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言舌言兌…


根據以前我所看過探討人體火元素的瑜伽文獻,據說若一個人平日講話時,習慣了用詞含糊,或懶得講話,通常這個人腦袋的內心視覺化能力(即冥想或觀想能力),就會薄弱。

就是要學會習慣用大量詞彙,描述自己內心的畫面,一些熟此道的,會越描述,腦內畫面變得越來越清晰,甚至會變得有立體感和真實感。

從這兩門學問,我們好像看到成年人的語言精準度和腦內影像清晰度的關係。

而我更注意到,平日用詞懶兼含糊的人,他們思想的精密度也會有問題,包括容易斷章取義,容易先入為主,更容易的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時,往往的第一反應是先把咎推給其他人,是一個沒有內省反省能力的人。

這也很容易理解 —— 描述內心的詞彙不夠,導致內心世界的畫面含糊,換句話說,內心世界是非常的匱乏和荒涼,就算想把注意力擺進心內,裡面也沒有甚麼內容吸引你的注意力,那還要擺進去幹嘛?

一個人有沒有反省能力,間接的跟他所擁有的詞彙,特別是描述內心世界詞彙相關。

可能有些人會說:那不要緊啊,他的注意力若擺在外面,他可以很外向,人際溝通就沒問題了啊!

現實中,往往是沒有內省能力的人,是最難猜到人家的內心感受。

這也是為甚麼發生摩擦時,這些人都第一時間先怪人而從不怪自己。

你認為這種人的外向,有幫到他自己的溝通層次嗎?

內向的人,不一定能夠成為溝通高手,但,我見過的溝通高手中,不少都是內向的人,因為他們沒有那麼快斷章取義,比較忍得住氣來觀察清楚,才決定下一步的溝通策略。

因為只有有內向傾向的人,才沉得住氣。

唯有沉得住氣的人,才有機會做到大事。

要把自己變成一個有城府兼能做大事的人,先搞好自己跟自己之間的表達能力,學習精準描述自己的內心世界。

不是每一本沒有字的書都是天書。

有些只是爛書!

分享…

我的閉關是有分地、水、火、風、空,是遠古時代才行用的閉關法,無需走四加行路線,一法一咒走到終點,包括黑關。

完全的禁語,包括夢中禁語等等……

我不粉喜愛在網路上分享這些,屬於我修行部份的個人隱私,因為黑名單的人士,會把它當成子彈來射你!

空有不二

一切表現為 “ 有 ” 的法,一切法表現的 “ 有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電亦如露,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

這句話是佛對菩薩說的,若你不是菩薩,佛即不那麼說。

這句話是一味藥,治的是那些將外境認為是實有、真實、恒長、不變的人——錯誤的認知之病。

這句話說的是法相唯識,相由心生。

“ 一切有為法 ” 的意思是 “ 一切法為有 ”——一切表現為有——“ 有形狀,有大小,有顏色,有品質,有重量,有種種性質 ” 的法,或說一切法表現的 “ 有 ” —— “ 形狀,大小,顏色,品質,重量,種種特徵、性質 ” 等,都像夢中夢見的景物,像幻覺,像水泡,像影子,像閃電,又像露珠一樣——虛幻,沒有實體,短暫,不可捉摸。

( 有為法的意思是 “ 法為有 ”——表現為有的法,或法表現的有;無為法的意思是無生法,描述的是法的實質,法是不生的,法是不滅的,不生不滅謂之無為。)

普通人無法在一件事物上看到這點,他們無法知曉眼前真實可見的事物,如何是虛幻的,如何又如夢、如幻、如泡、如影的,伸手摸摸眼前的手機、電腦、書本、床鋪、被子等,個個真實,又如何如幻的?

他們不明白;抬頭看看天空、大地、樹林、花朵、岩石、星球,沒有一樣不存在,他們無法理解為何佛這麼說。

普通人不明白這點,然而這正是要點處。

明明物物真實,如何佛說如夢如幻?

這是我們沒有觀察過自己的心,沒有看透過心的把戲及伎倆——心沒有穿透過它自己製造的幻雲的緣故。

一旦我們能看見自己的心,能完全明白心的把戲及伎倆,一旦心能穿過它自己製造的雲霧的形象,它便能瞭解這點,所謂明心、見性。

明心者,必然見性;見性者,沒有不明心的。

明心見性,是同一件事的不同兩端。

像你看見物,就必然看見光一樣,看見光,也必然見物。

那是同一回事兒。

“ 明心見性 ” 四個字,描述了一位覺悟者的影視世界,他既看見了自己的心相,也看見了諸法的實相,他是同時見者,全體見者。

於一眼中,他看見了法界全體存在,無一遺漏,無一漏出。

道世界和器世界全在他眼底,因此,一位覺悟者能夠不拋棄世間而超然於世間;因此,一位覺悟者既能夠通曉聖者的世界,也能夠理解凡夫的世界。

他在世出世間打開了一道門,他將世間和出世間同時納入他內在的空間。

他包含所有,又一物不儲。

一位覺者,其上無頂,其下無極。

普遍存在,普遍感知。

怎麼回事?

若能瞭解,初入佛門,
若能觀察,名菩薩行 ,
若能了達,即是佛種。

時時明心,處處見性,恒沙諸佛,共同見證。

明真心,明妄心,見法性,見佛性,十方佛,同目睛。

內能見心,外能見道,道心分明,睡佛醒了。

不分別的世界謂之混沌,混沌的世界妙哉妙哉。

回到混沌生諸佛,來到這邊見如來。


























來源:網路…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今心生


對生的貪戀,是你整個痛苦恐懼的根源,你到底需要活多久?

你是否有問過自己?

舉凡人們的醫療意識與健康理念並不是在尊重生命,相反,它是在反對生命。

死亡是生命一部分、是生命的屬性之一,而你卻反對它、反抗它,你怎說是熱愛生命呢?

反對死亡恰恰讓你破壞了對生命的享用,因為拒絕死,看你活在生命裡幾乎是掙扎:與各種疾病抗衡,與那些症狀對抗,你完全把生命變成了一種戰爭,你把生命當成一種與死亡交戰的戰場,如此一來你怎能真正的熱愛生命?

當你不能熱愛死亡時,你是無法真的熱愛生命。

對死亡的恐懼和抗衡,在破壞你對自己的熱愛。

只有完全接納死亡時,你才真正安寧的走在生命裡。

與死亡隔開,並非讓你融進生命,與死亡隔開也使你與生命隔開。

當你擔心著死亡問題,就沒有在生活,那僅是一個屍體在生命的空殼裡呼吸。

究竟你要活多久你才滿意呢?

生命任何時候死亡都是完整的、一生的。

人類對死亡的恐懼,並不能解決死亡的問題,擔心自己的死亡,是一個人的生命中最多餘的一件事。

生命在刹那間生和死,以為生命是存在一段歲月之後再死是一個錯覺。

生命的實質是一個生滅不定的念頭。

生命的現象是念頭生滅閃現製造的一場幻覺。

念頭的有無才是生命真正的呼吸。

當有一個念頭時你活著,沒有一個念頭時你不存在,而念頭在刹那刹那間不停地生滅著,念頭一生是一生,念頭一滅是一死,在那生命當中,怎會是死亡離你還很遠呢?

