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愛與失去


有位印度哲人說:「大部分的人都在尋求問題的解答,我們關切的是解答而非問題本身。

我們想得到一個結論,並且會尋求擺脫煩惱的方式,想藉由答案來逃避煩惱。

我們不去觀察煩惱本身,反而想探求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答案。

我們會找到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答案結論,然後就會認為已經解決了煩惱。

其實我們只是用答案把煩惱遮蓋住,煩惱仍在。」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

當外界有任何東西觸動你時,記得,要往內看。

看看自己哪裏的舊傷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

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

現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如果有天遭遇工作或旅行追尋無法再提供人生答案的焦慮,該怎麼辦?

我的經驗是「慢活」讓生活的焦慮源都緩下來,直到最後停止,無論是生理或心理。

唯有心智活動整體安靜下來,不再自動生產焦慮,人才能從煩惱之中解脫出來。

住在鄉村或海邊的人都喜歡看山、看海、看天空,他們很少有煩惱,因為欣賞風景的當下已讓心智活動緩下來,身心靈彷彿融入靜止的景色裡。

沒有煩惱,何需解決煩惱。

慢活,才能快活。

還有…

一直認為,人生…
是一場聚聚散散的過程。
有人擦肩而永別,
有人相處片時,
有人共度大半輩子;
還有些特別的過客,
未必與你走過一段很長的日子,
但給予了你一段很深的回憶。
而這類人,
往往在離別以後,
就只能在回憶中變得模糊而特別。
時光荏苒,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鬢如霜。
這,是一首淒美的悲歌。

今生將不再見你,
只為,再見的,已不是你。
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現,
再現的,只是些滄桑的,
日月和流年。

—席慕容


就像…

旅行的收獲真的遠比學校或職場來得多嗎?我想不是的。

原因出在權威,生活中的學習都被權威所限制住了。

我們通常是藉著讀書、父母或師長的指導而學習。

我們根據過去的經驗而決定自己該行動或不該行動,該想或不該想,該如何感受或反應。

藉著經驗、研究、分析、探究與反思,我們把知識累積成了記憶。

然後又按照這些記憶來面對進一步的挑戰,因此我們要學的東西才會越來越多,記憶彷彿一座圍城,是保護,也是困住;裡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進不來。

於是許多人的煩惱來自與權威者的衝突,與父母意見不合時,該聽話還是叛逆?

與長官想法不同時,該順從還是抗命?與戀人認知有落差時,該忍受還是婉拒?

旅行者之所以學習愉快,因為極少有外在權威的介入。

所謂的旅行勇氣,其實是跨越了某面權威高牆或者不再屈服某人所感受到的正面力量。

一趟旅行,像是一段了解與認識內在權威的旅程,最後自我和解。

然而,旅行的結束並不代表學習結束,也不表示心中權威全部消失,它只是一個開端。

旅行如同一把鑰匙,打開門後還有另一個新世界與新門鎖,接著有各式各樣的權威世界等著你,好比是工作、名利、慾望、愛情或夢想。

如果你的生活開始停止學習,有可能是懶惰,也可能是活在權威的世界裡。

因為權威會阻礙學習。

傷害我們的並非悲慘遭遇本身,而是我們對於悲慘遭遇的回應。

再來︰

呵呵,根據書中學者的對梵文的翻譯,大藏經裡面的其中一個版本的大悲咒,很適合王者修持,目的是要征服他國。

(大藏經裡面有很多個不同版本的大悲咒)

這句大悲咒在大藏經裡面保留了悉曇梵文,義為:『具足千手千威力的觀自在菩薩,把一個國土和眾王臣們,全部攝於我的權威之下。』

說實的,不少唐密或東密的法,還是比較適合有權威的人修持,不一定適合普羅大眾。

這就讓我對這地方好奇了。



來源︰網路…


2015年2月15日 星期日

懂了


我無法忍受,每天只懂得上、下班的生活!

