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Blue Lucy


有些人問起修持佛法會不會也好像電影 Lucy(露西) 般的開發潛能而神通廣大?

不會。

佛陀也會有腰痛、頭痛,跟你我一樣。

佛陀也沒有好像 Lucy(露西) 般穿越時空,因為他成道後,想渡他的老師,長途跋涉走到他師父的地方,才知道他們已經死了。

咦?佛陀不是有天眼通嗎?(這不是討論的重點啦!)

Lucy(露西) 進化到差不多好像神了,佛陀卻一生人都講明了他不是神。

Lucy(露西) 是開發潛能,佛家的修行不是。

開發潛能比較是丹道的修行,反而是丹道的修行比較接近 Lucy(露西)。

丹道的修行只要那個人未死,就算是七八十歲,得到口訣的,身體的機能還能恢復。

特別是修到胎息境界的話,(根據丹道,這是回歸到胎兒的內呼吸),或男性練到下體變成好像小寶寶般的大小等,丹道讓身體有回春的現象會不會跟 CPH4 (在 Lucy 露西 片中的藍色小藥丸) 有關,就很值得探討。

有人問:密宗裡面也好像有類似的修法啊,把身體練好的或練到頭腦開發的。

所以,密宗的這些修法不能夠完全被歸納是佛陀的原意。

佛家就是不看重這些,身體是臭皮囊,世間一切無常都是要放下的。

你還要練到身體保持青春,就已經是矛盾了。

唸咒唸到腦袋的記憶力變得很好,智力變強,遠在印度教裡面就有了。

所以,瑜伽、丹道、密宗(包括佛家和印度教)是專講潛能開發,但,佛家修行的目的不是潛能開發。

但,你可能也會問:佛家靜坐的人,不是也會開發潛能嗎?

會!但,潛能開發不是重點。

任何一個佛家的禪修,若老師開始跟你講是用來開發潛能的話,就會說這個老師是有問題的!

案例:

當年虛雲老和尚教禪宗的修行時,有個人一禪修時,就身體騰空。

虛雲老和尚就說:『這個人不適合修禪宗。』

相信如果虛雲老和尚知道,有關徒弟修禪宗後的現象,如跟朋友通電話時就知道對方桌上有一支紅色的筆,這徒弟一定會被罵,如果他繼續的又看到別人內褲是甚麼顏色,虛雲也會說:『這個人不適合修禪宗。』呵呵呵 ...

同樣的,你搞道家或印度教的靜坐,在靜坐中看到神佛菩薩,可以被接受。

搞佛家的靜坐中開始見菩薩見神,你就已經走錯路了。(註:搞念佛的除外,因為念佛的就是要見到佛嘛...)

這無關所見的菩薩鬼神是真是假,這是靜坐的目的,不同派別的不同目的和他們預設的見地,都要搞清楚了,之後靜坐時出現的狀況就很容易辨別對錯。

禪修是將心安住於當下。

禪修的重點不在於念頭是否出現,而在於保持不渙散的警覺,不評判也不執着於念頭的好壞。

在禪修中,累積資糧、去除障礙也是主要修行。

我們是快樂或不幸,均取決於我們如何去反應外在的事件或内心的念頭。

宗教的教法力圖在人類共通的層次上對我們說話,但是,執著某個特定的宗教身份,可能會讓你遠離那個宗教的教法精神。

當宗教最後變成是在分裂我們,將我們分隔在不同世界裡時,這就明確顯示了,有什麼東西已經錯得非常離譜了。

我們總是把禪修弄得繁複困難,實際它非常簡單。

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以覺知去擁抱每一個經驗,心胸完全敞開於當下。

我們修持是需要一直堅持地做,没有時間上的分别,平時不管是走路,站着或睡覺時,都應不忘修持,這樣保持着下去,之後就會很自然。

為修道帶來增上的進展,有三個要項:要去除會防礙增上進展的過失、要打好增益修持的基礎,並努力修持能讓增上現前的方便法門。---《蓮師心要建言》

實修的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聽聞,以一顆開放且完全接納的心,對法教聽聞或研讀,且不產生曲解。

第二個步驟是思維,對所聽聞的法教,仔細反覆思索,以撤底了解真正涵意。

第三個步驟是禪修,將由聞、思所獲得的新見解,融入生活,轉化成為我們的生命特質,即將法教付諸實行。

大家念咒、祈禱,都把佛視為有求必應的神,有時我們祈求及時雨、事業成功或任何事,當祈願没有實現,我們就向佛抱怨:“怎麼了?是佛龕上的供品放得不够嗎?香燒得不够嗎?”