生和死時刻伴隨——因為念頭時刻在生滅。

瞭解到生命只是念頭在刹那閃現,這讓你看到生命並不是一個過程,而是時刻你所覺處到的那個點。

這讓你大多部分的幻覺消失,而只活在那每一刻的 “ 真實 ”——而實質也不是真實之中。

人類的生命有多長?

社會的平均年齡在七十歲、八十歲?

那是一個錯覺。

人類都只擁有相同的生命長度:一個刹那。

一個刹那才是生命真正本來的長度,那長度人人相同,縱使你渴望你的生命和別人的不同也無用,生命的實相就是那樣。

你害怕死嗎?

你正在生死;你想活的更久嗎?

你只能擁有你生命有多長的一個幻覺。

在真相上,整個宇宙間所有生命的長度是相等的:一個念頭生滅的長度。

沒有人能夠改變這,縱使你想通過鍛煉身體、養生、保健或做其它的努力,在真相上,你的生命仍然還是只有一個刹那:一個念頭生滅的時間長度。

當然,在錯覺中你可能滿意於自己活多久,你只能滿足於一個幻覺,你被一個美麗的幻覺所欺騙。

瞭解生命真相的覺者們沒了生死的擔心,因為他們瞭解到沒有生死,而假如說生死是存在的——而他時時刻刻正在生死呢!

所謂的真正的死亡來臨和此刻是一樣的,覺者們瞭解到,那都是念頭在閃滅。

在一個人的生命真相當中,整個實質的部分一直沒變,變幻的都是非實質的部分。

在你五十歲時,你的 “ 念頭 ” 和 “ 覺 ” 沒有變,等到你八十歲時,你的 “ 念頭 ” 和 “ 覺 ” 仍然還沒變——念頭和覺知並沒有隨著看起來的身體細胞衰老而衰老,它們沒變,這時刻的念和覺和那時刻的念和覺一樣。

唯一不同的是,你理解中的那念頭的內容有所不同,而其它,有什麼不同呢?

生命的實相是:沒有人真正衰老,也沒有真正年青,也不存在真正的死亡;有的,只是一錯覺之中的錯覺。

如果你能當下瞭解此事,即刻你就解放。

生命真相一直大白於天下,它白的像光明本身一樣,但正是因為它顯而易見、直白的像光明本身一樣,人們卻看不見它,也找不見它了。

你當下若能了悟這些實相,當下便知一切是幻,當下便無生死,當下便無執著,當下便生死解脫,當下便不生不滅。

若能瞭解一切是幻,是錯覺中套著錯覺,生命當下無惑。

生命只是當下覺照一念,念生念滅——幻起幻落,如此而已。

我曾找遍生命內外,試圖在這念覺之外發現點別的,但很可惜,什麼也沒有。

請記住,生命的實質只是:當下覺照一念,念生念滅。

——除此別無它在,若所見,都是幻覺。

不存在一個死亡問題,不存在一個身體問題,不存在一個疾病和健康問題,若能瞭解真相,那一切看起來的這這那那,僅是覺前念頭演義出來的故事。

除此之外,它還真的是什麼呢?

你究竟需要 " 活多久 " 才夠本?

這是一個荒謬的問題,因為根本不存在一個 “ 多少 ” 的問題。

生命就在念頭刹那閃滅間,它不由你掌控。

人類的死亡問題或生命中的其它問題,不可能通過其它的方式徹底解決,唯一能夠徹底解決的方式是:覺悟!

一個人若能覺悟生命的真相後,當下不再有任何問題。

所有的疑惑全然頓消。

念生念滅,一知一覺,步步人生,只止若此,哪還有什麼疑問或困惑呢?

覺者瞭解到,所有的疑問和困惑都是多餘的,人類的疑問不但多餘,就連那答案也多餘。

在真相上,問題多餘,答案必然多餘。

多數覺悟的人實在不願意說話,真正的覺者寧靜無語。

生命曾是整個人類問題的根本——因為一切都由它發生而出。

活多久,是這根本問題上的第一個延伸;緊接著,圍繞著活多久,健康、疾病、恐懼、愛等其它的問題又衍生而出。

一旦你覺悟,發現生命只是一個夢路過清醒,那些人類曾所有的問題在你身上紛紛脫落,你變成了不死不滅、不垢也不淨的天空。

那些白雲或烏雲可以來來去去,而你萬千年來未生未滅、不來不動。

而你所見的所謂生命諸景,正是這覺的天空的雲朵。

你瞭解嗎?

你曾經以為雲朵是你,但天空才是真正的你。

而本質,你連天空也不是。

你只是一場夢擦過覺。

你切實的瞭解了嗎?

在覺悟的無夢的存在裡,沒有生死問題,沒有身體,沒有疾病與健康,沒有我要活多久的問題……,有的只是你看著天上的雲朵來了又去,而你純粹只是觀察過這些,什麼也沒真的發生過。

不要恐懼害怕了,不要擔心受嚇了,生命中沒有得也沒有失,沒有真正的有也沒有真正的無,有的僅是那夢中之夢的連環夢。

“ 你需要活多久?” 這是個荒謬的問題。

就像…

氣功裡面的氣,到底是否真實存在,在科學界首還沒有被證實的。

就算學氣功的人,能夠治好了自己的病,也不代表氣是真的存在。

若要用心理現象來詮釋 “ 氣 ”,它只是人類在身和心的兩個沒甚麼直接關係的領域中,嘗試製造出的一個橋樑。

氣其實就是一個人,把身體和心理的兩個認知,整合了起來。

換句話說,這橋樑只是一個用來象徵身心間聯繫的符號。

這符號可以透過心理作用來影響身體的反應。

但,就算我影響到身體上的改變,不代表氣真的就存在。

存在的,是你的心理作用。

不要小看心理作用。

例:

當年在網路上看到有一真佛宗信徒的部落格,很精彩的,常見神、見鬼、見佛?

所見的,都有故事和撼動的情節!

也終於明白了,這個人是以自己的主觀通靈經驗,不錯,我可以接受你用自己的心理作用,來讓自己過得好一點,但,沒有必要當真。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見到很多幻覺。

不過,要注意…我們一樣活在自己的幻覺裡面。

你過去處理一些事情的時候,你對事情的某些推斷是對,甚至還對過多次,你就會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的問題是:如果你錯了,你會開始找理由,合理化自己的錯其實不關你的事,千錯萬錯都是天地萬物的錯!

也告訴大家,過度自信後的合理化,所找出的理由,通常都是漏洞百出,而且自己前言不對後語了也不自知。

要預防自己出現這種情況,你必須堅守一個價值觀:就算再聰明的人也有笨的時候,更何況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有笨的時候是可以接受的。

這價值觀重要的地方在於你對自己犯錯,不會有一種死罪的感覺。

有這種清涼心的人,才會對自己的想法有存疑的空間,才不會讓自己的腦袋熱到過度自信。

若沒預防,請節哀順變。

還有,別信服於任何人,特別是別信服於自己。

分享…

人在江湖飄那有不挨刀,或多或少都有遇過醬子的無聊人士!

