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 Menu

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繪心


智慧,意味著心的歐盆 " 開放 " 程度。

心越開放,其智慧性越大;心越不開放,其越顯得沒有智慧。

開放,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你沒有一個 “ 我 ”。

你沒有一個 “ 我 ” 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你總能跟隨千變萬化的存在形式,意味著你的存在有無數、無限種可能,意味著你與宇宙一樣的廣大無邊。

當你和某人發生矛盾衝突,如果你感到很難受,並且妄念紛紛。

你首先迅速的從那人身上抽回心來,先覺察自己的感受,釋放它,直到它變得十分乾淨,你十分平靜。

然後,如果你頭腦裡,還有跑著的十分堅固的念頭,那麼,抓住它,質疑它,直到它失去任何作用你的力量。

人之所以顯得沒有智慧,那是因為他的智慧被什麼 “ 擋 ” 住了。

被什麼擋住了呢?

那就是 " 我 " 這個字。

" 我 " 就是一扇堅固的大門,它擋住了你和智慧之間的世界。

一個人之所以顯得沒有智慧,那是因為他的我字太重;倘若沒有我字,人人具有相同的智慧。

沒有我,存在多少問題,心就有多少應對的形式。

一個智慧對應一個問題,沒有我字,智慧很容易抓著問題,甚至是問題還沒有升起,它就已經融化在那智慧裡了。

智慧和我無法共融:當我存在,智慧就不會存在;當智慧存在,我就無法存在。

因為智慧,最終意味著空、空無。

倘若你不空,或你不空無,你就不可能是智慧的。

智慧是一管空無的笛子,它意味著裡面珍藏著無限的音樂——它會顯出所有吹奏它的人的智慧、心念。

很顯然,去掉你生命中存在很久、被催眠強化得很重的我字。

我字意味著,觀點、角度、信仰、信念和故事。

凡事去掉你的觀點,你的角度,你的信仰,你的信念,你的故事,你必定顯得智慧些。

因為每去掉一個你的觀點,你的身份多一些;每去掉一個你的角度,你的世界寬一些;每去掉一個你的信仰,你的宇宙空一些;每去掉一個你的信念,你的腳步自由一些;每去除一些你的故事,你的智慧就顯得多一些。

我們如何變成一個有智慧的人?

找尋你的本來面目——剔掉你的觀點,剷除你的角度,更改你的信仰,破除你的信念,消磁你的故事——拔掉你的我字,然後,你就能顯得有些智慧。

智慧並不是什麼奇特的事情,它只不過是心的本來面目,本來能力。

若沒有頭腦——信念、信仰、故事、觀念等的影響,人人具有相同的智慧。

若來到生命的源頭,我們都是相同智慧的智者;在生命之途,我們之所以顯得人的智慧多寡厚薄不同,那是因為我們的心性被覆蓋遮蔽的地方和程度不同。

你想變得有智慧嗎?

去掉覆蓋在你心性上的那些東西,那些催眠你、限制你、固定你、覆蓋你、蒙蔽你的信念信仰、觀念故事等,如此,你將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說到底,智慧意味著心的開放性,無我性。

誰的心若能開放無我,他的生命就顯得有智慧。

如何做到開放、無我呢?

那就是針對你原本空無的心上建立起來的虛幻的東西做功課,把那些建立的、多餘的東西再次去掉、還為空無,這麼你的心就能開放和無我了,這樣你就能夠智慧了。

心有四樣內容:受,想,行,識。

一一覺察它,識破它,直到這四樣東西不再影響心。

什麼是修行?

這就是修行。

來,圓滿地完成這四件事。

還有…

這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我們都在畫裡、夢裡,還有那一切……

坐在蒲墊上,熟悉的事物變得十分陌生,陌生到,不知那是什麼?

我們活在一個不知道的世界!

有注意到的確一無所知;凡我所知,無不是心的虛妄創造。

就像…

怎樣覺悟?

關於這個問題:世上有人教你修行,沒人教你覺悟。

在我看來,修行追求覺悟的人,不是真正清醒的修行人;因為一追求覺悟,你就立失當下,便墜夢幻,又入幻途。

覺悟是不可教的,但能教的只是和覺悟無關的方法。

方法是可以教的,但覺悟無法教。

修行是言方法和實踐那方法的,但對於覺悟,和它無關。

“ 覺悟 ” 二字,師父可以教你 “ 覺 ”,但他沒法教你 “ 悟 ”,悟必須由你自己來進行。

所以,修行的目的地——覺悟,有一半的事情必須由你自己做。

覺的部分師父可以帶你來,但悟的部分沒人能代替你。

這就是覺悟無法被真正教的原因。

所以,真正清醒的師父,沒有一個能告訴你,他會教導你覺悟的。

他只帶你修行,不帶你覺悟。

因為他明白,也帶不了。

所以我說,清醒的師父沒有教導覺悟的;而明白的弟子,也沒人去追求覺悟。

因為覺悟無法追求,因為它不追還在,一追即失,一追入幻,一追便背離了修行之真正目的。

所以,關於覺悟,它是:覺可教,悟不可教;覺可隨,悟不可隨。

雖然 “ 悟 ” 不可教,但 “ 覺 ” 可教。

所以覺悟這個工作,有一半是可教的,一半是不可教的。

師父們能以身相教的是覺的部分,師父們能以言語相談的是悟的部分。

這兩部分,一個需要你用身體去理解,一個需要你用心去深入。

大凡真正覺悟的師父們,兩部分都會談到。

之於,我能教給別人覺的部分的禮物是:

 “ 一念覺法 ”…

取此去彼?汝心自知。

靜自心意,路自現前。

且安切安,觀之何斷。

外覺所行,內覺所念。

觀察緣起,瞭解無常。

所能做的,都在那裡。

在修行的組合之中,師父做師父該做的,弟子做弟子該做的,這是修行中的和諧。

這是修行領域裡的和諧。

師父理解弟子,弟子明白自己,這是修行和諧的根基。

我相信大家會在這個根基上開花結果的。

怎樣覺悟?

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重點把握哪些方面?

覺可教,悟不可教;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從覺和念兩個面入手——覺知根除無明,護念導致領悟;重點把握哪些方面?

在覺不失明為貴,護念不輟悟先到;欲覓無上菩提者,覺念兩項莫動搖。






















來源:網路…


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


公案:

有天,王陽明與朋友同遊南鎮,友人指著岩中花樹問道:“ 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王陽明回答說:“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一朵花在那兒,不管你看不看它,它的本體不變。

你看它,它的存在不增一分,你不看它,它的存在不減一分。

任何存有,都有以下三個特徵:一、不增不減,二、不垢不淨,三、不生不滅。

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即是事物的寂性。

一切事物皆有寂性,歷遍時空,恒定不動,不曾改變。

你看一朵花時,看出它的形狀、顏色、大小、美醜等,這和那朵花的本體有什麼關係?

