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佛教初興起時,就要和主流的婆羅門教,以及諸多各門各派哲學思想競爭。
當時佛教如果不具備不供他法的特點,以及夠鮮明的招牌,就無法凸顯自己身為新型教派的優越之處,很快就會被其他教派收納,吞沒,就這樣消失在歷史洪流中!
就醬某些主流派的佛教觀點,就是認為佛陀是十全十美,全知不曾犯過錯的聖人。
所以一旦有人質疑他們內心的佛陀觀,他們就會說『難道你比佛陀更有智慧嗎?』
呵呵,如果你醬問『難道你比佛陀更有知識嗎?』,在21世紀中是不難找到的。
『知識』是有辦法測量的『fact(事實,真相,證據,實際上)』,『智慧』卻是主觀衡量的價值觀『value(價值,意義,重要性,評價)』。
就算你認為我有智慧,不代表別人也認同。
所以,why should I care how you perceived me
(我為什麼要在乎你對我的看法)?
引例:
南、北、藏傳佛教,都會認為佛陀是完美的,只是個別傳承會有不同程度的憧憬和崇拜。
那麼,個別派係都把佛陀描述得怎麼樣呢?
如果是有大乘佛法血脈的漢傳跟藏傳,佛陀被描述成大慈、大悲、大能、大力、大雄、大願,全知全善,完美無瑕。
其中一點就是可以創造淨土,變成聽名號來選擇性救人的救世主(為什麼不直接接引全部人?)。
佛陀的神通,可以頃刻把娑婆世界變成淨土,發一道光就讓人證悟,一持他名就免於病痛疾苦,心想事成。
所有發生在佛陀身上的壞事,都會被說成是『示現』:佛陀病痛?他在示現病痛,要人精進修行;佛陀衰老?他在示現衰老,要人精進修行;佛陀老死?他在示現無常......
他奶媽的娘,為什麼你對你不認同的人不那麼寬容?只要自己對手死了,就說是報應,誹謗大乘的後果,還有不持素的後果...!
上面都是佛陀被神化後的形象,有沒有更像是真正生活在人間的佛陀的形象?
有,尼柯耶讓佛陀看起來更像人。
比如說,佛陀在冬天時睡在樹林牛道上(而不是神通化出寶蓋寶傘),進去別的比丘的禪修林也是自己洗腳(而不是龍神繞佛三圈後天降甘露),親手照顧生病的比丘(而不是『咒一百八遍,所有病苦悉皆消滅』)...
佛陀有沒有人性化的一面?
有。還記得當初他證悟後,本來還認為人類無藥可救,所以打算直接入滅嗎?(三大阿僧祗劫的大願呢?)
佛陀也因為一群比丘太吵而趕他們去別邊,另一群居士因為太吵鬧而被佛陀拒絕召見和接納供養。
佛陀還說過,他一個人獨處時,大小便都安樂。
當他一直被阿難詢問不同人死後的去處,佛陀還嫌累。
舍利弗和目犍連離世後,佛陀認為僧團變空了(當其他比丘都是透明的?)
佛陀老了以後,有沒有金剛不壞身?
沒有,他說法到一半時因為背痛而躺下(說好的不壞身呢?)。
他老了以後,需要背曬著太陽取暖,阿難還說他沒了光澤,肌肉鬆弛起皺。
很多時候許多人都不認得他是佛陀,還以為他只是另一位比丘(說好的三十二相呢?)。
他年老時,還是食物中毒後腹瀉出血而死。
佛陀又有沒有落魄的時候?
他曾經被婆羅門暗諷為『卑賤、黑色、梵天腳子孫的禿頭假沙門』,也有婆羅門當面辱罵佛陀,更有比丘聽了佛陀開示後不高興(然而,佛陀沒有罵他們是『謗佛者,一闡提,劣根,焦芽敗種』哦!)。
佛陀有信徒相信的那樣厲害嗎?