『黑名單人物』:
他以為只是把自己的真實感受講出,對方不能接受是對方自己的問題。
還有一見面,就會盡快的找出一樣東西來踩<攻擊>你。

( 順便給你知道,通常黑名單人物一見面就踩你一腳,其實踩人就是他們的慣性。
換句話說,要踩你的子彈,全部是要你提供給他們的。
我認為,習慣性踩人的人,是為了建立優勢心理,當然他們未必是有意識地去做,而是成長中養成這種無意識的習慣,發現踩人能帶來快感和好處,於是見人就出手。)

記得碰上了,不是理會他,也不是完全不理他,而是給他知道,你是用應酬式來打發他。

也不要生氣,因為你的生氣反應,也會變成對方用來射你的子彈。

沒有提供子彈給這些人,他們就沒有踩人的口頭快感。

總結我所知道關於黑名單人物的習性,他們很喜歡踩人,但,對於如何應對被人批評的能力,都是非常的差。

換句話說,就是雙重標準,他對你,就叫做講真話;你對她,叫做沒禮貌。

黑名單人物通常有霸凌心態,你是逆來順受的,就會變成他長期飼料。

你的退一步,不會海闊天空,只會逼自己入死角。

你要明顯的忽視他( 是的,就是要微妙的不尊敬他們 ),他們才會意識到這個人不是他們的飼料( 受害者 )。

呵呵,形容你不要成為他們的飼料…
呵呵,是有留白的啊~不是踩你們!

要做就做人家的共生互利的養份,別傻傻做壯大對你施害者的飼料!

人生苦短…

儘早把黑名單人物,從你的人生場景中,滅口唄!
















來源:網路…

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念頭和空性


怎樣觀察到空?

是有叫我觀察兩個念頭之間。

我的經驗:

你當然觀察不到空了,因為能夠觀察到的空不是空。

真正的空 “ 觀察 ” 不到,因為它就是 “ 普遍存在 ”,它是心性本來,它是法身本身。

它只能以法眼看到,不能肉眼看到。

不可以眼見,只可以智得。

兩個念頭之間的 “ 空 ”,和那兩邊的念頭是平等的。

沒有念頭就沒有空的覺知,因此,念頭升起之前或念頭消失之後,你也不可能感受到 “ 空 ”。

空是心體本來,它由念頭反射給你。

覺知是鏡子,念頭是光點,它們相互顯出對方,形成你的覺知及其內容裡的世界。

貌似當你嘗試去觀察兩節火車廂之間的 “ 空 ”,你觀察的那 “ 空 ” 和兩邊的火車廂是一樣的,只是一個看起來是 “ 有 ”,一個看起來是 “ 空 ”,但那 “ 空 ” 是另一種 “ 有 ”。

事實上,本性的 “ 空 ” 和那個念頭的 “ 有 ” 或 “ 無 ” 無關。

念頭來或去,消失或存在,它都存在於那裡,它不生不滅,不隱不遁;即使你頭腦裡塞滿了念頭,堵滿了故事,那空性依然存在。

頭腦猶如一個小小的芥子,心性虛空猶如宇宙,芥子裡即使堆滿了再多的念頭、故事,它怎麼能夠遮住或掩蓋那無邊的空性呢?

那遍及三界三世十方的空,念頭或任何業障它不得。

一旦你能認識和體驗到這 “ 空 ”,那空怎麼可能退轉呢?

那空怎麼可能消失呢?

那空怎麼會如此狹隘呢?

那空和念頭有什麼關係?!

體會到這個 “ 空 ” 才是活生生的生命之空。

兩個念頭之間的 “ 空 ” 是思辨空,念頭升起之前的空是無記空,之後的也是。

它們都不是修行者要找的空,也沒人能夠找到那樣的空。

當你感覺到那空時,那 “ 空 ” 還是有!

當你想像空,你在繼續創造有。

以我的看法,從 “ 念頭 ” 本身上著手去瞭解空是沒希望的,因為念頭本身是 “ 有 ”。

要瞭解空去瞭解覺知,去瞭解覺知本身,而覺知本身就是空。

一旦你深入覺知,你即瞭解空性;你越深入覺知,那空越明顯,那空越活生生。

當你的覺性大放光明時,你會體驗到,那空與宇宙同大同小,甚至它比宇宙還大,但它並不是宇宙的空,它是心性的空。

這空無法被遮掩,不管你有怎樣的念頭,它都在那裡;即使你的頭腦裡塞滿了三世十方的故事,它仍在那裡。

那空無法被吞食,無法被罩住,就像天空之空無法被烏雲、星球或任何星系所遮掩一樣。

那是無內也無外的空,它遍佈一切時處,它周遍法界。

這種空無大無小,無來無去,不增不減,無垢無淨,非長非短,非青非白, 它完全與歷代祖師們描述的一致。

那不是死空,也不是頑空,那是活生生的生命之性。

一切在它的裡面,生命是一個流動而豐盛的夢。

夢,夢中夢,一切在它的裡面。

當你體會到這空,世間在你的裡面了,而不再是 “ 你活在世間裡,但不屬於它 ” 的狀況了。

如何遇見那樣的空?

從覺知入手,到觀照結束。

覺知覺知本身,觀照天地大同,如此,你將有機會體驗到這空。

不要在一個 “ 念頭 ” 上研究空,不要從一個 “ 念頭 ” 上打開進入空的門,那是無希望的。

空和念頭無關,一旦你曾認識到那空,任何念頭也遮不住那空。

念頭在空裡來,在空裡去,但它依然在那裡。

它不因念頭的有而有,不因念頭的無而無,它恒定不動。

這空…
曰:佛,
曰:如來,
曰:真如,
曰:自性,它有一千個名字,但不管它的名字叫何,它的本來不變。

它是法身,是涅槃寂靜,這就是諸佛所談論的空。

這空不是證得,也不是修得,它僅能 “ 知得 ”。

智性照有,慧性照空,這種空只有慧性十足的人才曉得。

如何識得那空?

從覺知入手吧,去體驗覺知本身。

覺念知萬有,覺覺知性空。

諸佛從念到覺岸,立地成佛顯大乘。

欲覺此空,必乘大乘。

我們每天都在念:“ 為利一切有情眾生,發菩提心……” 我怕你們習慣了以後,心不動,只有嘴巴在動。

就像你們平常打招呼一樣:“ 你吃飯了沒有?”

回答:“ 吃了。”

所以…

“ 你發菩提心了沒有?”

“ 發了。”……

時間久了,你的發願就變成了形式上的東西。

這樣修行的人,內心會越來越麻木,對上師生不起信心,對眾生也生不起慈悲心,喜歡做表面功夫。

在別人能看見、能聽見的地方打坐念經,自我感覺像佛陀一樣;而一個人的時候,就東倒西歪、胡思亂想,這種習氣很不好。

作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不管在人多的地方,還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都要看好自己的心,時時刻刻讓內心法喜充滿。

我們的心,平常很不容易被調動起來,而當嗔恨心、傲慢心、嫉妒心動起來的時候,全身的力量都調動起來了。

臉紅脖子粗,眼睛瞪得溜圓、鼻子歪,甚至口水鼻涕流出來了自己都不知道,有時氣得都喘不上氣來……這就是嗔恨心的力量!

整個人都被負面的情緒攪亂了!

如果我們發菩提心能到這種程度,那可真是了不起啊!

自我檢查一下,發菩提心的時候,有沒有像生氣、發脾氣那樣,有一種受不了、控製不住的感覺?

還是眼睛看著儀軌,嘴巴念,眼睛動,心卻一點沒動?