你所見,全是你一心所生,猶如夢幻,唯心所生。

事物不到心中來,心也不到事物上去,一切諸法不來不去。

因此,任何諸法不在心內,也不在心外;而心,既不住在事物上,也不座落在它自身上。

一切有是幻有,不幻有者,寂靜不動。

人要明白人和事物的關係,唯有觀心,觀心到妄想脫落,真心現前時,便知一切境界,唯心所生。

觀心到真心現前時,便知,諸法從本以來,體自清淨,不生不滅,不可思不可議。

彼時乃知,道者唯與道同,難有作為,隨入寂靜無為之生,與道同行,安心樂命。

要想悟道,要想明白自己或他人,要想明白人生和世界的真相,從眼前一花一草,一沙一礫開始都可。

悟道不必到深山,心妄垢亂,到深山也枉然;現下就可與大道見面,心靜之時,淨性現前,即見萬法本來面。

一切修行,明心是道途,見性是家園。

若能明心,萬象不能迷亂我,至見性時,一切妄相空紛然。

明心,即知花非花;見性,可了一真體。

持淨明心,至一法界,與山河大地諸佛菩薩,同會於此。

就像…

某次,馬祖大師生病了,弟子問他,先生最近如何?

大師回答說,日面佛,月面佛。

『日面佛』的意思是溫暖的體驗,『月面佛』的意思是清涼的體驗。

修行一定要觀察和覓取溫暖的體驗和清涼的體驗。

只有清涼的體驗,時久人會偏涼,所謂有抽離感和冷漠感;只有溫暖的體驗,時久人會發躁,所謂得意、虛偽及貢高我慢等。

溫暖和清涼的體驗,是修行必不可少的心靈飲食。

修行人要時常餐飲它,所謂日面佛月面佛。

我們也要時時『日面佛,月面佛』,大師們有的體驗我們也要有。

如何溫暖和清涼呢?

溫暖是意識用,清涼是覺知用。

有太多的方法令人感到溫暖,憶取美好的時光、觀察現前令人感動的小事,乃至冥想大日的意象。

要想獲取清涼,只是覺知即可,覺知覺知,覺知到內心無故事、不受故事影響之時自然清涼。

有覺知,有故事(在故事中),有快活,是日面佛;有覺知,無故事(不在故事中、不受故事影響),是月面佛。

日面佛是紅蓮花,月面佛是白蓮花(用紅白蓮花象徵)。

修行人要一腳踏紅蓮,一腳踏白蓮,步步蓮花生,方可活出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定正生命。

再來:

聖人以心而活,凡夫以自我意識而活。

心和自我意識是不同的。

心廣大、清明、無我、無所不包。

自我意識是心受熏所產生的一種錯覺,是心的作用之一。

心是那個生命存在的背景,心才是真正的你。

心是真正的你,然而心沒有 “ 我 ” 這個意識,“ 我 ” 這個意識只是心的一股流,一股從虛妄中生起的覺知感受。

凡夫以自我意識而生活,自我意識占滿了他的心,再也沒有別的。

他把自我意識當成 “ 我 ”,把 “ 我 ” 當成自我意識,而忘失那廣大清明無我無所不包的心。

聖人因為發現了那心,他們能後退一步體會那心,並觀察那個自我意識。

因為能體會那心,他們變得和那心性完全一致,廣大,清明,無我,無所不包,沒有內在抵抗,祥和,無生無滅等。

因為能觀察,那個自我意識,他們再也不會被那個自我意識所支配,即使支配,因為能觀察那個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再也不會占滿整個心了,而是那個自我意識變得越來越虛、越來越小了,以至於它們若存若亡,若有若無,有即同無,存猶似亡。

從某種意義上說,修行之初重要目標之一就是發現這顆心,體會它的本性,體會它的存在,然後用它代替過去式,因無明受熏而產生的自我意識。

更換存在的主體,置換不真實的錯覺。

以這顆心而活著是實然,以那個自我意識而活著是錯覺。

我們應回到本質的、正常的、非錯覺之上來,而不是繼續生活在錯覺、狹小和不真實中。

過去,自我意識是無明中的心受熏習的結果,如今,以這顆清明廣大無我的心而生活,那似一種去熏習。

實際上,也沒有刻意去 “ 去 ”,只是因知道這顆心,因觀察這顆心,因以這顆心而活著,那些曾經的熏習自然脫落而已。

所謂脫落,並非消失,只是那些幻象不再像過去一樣繼續發揮作用,繼續那麼有力,繼續支配和影響你而已。

有一本經叫 “ 楞嚴經 ”,它一開始就花了大量篇幅,幫你辨析真心、假心。

它從邏輯上否定了,種種眾生對心的錯誤認識,説明我們發現和明白那真心。

當我們以那顆真心而存在,時光像大地的風,它雖然吹過大地,但大地不受它影響,因此這顆心不受時光的影響,所以它有無量壽,它超出老病死。

另一本經,說無量壽無量光,說的正是這顆心。

以 “ 心 ” 而活——以那妙明淨明的心而活,以那圓明圓妙的心而活,以那無量光、無量壽的心而活……以那真心而活!

就過程而言,以這顆真心而活著是修行;就結果而言,以這顆真心而活著,是成佛做佛。

發現真心,以心而活。

真心不是某個深刻執著某種願望的心,那是識心(意識心的簡稱)。

真心不是識心,識心不是真心。

識心是真心的用,真心是識心的體。

以那妙明真心性淨明體而在,用彼覺知意識念頭而活,三世諸佛,悉皆如此。

向世間一切以真心為體,以識心為用的大士,致敬,合十。

還有:

藏傳佛教裡稱誰,誰是活佛,誰是轉世的活佛,活佛是什麼意思?

活佛是怎麼回事兒?

在我看來,活佛從來都不是特定,它不但不特定,他還十分普通——它普通到,世上的一切都是活佛。

所有的一切都在活著,所有的一切都是佛。

當你成為一位活佛,你便活在一個活佛的世界。

沒人不是佛,沒有物不是佛,一切活生生。

我們被我們自己的 “ 知見 ” 或 “ 認為 ” 罩住了認出它們的眼。

活在自己的頭腦裡,我們認出了我們投射的 “ 凡夫 ”。

我們指責凡夫是凡夫,我們把我們痛苦的因都歸於它,是我們創造自己的世俗世界。

這個宇宙裡,有哪一樣事物不在變化,不是活著?

修行是一個見證活佛,活出活佛的過程。

活佛不是一種職稱,不是一種身分,不是一種事業,它是你自己。

認出你身邊的活佛,活出一個活佛的世界,就是你此生的修行任務——如果說有一個修行任務的話!

好一個大方廣圓的佛世界:法華經的天地,華嚴經的世界!