最讓人能擺脫風言風語的一句話:「走你的路,讓別人去說罷!」

的確,生活中的成功者,總是看得比別人遠,想得比別人深,做得比別人多。

但往往也與風言風語、冷言冷語甚至流言蜚語相伴著。

魯迅:「冷笑家的贊成,總是在改革取得成功之後。」

時間不一定讓我們看透世間一切的道理,但一定讓我們看透所有親近過我們的人。

懂了,電影就不要亂看, 真實人生沒有電影來得浪漫。

懂了,住在黑暗裡的人才能看見光,不用怕住在洞裡。

年輕時,家人經常嘮叨工作事,為何三不五時換工作,找一份安穩的工作有這麼難嗎?

心裡總以為他們懂什麼!

懂了,常常自以為是,看不起父母,其實自己什麼都不是。

懂了,冷漠對彼此都是傷害。

千里之外,家人比孩子更難受。

幾年後,回到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那棟建築物裡的人全都不認識了,原本認識的人都失聯了,景物依舊,人事已非。

懂了,生活中沒有一種關係可以完好如初。

懂了,時間會侵蝕身體,人終有走不動的一天,所以每天都要珍惜還能跑跳的時光。

懂了,肩膀再厚的男人,有天都會老,也需要有個依靠。

年紀大了以後,朋友越來越多,能信任的越來越少,有時還得承受失去朋友的難過。只好與老朋友混一起。

懂了,有些人會是生命的過客,有些人會是常客。想留的留不住,想分的分不開。

當我逐漸老去,曾經的虛榮都被磨平,

當我不再與內心深處,那些負面的情緒互相拉扯,

當我不再苦苦地癡纏着那些與我真實的人生毫不相干的事物,

當我懂得腳踏實地地過好每一天,當我懂得只需要與你彼此照顧,

我才能夠真正理解,什麼叫作時間的力量。

有些事,不要等到經歷過才懂…

當你不能徹底遺忘的時候,就好好收藏!

封存在某個不易觸碰的角落…

遺忘太難,沒有人能夠遺忘那極大的傷痛。

但我們可以擱下,好好地讓自己好過…

不是覺得寂寞,只是內心還是會泛起淡淡的哀愁。

有一種習慣叫做自言自語,而我在不經不覺間,已養成了自言自語的習慣!

每一天我都會站在鏡子前面,看清楚自己,跟自己說話,問問自己的心;想要些什麼?想做些什麼?

其實人類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您還要去逃避什麼?

珍妮•柏絲(加拿大修女)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換個鏡片來看東西,換個角度來解讀所發生的事情…」

然後,你就能露出讓自己愉悅,也讓別人感染幸福的笑容!

喜怒哀樂,這是人完全的本性,要用一生來不斷學習,學習什麼?

學習控制情緒,學習面對壓力,學習擁抱你的歡喜、接納你的憤怒、展露你的哀痛、真誠地快樂,這四樣都有,你的人生除了將帶給更多人幸福,也將因為你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將有顆健康的心。

關係之間,人們總是付著一種回報和犧牲之間的投資心理去經營。

能理解的是「離」是生命的短暫,而「別」卻是靈魂的永遠。

只想好好享受沒有責任,沒有包袱的一天。

只屬自己的一天。

就像…

在佛教歷史裡面,有一位菩薩是從一本經變化成一位神的,她就是般若佛母。

一般佛教徒唸的超簡版《心經》,或較長的般若部諸經,在神格化後,就變成了般若佛母。

般若菩薩女神有各個不同的咒語,其中一個當然就是一般佛教徒唸《心經》裡面的揭諦揭諦咒,通常是唸來求開智慧。

據說日本的真言宗始祖,就是修虛空藏菩薩聞持法成功後,腦袋的記憶力大增,成為一代宗師。

但,最近才推測這咒可能有另一個原因。

原來當年古印度的另一盛行宗教就是印度教,而印度教裡面的經典分成兩大類,第一種叫做啟示錄,第二種叫做傳承。

當年佛教和印度教都在爭市場,而佛教的祖師爺們就把本來是代表他們經典的女菩薩,加封了一個功能:代表了完全打敗印度教的所有經典。

換句話說,當年這位女菩薩被設置時,回教和基督教還沒有成為重要的競爭對手。

有興趣想知道現代要如何造神,下回有空再研究…

還有…

我聽到身邊不少的朋友,讀書是為了父母,找工作也是為了父母。

外觀很孝順,其實只是大家一起一廂情願,導致很多孩子為了要讓父母開心,而讀一個父母喜歡的科目。

很多父母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父母常說他要孩子做某些工作是為了孩子好,我從不否定他們的動機,我只是否定他們的腦袋。