如果每天隻是身體坐在那裏,心沒有動起來,它的力量就發不出來。

嗔恨心、嫉妒心的力量再大,它也只是一種意識的力量;而禪定力量特別強大的時候,我們內心的境界就會非常廣大、清淨、自由,它有能超越一切煩惱的力量,所以我們要安住在心的本然狀態中。

禪定力量最強的時候,就算你想打妄想也做不到。

臨終四大分解的時候,能夠解脫成佛,靠的就是禪定的力量。

你的心動不起來,“ 外境 ” 也不會動起來。

就像嗔恨心生起來的時候,你感覺 “ 敵人 ” 的眼睛在瞪著你,其實他根本就沒有瞪著你。

但當你的內心很平衡,並發起菩提心的力量時,即使敵人真的用眼睛瞪著你,你可能還會覺得:“ 今天他怎麼對我這麼好呢?” 其實,那是因為你的嗔恨心沒有動。

我們修行的時候需要身體的動力!

心動起來的時候也是一樣,發願越大,力量就會越強,加持力也越來越大。

所以,我們無論是為一切有情眾生發菩提心,還是禪修打坐的時候,都要讓自己的心真實地隨著善願動起來。

那麼,真實的加持就會融入我們內心。

請越過 “ 道理 ”(浪漫的廢話)!

從古至今,我們看到的書上,
絕大部分是說道理的:這樣的道理或那樣的道理,
這樣說道理或那樣說道理……
人們為什麼要不停地說道理呢?

因為除了說道理,他們實在無話可說,也不必要說。

看看,道理的實質是什麼呢?

道理是一堆廢話。

古今的哲人,多數都是廢話的製造者。

很有趣味的是,那樣的廢話卻能到處暢銷,
因為,頭腦生下了道理,頭腦也需要道理。

頭腦和道理的最終關係是:
頭腦生出的道理,道理也生出了頭腦。

頭腦在道理上行走,道理在頭腦下體現它的價值。

道理是教訓別人的武器,卻是自己的防彈衣。

道理本是頭腦產出的垃圾,卻被認為是頭腦產生的鑽石金子。

世上有人靠出賣道理,成為大師;
靠使用道理,成為老師,
靠傳播道理,成為教師。

這……,都是我所見過的。

有人把不斷地流出道理的人當作智者,有人覺得他只是個漂亮語言的生產商。

道理不是生命城下的金礦,卻是心靈河中的泥沙。

道理製造智者的幻象,實質他卻是賣弄智慧的傻瓜。

跳過道理,來到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的 “ 空無 ” 的生命吧。

我們觀看《心經》,佛陀講了一個 “ 空 ”——祂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佛陀所說的 “ 空 ” 是什麼意思?

祂否定了這物質世界了嗎?

這顯然是個誤解。

佛陀並沒有否定,這被我們稱作 “ 物質世界 ” 的世界,佛陀只是否定了 “ 心 ” 所創造下的世界。

這世界可分為兩種存在性:世界存在本身,和心所創造下的世界——心世界——心所感知中的世界。

從絕對意義上講,真實世界是存在的,但它是不可知的;心所能知的世界僅僅心的世界——心世界。

我們只能生活在我們的心所感知下的世界,因此,我們所能講的、所能討論的、所在說的都是它。

對於人來講,沒有離開心而單獨存在的世界;離開心而單獨存在的世界存在,但我們無法得知;我們只能知道、談論和瞭解我們心下的世界——心世界。

瞭解心世界。

——這是一個瞭解生命真相,追求喜悅寧靜人的唯一工作。

去瞭解心,瞭解心造出相的世界,透過瞭解心造出相的世界瞭解心……。

這就是解脫之道,這就是解脫之道的正確方向。

瞭解你的心,瞭解那心創作中的心世界,瞭解心是如何造它世界的相……。

這是你覺悟和自由的去處和地方。

















來源:網路…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我所


問:挾菜時沒留意說話聲,吃時覺知放在 “ 味覺 ”上,看菜時只是 " 看菜 ",而不去留意其他的 “ 感覺 ”,只是覺知每一個當下,這樣來練習正確嗎?

我的經驗:

視覺、觸覺、味覺、嗅覺、聽覺——在這幾個心智功能裡,“ 視、觸、味、嗅、聽 ”,屬於 “ 塵 ”,屬於 “ 識心內容 ”,屬於 “ 覺 ” 的物件,它們不是我們覺知的重點,我們的覺知重點是 “ 覺 ” 本身。

也就是說,當我們吃飯時,如果我們要練習覺知,在此等發生一系列的心功用中,“ 忽略 ” 掉 “ 視、觸、味、嗅、聽 ”,直接在 “ 覺 ” 本位上。

也就是說,當視覺發生時,我們的重點在覺不在視;當觸覺發生時,我們的重點在覺不在觸;當味覺發生時,我們的重點在覺不在味;當嗅覺發生時,我們的重點在覺不在嗅;當聽覺發生時,我們的重點在覺不在聽。

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的 “ 視、觸、味、嗅、聽 ” 不 “ 分割 ” 我們的覺時,它就是一面大圓鏡。

它是一面名副其實的、真真切切的大圓鏡,我們在覺知的修行中,最終要找的就是它!

為了找到它,我們必須時刻注意,我們的覺要在覺的本位上,視覺、觸覺、味覺、嗅覺、聽覺——不要被 “ 視、觸、味、嗅、聽 ” 所牽走。

如果你被 “ 視、觸、味、嗅、聽 ” 所牽走,那麼你就被法塵所轉了,那麼你就由 “ 覺心 ” 跳入 “ 識心 ” 了,而 “ 識心 ” 是個幻;那意味著你進入了幻海,而非覺岸。

覺知的重點一直莫離覺本位,若離覺本位而進入識心的領域,那就是顛倒了。

在修行中,倘若我們把覺的重點,聚焦在識心內容上,那叫 “ 專注 ”,不叫 “ 覺知 ” 了。

專注和覺知,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專注是將意識聚焦在某個地方或某個物件上,而覺知只是將意識放回意識。

專注是緊張的、收縮的,覺知是放鬆的、發散的。

專注導致我們覺知的範圍狹窄,而正確的覺知會使我們的覺心回到本覺——恢復它無限大的能力。

這是它們的不同。

在覺性訓練中,如果你把覺知的重點放在所覺的對象上了,這叫 “ 背覺合塵 ”;如果你從所覺的物件上,反流回來,回到覺知本身上,這叫 “ 背塵合覺 ”。

“ 背塵合覺 ” 是正確的修行,“ 背覺合塵 ” 是不正確的修行。

有人曾問我什麼叫 “ 歸覺 ”,如何 “ 歸 ”。

歸覺就是,始終 “ 覺在覺上 ”,覺不糾纏在識心範圍,不被識心內容所轉,例如前面所講的視覺、觸覺、味覺、嗅覺、聽覺的重點始終在 “ 覺 ” 而非 “ 視、觸、味、嗅、聽 ” 上一樣,如此,覺在 “ 識 ” 不斷的出現和變化之中,始終 “ 返流 ” 回本,就是歸覺。

如何歸呢?