認出你身邊的佛!



注意,到目前為止,這還僅僅只是你頭腦中的一個想法,一切只不過心識的變現。

建議…目前,如果你實在無法改變自己的心念,而只想改變外在的世界,那麼請 " 選擇改變 " 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慈悲。



— 分享 —

見識過一些人,算是用心經營自己社交軟體上的人氣,不過是用心經營而網友們沒反應的時候,是會發牢騷、埋怨或威脅文,甚至是三者同發!

大喊若沒讚、沒Share、沒回應、沒互動的,多少天內開始刪除名單。

看到這種貼文的時候,心中就只會有一種想法:你他奶媽的娘別羅嗦,就直接刪除好了,用不著先給警告,才再執法。

更諷刺的是,也見過教人網絡行銷的,也會發這種威脅文。

若經營得這麼辛苦、這麼憤怒,還要刪人九族的,那臉書的生態環境,應該是不適合你的。

也曾經想探討過一個課題:

為甚麼有些人一聽到脫離社會主流認知的觀點時,會馬上的在還沒聽完對方的論證前,就否定了這看法。

但,一些人則會先聽完論證後,才開始思考到底對方論證有沒有道理。

在這裡想要探討的是:到底能夠跳脫自己觀點框架的人,是受了甚麼影響而致?

是自己平日吸收的資訊嗎?

是所看到書嗎?

是性格嗎?

到底是你吸收的資訊,會影響了你性格上好惡、探索,才跳出原有框架的觀點?

還是你的性格,本來就是喜歡不守規則,所以才會尋找出原有框架的資訊?

有時候要學東西時,會去搜尋那門學問有沒有負面批判,從負面批判去看會比從正面看,會多了一層的理智。

這些都是很值得探討的話題。

擁有跨越未知門框的視野,才是進化的起步機會。























來源:網路…

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穴工


人類的世界意味著:我、我們,你、你們,他、他們,山河大地,花草樹木,日月星辰,善惡,對錯,好壞,生老病死,國家,人民,社會等……

走出人類的世界,就是走出這些認識的框架與概念的知見。

無數時來,我們都以為這 " 世界 " 是真實存在,存在本來就是這樣。

人類都以自我為中心,它看不到它以外的事情。

當你侷限在人類的世界裡,你看不到人類世界以外的世界。

而修行,最基本的,就是打破人類虛構的世界,看到人類世界以外的世界。

人類的世界是意識構造的,意識不構造,那存在又是什麼樣子呢?

這正是我們要認識的,尤其修行者。

當我們侷限在人類的世界,以人類的眼睛、人類的心、人類的知見看存在,我們看到的只是我們誤以為真的虛幻的意識造成的世界,我們看不到的世界——世界本來的樣子。

而修行,最基本的,是看到原本的世界——世界本來的樣子。

走出人類的世界,是修行者所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最後一件事。

一旦你走出人類的世界,一旦你不再侷限在人類的世界裡,一旦你不再以人的身分、人類的身分看世界,整個奧秘將會發生,徹底的真正的解脫將會達成。

我們帶著 “ 人類 ” 的眼睛看世界太久了,我們以為它看到的是真的,我們忘卻了它未 “ 戴上 ” 這雙眼睛之前世界的樣子。

而修行要做的活動之一,就是甩掉人類的眼睛看世界,以非人類的眼睛看世界,以超越所有眼睛的眼睛看世界。

練習以非人類的眼睛看世界,是修行的課題之一,因此,在日常修行中,我們要經常以肉眼、天眼、慧眼、法眼看事物,同時我們還要學會超越所有的眼睛,以佛眼看事物。

不管用什麼眼睛看事物,最基本的,修行第一步,學習以非人類的眼睛看世界——走出人類的世界,是修行第一關。

走出人類的世界,並非讓你拋棄這個世界,也不是讓你改變這個世界,只是讓你學會並嘗試以超越人類的眼睛看世界。

從種種存在的眼睛看世界,我稱為遍遊十法界;十法界、一真法界,都在這裡,都在這個世界上,與這個世界本體不二不別。

不管遊行十法界,還是定居一佛國,都是心智在動在靜。

修行者,不要看不見道,不要看不見心,道心分明,走出人類的世界,歷經種種存在的世界,修行的遊程,才會豐富而完滿。

住在空性裡,意味著你覺性大放光明,意味著你已能被朗朗觀照,意味著你法身大現,意味著你已在寂靜涅槃。

在那空的世界,你認識到:一切只是夢的旋轉,從這兒去那兒、從那兒到這兒,一切無不在夢;你認識到,眾生不但在夢裡,而且是在夢中夢;你認識到,你也在做夢,只是你在做一個清醒的美夢。

在那空的世界,一切絕無分別,分別只是不同的夢境片段。

在那空裡,你認識到,沒人生過,也沒人死過,生死的只是一個夢(相)顯現或消除;你認識到,你不生也不滅,不來也不去,空性是一個無限容量寂靜的世界,它盛裝世上的心,所有可能化現的所有的相。

那相閃相變,那相生相滅,而它完全不變。

它是一個永遠也不會壞的地方,它不是成、住、壞、空的最後階段——最後呈現,它一直在那裡,成、住、壞、空;發生在它的裡面。

人人都在空性之中,只是大部分眾生不知。

當你不知空性,就意味著你不在空性之中;當你不在空性之中,你去了哪裡?

你去了自己的頭腦!

你進入了夢中夢。

一層夢還沒有參破,現在你又進入了夢中夢,很顯然,你離空性更遠了一層。

頭腦是滿的,它是一個夢誕生的地方,在那裡 沒有空存在的空間,因為空被夢層層填滿。

要想認識這空,必須走出頭腦,甚至走這頭腦不夠。

因為你本在夢中夢,當你走出一層,還有另一層,當你兩層夢都參破時,你才有能了知這空——法身的肚皮,涅槃的境地,觀照的利益。

初見法身、初識涅槃的人,在空與迷中常來常往。

他有時進了這空,有時進入了那迷;有時觀照朗然,有時入夢頓塞無覺。

但不管怎樣,這初見真我、初入真地的人已不同以前,他不可能再是從前。

他迷得快,回來的也迅速。

一念失覺入迷,覺時,一念又搬師回到空境。

在初始的一個階段,他會時冥時明,時昏時覺,猶如燈焰時亮時暗一樣。

這是初始不能常住空中的緣故。

等到自性光明穩固,那自然是太陽於當空,晝夜永不墜的情況。

在走向覺性光明的每一步都是自然的步履,修行的人不必急,也不必躁。

不必努力提步向前,也不會滯留於後,覺心如腳,覺悟如行,它有自己前進的步伐。

你不必操控於它,當你已醒,它會帶你自然向前。

對於修行者,空性並不是修行的目標,它只是修行的結果。

如果你是一個生活安順快樂的人,空性的追求並不是必須的。

對於那覺者來說,空性的體驗只是好玩兒。

活在空性裡,那讓他有機會觀察一切夢的生滅流變。

他是一個醒著做夢的人……

修行者,當空性覆罩你的上空,於涅槃心地上,享受你的夢身行走坐臥,觀察它的一切,看著這夢的流轉,以及那夢者再入夢的——夢中的夢的故事,讓自己會心地微笑吧。

反正這樣和那樣沒有什麼不同,一切都在夢中。

當頭腦不再運作,那是夢醒;當你來到這空性,那是無滅也無生。

蓮花並沒有所謂的開啟,空性是一朵永不凋敗的蓮花。

覺醒者,在蓮的世界。

— 分享 —

一般人選擇信仰一個宗教,到底是理性;還是感性?