有比丘不願聽取佛陀建議擅自行動,更有比丘當面拒絕佛陀日食一餐的要求。
若佛陀真的是全知,他就不會走到他兩位禪定師父那處後才知道他們逝世了,更不會不知道有些比丘一修不淨觀後會想死。
他也講過他不是24小時行住坐臥都是全知的,只是他有神通來讓他能知道想知道的而已。
佛陀,是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一名修行家,出色的導師,時代的巨人,然而不管什麼都好,他已經是過去式的歷史了。
一個人可以當他是榜樣,可以向佛陀參考修行方法,但是絕對不是把他當成分辨真假對錯的標準。
在證明一件事情是真相之前,我們就把他當成標準,是十分不明智的。
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佛陀也是會犯錯的。
比如說如果他真的是全知,就不會忘記考慮到有些比丘不適合修不淨觀,或者無法預知到他兩位禪修老師已經逝世。他說的佛教天文學中,的確有符合現代宇宙觀,但也有不符合的地方。
他告訴弟子能夠捨小小戒後,卻沒說清楚哪些是小小戒,結果還因為有些戒條和現代格格不入卻不能更動。
他的僧團對比丘尼的地位也很不公平,設定的八敬法還要求備份高的比丘尼對晚輩比丘敬禮。
佛陀離世已經有超過2500年之久,如果是自由派靈修的會比較清醒,因為他們知道這千年來流傳下來的說法未必可靠,所以到最後還是要和菩提樹下的悉達多一樣,靠自己。
經典可靠性還可以商權,但有一點卻是非常肯定的:我們不需要 "完美的老師"。
可能道德,善良,持戒嚴謹,細行,談吐溫文爾雅,善解人意,循循善誘,完全公平,這些有點會讓一個導師看起來更完美,但是你和他學的是解脫道,就請你更專注於他教的解脫道,因為這些品質都只是裝飾品。
注意看看你四周,有人稱得上完美嗎?
阿姜查曾說過『如果你花時間去找尋完美的男人或是完美的女人,或是完美的老師,你將無法找到寧靜!』。
搞清楚,你學的是解脫道,不是慈善,環保,持素,開心,健康,持咒,瑜伽健身,改善人格等等,這些都只是修行的襯托品。
只要那不完美的老師能帶你到達目的地,就已經很好了。
而不是一味用世俗高道德觀來評論一個人的修行程度...
在日本 - 手塚治虫的漫畫《佛陀》和傳統上的故事不一樣,悉達多被描繪成一個有血有肉,有感受有眼淚,四肢軟弱,會為悲傷而無助地吶喊的凡人。
這看起來和傳統經典上文武兼備的悉達多有很大出入,但是卻是我認為看起來最真實的故事。
這不是講笑話,當年復興印度教的 Adi Shankara 就是提出“ 梵我合一,摩耶” 這種不二論,與大乘的“ 勝俗二諦,空義” 打對台, 擺出 “ 你有我有” 的姿勢。重新包裝過的印度教就在思辨中擊潰了大乘佛教,進而慢慢把大乘教收容於興都教內。
當然,佛教福大命大,壽比南山。
印度教至今雖然成功走出喜馬拉雅國,但從歷史上論傳教的範圍還是佛教更勝一籌,不止踏入西域黃金波斯國,還往北逐鹿中原,形成釋道儒三足鼎立。
當今社會雖然說印度教在國外有固定的勢力,只是這和佛教橫跨多個大陸,各宗派都成功建設了僧團寺院等成就相比之下,還是佛...... 法無邊。
問題來了,早期的佛陀,後世的祖師大德,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手段,來確保佛教不被當代的競爭對手同化進而消滅?
(暫且不論 ...後期真常唯心派的弟子,用了錯誤的策略,這裡討論範圍就止於排他性的標新立異傳教策略OK?)