如此返流,如此還本,如此背塵合覺,這就是歸覺的方法。

歸覺法是我們找到生命 “ 大圓鏡 ” 的根本方法。

日常修行中,被覺察的對象叫 “ 塵 ” 。

“ 塵 ” 的意思就是變動和搖晃。

依據我們根器的不同,塵被命名為 “ 色 ”、“ 聲 ”、“ 香 ”、“ 味 ”、“ 觸 ”、“ 法 ”。

前五者,我稱為 “ 外塵 ”;後者,我稱為 “ 內塵 ”。

我們修持覺知,就是要做到:時刻 “ 歸覺 ”——將覺放回覺……,這也是禪定修行。

外不著五塵,叫禪;內不住法塵,叫定。

我們修行,如果能始終處在 “ 覺 ” 本上,這就是禪定了。

修行覺知也是一種 “ 出離 ”,因為什麼也套不住 “ 覺 ”。

只要我們持覺不失,任何無明也蒙蔽不住它。

例如…

我們吃飯時,眼睛看到菜,要知道看到菜,識心為它命名時;要知道為它命名:“ 這是茄子 ”、“ 那是芹菜 ”、“ 這是辣椒 ”……,但心不要住在這些判斷上,而要守在那個知道的 “ 知 ” 上;筷子挾菜時,“ 觸 ” 覺發生了,知道 “ 觸 ”,也知道那個 “ 知 ”;菜放入口中時,“ 味 ” 和 “ 覺 ” 都在那 “ 覺 ” 中;鼻子聞到 “ 香塵 ”時,“ 覺 ” 就像鏡子一樣地照耀它;傾聽家人的談話聲,“ 聲音 ” 穿過覺知就像音流流過太虛。

我們的本覺像一面大圓鏡,它在時時刻刻照耀一切,不關乎所照的內容,也不黏著其上。

能認識到這面 “ 大圓鏡 ”——這就是 “ 六合一 ” 了,六識合成了一,變成了 “ 智 ”(大圓鏡智)——這就 “ 轉識成智(知)” 了。

一旦我們能以 “ 大圓鏡 ” 活著時,我們就能深刻地體會到經典中所述的 “ 終日行而未曾行,終日做而未曾做,終日走而未曾走,終日吃飯而未食一粒米 ” 是什麼意思了。

日常生活,如果我們能夠持用覺知,這就是 “ 以禪為味 ”;如果我們能夠觀照心念,這就是 “ 以法為食 ”。

修行莫離覺,離覺非修行。

我們持覺修行,最後一定要找到這面 “ 大圓鏡 ”,找到這面 “ 大圓鏡 ”,諸識上性覺合一了,才算有些成績。

知覺辨識,諸識覺合,循目歷歷,聽聞聲聲,皆是鏡中有情生;香味觸法,來去蹤影,大圓鏡裡任演形。

與現實存在對抗,你會失敗。

聖人始終熱愛他眼前的現實存在,
所以他沒挫折和懊惱。

他從不想掌控什麼事物存在,
所以他也從未曾得到或失去過什麼。

這是聖人的掌控:無為之為。

聖人騎在正念之馬上,
走在覺知之中,
他走過天地也沒走過天地,
做過一切也沒做過一切。

他順著河流行走,
他從未遇到過洶湧的浪頭。

沒 “ 大 ” 存在,也沒有 “ 小 ” 存在,
有的僅是整體存在。

在覺悟者那裡,
只不過是 “ 我 ” 的集合。

善於育人的智者,
教導人們覺知,而不是教導人們使用妄念。

人們之所以生活得不愉快,
是因為妄起的念頭太多。

調節身心,
就是對待一個小小的念頭。

當覺知照耀身心的世界,
妄念就沒那麼大的力量了;
不是妄念沒有力量,
而是妄念不再造成痛苦;
妄念不再造成痛苦了,
就沒有人再被傷害。

妄念不再產生力量、創造痛苦,
人也就自然了,也就成道了。

在機體還沒出現可顯示的症狀時,
治療它。

這是掌控之道,也是掌控的基礎。

念頭和覺知,是生命的全部。

瞭解了這兩方面,就瞭解了生命,
道即是念頭,也是覺知。

念頭是道的動和用,覺知是道的虛和靜。

生命,
在念頭上是變,在覺知上不變;
在念頭上並相信念頭,你體驗到無常;
在覺知上你體驗到恒常不變。

常樂我淨的是覺,
無常、苦和創造混亂的是念頭。

在念頭上就處在生命大海的風浪之中,
在覺知上則處在寧靜湖面的映照裡。

帶著覺知去做事,
用正念去行事,
那空無的心,不會升起困難或失敗的概念。

體會那空無寧靜的味道。

你知道心是誰?

你知道那心有多大嗎?

把整個宇宙放進去,
只是把水倒進杯子。

心是大地,覺是天空,
念頭是眾生,
生生滅滅的是我的化身
不生不滅的是真我,
我是那一切。

我像水一樣的道,
不來,不去;不生,不滅;
不增,不減……,
千百億化身,
都是一個我。

我們有時候總是感覺自己 " 缺法 ",所以總是想不停地在 " 求法 "。

其實我們不缺法,我們缺少的是精進心、恭敬心和希求解脫的心。

存在,不是什麼神秘的事件。

修行人常說人生三境界,開始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後來 “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再後來又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了,這是為什麼?

在開始我們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經過 “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 的階段後,我們又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那麼前後這兩次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的情況有什麼不同?

一個在完全的無明中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一個是完全清醒中的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一個兒童式的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一個是佛式的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一個是完全無覺知,一個是有覺知……。

這就是人生前後兩次同樣是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但不同的地方。

在開始的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和後來的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的狀態裡,我們的生活都是簡單的、自由的、當下的、無痛苦和煩惱的,我們所有的痛苦、複雜、不自由、掙扎等都發生在我們 “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山 ” 的狀態中,透過修行,透過認識心和瞭解心,來讓我們由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重新來到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的有覺知的狀態中,再次過上簡單、自由、當下、無苦和無煩惱的兒童式的生活——老子的生活。

記住,修行是一個瞭解心,瞭解心所投射出來的世界,透過瞭解心所投射出來的世界來瞭解心的過程。

學會認識你的投射,學會掌控和應用你的投射,這就是修行的內容。



















來源:網路…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心師


東方人的世界,算是一個滿天神佛的世界。

在這個滿天神佛的世界裡,鬼神們都各據其位。

有一部份的人就從事祭拜主流的大神(如菩薩或天神等),另一部份的人卻從比較低階或更接近人間的神靈入手,甚至是從祭拜一些精靈入手。

這些非主流的祭拜,有時候會被稱為左派的修行。

主流祭拜的是認為要求神拜佛,就求那個最大、最高、最厲害的。

但,左派修行的則認為這些最高最大的神,離開我們太遙遠,所以為了要更快的效果,祭拜更貼近人間的鬼神會更適合。

我本身的信仰是傾向於無鬼神論者,但,多年前,這兩派的方法我都嘗試過。

也講過歷史上一些召喚鬼魔妖仙的法術,也分享自己的一些體驗。

包括我嘗試召喚夜叉神、龍王、仙、鬼、魔、閻羅王。

夜叉本屬財神類,當年召喚了祂們,卻甚麼財都沒有。

基督教裡面的其中一個魔鬼 Lucifer (路西弗是的,很多人不知,撒旦和Lucifer,是兩個不同的角色),我覺得Lucifer是個很瀟灑的角色,有召喚過他,反而是發了一筆小橫財。

也曾經召喚過一個極古文明的 " 神祗 ",而搞到自己發生一系列的麻煩,直到想起了那個送走古神的方法,才在一天內解除掉所有的麻煩。

那麼,可能會問我:『你經歷過了這些,為甚麼你還會是一個傾向無神論的人?』

哈哈,問得好。

大概是發生了召請古神的事件後,確實是體驗到甚麼叫做連鎖反應的霉運,應該就會相信鬼神的存在了吧?