我們為什麼會變醬子?

那是因為你祈求的動機,不是要讓你如同泥水般的心變得澄淨冷靜。

我們的動機是要使心靈變得澄淨,這點很重要。

就像,平時我們應該都不會說:“喔!糟糕,今天早上我忘記生氣了。”

而是常說:“哎呀,我今天早上又生氣了,我不應該這麼做的,我忘記了菩提心的誓言。”

引例:

稱喚我們是「佛教徒」太沉重?

那是因為學佛後,行為舉止都會被過於放大檢視,也就會產生莫名的罪惡感!

也有人認為佛教徒的生活簡約,所以生活變得呆板又克制,粉有生活上的壓力。

又有人問到一個關於近日流行的 "冰桶" 挑戰問題,他說他不苟同要錄影又要做小丑,然後又要點名其他人的做法,如果朋友點到他,該怎麼辦?

首先,若從當事人本身說起,先撇開行善是否要被挑戰後才做。

(因為行善應該是你喜歡你就去做那麼簡單,行善要不要告訴人,也是你自己喜歡就行了。)

只從問這問題的人的心理層次來講:他之所以會這樣問,是他擔心真的被點名後,他不做,朋友會怎樣看待他。

這裡提醒大家:如果你的朋友點了你名後,而你不做時,他會有微言的話,那你這朋友就是很幼稚的。

成熟的人知道我要點你的名,是我的自由,你要不要接受也是你的自由。

如果你的朋友不成熟的話,你更加不需要擔心,看開點,因為他長大後,他就會明白的。

哈哈哈!

再來 ...

要了解一個人的真正個性,不是聽他講甚麼,而是看他做甚麼決定。

但,絕對不是看他在『生死關頭』如何做決定,而是看他在『死死關頭』(即兩個決定都有很大的損害)做選擇。

思考好和壞之間的對比,不夠思考兩害的取捨來的更徹底的了解自己。

凡人是無法輕易分辨他人的功過的!

辨别力是關鍵。

這並不是要你完全忽視朋友的忠告。

所有的忠告都必須好好加以檢視。

如果它的結果是有害的,即使是出於善意,那又有何用!

有時候敵人可能會給我們最好的忠告,如果那是有幫助的,就接受吧。

我們需要遠離那些惡友,但不是要罵或者責備他們,好像除了自己之外其他師兄弟都不如法,這樣也不行,是要遠離他們,並不是說因為他們不好要遠離,是因為自己現在能力不夠,所以需要遠離他們。

藏族有句諺語說:“若非乍看能了知,三天相處才能知。”

意思是,僅僅是透過外貌、名聲或自己的好惡,而輕率地去評判一個人,是不可能看清一個人的功過的,我們必須透過深刻的相處和接觸才能真正認識對方。

還有 ...

我們平時如果出現很多的不順利,當快要生起煩惱時,正是檢視我們平時所修持的自己是否有利的時候,是否能成為煩惱對治法的時刻了。

此時若能生起對治法,那才是真正的修法,否則,平時總說心很靜、對治等等的,這些都是假話了。

放寬心、放下心 ...

擔太多的心,事不會比較輕!

想太多的事,煩也不會變少?

手上握有越多東西時,反而怕的事情越多。

坦然面對,困難只是一場場學習的開始!

失去並非壞事,而是一個正常的事情 ...

從小我們都被教育 "得到" 一詞,但卻沒人教我們 "失去" 的快樂,而當學習到失去,失去並不想像中那麼可怕,它常出現在我們生命中!