因為父母本身都未必能夠預測到自己的命運,但現在他卻像預測孩子的命運。

這是一個雙輸雙笨的結局:父母以為自己為了孩子好,要孩子以後賺多點錢,而且沒有人會討厭賺錢,所以認為這也是孩子要的。

這就是儒家傳統所灌輸的孝順思想的敗壞和無腦。

對於那些崇儒家孝順思想的人,我要提醒你,根據儒家的傳統,父母親死了後,為了表示你孝順,三年內你是不能夠工作的,而且每天要悲哭。工作的話就表示你不孝了。

夠不夠變態?

小孩子的啟蒙教育,不是為了灌輸所謂『好』的價值觀,因為這叫做洗腦,是製造道德包袱來僵化他未來的腦袋。

很多父母師長都喜歡在講了一個故事後,馬上為孩子做說教式的結論,而且都是標準答案的。

除了灌輸孩子有不思考的習慣,也跟正常孩子的童心童性相違。

一個正常的小孩子,會以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舉例,一般的《狼來了》的故事,大人都是在結尾時說:『這故事告訴我們不能常說謊,不然最後我們說真話也沒人信了。』

請問,這是唯一的結論嗎?

另一個結論是:如果你要說謊,記得同樣的謊言不能說超過一次。

甚至是:要捉弄人,有很多種方法,不一定要說謊。

還有:牧羊的人,一定要帶多一把可以綁在牧羊杖端的利器,才能防狼。。。

但,所謂的道德教育家就只會更孩子說『不能說謊』,更可惡的是他們開始訓練孩子『不準思考』。

只有笨的父母和老師,才怕會思考的小孩。

華人教育其實不認同背教條,守規矩等事能產生良好人格,因此教化之基,在於給予他『良好的鑒賞力』,因為老祖宗認為『良好的鑒賞力會使人較不容易破格,也就是犯賤』,所以傳統教育特重詩禮教育(禮不是現在的所為禮儀禮貌,而是由內而外的氣質)。

南懷瑾針對教育,也只有四個字『改變氣質』。

『改變氣質』我覺得是修養,但,教育不能只是注重修養而罔顧思考能力和創意。

只注重修養的文化,是經不起文明的衝擊。

你是父母的話,你真的需要孩子向你跪嗎?

我看到這種行為的話,會覺得毛骨悚然!

如果你是父母,你孩子向你跪你就會歡喜接受的話,我覺得你很有問題。

因為你把孩子當成了是你物業,而沒有把他當成一個人。

你不會因為站得比我高,就表示你的價值高於我;更不是因為你跪得比我低,就表示我的價值比你高。

下跪就是感恩?下跪就是孝?華人的文化智慧就已經淪陷到這個地步了嗎?

今年的新年,沒有買新衣、沒有剪頭髮,那是不是一個大逆不道,不尊敬祖先文化的人呢?

新年應該穿紅衣還是黑衣呢?那就得看你活在甚麼朝代。

紅色是華人吉祥顏色嗎?二戰期間,幾乎每一個獨裁者都喜歡用鮮紅色的,紅衛兵也是。

民革期間死傷無數,吉祥吧?

再來︰

“ 行走的禪修 ”,當妄念太多時,有助於讓心更平靜。

練習時要注意:

1.全身肌肉放鬆

2.脊椎挺直

3.喉嚨稍微往下收

4.讓頭自然地安住、放在脖子上

5.手自然下垂或輕鬆交握

6.心輕鬆專注在腳上

7.開始走路。

一種方法是慢慢走,專注力放在腳上;另種方法是快步走,有助無所緣禪修。

心要放鬆、調柔,這是最重要的。

我們要工作,但要隨時讓心休息,讓它有彈性,這樣再忙也是可以的。

一旦找到讓心平靜、調柔的方法,外面再忙,心還是可以自在的。

若你不能當下就修持佛法,就不能保證下輩子會到哪兒去。

若你希望未來再做某些事,而不是在目前當你有機會時就把握的話,很難說將來會怎樣。

不要愚弄自己,斬除企圖心,開始正法的修行。

我們快樂的時候,就害怕會變得不快樂。

不快樂的時候,又想要快樂。

兩者都不是的時候,就覺得無聊。

到底要什麼?