不完全是。

因為後來在搜尋文獻時,發現了一些線索。

那些線索也逐步開始讓我走向今天的 " 信仰 "。

再分享一些道德經部份的小補充:

從第二章的有無相生概念中,悟出的是情緒整合技術。

那時我原先目的是男女關係裡的情緒修煉,不過,副作用是我的禪修竟然開始有頭緒了。

而這禪修的內容就是遵照道德經第一章的『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的口訣。

據說,這就是老子一脈相傳的入手靜坐法門。

換句話說,一個人覺得重要的價值觀,也一樣會在口中不自覺的說多幾遍。

但,丹道家的做法,則往往是故意不經意的寫出,也不會重點標記。

比喻這些古人寫著作的策略,本來也有準備用一個電影角色來,比喻老子道德經的處事思維。

儒家是光明正大的站在台上吸引人來臣服(守貴),老子道家的就好像躲在陰暗低下,沒人留意到的地方,在沒有人知道的情況下,牽引著社群的命運。

老子是守黑、守下、守弱的,所以道家思想是有影響到,刺客思想和革命思想的。

有一個推測老子道德經的文字,是受過多個不同時代的人所修改,進而模棱兩可得很有意思。

呵呵,模棱兩可得很有意思,這句話,真的是沒有意思得太有意思了。

就算古代若道德經有被翻譯成梵文,而中華版的道德經在一場中國浩劫中完全消失。

進而一兩千年後我們只保留著印度梵文版的道德經,它的文字因為模棱兩可得很有意思,整本經典我們還是會認為他是印度的經典。

也因為它的文字模棱兩可得很有藝術,任何人都可以輕易的對號入座。

目前,傳聞它是除了聖經這個宗教典籍之外,第二個被最多不同國家的語言翻譯的書。

古代的時候,在中原傳聞有三千多家的註解。

這也是為甚麼美國當年著名的迷幻藥研究者 Timothy Leary,開始的時候,給實驗者服用迷幻藥後,當對方進入幻境時,他們朗誦《西藏生死書》,即人死後會遇到的境界給實驗者聽。

實驗沒有效果,因為西藏生死書的文化標籤太重,西方人就算在藥物迷幻之下,一樣沒辦法對號入座。

後來他們改用道德經,效果就開始看到,因為聽到人,就跟隨自己當下腦袋中所擁有的資源,作出很流暢的對號入座。

也因為這樣,歷史上的孫子兵法、法家、清修派、雙修派、權謀派都有老子思想的影子。

換句話說,不管你有甚麼問題,或有甚麼目的,道德經只是一個很有創意的文章來讓你對號入座出你要的答案。

雖說道德經很有意思是因為它沒有意思,但,它還是有幾個重點:

無為而為,守弱持柔,以退為進……

其實我們被剛認識的人鄙視教訓,或聽到他們不斷的講;他們一個又一個比你厲害的成就時,我們是不需要生氣,也不需要景仰崇拜。

我都不會因為你背後的成就或人脈而動心。

理由很簡單,你的威風跟我無關。

這就是退可守的自保,不生氣,不怕,不景仰,你的腦袋比較清明。

從進可攻的角度,建議以後若你有終身成就要講給新朋友聽,不要如流水賬般的一直數家珍式的告訴人,這是最爛的做法。

就算你要給人知道,你的體驗都比人家更高一層樓,就算這些體驗都是真的,拜託也不要數家珍式的講不停,因為對方會開始懷疑你不是講真話,而只是要贏。

同時,就算你要引誘人來跟你配合,你用不說破的方式,看起來是對的!

不過,你的手法做得不夠好的時候,要認輸。

斷不可能自己的手法不好,人家沒興趣的時候,還要罵對方。

寵辱不驚,其怪自去……

如商場上的飯局,每個人幾乎都是講奉承的話,難道這就是人家很尊敬你?

然而去到了商場上的飯局,會到自己朋友圈而站起來說飯局中,每個大生意富豪都很尊敬你而引以為豪,那是非常可笑的一件事情。

用這個為方面教材好了,以後見到朋友圈有任何人不打自招的發表,這種他人都很尊敬我的,他只是一個需要人家尊敬他的傢伙,若還是說到一些地位比他高的人都很尊敬他,這表示這個人更急需人家的尊敬。

你看到這反應後,就問自己:『為甚麼這個人這麼急需我們的尊敬?

是他平時沒有得到尊敬?

是否甚至常被抨擊或不覺得自己有被尊敬,進而才有這個你們逼切的需求?』

要人家尊敬你,有更無形有力的做法,就是透過策略性的分享自己的故事。

講講…沒有生命的物品,或是真實存在的東西真的可以被詛咒嗎?

在西方國家,這種「惡靈玩偶」的說法經常出現在大家的耳語,其中最有名的故事是《鬼娃娃》。

隨著《安娜貝爾2》在全球熱映,劇情到底是否真實存在引得了無數人的好奇。

當然,這些《鬼娃娃》牽引出的怪異事件都沒有科學的證實與解釋,世界上的事無奇不有,就看你信不信!

我真的猜不透耶!

波文…

某天在車站,聽到一對夫妻有輕度的語言摩擦。

所謂的輕度,是指他們沒有正面交鋒。

當然,他們沒有正面交鋒的另一個可能性,是因為他們在公眾場合的。

所謂的沒有正面交鋒,對我們旁觀者來說,其實是非常好笑。

對當事人來說,卻是一點都不好笑。

內容:

老婆說:「你不吵,沒有人會當你是啞巴的。」

老公大聲說:「我甚麼時候吵?
吵的是妳,我甚麼都沒說!」

老婆再來:「住嘴啦,你不講話沒有會說你是死的。」

「你才閉嘴,我甚麼都沒講。」

老婆要講話時,老公再重複「閉嘴」的命令,老婆當然也不示弱,就說自己根本沒有講話,要住嘴的是老公。

就這樣他們之間來回無數次,很正義浩然,義薄雲天的互相不承認自己有做到被對方所指責的,同時也不斷指責對方就是有做著自己不准許對方做的偽君子。

為甚麼好笑呢?

因為這些就是小屁孩跟小屁孩間吵架的模式,卻發生在成年人的身上,所以詞彙和邏輯會嘗試用得比較多。

而對當事人為甚麼不是好笑呢?

你看他們的表情就知道他們是很真誠的在怒著,臉紅耳赤當中。

另外一個令我覺得也是非常好笑的,就是一些人說夫妻間吵架,是情趣、是火花!

因為這些人誤把火花和火藥混在一起,它只是一個等著發生的玉石俱焚。

可能你會說這吵架到中風的,也只是健康出了問題,但套在小孩身上,小孩吵過了就沒事,大人也一樣啊?