我沒有“ 屈就” 佛陀。
熟讀 nikaya(尼柯 [呵] 耶)的肯定讀過不少佛陀由上至下 "鳥" 外道的經文。
至於幾乎把全世界都數盡的,恐怕最好的代表是《梵網經》( brahmajala sutta ) ,排山倒海鋪天蓋地,普天之下的 62 種見解都被列為邪見。
單單是這部經的命名,the supreme net, the net of view, the incomparable victory in battle , 就知道內容是網盡所有對手的教義來給予痛擊。
經文大義是針對外道依過去和未來世而展開的 62 種見解逐一分析,把它逐一歸納後,就成:
1. 常見 (eternalism, 世界永遠存在)
2. 亦常亦無常見 (要捨離無常的人間,嚮往永恆的天界)
3. 世界有邊 / 無邊論 (宇宙有 / 無邊際)
4. 詭辯論 (I neither agree nor disagree, 就是縮骨龍,要會縮)
5. 無因論 (世界的來源無因)
6. 死後有想 / 無想 / 非有想非無想論 (大概是死後有無意識 / 靈魂的爭辯)
7. 斷見 (nihilism ,類似現代的唯物論,但分別在有更高層次的靈魂的分解)
8. 最上現在涅槃論( 就是說外道的涅槃只是四種層次的禪定體驗而已)
注意,就連現代的哲學,科學,神學,宗教學的思辨亦跑不出這範圍。
破常見,就刮了有神論響巴掌,
踩有邊無邊論,即拔了天文學家及物理學家的胸毛,
踏死後有想無想論,便咬了靈魂論及無神論一口,
吐斷見,即向腦科學家吐痰,
呵無因論,如同殺光不可知論者的祖宗,
貶詭辯者,似鞭打了口燦蓮花的學者,
破現在涅槃論,就擺明要爆婆羅門教及其他神秘主義派的菊花門。
所以佛陀呵斥這 62 見,其實就是擺明跟全世界唱反調,蓋完其他宗教耳光。
這就是為什麼這部經是 nikaya (尼柯耶) 的第一部經 (長部第一經),開宗明義刷亮佛教牌匾。
通常破斥他人思想者,都會帶來種智者的形象,讓人認為他的見地比前者的想法更高明。
這部經正好幫佛陀掛了個全知者的光環。
言歸正傳,金剛經四相“我人眾生壽者”做矛,圓覺經四病“止作任滅”做盾,加上獨到的四乘分析“小,中,大,最上”,其中以《大乘絕對論》死傷者最多。
所謂以四相做矛,就是以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來剖析未究竟的境界。
我相:我執,小乘斷六根,小我進大我,宋儒之『我心宇宙』,莊子之『坐忘』,老子之『惚兮恍兮......其中有精』
人相:法執,生起後念『不認我』來斷前念之『我』,莊子之『吾今喪我』
眾生相:法執,『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是』,儒家之『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書經之『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壽者相:空執,思想停止,善惡抿除,空無所有,六祖謂『無記空』,二乘誤以為涅槃,禪宗謂『無明窠臼』,道家謂『無極』有什麼奇哉?
這些不就是定境麼?還搞什麼一套四相出來,一網打盡四面八方修行人,只要是學打坐的,屁股免不了吃鞭子。
何以故?無極,真如,如來藏,涅槃,自性空,那麼玄之又玄的形而上概念,信者認之為解脫,不信者貶之為定境。
佛教對內、對外上千年,不外乎在 nibbana『涅槃』 or jhana『禪』上打轉,公說公理,婆說婆理。
然而,就是因為怎麼說也說不清楚,就貪它界線模糊,才方便對外門開火,反正這些禪定境界你沒經歷過也聽不懂唄?
至今信徒還玩得不亦樂乎,這才叫奇哉,奇哉。
大乘之法,矛不異盾,盾不異矛,矛即是盾,盾即是矛。
所以,矛盾只是方便說,重點還是在又矛又盾(即指攻守兼備)的圓覺經修行人四病,作止任滅。
作病:即轉惡念為善念,有南華經『遣之又遣』脫胎的『以妄除妄』,出自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演化而成的『由真起妄,返妄歸真』,『不怕妄起,只怕覺遲』,『舍妄取真』,孔子『正心誠意』,宋儒『去人欲之欲,存天理之正』等等許多有關無關的例子,道儒二家紛紛躺著中槍 ...
止病:思想止住不起,小乘之斷六根,道家之『清淨寡欲,絕聖棄智』
任病:思想起滅由他,『不斷生死,不求涅磐』,『對境無心,一切無礙』,『只要無心於萬物,不怕萬物常圍繞』,南華經之『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儒家之『樂天知命』,道家之『返自然,歸嬰兒』,永嘉之『恰恰用心時...恰恰用時無』
滅病:思想斷盡,空空洞洞,如木石一般,中乘破一念無明,老子『惚兮恍兮,窈兮冥兮』,莊子『坐忘』,宋儒『我心宇宙』,加上印度六師外道說來說去,不用『著邊』論,或者『落入二元對立』那麼簡單的分法,非得搞個『四病』,『四相』來形容修行途中的沿途風光非本地風光。
這下好玩,本來修行都是『個人飲水,冷暖自知』,現在卻被說破了。
未到彼岸者聽後恆不知,那到無妨,就趁做獅子吼時,其他門派一律看成『四病』,『四相』,盡其所謂弘揚正法時所需之『方便法門』是也。
『四乘』又是什麼東東?