說真的,到底你要什麼?

你知道你真的要什麼嗎?

這就是輪迴的定義,在圓圈裡打轉。



來源︰網路…

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鳥樣人生


在我有限的人生記憶中,許多奇特的朋友好像都是在印度跟尼泊爾認識的。

在印度菩提迦耶中,我曾遇見一位獨自旅行的長輩,他來自中國約莫六十歲,我們兩人呆坐在大廳,他主動詢問我前來此地的原因,我純粹基於好奇心,想要看看佛陀悟道的菩提樹。

接著,他像是佛陀化身般,竟然莫名其妙的向我分享自己的人生哲學。

他問我覺得人生是加法還是減法,在來不及思考的狀態下,我隨口說加法。

他點點頭說沒錯,人生的確是加法,當你從肚裡蹦出來時,一家人會從二變成三;再來是智慧,讀書時不斷讀上高年級,書本越讀越多;工作也是,薪水、處世能力、財富、野心與夢想;還有年紀、身高、時間。

「尤其是煩惱」他特別加重語氣強調這句。

我以為他會就此打住,沒想到他又舉了自己當例子,說旅行之所以可以讓人心情愉快,原因來自不用追求金錢與物質,不用再壓抑生活中的不滿,不用再偽裝自己。

來印度的旅人即使住破屋和穿著破爛,也不會有貧窮感,甚至因此感到生活變得簡單。

如果你的穿著像個都市人,反而是異類,還會給人有壓迫感。

我和這位長輩已失聯許久,但我一直記得他說過的話。

現在回歸都市生活有了孩子後,工作已從「加法變乘法」,如果想帶全家人去旅行,更會「乘法變平方」。

為人父之後,突然覺得數學與哲學變得特別好。

煩惱像個影子,雖然不會干擾生活,但從未離開過。

以前單身時,只要處理一個家庭問題,現在要處理三個,我的,她的,我和她的。

若你渴望冒險,有些許財富,尚未有沉重家累時,儘管去旅行吧,它會教會你減法人生;若你有家庭有顧慮,請學會減法的工作哲學,不要放任自己被無限的煩惱和慾望所吞噬。

學習等待,不急於旅行,不讓旅行成為加法,也是一種減法的練習。

等時候到了,我相信旅行自然會找上門,不必急於立刻出門。

還有…

在和朋友聊天時聊起了不少的男同性戀者,會把自己的性取向說成是被環境逼成的。

其實,性取向和性慾,不是選擇,而是本能。

討論的細節不說,不過就問一個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

假設你已經經歷過愛情和性關係,現在有要你選擇永遠的犧牲其中一樣,你可以選擇犧牲性,永遠不再有慾望、快感和高潮,但,你能夠擁有海枯石爛的愛情。

又或你可以永遠犧牲愛情,沒有了熱戀和牽掛,但,你能夠享受高潮迭起。

不能兼顧,只能選其一,你會選哪個?

再來…

你自己就是別人演不來的獨一無二,有多久,你沒向自己表白了?

在成長的過程中,大多的時間我們與自己相處,一步一步地努力才走到現在的你,但是,我們卻沒有想像中了解自己。

若是這樣的話,那還有誰能比自己更了解你自己?

常常,我們利用零碎的時間與自己溝通,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只能在夢裡逃避,但更多時候,委屈求全的後果是大家都遺忘了你,你也就跟著忽略了自己。

但是,你呢?為什麼你要選擇隱形?

