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人的世界,算是一個滿天神佛的世界。
在這個滿天神佛的世界裡,鬼神們都各據其位。
有一部份的人就從事祭拜主流的大神(如菩薩或天神等),另一部份的人卻從比較低階或更接近人間的神靈入手,甚至是從祭拜一些精靈入手。
這些非主流的祭拜,有時候會被稱為左派的修行。
主流祭拜的是認為要求神拜佛,就求那個最大、最高、最厲害的。
但,左派修行的則認為這些最高最大的神,離開我們太遙遠,所以為了要更快的效果,祭拜更貼近人間的鬼神會更適合。
我本身的信仰是傾向於無鬼神論者,但,多年前,這兩派的方法我都嘗試過。
也講過歷史上一些召喚鬼魔妖仙的法術,也分享自己的一些體驗。
包括我嘗試召喚夜叉神、龍王、仙、鬼、魔、閻羅王。
夜叉本屬財神類,當年召喚了祂們,卻甚麼財都沒有。
基督教裡面的其中一個魔鬼 Lucifer (路西弗是的,很多人不知,撒旦和Lucifer,是兩個不同的角色),我覺得Lucifer是個很瀟灑的角色,有召喚過他,反而是發了一筆小橫財。
也曾經召喚過一個極古文明的 " 神祗 ",而搞到自己發生一系列的麻煩,直到想起了那個送走古神的方法,才在一天內解除掉所有的麻煩。
那麼,可能會問我:『你經歷過了這些,為甚麼你還會是一個傾向無神論的人?』
哈哈,問得好。
大概是發生了召請古神的事件後,確實是體驗到甚麼叫做連鎖反應的霉運,應該就會相信鬼神的存在了吧?
不完全是。
因為後來在搜尋文獻時,發現了一些線索。
那些線索也逐步開始讓我走向今天的 " 信仰 "。
再分享一些道德經部份的小補充:
從第二章的有無相生概念中,悟出的是情緒整合技術。
那時我原先目的是男女關係裡的情緒修煉,不過,副作用是我的禪修竟然開始有頭緒了。
而這禪修的內容就是遵照道德經第一章的『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的口訣。
據說,這就是老子一脈相傳的入手靜坐法門。
換句話說,一個人覺得重要的價值觀,也一樣會在口中不自覺的說多幾遍。
但,丹道家的做法,則往往是故意不經意的寫出,也不會重點標記。
比喻這些古人寫著作的策略,本來也有準備用一個電影角色來,比喻老子道德經的處事思維。
儒家是光明正大的站在台上吸引人來臣服(守貴),老子道家的就好像躲在陰暗低下,沒人留意到的地方,在沒有人知道的情況下,牽引著社群的命運。
老子是守黑、守下、守弱的,所以道家思想是有影響到,刺客思想和革命思想的。
有一個推測老子道德經的文字,是受過多個不同時代的人所修改,進而模棱兩可得很有意思。
呵呵,模棱兩可得很有意思,這句話,真的是沒有意思得太有意思了。
就算古代若道德經有被翻譯成梵文,而中華版的道德經在一場中國浩劫中完全消失。
進而一兩千年後我們只保留著印度梵文版的道德經,它的文字因為模棱兩可得很有意思,整本經典我們還是會認為他是印度的經典。
也因為它的文字模棱兩可得很有藝術,任何人都可以輕易的對號入座。
目前,傳聞它是除了聖經這個宗教典籍之外,第二個被最多不同國家的語言翻譯的書。
古代的時候,在中原傳聞有三千多家的註解。
這也是為甚麼美國當年著名的迷幻藥研究者 Timothy Leary,開始的時候,給實驗者服用迷幻藥後,當對方進入幻境時,他們朗誦《西藏生死書》,即人死後會遇到的境界給實驗者聽。
實驗沒有效果,因為西藏生死書的文化標籤太重,西方人就算在藥物迷幻之下,一樣沒辦法對號入座。
後來他們改用道德經,效果就開始看到,因為聽到人,就跟隨自己當下腦袋中所擁有的資源,作出很流暢的對號入座。
也因為這樣,歷史上的孫子兵法、法家、清修派、雙修派、權謀派都有老子思想的影子。
換句話說,不管你有甚麼問題,或有甚麼目的,道德經只是一個很有創意的文章來讓你對號入座出你要的答案。
雖說道德經很有意思是因為它沒有意思,但,它還是有幾個重點:
無為而為,守弱持柔,以退為進……
其實我們被剛認識的人鄙視教訓,或聽到他們不斷的講;他們一個又一個比你厲害的成就時,我們是不需要生氣,也不需要景仰崇拜。
我都不會因為你背後的成就或人脈而動心。
理由很簡單,你的威風跟我無關。
這就是退可守的自保,不生氣,不怕,不景仰,你的腦袋比較清明。
從進可攻的角度,建議以後若你有終身成就要講給新朋友聽,不要如流水賬般的一直數家珍式的告訴人,這是最爛的做法。
就算你要給人知道,你的體驗都比人家更高一層樓,就算這些體驗都是真的,拜託也不要數家珍式的講不停,因為對方會開始懷疑你不是講真話,而只是要贏。
同時,就算你要引誘人來跟你配合,你用不說破的方式,看起來是對的!