藉著法華經中的羊鹿牛三車,再搭配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最後添上頓教的『最上乘』,美其名叫『四乘』。
『小乘斷六根,中乘斷一念無明,大乘斷無始無明,最上乘直示真如佛性』,疑著疑著,斷六根和斷一念無明,不都是修禪那功夫嗎?
斷無始無明和直示真如佛性,不就是禪宗開悟之因與果麼?
這樣看來,還不是像在貶禪定,褒禪家麼?
有提到佛陀把外道的涅槃判為禪定境界,而非真正究竟的境界。
其實這種說法,對普羅大眾來說,是很難理解的,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有學打坐,更不是所學打坐的能夠達到那種禪境。
現代靈修角度來看,佛陀對執迷於宗教體驗,對宗教體驗大作文章的現象的批判的確沒錯。
然而,就算是涅槃境界,也不見得和禪定境界可以涇渭分明,單靠辯論就可以理清兩者差別。
看看現代佛教,有多少派系是以一句『落入意識心』來攻擊對手的?
甭論諸多玩經教的法師呢?佛教何嘗不是這樣問候印度教?不是說批判執迷宗教體驗的信徒不對,而是這種批判實在有夠亂人耳目,尤其是沒有禪修的學人更加迷惑。
後果,就是自以為懂,因為這種鋪天蓋地的罵法,只要說得聽起來好像有道理,信徒就會認為說者很有實力。
1:能夠徹頭徹尾地批判一樣東西,會讓人對你有神的錯覺。
真的有禪修的人的語錄的,我沒什麼看到有把別人說成是『落入意識心』的批評(尤其是百花綻放的泰國禪師,教人止觀多過講廢話),就算有批判,都不會到形而上去糾纏,而是回到現實的行為上評斷,再補上實際禪修建議。
這裡舉《博山和尚參禪警語》做例子:『做工夫不可避喧向寂、瞑目合眼,坐在鬼窟裡作活計!古所謂黑山下坐死水浸,濟得甚麼邊事?只須在境緣上做得去,始是得力處。
一句話頭,頓在眉睫上,行裡坐裡、著衣吃飯裡、迎賓待客裡,祇要明這一句話頭落處。
一朝洗面時,摸著鼻孔,原來太近,便得個省力。』
先看前面博山和尚警惕的錯誤『做功夫不可避喧向寂...古所謂黑山下坐死水浸,濟得甚麼邊事?』,這句話倒是不含糊,有讀禪宗語錄的都知道是說著執著於定的修法。
在接下去博山和尚又說『一句話頭,頓在眉睫上,行里坐裡、著衣吃飯裡、迎賓待客裡,祇要明這一句話頭落處。』,這就是他要求參禪做功夫正確的方法,日常中話頭提而不休。
(題外話:個人不建議初學禪的去看《黃檗斷際禪師語錄》,《大珠和尚語錄》,《馬祖道一禪師語錄》,《信心銘》等等這類,首先沒有明確參禪做功夫的指示,多數是針對悟後見地而說。
再來讀多以後很容易讓人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讀了語錄就真的參透。
不止 "震" 覺會,整個佛教界都充滿這種現象,看得太多了才有感而發)
語錄:玩經教多過教禪修的人批判別人『落入意識心』,你就要馬上『求證?』,因為他隨時就是罵著自己的那種人。
如我前篇文章提過的,只要對某事物有四種情緒:救贖感,卓越感,憐憫,懊悔感,基本上就可以判斷他是信徒。
為什麼這四種情緒對信徒那麼重要?
這些情緒都能讓人感覺良好,正義感,救世情懷,認為自己做著很偉大的事情,感到人生很有意義,所以信徒會對它趨之若鶩。
更讓信徒幾乎能對全部其他思想做出批判,哲學宗教科學人文邏輯,讓他自以為很有料,高人一等的卓越感應運而生。
2:學少少東西就可以批評多多東西,就容易有卓越感。
所謂學少少東西,就是盡學些籠統的概念,斷章取義,最後都收歸於一個講法。
這點,幾乎每一個宗教都是能手。
基督教就把其他宗教和科 學一律看成是撒旦示現。
佛教就說一神教是輪迴神明所造的,所以不究竟。
印度教就說佛陀只出家而不回歸社會,所以不究竟。
佛教就說印度教陷入禪境中,所以不究竟。
哲學說佛教只是詭辯學和形而上學。
佛教說哲學只是世智辯聰,所以不究竟。
信徒只需要少少資訊來支持他的歸納法,就可以找到應用方法了。
比如說,稍微分析印度教和道家的境界,說成是執迷於定境,就可以歸類成『不究竟的外道』。
3:歸類成『不究竟』,『邪說』,『魔鬼說』是最簡單的方法。
有佛教徒因為道家的無極是從無到有(混沌形成宇宙),就說那還是執著於有,落入意識心,才會一直有『無中生有,有還歸無』的輪迴。
結果看不空如來藏的『如來藏是極清淨的本體,與一切稱性功德相稱,因為無始妄染所覆,清淨的如來藏體而成為阿賴耶了』,還不是一樣變來變去?