你問信徒們為甚麼會選擇加入一個宗教,他們會講出各種教義上的理由。

但,事實上,大部份的人相信某一個宗教時,都不關那宗教教義的任何事!

就像…

你聰明會有人說你心機重,
你努力會有人說你運氣好;
你天生樂觀有人會說你虛情假意?
 
有時候…
你明明就是一杯白開水,
卻被人硬生生;
逼成了憋滿肚子委屈的汽水!
 
人生會遇見太多人,
只要內心澄明;
就永遠不用去討好一個不懂你的人。


















來源:網路…

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王見今心


心為什麼會不斷產生念頭?

目的何在?

每個人每天有各種念頭,不是活在過去、就是未來,透過念頭記得比如那天誰對我怎樣、讓我受委屈,及我傷害誰,沒完沒了。

透過過去,再投射到未來。

很不幸的,過去與未來中間的橋梁,是現在、這裡(here and now)。

心,為什麼會不斷地產生念頭?

肺,為什麼會不斷地呼吸?

心臟,為什麼會不斷地跳動?

它們的目的何在?

沒有目的,因為呼吸就是肺,跳動就是心臟,而念頭就是心。

變化就是變化之物,沒有變化也沒有變化之物。

變化是變化之物的本性,也是變化之物的能用,像燈與光,它們是一不是二。

念頭就是心,在它之外不存在目標,也不存在意義。

它沒有目的,也沒有方向。

當一個念頭出現,那就是心的全部。

心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念頭就是自始至終。

你可以為心尋找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一個意義,但那還只不過是一個念頭。

除了念頭沒有心,在念頭之外或之上什麼也沒有,能有的僅僅故事和空。

而故事和空等同。

心與事物碰撞產生第一個念頭,之後就是念頭產生念頭。

你可以為心尋找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一個意義,但那還只不過是一個念頭。

除了念頭沒有心,在念頭之外或之上什麼也沒有,能有的僅僅故事和空。

而故事和空等同。

心與事物碰撞產生第一個念頭,之後就是念頭產生念頭。

生命是虛幻的,這就是生命最令人歎為觀止的地方。

然而,人們卻都又以為它是真的——真真實實的,這又是生命的另一個奇象!

真相是美的,幻相同樣也是。

只不過,真相是恒樂的,而幻相是苦樂交替的。

觀察念頭,探尋心,最終能使我們瞭解這一切。

若說念頭不斷地出現在心中有什麼意義?

這或許就是。

虛無的產生,是為讓你認識虛無的真相,這是它全部的意義,除此之外不存在更多。

更多的部分是更加虛無的部分。

所謂修行人,是指能夠調伏自心的人,能以不放逸與正念,觀察自己的身口意三門。

再來…

遇到軟弱或恐懼,人們喜歡呼喚外在的佛來加持他自己。

不,我的做法不同,當軟弱的覺受或恐懼的幻象在我內在升起,我覺察,我質疑,我用我的方式安定我自己。

不管有沒有外在的佛,我看見的外在的佛是我自己。

無論處在怎樣的境地,每每觀照那個覺知的自己,喜悅歡喜在內心升起。

那喜悅之光像陽光一樣迎向陰霾,瞬間,它被融化的無影無息。

每當我不再恐懼,我加持了我自己。

當喜悅升起,我給了我自己菩薩寶瓶中的甘露。

任何恐懼都是一個幻象,只是它還是一抹沒有被看清的虛假。

當恐懼的幻象在我內裡升起,我覺知,我質疑——當我無助,我加持我自己。

我向內呼喚佛,它是我能對萬境的真實如意。

當魔念來擾,覺知就是加持。

當觀照升起,佛陀在撚花微笑!

我是我自己的佛,我是我自己的菩薩,當我遇到困惑,我加持我自己,我救度我自己!

宗教不會阻止你變笨,對一些人來說,宗教就是他的弱點。

出離心,不是只想著出離三惡道而已,而是想要超脫整個輪㢠。

如果沒有清淨深切的出離心,不放下愚蠢之心,不止息顛倒貪著的繩索,飄泊於六道的眾生,仍舊會被牢牢地束縛在輪㢠當中。

因此,想要解脫的人,首先要認知一切輪㢠的快樂,都是痛苦的泉源。-

— 分享 —

我跟人互動的時候,往往有一個我很重視的兩次法則。

如果我注意到一些人,嘗試掩蓋事實,而露出了小尾巴,如果有到兩次,我就會開始從這裡去推斷這個人背後動機。

所謂的小尾巴,就是一些不對稱、不一致。

我在觀察別人的肢體語言時,起碼做兩次的偷偷求證。

所謂的偷偷求證,就是在某關鍵時,對方出現了不對稱,我們就要之後刻意的再製造同樣的關鍵,目的是要觀察同樣的不對稱會否再出現。

通常只要出現兩次,就可以用來做推斷。

如果出現三次,推斷的準確度會更高,但,高不了多少。

我多年的觀察,出現兩次,推斷準確率會達百分之七八十以上。

如果有人對你有所舉動,而又有不對稱的小尾巴露出,兩次過後,這個人背後對你是另有議程是肯定的。

如果是社交的話,你或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如果是涉及利益的話,你就不能不在乎。

在人生苦短,生命無常,青春有限的情況下,我的做法就是退。

所以,大部份有曾經問過我,關於自己伴侶開始有不要跟他在一起的舉動時,他們會發現我給的建議通常就是 [ 退 ]。

我的個人價值觀(人生苦短、生命無常、青春有限)確實是引導我不去思考拯救的方針,我只是有興趣預防的方案。

( 預防的意思:不是查他手機,跟踪他,或找駭客得到她社交媒體或電郵的密碼。
而是不要再造成彼此種種不良的感覺!)

效率來自於釐清自己的要求和標準。

效率越來越高時,就很有可能轉變成智慧。
















來源:網路…

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青心


當人情和道理有衝突時,我們要如何應對呢?

