的目標上。
有一天,會看到小學最不羈的的人,安靜的經營着一家店;
有一天,會看到初中最文靜的女生,風塵的吸着煙;
有一天,會看到高中最野心的男生,滿頭大汗的給孩子換着尿布;
有一天,會看到那些曾經最叛逆的人,用最保守的方式教育孩子;
有一天,會看到那些曾經早戀的人,繞着操場追打他們孩子的對象;
有一天,會看到那些曾經發誓,會改變歷史改革制度的人,慵懶的坐在公務員辦公室註定草草一生;
有一天,會看到那些曾經高呼分數是有啥屁成長要緊的人,因不及格暴打自己的孩子;
有一天,會看到初中就在一起的情侶,在某個電話中提了分手;
有一天,我們終於都成了與想像中截然不同的人。
我們可以選擇不一樣的道路與結果,
有一天,相信我們可以驕傲地看著過去,
那些我們所努力過的,不因現實妥協放棄了自己!
再來...
這是以前Post過的文章,不過有網友說很喜歡,所以就再度上演:
印度教文獻中有一很過癮的金句,大概的意思如下:人有過去、現在、和未來三種念頭。
過去就是記憶力,現在就是當下的觀照力,未來就是幻想力。
所謂的智慧 (prajna) 就是三種力的結合。
當『智慧』創作了新的事物時,這就叫做 Pratibha= Talent=才華。
還有:
關於唸咒,本身也唸過不少,也閉過關唸上百萬個,研究了近三十餘年,所觀察到、體驗到的也不在少數。
下面分享的是一些簡單的心得:
要唸咒的人分兩大類,
一是要專注修行解脫,對世間利益沒興趣的人;
二是希望用咒來得到世間利益的。
如果你是前者的話,唸甚麼都沒問題。
如果是後者,就要選擇適合的。
若是對男女姻緣或生意興隆或要做闖番事業的,金剛薩埵、大白傘蓋咒、滅定業咒之類的,暫時不要唸。
常修這類咒的話,適合出家人或隱士。
會把紅塵的東西 Block 到你清心寡欲的修行。
只是隨口唸唸,應該不會這種反應。
唸多的,人就會喜歡靜,喜歡離開人群,不想鬥爭或競爭,這對一個人的靜坐靜修會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適合出家人或想全職修行的人。
特別是百字明咒,是舉凡專修,十個有八九個會有『不飽不餓』,即錢包不會餓死,但也不會飽。
對男女關係是沒有幫助的。
Anyway, 我是從世俗角度來說。
如果,是要清淨解脫的,大白傘蓋和金剛薩埵是我高度推薦的。
曾有個師兄說想消業障,所以他專修金剛薩埵。
就問他有沒有如此這般的『不飽不餓』現象,他說有,而且和女友間感情常有摩擦,有幾次還摩檫得很厲害。
有一兩次,是接近要分手了。
就建議他暫時不要再唸,唸另外一個,看看會怎樣。
結果,他不唸金剛薩埵,改唸觀音六字大明在第三天後,女友一見到他時,第一時間就說:你感覺不同了。
討論之下,女方是說他看起來順眼了。
他跟我說後,我笑問他:『那,你還唸不唸金剛薩埵?』
他也笑說:『哈哈,不唸了。』
六字大明咒是觀音的主要咒,是和渡眾生有關,讓你走入人群,與他人聯繫。
(建議:自閉症或不喜歡社交的人,可以試試...)
後註:這師兄,後來也改唸蓮花生大士咒,還跟女友結了婚,也有自己的事業。
覺得最好笑的一次是很多年前認識某傳銷公司的某老闆,又後來,再回到他們公司的老闆辦公室聊天,有看到他擺了個爐教主的照片供奉。
就多事的問他有沒有修金剛薩埵百字明咒。
他說以前有,後來也懶了。
我就問他專修金剛薩埵百字明咒時,會不會有『不飽不餓』的現象。
他說有,而且他修金剛薩埵的過程中,公司倒閉,還破了產。
(哈哈,朋友,這會讓你體會四大皆空和人生無常)
破產後,自己修行也懶了。
他說:『說起來也奇怪,我沒修金剛薩埵後,我的事業又開始起步,然後越做越大,還進了大陸開廠。』
結論是:很簡單。看破紅塵和眷戀紅塵的人,要唸的咒是不同路線。
或許我們都拼過夢想,或許還在拼,或許為了麵包,為了家人,我們只是在拼讀書,拼工作,拼生活。
但你快樂嗎?