這一次,要為自己勇敢…

因為我很討厭被人強迫推銷,所以也不喜歡推銷自己。

但我都是先去喜歡自己,分享自己喜歡的事,但不到自戀,然後別人又不這麼討厭你做的事。

這也許是另一種推銷自我的可能。

--- 節錄 ---

「親愛的雙親,你們不要天天東想西想,請放開我們,給我們自己來,我們不能再收你們的錢,如果房子付不出,可以賣掉,還是有出路,不是太壞的事,你們不要再焦急,不要擔心,過一陣子馬上會好轉的。

總之你們不要再背十字架了......,我們已成年太久,難道還不能自立嗎?」

---《我的靈魂騎在紙背上》三毛

就像︰

人活著,就是一個不斷學習放下的過程。

時間是治療心靈創傷的大師;但絕不是解決問題的高手。

更多時候問題在於環境,不走,永遠都會再來;更多時候問題出於自己,不變,永遠都會經歷!

如果他是你心的另一半,請包容他長得跟你不一樣…

親愛的,因為我們這輩子都愛了,因為我們都希望幸福,因此請讓我們都帶著覺知去看,接著你會發現,學會包容、欣賞與讚賞,也是一種選擇。

謝謝你,成就我的酸甜歲月…

幹不完的工作,停一停,放鬆心情;
賺不夠的錢財,看一看,身外之物;
看不慣的世俗,靜一靜,順其自然;
生不完的悶氣,說一說,心境寬廣;
接不完的應酬,辭一辭,有利健康;
盡不完的孝心,走一走,回家看看;
還不完的人情,掂一掂,量力而行;
走不完的前程,緩一緩,漫步人生!

也許就不止是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而是在錯的時間也扭轉成對的事,如果說是可能的事,人生是否會從此不一樣。

理想也有「使用期限」

夢的開始,往往燦爛耀眼,讓人充滿力量,可是很多人在做夢的同時,不是缺乏行動,就是行動之後,也因為種種因素無法實現理想,驀然回首,才發現年華已經老去。

所以,一個人為自己的理想奮鬥,需要設一個底限。

有關佛法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特質就是:在其教化和修行中,它直指人心。

也就是不藉助外在形式為工具,不靠任何才幹或技巧,它絕不是透過生命外在的任何活動來達成或表現出來,而是要在我們内心深處自己去發現、領悟、學習和修練。



來源︰網路…

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

" 旅人 " 的平凡,只是多一點點勇敢


被台灣教育忽視之道德的重要性!

早期的台灣,社會物質生活並不富裕,人人都未必有書唸的情況下,那時的社會風氣,相當的淳樸,在教育不普及的狀況下,那時的人們,就能懂得道德的重要性。

「只要大家夠努力,用功讀書,得到更高的分數、考上更好的學校,將來賺更多的錢,或是升上更高的權位,自然就體擁有權力,搖身一變,從「下」變成了「上」,真理自然就屬於你了。」

這就是我們教育真正的目的了?

而今人人有書讀、資訊發達、物質生活充足到可以浪費。

社會問題卻層出不窮,不在像從前一樣了!

是學校少教了道德的重要性嘛?

還是社會太過注重結果的功利性呢?

又或許是家庭教育出了最根本的問題?

這個框框,我們都無言的背負過近半個人生!

有發現三十歲以後的旅人,並非渴望世界的美麗,而是不喜歡活在框架之中,好比是家庭、學校、職場、社會,以及都市。

旅行意謂著可以遠離煩惱根源與框架,唯有轉身離開,買張機票衝上雲霄,讓煩惱追不上飛機速度,離開就會帶來希望。

但殘酷的世界告訴我,即使旅人去了一座遙遠的新城市,極可能只是把舊框架帶到新城市,或是把新框架帶回舊城市。

彷彿自己只是一個行李箱,從A地運到B地,接著從B地運回A地,最後再堆回儲藏室角落。

原本以為是帶自己去旅行,其實只是陪行李箱去旅行。

旅行到底改變了什麼?

行箱上多了一張異國貼紙、護照上多了一枚異國印章、書櫃裡多了一個異國手信、電腦檔案夾裡多了一張異國風景、臉書好友裡多了一位異國朋友,於是房間裡多了一位焦慮的主人。

一個人的價值觀是一個框架,一間公司的文化是一個框架,一座城市的社會觀是一個框架,遇到不喜歡的框架,好像永遠只能躲躲藏藏,既使知道會累會難過,又好像不得不這麼做,最後這種「不得不」的習慣也悄悄成為框架。

於是,他們的低潮來自於不適應,不習慣朋友的狹隘思維、父母的過度關心、社會的不公平與框架,彷彿連吸一口家鄉空氣都會使人致命。

接著,他們可能為了滿足外界的期待,而急於求職或求學......