這也是成年人對吵架過度樂觀的地方。

小孩的腦(已經有科學掃描研究過),沒記錯的話在九歲前,就算經歷很大的打罵,是不會留下永久的創傷。

九歲開始就不是了。

所以小孩確實是能夠這邊跟你罵架討厭你,下一刻有新玩具的時候,大家又在一起玩鬧了,真的有辦法當事情沒發生過。

成年人是記仇的,夫妻吵架過後,不是真的當做沒事發生,而是生活上,大家還是要照顧家庭而一起共事。

共事顧家的時候,自然要開始互動。

而顧家是有效率上的需求,所以,你們會「暫時」把昨天的吵忘記掉,不然甚麼東西都不能做了。

問題就出現在這裡!

你誤以為你們是能夠吵了之後,有能力能夠放下,當作沒發生。

事實上,是環境逼得你們要當作沒發生。

你們只是把問題的病源,往下壓或往沙發底掃進去。

怎樣知道成年夫婦吵架,不是像小孩般的過了就算?

因為成年夫妻一吵架的時候,都是在算舊賬的。

就算你說你是成熟的,你要吵的時候,你會只探討這一次的問題。

不過,你的內心是算著了,只不過你跟伴侶有了個共識 —— 不要算舊賬。

但,你阻止不了自己腦袋在想「我之前又如此為妳付出,那一次又這般的照顧妳,你竟然完全抹殺掉,這是甚麼道理啊?!
不,不,不,不要講出來,一講的話,會吵得更厲害。」

然後你們其中一方忍不住,一不小心提了一提過去,這下大家都崩潰了。

就是因為你忍著不要算舊賬,你對人家有沒有算舊賬和類似好想算舊賬的言行,都會變得過度敏感。

一旦有一點點的風吹草動,大家心裡是會很變態的爽:「他奶媽的娘!還不給我捉到你算舊賬!?」

然後呢?

然後大家就會來回無數次,很正義浩然,義薄雲天的互相不承認自己,有做到被對方所指責的算舊賬,同時也不斷指責對方就是有做著自己不准許對方算舊賬的偽君子。

這種情況,不會年紀大了會越來越好,通常只會越來越糟。

甚麼原因?

沒有正式面對問題,只是被一句俗套的「夫妻吵架就是這樣的,會吵的夫妻才是愛,才有火花」誤導了。

掃到沙發底下的垃圾,終究有一天會滿出來。

當所有家具底下都冒出了其臭無比的垃圾時,人性最可惡的一面就會隨之也冒出來。

夫妻吵架確實是常態,夫妻離婚也算是常態!

別再被「世俗眼光」綁架了!除了壓力,它什麼也沒給你!

所謂的世俗眼光根本不存在,那不過是你內心的杞人憂天罷了。

我們常聽人說,讀了大學才算獨當一面、結婚有家庭才算獨當一面、買了房子之後才算獨當一面……若你覺得與上述條件不符,就會「被世人看笑話」、「不曉得鄰居怎麼閒言閒語」、「被發現很丟臉」。

你要知道,這樣的思維模式,正在讓你活得綁手綁腳,愈來愈不幸福。

所謂世俗眼光,到底是誰的眼光?

這個世俗眼光,會給你工作、付你薪水?

會帶你去旅行,請你吃飯嗎?

在意與自己沒有直接關係的陌生人,對你究竟有什麼好處?

擔心平日頂多打聲招呼的鄰居之目光,對你有任何幫助嗎?

其實所謂的世俗眼光根本不存在,那只是你心中對於「人家要是這樣看我,該怎麼辦」的恐懼,是你的杞人憂天。

無法回應他人期待也不要緊,不論別人對我有哪些期望,我都只盡力做自己能做的,但求問心無愧。

像這樣持續展露自己的真實模樣,久了之後便會開始習慣,不在意外界眼光。

有人會因此離開,但也有人會認為「很有親切感」,於是周遭人便開始弄清楚「他就是那個樣子」。

如此一來,就不必打腫臉充胖子、裝門面,能自在活出真實的自我,過得無愧天地、坦坦蕩蕩——像現在的我,就已經不太會花費心力去「無謂地在意他人」了。

當然,這個境界並不是一蹴可幾,你必須不斷累積「活出毫不掩飾、真實的自我,其實一點也沒關係」這樣的經驗才行。

 連自己都能犧牲,你還談什麼未來?
 -作者: 午堂登紀雄




















來源:網路…


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

遠山問道


道就像大地一樣,
所有的人都在它上面往來,
它把所有的人送達目的地,
但它不突顯自己,也沒人記住、感覺到它。

存在沒有名字的,它是原本的它自己。

它雖然不動,卻能牽制天下不明的心。

誰要是能夠瞭解它,誰就能與萬有存在和諧相處。

它平等對待著天下的人,不管是誰,在它面前完全平等。

它平靜的迎接著不同的臉孔。

它沒有名字,心給了它一個名字。

它觀察它,它在那個 “ 觀 ” 上看到了,一邊是 “ 變 ”,一邊是永恆的 “ 不變 ”。

存在是個容器,心念像是裝在它裡面的海水和波濤。

存在是面鏡子,心在它的上面看見了自己的倩影。

存在是面電影銀幕,心在它上面看到了自己的千百億化身。

聊聊六祖為何能聽一句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而開悟?

我們都知道六祖慧能大師一個字也不識,卻能成一代禪宗大師,為什麼呢?……

佛法妙理,和文字沒什麼關係,不識字的人沒有所知障。

對於修習佛法,你知道的多並不一定是件好事,因為知道會成為障礙。

當我們執著於 “ 知道 ”,“ 知道 ” 就成了我們的障礙,因為 “ 知道 ” 擋住了我們看清,存在和心本來面目的塵埃。

因為六祖他的心完全開放,沒有被任何 “ 知道 ” 所障住。

什麼是智慧?

智慧就是心的開放程度。

沒有接受過那些佛教知識文化的薰陶,所以沒有任何 “ 知 ” 的障。

因為他的 “ 心 ” 總是以為自己一無所知,因而他完全開放,因為他完全開放,所以他完全智慧。

越以為自己一無所知的心越具備有智慧,因為它隨時隨地都是完全開放的。

在修行之中,若復有人偶獲 “ 神通 ”,無所不能。

若出現這種情況,不要驚異也不要得意,千般神通為小術,縱使救死也小能。

你能救一個人不死,卻不能救一個人不苦,神通再大還是小術。

神通能轉一個人的身,卻不能轉一個人的心。

平等視之,隨緣用之,不可長自傲慢,妄意使用,增添因,造新業。

在我看來,最大的神通是能攝制住自己心念的人,最大的神通是能 “ 看破 ” 一切幻象的人。

世上的神通者,皆在幻相裡騰雲駕霧,皆在 “ 外在 ” 裡得大自在,事實上還是在幻象之中,還是迷人一個,一樣攝制不住一個小小的念頭。

神通是世上修行人最大的迷障,千萬不要被它所障所累。

“ 渴望 ” 是生出神通的因。

妄念是生出神通的因,妄修是推動神通的緣,總之,神通是基於對 “ 現實存在 ” 的不滿,還處在 “ 幻相 ” 之中,起而生發出的。

神通是妄念和妄力和合的化現。

神通可以稱作人身六根之外的 “ 第七根 ”。

但它實質是六根之能的延續,或者是本來之能的再現。

那種種 “ 渴望 ” 是妄因,努力 “ 達成 ” 即妄修,這實質就是神通出現的 “ 因緣 ”。

人身六根各有 “ 能 ” 上的長短,但它們可相互 “ 補合 ”。

事實上 “ 六根 ” 背後的大主是一顆 “ 心 ”,這顆妄心成就諸想之能。

六根的 “ 綜合 ”、“ 深化 ” 或 “ 匯總 ” 就是妄心,我稱它 “ 第七根 ”。

如果不是侷限於 “ 身體 ” 這個生命之物,人的神通都已 “ 煉 ” 出來了耶!