如果你所追求的事情,是那麼有意義,那麼值得,為何你疲於奔命後,得到的,不是清晰明確的平安和喜樂?
如果你總是不快樂,那你還在拼什麼?
-- 假文青 --
【美麗的襯托】
蘆葦的美,給人一種滄桑孤獨的氛圍,
那份挺拔的滋味,是因為有風的吹拂,
有藍天和白雲的陪襯,才顯得如此特別。
有時候美,
是因為周遭一切的陪襯,
才顯出它的獨特,
偉大若沒了平凡,
怎知它的不同。
-- 經典 --
南懷瑾:順其自然的人,沒有明心見性!
一切唯心沒有錯,這個身體也是唯心的,如果只認為心理狀況屬於一切唯心,這個身體還是轉不了,這是第一點。
真的認為包括身心的一切唯心,此身沒有轉不了的道理。
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此身也是唯心中間的重要東西,此身既不能轉,這一種修養最後還是靠不住。
順其自然的人,不能叫做 “ 了 ” 了生死。
因任它生自來,任它死自去,生怎麼來,何必問!它已經來了嘛!將來怎麼死,何必問!到死的時候就死了嘛!這並沒有徹底的明心見性。
現在告訴大家,為何需要打坐修定。
打坐盤腿修定,與明心見性沒有多大關係。
真的明心見性,不一定是靠打坐的,但又有絕對的關係。
若想回到本來清淨面目,進一步轉換這個色身,就非靠打坐不可。
除此之外,無第二條路可走,而且非經修持功夫不可。
為什麼?明知那個是自然的東西,但是這個自然的東西,被無始以來的塵埃塗蒙得太多,非清理不可。
因此修各種功夫的目的,也就是先清理之後,才能見本來。
禪宗、大手印,等等都對,先見本來,慢慢再談清理。
但是這樣的人,會產生一種毛病,就是往往落於自然外道,只求自然,不做功夫了。
所以後世一般禪宗,像剛才說的,用放任自然這個方法,以及密宗大手印的方法,最後充其量只轉心理狀況。
真到要死的時候,身體痛得哎喲、哎喲叫,鼻孔上了氧氣罩時,空不了啦,那個能照的東西,意識所造的沒有了,還是黑茫茫的過去了。
所以學唯識要知道,六祖也講過: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
六七識容易轉,念頭一空,三際托空,第六識轉成現量的清明境界;功夫再進步,第七識也可以空掉,這容易,是在因位上轉的。
很多修持的人,充其量到了因位菩薩,果上就難了。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包括了這個肉體;第八阿賴耶識除了包括肉體外,也包括了整個物質世界。
五八要果上圓,要證到了果位才能轉,談何容易!
要修就修個全的,修一半只好來生再來,如果來得及,最好這一生完成了它。
重點是一句話:心物一元。
他的重點以調整四大為第一要務,四大沒有調好,而想求得定境,求得性空的境界,都只是第六意識的幻想而已,事實上就有這麼嚴重。
四大調整好了,才能夠到忘身,轉化第六意識,初步可證得人我空。
拿禪宗來講,才是破初參,破初關。如果你念頭上偶然出現一點清淨,那只是意識狀態,並未證空,這一點千萬要注意。
要調整色身,第一個是戒律的問題,而且偏重於小乘戒律,就是如何去淫欲之念、愛欲之念。
要去淫欲念,首先要不漏丹,這些修證程序是散置在佛經裡,不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這條戒律並不易做到,真做到了,又要了解如何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
唐末五代以後,中國道家的丹經特別多,就是這個原因。
現在學佛的都斥之為外道,看都不看,如以華嚴經的偉大境界來說,你就不會不看。
為什麼道家的丹經特別多,因為修禪定的經驗,而偏向於講氣脈。
你懂得了以後,看道家的東西也都沒有錯。
不過有一點,密宗講的三脈七輪,道家講的奇經八脈,都是在定境中自然起來的現象。
古人把這個經驗、現象告訴我們以後,後世人又倒因為果,打坐時,拼命在那裡搞氣脈,這就完了,精神會分裂的,古人傳述是對的,你卻搞錯了。
來源:網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