不過,你的手法做得不夠好的時候,要認輸。
斷不可能自己的手法不好,人家沒興趣的時候,還要罵對方。
寵辱不驚,其怪自去……
如商場上的飯局,每個人幾乎都是講奉承的話,難道這就是人家很尊敬你?
然而去到了商場上的飯局,會到自己朋友圈而站起來說飯局中,每個大生意富豪都很尊敬你而引以為豪,那是非常可笑的一件事情。
用這個為方面教材好了,以後見到朋友圈有任何人不打自招的發表,這種他人都很尊敬我的,他只是一個需要人家尊敬他的傢伙,若還是說到一些地位比他高的人都很尊敬他,這表示這個人更急需人家的尊敬。
你看到這反應後,就問自己:『為甚麼這個人這麼急需我們的尊敬?
是他平時沒有得到尊敬?
是否甚至常被抨擊或不覺得自己有被尊敬,進而才有這個你們逼切的需求?』
要人家尊敬你,有更無形有力的做法,就是透過策略性的分享自己的故事。
講講…沒有生命的物品,或是真實存在的東西真的可以被詛咒嗎?
在西方國家,這種「惡靈玩偶」的說法經常出現在大家的耳語,其中最有名的故事是《鬼娃娃》。
隨著《安娜貝爾2》在全球熱映,劇情到底是否真實存在引得了無數人的好奇。
當然,這些《鬼娃娃》牽引出的怪異事件都沒有科學的證實與解釋,世界上的事無奇不有,就看你信不信!
我真的猜不透耶!
波文…
某天在車站,聽到一對夫妻有輕度的語言摩擦。
所謂的輕度,是指他們沒有正面交鋒。
當然,他們沒有正面交鋒的另一個可能性,是因為他們在公眾場合的。
所謂的沒有正面交鋒,對我們旁觀者來說,其實是非常好笑。
對當事人來說,卻是一點都不好笑。
內容:
老婆說:「你不吵,沒有人會當你是啞巴的。」
老公大聲說:「我甚麼時候吵?
吵的是妳,我甚麼都沒說!」
老婆再來:「住嘴啦,你不講話沒有會說你是死的。」
「你才閉嘴,我甚麼都沒講。」
老婆要講話時,老公再重複「閉嘴」的命令,老婆當然也不示弱,就說自己根本沒有講話,要住嘴的是老公。
就這樣他們之間來回無數次,很正義浩然,義薄雲天的互相不承認自己有做到被對方所指責的,同時也不斷指責對方就是有做著自己不准許對方做的偽君子。
為甚麼好笑呢?
因為這些就是小屁孩跟小屁孩間吵架的模式,卻發生在成年人的身上,所以詞彙和邏輯會嘗試用得比較多。
而對當事人為甚麼不是好笑呢?
你看他們的表情就知道他們是很真誠的在怒著,臉紅耳赤當中。
另外一個令我覺得也是非常好笑的,就是一些人說夫妻間吵架,是情趣、是火花!
因為這些人誤把火花和火藥混在一起,它只是一個等著發生的玉石俱焚。
可能你會說這吵架到中風的,也只是健康出了問題,但套在小孩身上,小孩吵過了就沒事,大人也一樣啊?