因此學習---得到;也要學習---失去,這是相互的,只要能夠了解它,當你在遇到時就能更坦然的面對它。

我們都應該謹記美國__林肯總統的一句名言:“人生重要的不是你活過多少年,而是如何活過你的有生之年。”

「明知人生只有一回卻怡然自得,因為你已不虛此行,這就是成功。」

珍惜每一日,因為人生只有一次 ...

我認為的修行,就是不要帶著複雜想法,要一個人去實現,還要把靈魂先 "放生",並學習增加它的深度跟厚度。

不要去預期你不想要的事物會發生,也不要去許一個連你都不相信會實現的願望。

當你期待你不想要的,你會吸引來自己不喜歡的東西;而當你欲求一件你認為不可能發生的東西,你只是在浪費寶貴的生命念力。

──雷蒙.霍利威爾博士



來源:網路 ...

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讓生命連貫


「英雄沒有比別人勇敢;只是多勇敢五分鐘而已。」--- 拉爾夫‧愛默生

不要放棄 ...很多時候再堅持一下下,你就會看見奇蹟!

曾經我義憤填膺的認為---家是個虛偽的廢墟,儘管血液裡充滿的聯繫,但骨子裡卻好像有個反因子在彼此抗衡,走過了反抗的青春期,已經放棄大哭大鬧冷戰的關係,但是我好害怕,他們會問的一句『那接下來呢?』

寧可把自己藏在無邊境的網路世界裡,也不想面對難解的家庭關係。

我已經退卻了青澀,父母的髮色也漸斑白。

我已經學會獨立了,父母總觀望著不敢放手。

我已經沮喪在現實社會中,卻無法向父母伸出援手。

我怕他們笑我懦弱,我怕就醬輸給他們心中的期待!

也是知道他們一輩子才當過一次爸媽,多希望孩子能夠平安健康長大就好。

我想生活了這麼多年,彼此都了解對方的底線,都曾賣力的跟對方嘶吼爭執過,但最終還是選擇沉默,不想再用情緒折磨對方,但也不知道該怎麼開口重新說愛!

是誰愛的最深,誰愛的心最真,已不是最重要 ...

因為,複製你們的愛,嵌入我心坎裡,將延續永生永世!

旅行《為爭取自我的心靈出走》的意義不只是找自己,還有找過去那些想不透的點點滴滴,那些簡單又不簡單的事情。

一個人總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風景,聽陌生的歌,才能在不經意的瞬間,忘記原本費盡心思也忘不掉的事情。

因為,人生,永遠不能複製…

還有 ...

“念頭”的意思就是,想太多--是、不是、我不知道,這就製造了情緒。

“是”製造了貪欲;“不是”製造了瞋恨;“我不知道”製造了愚痴。

這三個就是一切情緒的根本。

佛法的修持次第就是從「身為人、不要忘記自己是一個人」開始,否則一開始就修密乘、本尊、大手印、大圓滿,以為自己跟神一樣超凡脱俗。

其實人没有做好,大手印也不可能修得好。

再來:

我從來不認同一些人所說:暴力阻止不到暴力,只有愛才能阻止暴力。

有一些是可以用慈悲和理智來交流,另一些如精神病入膏肓的,那就是需要用子彈和炸彈來談判。

用暴力有副作用嗎?

當然有。

不過,慈悲也是有副作用。

沒有宗教,不一定會解決世上所有的戰爭問題,但,古往今來一半以上的戰爭就不能發生了。

我對人性能否和平沒有完全的信心,但對宗教能挑起戰爭的能力卻有絕對的認知。

就像 ...

越來越多滿口仁義、道德、愛、善的人,背後就是小人的證據。

我不是不想相信你,是你自己不爭氣而已。

我從不勸人不講人壞話,因為我不是聖人,我也知道大部份 99.999%的人不是聖人。

想凡人宣揚聖行,只是個令人嚮往的幻想。

這個世界有道德的人,高調的話也往往只是用身體力行來『做』道德,不是講;如果他們低調的話,我們這些身邊的人,會甚麼都看不到,只看到一個普通的人。

這世界不需要更多宣揚道德的人,這世界需要更多誠實的人。

不誠實的人,是可以有辦法騙自己,說服到讓自己相信自己的小人行為,其實是慈善!