原本想要做點改變,最後卻被人改變。

有時,流言比流彈更具殺傷力。

生活過得很空虛,每天都很焦慮。

如果人生可以有明確的答案與方向,我自己也不必過得如此辛苦。

然而,我的人生經驗告訴我," 旅行、出走 " 不是轉世投胎,飛上天空不是為了變超人。

它是為了讓人感受世界上的難過與痛苦,當然也有喜悅,透過經驗的吸收與消化,讓人悟出屬於自己的處世價值觀。

再來:

孤獨,就是你面對的那個人,他的情緒和你自己的情緒,不在同一個頻率。

我的平凡一直不用多做說明,不管學歷,樣貌或走過的人生,簡單平凡;唯一不同的是,或許是我的倔強個性,不讓自己沉溺人生低谷停滯不前,因為我明白人生是自己的,如果我不往前走,這個世界誰能為自己的人生推進一步呢?

就像...

有錢人和窮人的語言分別:

問價後不想買,窮人會說:『很貴。』

但,有錢人會說:『不值得』

前者是買不起,後者是不想買。

每樣東西都有一個價值和一個價格,這個想法是對於需要的東西,盡可能支付一個最接近價值的價格。

每樣東西都僅僅以功能論,以它值多少錢來評判,而不作為一個有它自身特性的、本質的物件。

在某種意義上,我想這一定令他覺得這個世界索然無味。

統一,乏味,沒有深度。

如果僅僅從金錢的角度看世界,那麼你最終根本就沒看到這個世界。

還有...

我們都在追趕著什麼,卻又不肯定那是什麼 ---

然而,我們都在忙亂之中,將自己的人生,寫成了一篇亂七八糟的文章。

究竟——

我們是在生活,還是在搞笑。

其實你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那麼脆弱......

一個極度沒有安全感的人,也是一個不夠愛自己的人,都希望從別人身上,尤其是有深刻感情的人身上得到一些安全感,但久了也就變成一種控制或執著!

發現,不論是源自於哪一種情愫,很可惜的一點是,這類的感情大多被解讀成;不可一世的男女愛情,而有了不同的見解?

曾經,你以為相處日子愈久,就能互相了解;曾經,你以為有多認識一個人、以為看透了所有。

或許,一切只是錯覺。

你要明白的是,有時候知道的事情愈多,只會令你更迷惘而已。

一個忘不了過去的人,永遠不會快樂,因為總是將以往受過的傷害加諸在身邊的人。

一個疑心病重的人也永遠不會開心,因為永遠以自己的觀點去定位身邊的人。

無論別人說了再多的解釋,也敵不過自己心中的那把尺。

無論別人做的再好,也彌補不了一不小心犯的小過錯。

或許爭吵中本來就沒有好話,但是千萬不要拿過去的事來諷刺對方。

因為那是一種二次傷害,更不要去踩踏彼此過去的痛處,要互相尊重,相互疼惜,因為信任彼此所以才會將過去事分享,如果將這份信任當作箭靶,隨意拿起發射,那麼即使再厚的銅牆鐵壁也會破爛不堪,終究倒塌。

確知自己的目的地,但不小心迷路的人,會比另一種人來得幸福,因為他們在十字路口,不管選擇哪一條路,總有四分之一正確的機率。

禪修是心的 " 充電器 ",想要對别人有幫助的話,你得先去把心充充電才行。

雖然要改變老習慣很困難,但是所有的習慣都是可以被修改的。

如果只是圍著上師團團轉,花費所有時間競爭地位,還不如回家坐在蒲團上,善待自己的家人,以他們做為自己的修行。

人生的起點和終點之間,存在一段距離,那就是生活!

明白世事無常,便能得自在,享受生命...

出生時你哭著,所有人都笑著;離去時你笑著,所有人都哭著。

人生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去發現、追尋、實現屬於自己的、獨特的生命意義。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