這也是成年人對吵架過度樂觀的地方。
小孩的腦(已經有科學掃描研究過),沒記錯的話在九歲前,就算經歷很大的打罵,是不會留下永久的創傷。
九歲開始就不是了。
所以小孩確實是能夠這邊跟你罵架討厭你,下一刻有新玩具的時候,大家又在一起玩鬧了,真的有辦法當事情沒發生過。
成年人是記仇的,夫妻吵架過後,不是真的當做沒事發生,而是生活上,大家還是要照顧家庭而一起共事。
共事顧家的時候,自然要開始互動。
而顧家是有效率上的需求,所以,你們會「暫時」把昨天的吵忘記掉,不然甚麼東西都不能做了。
問題就出現在這裡!
你誤以為你們是能夠吵了之後,有能力能夠放下,當作沒發生。
事實上,是環境逼得你們要當作沒發生。
你們只是把問題的病源,往下壓或往沙發底掃進去。
怎樣知道成年夫婦吵架,不是像小孩般的過了就算?
因為成年夫妻一吵架的時候,都是在算舊賬的。
就算你說你是成熟的,你要吵的時候,你會只探討這一次的問題。
不過,你的內心是算著了,只不過你跟伴侶有了個共識 —— 不要算舊賬。
但,你阻止不了自己腦袋在想「我之前又如此為妳付出,那一次又這般的照顧妳,你竟然完全抹殺掉,這是甚麼道理啊?!
不,不,不,不要講出來,一講的話,會吵得更厲害。」
然後你們其中一方忍不住,一不小心提了一提過去,這下大家都崩潰了。
就是因為你忍著不要算舊賬,你對人家有沒有算舊賬和類似好想算舊賬的言行,都會變得過度敏感。
一旦有一點點的風吹草動,大家心裡是會很變態的爽:「他奶媽的娘!還不給我捉到你算舊賬!?」
然後呢?
然後大家就會來回無數次,很正義浩然,義薄雲天的互相不承認自己,有做到被對方所指責的算舊賬,同時也不斷指責對方就是有做著自己不准許對方算舊賬的偽君子。
這種情況,不會年紀大了會越來越好,通常只會越來越糟。
甚麼原因?
沒有正式面對問題,只是被一句俗套的「夫妻吵架就是這樣的,會吵的夫妻才是愛,才有火花」誤導了。
掃到沙發底下的垃圾,終究有一天會滿出來。
當所有家具底下都冒出了其臭無比的垃圾時,人性最可惡的一面就會隨之也冒出來。
夫妻吵架確實是常態,夫妻離婚也算是常態!
別再被「世俗眼光」綁架了!除了壓力,它什麼也沒給你!
所謂的世俗眼光根本不存在,那不過是你內心的杞人憂天罷了。
我們常聽人說,讀了大學才算獨當一面、結婚有家庭才算獨當一面、買了房子之後才算獨當一面……若你覺得與上述條件不符,就會「被世人看笑話」、「不曉得鄰居怎麼閒言閒語」、「被發現很丟臉」。
你要知道,這樣的思維模式,正在讓你活得綁手綁腳,愈來愈不幸福。
所謂世俗眼光,到底是誰的眼光?
這個世俗眼光,會給你工作、付你薪水?
會帶你去旅行,請你吃飯嗎?
在意與自己沒有直接關係的陌生人,對你究竟有什麼好處?
擔心平日頂多打聲招呼的鄰居之目光,對你有任何幫助嗎?
其實所謂的世俗眼光根本不存在,那只是你心中對於「人家要是這樣看我,該怎麼辦」的恐懼,是你的杞人憂天。
無法回應他人期待也不要緊,不論別人對我有哪些期望,我都只盡力做自己能做的,但求問心無愧。
像這樣持續展露自己的真實模樣,久了之後便會開始習慣,不在意外界眼光。
有人會因此離開,但也有人會認為「很有親切感」,於是周遭人便開始弄清楚「他就是那個樣子」。
如此一來,就不必打腫臉充胖子、裝門面,能自在活出真實的自我,過得無愧天地、坦坦蕩蕩——像現在的我,就已經不太會花費心力去「無謂地在意他人」了。
當然,這個境界並不是一蹴可幾,你必須不斷累積「活出毫不掩飾、真實的自我,其實一點也沒關係」這樣的經驗才行。
連自己都能犧牲,你還談什麼未來?
-作者: 午堂登紀雄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