對自己誠實是第一步,之後的仁義、道德、愛、善才是真的。

有時候 ...

在體悟放浪生活背後,真正知道自己可能獲得了某些勇氣,但又無法具體表達、醬花了大把時間,帶回來的卻是漿糊般的人生。

我最怕的莫過於「一無是處」的負面念頭,若加上身旁親人與朋友的閒言閒語,根本是像殘忍酷刑般類似的感受。

也漸漸的覺得,世界彷彿一座醫院,滿足著不同需求的病人,可以治療工作病、愛情病、各式各樣的人生百病,但它不保證會治癒。

見識、口才、智慧,這些都是一般男人的自尊,也是男人們或有意無意的追求的。

而且男人一見到自己心儀對象或只要有美女在場,這些特點就會有意無意的會被自己帶出來,就算不是想追對方,也會下意識的希望自己在美女心中的地位是高的。

這造就了一些要製造這種形象的男人有兩種下場:

一,變得很刻意的要去展示自己的見識、口才、智慧;

二,無意中把自己定型,變成一個只能展示自己見識、口才和智慧的男人。

我不是說女人不會對有見識、口才、智慧的男人沒興趣,但,這些東西不是最關鍵的。

我跟我太太之間的話題,不會圍繞著分析局勢、人性、探討宇宙生命。

我沒有把自己定型。

我和太太的話題,從粗話到宗教,從親密到取笑,從敦倫到倫理,甚麼都有。

(所以,在課程中 ...通常都會超時,因為課程當中會以模棱兩可,中立、圓滑的立場回應!)

記得,一句話:Why so serious (為什麼那麼認真)?

沒有人要求你證明甚麼。


來源:網路 ...



2014年8月16日 星期六

佛教版之《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


在前幾篇​​文中,有提到不能單從語言文字就得知一個人的修行程度。

既然那麼多佛教徒,認為看文字就可以判斷證量,甚至如來藏真的是佛說,只限於大乘教法......

我等這些邪魔外道們,對經典有很多不明白,倒想和諸位佛教徒,玩個佛教版《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讓你們說一說,哪一個講法是佛,大和尚,等等大乘佛教修行人所說的,哪一個說法不是!

在遊戲開始之前,請各位先準備紙跟筆,下面有十一道題目,各位玩家必須在紙上記錄,自己判斷哪一個是佛說,大乘法,哪一個是小乘法,外道法。



還有,請對自己誠實。



*************************************************** 這是分隔線,哈哈哈!



試題如下:


1. 『問:如何收攝心智?答:如果了悟自性,那就無心可收了。
當心智寂滅,自性自然輝耀。
悟道者的心智可能是活躍或者不活躍;自性獨自存在。
因為心、身、世界皆不離自性,不能獨立於自性之外。
它們能相異於自性嗎?
只要覺知到了自性,一個人何必擔憂這些幻影?
它們如何能染著自性?』


2. 『一天下午,我又上山,在我常坐的一塊巨石上坐下,我是睜著雙眼坐在那裡的。
幾分鐘之後,我不知道自己身處何地。
在那一刻之前,和大多數人一樣,我總是在想“這”是我,“那”是別人。
但是那天,第一次,我分不清什麼是我,什麼不是我。
我曾認為的我變成了周圍的一切。
我以為這種瘋狂的狀態持續了5到10分鐘,但是當我回到正常的意識狀態時,發現4個半小時已經過去了。
我就那樣坐在那裡,意識完全清醒。
自成年以來,我第一次流下了眼淚,眼淚簌簌地落下來,濕透了自己的襯衫。
那時的我,是個絕對不會流下一滴眼淚的人。
但是那時候,突然之間,淚水連連,打濕了襯衫。』


3. 『佛陀也是這樣:當他熄滅三界時,他正坐在某地的菩提樹下,他並未飛入三界。
他在心中熄滅它們,因為三界就存在於心意之中。
那些志在熄滅三界的人們,應該在他們的心裡如是熄滅它們,惟有如此,他們才能從心裡銷毀臆測的活動,只剩下涅槃,這是最初的法,它認識「不死」。』