做家人和朋友,可以允許幫情不幫理。

做事則是幫理不幫情,才能長久的得人心。

做生意就得幫利不幫理,你過去的經驗、道理和感情,跟利潤比起來,都只是參考。

就像…

我們都想要樂,不想要苦,但苦仍然源源不斷的來,主要是因為不了解所造成的。

沒有人在知道狀況的情況下,但卻還要故意要去招引苦。

而這當中特別又是無明所導致的。

以色來說,我們會以為色是自性所成,能夠在境上,從自己方面存在,譬如以樹木來說,我們去觀察樹木的顏色形狀、樹枝樹幹、樹葉等等,我們會說這些都屬於樹的一部分,但實際去找樹在哪裡,從自己閉上眼見方面來說,樹是無法存在的。

佛教主要是透過理來觀察這些現象,得到無誤的理解。

不學佛的人,坦然面對如是的生活,而學佛之人,窒梏於自己的 “ 業力 ” 裡,是醬嗎?

首先來讓我們瞭解一下,學佛的人比不學佛的人多了哪些東西——概念!

佛陀教導我們 “ 放下 ”——為生命做 “ 減法 ”,但在我看來,學佛的人比不學佛的人不但沒有 “ 減 ” 少一些東西,相反還增加了許多東西:增加許多概念。

“ 概念 ” 意味著什麼呢?

概念意味著一個又一個的牢籠,每一個念頭都是一隻隻的蟲子,那些概念讓你的心不停地鑽了這個籠子又鑽那個籠子。

如果沒有領悟到佛的精髓,學佛的人比不學佛的人又多 “ 扛 ” 起了一些東西。

學佛的人為自己增加了 “ 佛業 ”、“ 修行業 ”。

生活和修行 “ 不二 ”。

那意思是說,生活不是各別的一樣事物,修行也不是另一樣事物,而是生活即修行、修行即生活。

當你把修行和生活化作不二時,“ 修行 ” 這個概念消失了。

只要你的頭腦中還有 “ 修行 ” 這個概念,那說明,你的 “ 修行 ” 和生活還是二的,不是不二的。

若修行和生活是一不是二,哪還有修行與生活的概念不同呢?

如果你執著於學佛,那麼學佛也變成了一種 “ 業力 ”。

若你深執學佛或佛學,那產生的業力和你執著於其它任何事情所產生的業力相同。

佛的正法是讓你瞧見萬有事物間的 “ 不二 ” 性,瞧見不二即能脫於執著。

當你看不見不二時,你的心必分別、比較或陷入執著的一邊去。

你在任何兩個事物之間看見 “ 二 ” 而不是 “ 不二 ” 時,你將可能不自由。

所以修行初期的重點是,瞭解心、瞭解心是如何創造它的世界,以及心和它所創造的世界的關係。

修行的最高 “ 境界 ” 是忘記修行這回事兒——對佛的最大行供是忘了佛。

一旦你時刻想著佛,那麼你又著佛相了,著佛相和著世上任何物相無別。

佛是無相,著佛相即著空相。

你能不能什麼也不背負地前行,把所有的概念忘了?

嗨!佛,不是讓你記起佛教,而是讓你把一切都忘掉——從所有的概念和故事中跳出來,什麼也不攜帶——連 “ 空 ” 的概念也不攜帶地前行。

只須記住:諸佛所教,只有一心。

一切苦由心造,一切無苦還得由心解。

言心不見心,心者化成念;觀心即觀念,從念破入心;懂解心和念,自由在眼前。

千說萬說,不離念覺;應用念覺,萬苦破得。

一念覺知是正法,知它用它到佛家(能一念即正念,故一念覺知又名正念覺知)。

你出發的地方正是你要回歸的地方。

修行的人回到你修行前之地,把你穿過 “ 修行 ” 之夢時帶回來的經驗智慧融入你的生活,讓我們活得更加快活。

“ 忘記 ” 修行,自然生活——是修行的最高 “ 境界 ”,帶著穿越修行的體悟,回到修行之前!

- 分享 —

聊一聊大圓滿 • 斷見法部份…

此時於此放鬆無改念,
勿生偏袒執著亦勿染,
此時覺性無實亦光明,
此見即為諸見之頂嚴……

不要以偏袒和執著染污此時自然無造作的心,當下是無實而光明的覺性,這正是最高的見解。

認識本性後,就無需再分別空與明、這時的心屬於第幾識等,不追逐過去或設想未來,安住當下。

妄念再次出現的時候,通過修 “ 覓心法 ” 認識本性,護持、延續這個境界,本性就能漸漸赤裸。

六識都是建立在心的感覺上,感覺雖有,但不應把它看做真實。

應知一切感覺如幻相,不要被感覺拉進輪㢠裡,繼續護持,感覺會自然消失在我們的智慧心中。

此時,煩惱就成了提升境界的墊腳石。

感覺是無始以來的習慣,是內心延續的執著,感覺消失,痛苦就會消失。

緊抓感覺,分別心就會增加,煩惱沉重,欲求樂、不欲苦,苦與樂的因混在一起,果也混在一起,輪㢠就產生了。

妄念不斷就是輪㢠,好的感覺後面還有壞的感覺。

心是沒有實體,沒有外形,但是它的光明本性存在。

眼能見色,耳能聞聲……。

在所有心識的背後有一個能了知萬法的光明智慧,這就是本性。

細微的意識背後,有一個洞知一切的光明心,就是能認識夢境的光明心,它就是本性。

認識本性之後不能再思維當下的狀態,否則又會回到意識分別裡。

當下此心的本性,就是九乘之巔的最高境界,通過認真修竅訣就能悟到。

當死亡來臨,身體與靈魂分離的階段,始終能安住不動,就能證悟空性,不會再迷失於輪㢠。

這就是最究竟、虹光成就的竅訣。

緣依普遍遠離諸心念,
此修即為諸修之頂嚴;
無改無執輕鬆而安住,
此行即為諸行之頂嚴;
無需尋求本來任運成,
此果即為諸果之頂嚴。

遠離一切分別心念的境界,是最高境界的修行;沒有改造執著,自然安住的這個狀態,是最究竟的行為;不需要尋找,本來自然而成的這個境界,是最究竟的果位。

遠離任何所緣的心念,才是最高的修行境界。

如果在安住的過程中還有 “ 自己的境界是阿賴耶識還是法身?"

那細微的念頭還存在的話,說明心還沒有回到本性上。

這裡講的是最究竟的見修行果,是一個境界,而不是四種境界。

還有:

灌過頂並不代表已經相應,在心法未相應前都要再次受灌的!

現在學密的弟子都有一種習慣,就是這個灌頂去年灌過,今年不用再灌了。

這樣就像去年吃過,今年不用吃;昨天睡過覺,今天不用再睡。

你們沒事吧?