人們還是不能滿足,他們仍然希望能夠 “ 直接 ”,從自己的身體上 “ 修 ” 出那些 “ 能 ” 來,於是就有人在自己身上修啊修的,可見人的妄心之大,妄心之妄!

但想在神通上發展,試圖泯滅人內在的痛苦、達到心靈的滿足是沒希望的,幾乎所有想實現的外在一切都能 “ 滿足 ”,但仍然痛苦、迷茫和不能安靜的原因。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神通無用、神通是 “ 無能 ” 表現的緣故;這也是佛陀為什麼不宣揚或擅講 “ 神通 ” 的緣故,因為佛陀關注的是人如何不苦不懼,而不是我所、我能。

世人常迷,於 “ 神通 ” 上也可見一斑。

世上只知道 “ 神通 ” 的好處,卻不知道神通的 “ 壞處 ”。

神通會造更大的善惡,因為神通者還處在善惡中。

請注意用神通:行醫看病,能救人的業命,救不了人的性命;能救生,不能救不死;能救不疼,不能救不苦;能救肉身,不能為人指明,不生不死不壞的法身。

有神通者,穿冰走火而不傷,自己卻不能為情為愛所傷;入得刀山火海,卻入不得自己的念頭世界;能度人,卻度不了自己;能經受跌打猛撞,而抵不到一個幻象的推搡。

能知前算後,卻沒有 “ 看見 ” 當下的眼光;能看鬼辨妖,卻 “ 看不見 ” 當下的真相……。

如此神通者,有何能也?

佛視神通為小技,它只是幻相。

神通者,因為妄念生信,其迷深,其信實,成外相之有相。

因覺力弱故,念起隨走,不能遏制,隨成神通行。

神通為六根之增用,是真如心未起用之變故。

心的光芒遍及宇宙處處,不生也不滅。

心的化身到處流布,它穿行宇宙各處。

心的光芒,叫覺。

心的化身,叫念頭。

心創造它的世界,但它不在任何一處停留,
每一粒原子裡都有它,
如果說它小,它就這麼 “ 小 ”;
而它又像宇宙一樣廣大,萬有都是在它的裡面,如果說大,它又這麼大,
宇宙也只是它裡面的一杯水。

存在中,大沒有大過心的,小也沒有小過心的。

這就是說 “ 心 ” 那東西!

所以……

遇疑不必踏上幽徑去問遠山的佛陀,
問坐在那裡發問的你。

問者就是答者,當問者成為答者時,
智慧的迴圈頃刻構成,
這是成道的捷徑。

倘若疑問去問遠處的老師,
問的念頭把你帶向頭腦,而回答的美妙把你引向頭腦,
這樣,你求真法,反離真法更遠。

任何向外的征程都不是成道的捷徑,
成道的捷徑是直接向內。

不跟隨疑問的念頭:當下就在道的狀態。

佛法不是問出來的,因為佛法不是講出來的。

有比講法更好的悟道方式,是靜默。

學會靜默的弟子,悟道更快。

靜默並不是不說話,行住坐臥,重在 “ 靜 ” 而非 “ 默 ”。

靜就是覺,不失覺即在靜;言不言,即是默。

保持覺知,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不執著它,就是靜默。

靜默非啞巴,靜默非枯坐,
靜默不是死寂,靜默生動活潑。

要瞭解佛法,須用心,而不是腦。

用心重在覺,用腦重在不思。

修行先明理,明理非思疑。

思疑理難明,如雲遮月輪。

有疑不成問,持覺過河深,
忽到該明時,頃刻是覺人。

有聽過一個故事,一位智者對他的孫女說,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兩匹狼,牠們彼此殘酷地互相搏殺。

一匹狼代表負面黑暗的力量,一切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充滿各種負面的情緒。

另一匹狼代表正面光明的力量,凡事以「利益他人」為中心,充滿各種正面的情緒。

孫女好奇的問爺爺:「哪一匹狼比較厲害?」

智者回答:「你餵養的那一匹。」

我們也常聽到「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

其實,一個人的性格是非常複雜、動態、變化無窮、可塑造的。

我們可以先思考,一個人的性格是怎麼來的?

我們一次又一次重複的行為,會慢慢形成「習慣」,在我們大腦裡建立一種「慣性的大腦神經迴路」,當我們遇到類似的外在因素時,就會依照慣性的大腦神經迴路產生特定的情緒及反應。

然後不斷重複的習慣,會更持續深化慣性的大腦神經迴路,最後形成我們「性格」的一部分。

自然,不是不自然。

無為就是自然的擺動,無為導致自然。

自然不在中間,也不在兩邊,自然是全部。

自然出自本性。

依著本性做事就是自然。

自然是存在本來的樣子。

存在本來的樣子,是存在最佳的狀態。

自然就是道,萬物誰能真的離開道呢?

如果你在道上,你就會自然;如果你離開了道,道會把你帶回來,讓你回到自然。

所以,道調節著存在的行為,從沒有人真正離開過道。

道是隱藏在自然中,調控自然看不見的力道。

跟隨自然,天下的事物將在道上。

道的品質,就叫德。

最有德的人沒有 “ 德 ” 的概念,所以他真正擁有它。

那些執著 “ 德 ” 概念的人,事實並沒有 “ 德 ”。

在道的時候,表現著德而沒有德的概念;
當德的概念顯出的時候,你已經不在道了。

失去了道時,德才出現;沒有了德,才強調仁;沒有了仁,才強調義;沒有了義,禮才被拿來反覆強調。

禮者,理也。

執著於理,是混亂的開始。

一個人的愚蠢是從 “ 我知道 ” 開始的。

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 “ 我不知道 ” 的位置,
放在 “ 我不能 ” 的角色上。

他們選擇無知,而不是先知。

宗教的目地就是要把真理散播出去,給越多人知道越好。

任何一個宗教沒有把這個目標擺在重要的地位,就沒有辦法生存到今天。

但,為了要把真理散播下去,宗教就需要做兩樣東西:要錢又要人。

往往宗教生存久了,真理的散播、要錢和要人的目地會混淆。

最後已經不確定到底是為了散播真理,所以才要錢又要人;抑或是為了要錢又要人,所以才散播真理。

宗教不是單純的是精神鴉片,雖說不是每個用鴉片或海洛因的人都一定會上癮,而且也不是每一個信宗教的人都會上癮,當你覺得沒有了宗教,你就不是一個好人,沒有了宗教你就不能快樂,沒有了宗教你人生就沒有了意義,你就已經跟毒品用到上癮的人沒分別。

愛情會讓人上癮嗎?

會。

但,同樣的,不是每一個人會上癮,對愛情上癮的人,或對宗教上癮的人,就跟毒品上癮者沒分別 —— 都會為了癮,而罔顧一切。

人,絕對是可以為了毒品、愛情或宗教,而背叛家人。

一些宗教信徒是可以為了宗教而背叛人類的。

‪#‎## 宗教不知道自己是邪惡的‬ ###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