如來藏派的又要反駁『佛教如來藏不同,雖然如來藏也開演有法,我們還有空不空如來藏,不執有無,超越意識心,不可說,那才是第一義諦』...
請看下文:
『世界上一切現像都是從如來藏中產生出來的。
如來藏是統一的、永恆的和純淨的。
它不具有任何差別、內外、部分,也不具有任何屬性、運動、變化。
如來藏既超越於主觀與客觀,也超越於時間、空間、實體性、因果等等的經驗範疇,它是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觸、不可說、不可思議的一種絕對實在。 』
請問各位如來藏學派的,上面文章符合如來藏思想嗎?
它其實是摘自商羯羅對梵的學說,我只是把『梵』改成『如來藏』...
下見原文:
『世界上一切現像都是從梵中產生出來的。
梵是統一的、永恆的和純淨的。
它不具有任何差別、內外、部分,也不具有任何屬性、運動、變化。
梵既超越於主觀與客觀,也超越於時間、空間、實體性、因果等等的經驗範疇,它是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觸、不可說、不可思議的一種絕對實在。』
有些佛教法師會說『沒有開悟的自然會把意識心當成如來藏,要開悟後才能看懂』。
我不否認有開悟過後才能知道的境界,那你就儘管教開悟的方法就好了啊!
一問開悟的方法,就回答『多聽經聞法』,天啊!還要看那些開悟後才看懂的經典幹嘛?
目前宗教亂相,就是愛在形而上學打轉,不是說有,就是說無,然後又在說非有非無,最後非非有非無。
若你認為這些只有開悟才能看懂的,就乾脆不要教人去讀那些『開悟才看懂』的經典,直接教方法好了。
然而,把話說得太清楚,就很難攻擊對手。
人家說一你就說二,人家說二你就說三,還記得『只要能破別的學說,人家就會錯覺你是神』嗎?
4:說得模糊籠統,才能包山包海;說得玄之又玄,才有神的味道,我還注意到其中一點,通常禪修派的會被攻擊得特別厲害,信徒藐視禪修派還多過經論派的,為什麼呢?
這點有兩種解釋。
第一,禪修派按部就班的修法,沒有模棱兩可的說法,加上禪修體驗是非常個人的,沒禪修的根本無法知道禪定中的滋味,他們只相信他們導師的說法,沒得以自己的經驗來判斷是非,所以只有靠信和猜。
若是攻擊經教派的,對方還會狡辯,但是攻擊禪修派,他們一五一十地把步驟和體驗說出來,不玩詭辯,所以比較好欺負。
就算禪修派說『需要體驗才能真正領會』,只要信徒加多一句『那是落入意識心還不自知』,就什麼都不用說了。
第二,就是酸葡萄心理作祟。
許多信徒都很懶得去禪修,好死不死原始佛教又是那麼注重禪修的修行體系。
所以,找個理由給信徒合理化自己不禪修,就會讓他過得舒服些。
比如說一些『禪定不是究竟法』,『禪不在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禪定容易落空,落入意識心』,『四禪八定乃是外道共有也,所以不重要』(excuse me?八聖道,正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等鳥話。
其實,真正禪修不怕你執著於禪定體驗,只要有人提醒就可以了。
還有,有禪定體驗的還算是比較有修行了(你別以為想有就有?),至少他們收拾心情後還是可以繼續上路,而且比只玩經教的有更深體會。
5:批評要對準死無對證 / 自己才知的說法(禪定,涅槃,天堂地獄)。
6:若別的教派有些東西厲害過自己,就要找酸葡萄藉口合理化自己的無能。
最後,還是想問:一個完美的佛陀和一個人的修行有什麼關係?
來源: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