只要心跟法未相應前,都要再一次接受灌頂。

一般法門中要跟佛相應,自己一定要努力。

密宗法門的殊勝,在於自己努力不足時,師父可以用灌頂的方式,強迫把法灌進去,也可以說灌頂是一種強迫的傳法方式。

都常聽說:“ 某某大師、某某師父已經灌過這個本尊,我不用再接受這個灌頂了。”

但灌過就代表相應嗎?

沒這回事!

一個法門灌一萬次不嫌多,還嫌少。

重複接受一個灌頂的話,有一天會熟悉這個法、熟悉這個法,那就非常殊勝。

但是學密弟子都習慣性,需求一個沒灌過的頂?

這個錯誤的觀念要改正過來,這也應該是不清楚傳法灌頂的意義。

有出離心的人,會自然去尋找心靈導師,也會主動地修行。 ​



















來源:網路…

日堯


問:“ 聖人無夢 ” 是聖人夜晚不做夢嗎?

我的經驗:

聖人無夢,並不是說聖人夜晚不做夢;而是指,聖人不要現實沒有的,聖人不在現實存在之上更進一步。

他對事情不希求、不期待、不奢望,他不要現實沒有、不是、應該。

是什麼就愛什麼,這就是聖人無夢的意思。

聖人活在完全的滿足中,除了要他眼前有的,他的心不再向虛無伸出一步。

聖人沒有希望,沒有希求,他的眼止於他見之所見,他的耳止於他聽之所聽,他的鼻止於他嗅之所嗅。

他是一個沒有 “ 希望 ” 的人,他是一個 “ 懶惰 ” 的人,他是一個不從屬於頭腦、不走頭腦道路的人。

因為聖人內心清淨,並打掃過他的地下世界,聖人當然夜晚也不可能夢境重重。

夜晚是白天的反映,因為聖人白天安靜,因而夜晚他的夢也少之又少。

白天和夜晚是相同的,無論怎麼你都活在一個夢中。

聖人熱愛他所有的夢,他把所有的 “ 所見 ” 視為相同,他不區分夢或非夢,因為對他來講,所有的都是夢。

聖人活在一個清醒的夢裡,行、住、坐、臥、生、死,他完全清醒在他的夢中。

那夢流過他,以各種形式,像河水流過岸邊的樹,他永遠安定在那不移也不失中。

他以法身存在,他活在涅槃的世界,他的生活是日日如來佛拜見如來佛。

他不需要理解事物,他就是他要理解的那事物。

因為 “ 無我 ”,他以萬物的身分存在。

因為心沒有固定的認同,他自由飛翔在宇宙裡。

每天,他與自己百千萬億化身,平等地在一起,他享受生命的無限夢境。

聖人沒有夢,他有最豐盛的夢。

他的夢多到,他時刻在觀看自己的夢。

聖人是一個能觀夢的人。

他觀看自己的夢升起和落下,就像觀看春天和秋天到來又走去一樣。

聖人活在自己的季節裡,他的夢創造他的季節。

聖人喜悅在自己的夢中,從不驚恐,聖人是一個從不再做噩夢的人。

他是一個只有好夢,永不再有惡夢的人。

進進出出在夢裡,睡去醒來在夢裡,聖人是一個能夠享受他喜悅之夢的人。

他是一個醒著做夢的人,他從未迷失過自己。

我們做『人』時間太久了,以致忘了我們的真正身分。

不管你認為你是誰、是什麼,你是超越那的。

對這點的認識和體會,是解脫的終極途徑之一。

我們跌進自己的故事太久,我們生活在故事的叢林。

的確,我們沉溺於一個故事角色太久太深,以致於我們忘了自己的真正身分——那本質的、超越的、像天空一樣的浩瀚存在。

故事是天空裡的雲朵,你不需要騰雲駕霧。

有哪朵雲彩大過天空?

有誰的自我大過本性?

不在故事中出沒,以無故事出現於世,這就是佛陀的誕生。

讓天空醒來,而不是讓雲彩醒來,這就是覺醒。

如此醒來,天下沒有什麼大過天空,如是沒有什麼能再超越你,是故你到了佛頂,你到了無頂頂。

心性猶如天空,以天空而存在,而不是以雲朵或彩霞而存在,即使它們再美再好。

— 分享 —

稍微點綴一些觀音的八卦新聞:

1.漢人的觀音相裡面,有一個是非常少見,上網搜尋不到,祂的形象是跟一般的漢傳觀音一樣,唯祂的眼睛是被祂的頭紗蓋到眼睛處。

換句話說,我們是看不到她的眼睛。

生平只見過一次這張照片。

2.楞嚴經裡面的修行精華,盡在觀音耳根圓通章,其他二十四種方法,都是略過描述,唯耳根圓通部份,是寫得最詳盡。

其實是可以把耳根圓通的原則,套在其他二十四法門上。

唯根據楞嚴的傳承,耳根圓通必須要聽自己唸楞嚴咒(一定要是長陀羅尼,不能唸短咒,不能唸尊勝咒,不能聽自然界聲音)。

其中耳根圓通裡面的『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是匯通南傳、北傳、藏傳禪修到口訣。

甚至也匯通印度教的修持。

3.大乘莊嚴寶王經(即講解觀音六字大明咒的經),裡面有部份章節是從印度教的奧義書移植過來的。

漢傳佛教徒唸的大悲咒,其實就叫做『青頸觀音』。

青頸(Nilakantha)其實是印度教 Shiva(大自在天)因為吞了能毀滅宇宙的毒藥,而導致自己的頸項發青,所以Shiva的另一名字就是青頸。

而大悲咒青頸觀音所持的四個法器,其實跟 Vishnu(遍入天)完全一樣。

青頸觀音有三面,其中兩面是獅子和豬面,這兩個又是Vishnu十大化身(Avatara)裡面的Narasimha和 Varaha。

名字是大自在天,形象是遍入天,換句話說,印度教的三大神,已經用了兩尊,剩下的梵天,我猜測可能也隱入了其中一些元素中。

還有,密宗的金剛亥母varahi,是否是varaha的女相?

(祂身上是有戴婆羅門線的,不知是否用這來喻梵天?)

就像…

很多時候,我們固守一些傳統、習慣,卻不深刻地去想為什麼要去持守,很可能我們所努力辛苦持守的,是完全沒有什麼意義呢?

對心來講,沒有醒和夢的不同,醒和夢是它同等的生活。

你醒著,心在生活;你睡著了,如果在做夢的話,心還在生活,對心來說這沒什麼不同。

心不區分醒和夢,醒和夢對它都是夢。

只是,一個叫做清醒的夢,一個叫做夢的夢。

平等的看待醒和夢,不要進入那個分別的幻覺裡。

同樣的,對心來說,也沒有迷和悟的不同,迷和悟對它是同等的心裡內容。

你迷,心在過著它快樂的生活;你悟,心也在過著它快樂的生活。

對心來說它總是快樂的,只是你不知道這點。

若心不是實際快樂的,它幹嘛要過那種生活?

它幹嘛要自虐?

心不管在過什麼樣的生活,它一直是快樂的,它一直是高興的,去發現這點。

頭腦和心有什麼不同?

差別可大了。

心是你本來的自己,頭腦是你虛構的世界。

去發現頭腦和心的不同吧,過一種 “ 心 ”——沒有分別,沒有差別的生活;而不是迷失在頭腦裡,把虛假當真實,被分別干擾心。

因為你認識到,那只不過都是前塵影事。

心前的塵,眼前的影,怎能會影響一個人呢?

因為它們皆不真實啊!

從頭腦中醒來,到那心中安息,過一種只有心、只有道而沒有人的生活。


能於一事中駕馭自己的慾念情緒,你就是那一事的聖人。

能於一境中看得開,你就是那一境的賢者。

能在事事境境都駕馭自己和看得開,你就是事事境境的聖賢。

聖賢不是一得永得,而是累積的功夫,功夫不練,就會退失。

但,不需擔心,退失不等於完全消滅。

功夫以達某個境界的,就算退失了,稍加操練,就能恢復。

那無端的有人不做,要成聖賢來幹嘛?

儒家和佛家的聖賢比較公式化,我倒覺得聖賢需要個別化的與自己切身價值觀相應。

誰說聖賢不能自私?






















來源:網路…


2017年3月9日 星期四

你以為你是誰?


當你在叢林裡穿梭,如果有樹枝勾住了你的衣角,不是樹枝勾住了你的衣裳,而是你的衣裳勾住了樹枝!

想想,如果你可不穿會被樹枝勾住的衣裳呢?

不要折斷樹枝,脫掉你的衣裳。

當你在這世界裡穿行,有什麼事情或什麼人也 “ 勾 ” 住了你的自由,不是那人的原因,也不是那事的原因,是你的思想的原因。

你的思想就是那看不見的衣裳,風兒吹動,是它纏在了那 “ 樹 ” 上。

不要折斷樹枝,請質疑你腦中的思想。

如果你覺得學佛,只是為了放鬆、開心一點,感覺生活當中有了一個依靠,那就和解脫與成佛沒有任何關係了。

生活中,我們不願意面對的處境,都是別人賴以維生的工作!

在這世上的某個角落,有個人做著你夢想的工作,但是每天都超恨上班。

如…

律師希望你被告;醫生希望你生病;警察希望你是罪犯;維修工希望你車子故障;只有小偷希望你平安賺大錢。

這年頭的汽車能上網、跟手機連線、播音樂跟放影片、導航等…
但在「檢查引擎」燈亮時,它們還是連一個簡單的問題資料庫都無法提供給你。

雲霄飛車上的攝影機,都可以拍下你在高速下的清晰照片,銀行跟道路監視器,卻拍不清楚車禍肇事者跟搶匪頭像?

喝酒基本上都是跟明天借快樂。

就像:

錢、風和水,是世上三個最接近道的物,它們具有相同的品質:都是流動的,都在往最低處、最需要、最薄弱的地方去,沒有一次例外。

你想學習成道嗎?

學習成為風、水或錢本身吧。

道是存在最好使的錢,它整個宇宙都流通。

像水一樣,向最低處去——就是向最高處去;
像風一樣,向最弱的地方去,就是向最強的地方去。

像錢一樣,向最需要的人那裡去,就是向最有價值的地方去。

消失的,都向虛空裡去……

一個真正知道的人,在下,是地上的水,在上,為天上的風,在人,是手中的錢。

如果他顯形,就會像水一樣,如果他隱遁,就會像風一樣,如果他為人所利用,就會像錢一樣,這就是一個成道的人。

莊子是天上的風,老子是地上的水,而佛陀,是眾生手中的錢,看看這些得道者,哪些不深得道的品質,成為道本身了?

你不是也想修習成道嗎?

透過你,成為那柔軟的、流動的、付出的、無我、無條件的,這就是求道,這就是成道。

假如你做到了,道找到了你——你找到了道,這就是真成道!

還有…

金剛經云:我當滅度一切眾生,而實無一眾生滅度者。

我的處理…

前一句是說在世間法中,要盡自己的力量去渡化所有的眾生,使他們得到寂滅涅槃。

這種「盡心而為」的態度是就「事相」而言。

後一句是從「理相」而言。

自性的實相是清楚且空無的境性,因無念故無眾生得度。

同樣,也是「做無己得」。

「做無己得」是很重要的行法。

在因地是做事的態度,沒有目地的服務眾生。

在果地時的清淨無念境界中,雖然也是在服務眾生,但也還是「無一眾生滅度者」。

開悟見性後,這個世界並沒有變化,還是跟以前一樣。

只是看事情的角度跟未開悟時不同了。

多了一個可以清楚觀照自己在處理事相時的覺性。

這個覺性的本質是空寂的,但是它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在處理事相時的心念。

當處理完畢後,又安住在空寂的自性中,因沒有分別念產生,故不為妄念所牽引。

這個叫做「內境空無,理清明白」。

我執、法執都是緣起的,可是它們都源自性空的本體。

你是硬要將我執、法執「拿掉」「去除掉」,聽起來並不合理。

就好像說把部份水蒸氣拿掉,直接剩下部份的水就好,這邏輯好像有點的不合理。

金剛經的修法,是直接不讓念頭升起。

念頭就是我執與法執的同義字,念頭構成的要素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也就是在緣生時,不起相應的念頭,或稱思緒,意識。

六根是外塵引發六識的途徑,切斷途徑電流就過不去了。

可是理論上可以,實際上不行。那麼退一步,讓它進來,但是不令「識」產生。

這個就要靠著高度專注的覺知了。像抓老鼠的貓一樣保持警覺,不讓念頭升起。

能覺知的我,也是第二個我,看著具五蘊的第一個我。

時間是成熟的催化劑,慢慢的來就會成功。


從禪定的修法來看,這是隨緣止的修法。

從日常生活中來見性。

(如果用坐禪的方式叫做體真止!)

那…

現在學佛,大都是先從經、書本中得到部份的知識。

可是所建立的佛學常識,卻是一種智慧的蓋障,因為它只是知識而已。

但是如果可以將佛學,透過行為法而轉變成生命的元素,那麼佛學這層蓋障可就不存在了。

正確的知道佛法的心法:

內境空無,理清明白,做無己得,盡心而為。

而且能夠悟入,同時加上你所做的一切,你的定力就會逐漸增強。

時間扮演者很重要的因素。

記住:一人一法。

每個修行人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心法,自己的認知。

不是每個人的心法都一樣的。

如何持咒才會有力量?

從「空」中自生出來的心法,藉由你口中唸聲出來的咒語,加上你的意念,三種方法合一所發出來的能量,就不是一般隨便用六識,所唸的咒力可相比的。

某天定力夠強,甚至可以治無形的因果病,及有形的業障病。

談到治病,當你禮敬佛,佛就可以與你的心相應,甚至幫你調整身體上的障礙。

說來這也是一種佛的「信用」。

人别把自己太當一回事,在匆忙的人生旅程中,你只不過是一個過客,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甚至還比不上一粒砂石!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那是一種修養、一種風度、一種高尚的境界、一種達觀的處世姿態,是心態上的一種成熟,也是一種修行人的淡泊……






























來源:網路…





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言忍


得到他人的認同,確實很令人開心,所以我們最好也對他人說出認同的話!

但想要讓自己獲得接納、獲得喜愛、認同是絕對必要的嗎?

我認為不是這樣。

很多人認為,為了讓別人接納自己、讓自己產生自尊心,必須要獲得他人的認同。

把受關注(關切、注意)當作目的行動的人,他做事情的動力是希望被稱讚。

所以,即使他做出的行為表面上看起來很恰當,只要沒有從他人獲得他預期的關注,他不是對不關注他的人表達憤慨,不然就是再也不做恰當的行為。

但是,恰當的行為本來應該就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

這裡要注意的是,我所說的不需要他人的關注或認同,不是指我們不需要和他人或與社會產生連結。

而是我們不用特別尋求他人的認同,人只要活在與他人的關係之中,即使沒有透過語言直接獲得認同,事實上我們也已經充分被認同了。

當我說,我們不需要受到他人充分的認同或毫不間斷的關注時,是從行為的層次上說的。

另一方面,若說人只要活在與他人的關係之中,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受到他人的認同,這是從存在的層次上說的。

如上述,他人不一定是妨礙我們的存在,非但如此,他們還是我們存在的基礎。

沒有他人,這個「我」也不存在。

所以,我們必須和他人協力合作。

但是,實際上卻是,我們一直和他人競爭,老是透過競爭分出誰在上、誰在下,這才是問題所在。

人只要處於競爭狀態,就無法合作與做出貢獻。

每次只要看到共同體感覺,就會讓人去思考理想主義的本質。

競爭雖然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但我們不能毫無條件地肯定它的存在。

就像…

我們的身邊,可能有一兩個人是謊蛋。

所謂的謊蛋,就是愛說謊的笨蛋。

他們不是不斷說謊的人,但因為人情緒一動時,會有瞎腦現象,所以情緒一動時,就會豪不考慮後果的說謊。

這種人想要當面或背後批判你時,大多數是假借人家的口來罵你。

他若不喜歡你的為人,他可能會在你朋友的面前說某X曾經跟他講過他討厭你甚麼;你損失了五十萬,他會跟人講你虧損了一百萬;你沒有罵過A君,他就在人家面前說你脾氣很大,曾經當眾罵過A君,甚至是當你面說某某人不喜歡你的甚麼舉動等等。

他說謊蛋的原因是:聽眾是絕對可以輕易透過第三方求證的,一求證就會被踢爆了。

比較有考慮後路的謊蛋,發言時就不表明誰對你不滿,他可能跟你說:『其實我在外面聽到一些人不滿你.......』,換句話說,無需任何證據,因為你要保密你的線人身份,你聽了後,也無從求證。

但,我要提醒大家,別以為有考慮後路的謊蛋,是正確的做法。

你留意一下,若你身邊有個人,常做這個保密線人身份的批判,久而久之,你對這個人的言論會漸漸的越來越有所保留。

因為這個人所講的批評的話,都是不用負上任何責任的。

其實這些講了些你沒辦法求證的負面評語的荒誕,當然是他個人的意見,但,不想直接自己當壞人,所以假託有人不滿。

可笑的是,你辯護時,他還是照樣的有情緒,甚至還會跟你辯論。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謊蛋都是很愛面子的人,也因為這樣,所以他們通常是不認錯的人。

謊蛋若與生意夥伴拆夥,或與伴侶分手、離婚時,會很主動的在外面不斷的怒火沖冠的大撒謊蛋。

只要有人在你身邊展示過兩次或以上的謊蛋行為,務必記得要敬而遠之,因為他們的行徑,就是善忌妒的小人。

還有:

心喜歡什麼,並非我們都要反對的。

只是我們要警惕,當事物的反面出現時,你是否會討厭,是否會引起你的苦。

如果你能同時愛上事物的兩面,這正是我們想要的——修行的目地不過如此。

不要跟我們這具身體過不去,不要心給自身找麻煩。

愛它的所有狀態,愛它的所有情況——不管它老、病、死你都愛它,這正是佛法所希望和教導人們的。

並非人人都適合和需要修不淨觀,它只為需要和適合的人而準備。

也不要追求什麼特別的禪定,能每天快樂的生活,這就是禪定,活潑潑的禪定。

心總是喜歡點什麼是它的習慣,我們可以不必改變它的習慣而快樂生活。

跟著心的習慣走,但對它保持注意,這就可以了。

這樣活和那樣活,人生沒有重大的區別,有的僅是經歷的夢境不同。

做這樣的夢,做那樣的夢有什麼本質不同?

一覺醒來全都成空,即使不空,那也沒有重大差別。

當你安居於覺知上,美夢噩夢,此境彼境,一切變得平等平等。

尊重你心的習慣,沿著那條河走,也可以隨波逐流,但要看見自己與風與水的同步起舞。

唯有困惑的人,才會說NO。

說NO是痛苦的發端,說YES是解脫的開始。

對一切說YES,然後,只需要笑著看(觀察)……


人生的光榮不在於永不失敗,而在於屢敗屢起,只要站起來比倒下去多一次,就是成功。
——法國 拿破崙


— 分享 —

僅供參考…

人去世後全身冰冷,但唯獨有一個地方發熱,8-16小時神識離開軀體後可觸摸判斷出逝者投生去那一道:

腹部發熱:鬼道(人死後大部分腹部發熱)

腳心發熱:地獄

膝蓋發熱:畜生

胸口發熱:人道

眉心發熱:天道

此為五道,因阿修羅五道皆含有,共稱六道。

頂門發熱:往生佛世界。

病者氣絕之後,以神識尚未離去,仍然是有知覺的。

須經過一段時間,通身冷透,神識出離,壽、暖、識都離開了身體,方算死亡。

在氣絕之後,神識未去之前,心靈正是很痛苦的時刻。

且有因感傷往事而流淚的,亦有因貪戀世間而難割難捨的,或有因心願未了竟遽然離世而悲傷苦惱的,復有因冤屈未伸而不甘瞑目的,故此時此刻,正是悲苦交集。

若又被搬動,又聞哭聲,豈不更使將去未去的心靈,受極大的刺激嗎?

世人不知,認為氣絕就是死亡,往往因這種而誤解,病者家屬親友,不可不知也。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