4 .『接著下來就是所謂涅槃寂靜---就像寫出數字1234567890,然後把1~9擦掉,只剩下0,不再寫上任何東西,剩下來的就讀做零,但它全然沒有任何價值,你不能用它來和其它任何數字加、減、乘除,然而同時你也不能說它不存在,因為那兒有個0(零)。
 這就像知悉一切的洞察力,因為它摧毀了臆測的活動。
換言之,它完全塗銷了臆測,並且全然不涉入或停留在任何的臆測之中,在「塗銷」或「摧毀」臆測活動的字眼裡,產生了問題:「當臆測完全地被摧毀時,我們要停留在那裡?」
答案是我們將停留在一個不是臆測的地方---正是涅槃之境。』


5.『它們存在,但自性是空的。
我們依慣例稱某樣東西為痰盂,那支是創造出來的名稱,或者我們也可以稱它為罐子。
事實上,就名稱的角度來看,它們是空的。
但是我們卻會習慣性地加以執著,而誤認為真實。』


6.『相反的,本心則超越善與惡。
當你偏離本心時,每件事都變得不確定,有無盡的生死、不安、焦慮與艱苦在等著你,沒有任何止息的方法...... 境是境,心是心,如果心沒有被境污染,就不會痛苦。
清淨心堅若磐石,它是一種覺醒的狀態......』


7.『心本身是獨立、清淨與光明的,其自然狀態是平靜的,沒有樂與苦。
這就是心的真實狀態。
因此,修行的目的就是向內尋找,持續觀察,直到找到本心為止。
本心也稱為清淨心,是沒有執著的心。
它不受外境的影響,不會追逐喜歡或討厭的現象。
此外,它一直都是覺醒的,完全明白它的一切經驗。』


8.『問:「覺知者」與「本心」是一樣的嗎?

答:不,不。「覺知者」是會變化的事物,它是我們的覺察……每個人都有這樣東西。

問:所以不是每個人都有本心?

答:本心潛藏在每個人裡面,每個人也都有「覺知者」。不過「覺知者」是你永遠無法論斷的;本心雖然人人都有,不過不是每個人都看得到它。

問:「覺知者」是自我嗎?

答:不是,它只是生起的覺知。像這樣提問,只會引來無盡的疑惑。你無法只從別人的話裡,得到清晰的見解。窮追不捨的發問,無法讓你了解實相,你需要自己去體悟。往話語指出的方向去觀察,而不要陷在話裡。』


9.『當我們了解事物的實相,並且不會執著苦與樂時,我們就不需要刻意忍耐,因為法已經在我們的眼前,我們的經驗就是法。
無論什麼事都是法,覺者根據實相而覺知。
經過學法與見法的過程之後,現在事物已經成為法。
當經驗是法時,我們就可以停下來,因為寂滅已經現前了。

沒有必要再使用任何法,因為每件事都是法。
內外現像都是法:能覺知者是法,因緣是法,這個覺知也是法,一切皆合而為一,即解脫。

這個自然的本質,沒有生、老、病、死,也沒有悲喜、大小、高矮、黑白或輕重之別。
沒有東西可以和它相比,也無法描述它。
世間的名言概念都沾不上邊,也不適用。

因此當佛陀談到超越的層次時,他說:「唯有智者自己能夠了知。」
它無法對人宣說或顯示,只能施用善巧方便而已。
達到它的人,將不受後有。
世間的名言概念完全派不上用場,只能到此為止。
以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安住在自然的狀態,即寂滅與安定中。
無論受到批評或稱讚,都可以不受干擾。
我們隨順自然,不受外界影響。
這就是解脫,覺知並且不落兩端,我們將會體驗到安樂,這是真實的喜悅與平靜,超越一切世間法。
我們超越一切善惡,凌駕於因果與生死之上。』


10.已得大全智,圓滿大佛道,不二無終始,亦無中間境,無生無夢睡,自體發光明,此法永光耀,是根本自性,當知一切法,自性皆如空,亦復無有始,無有殊異性,任時處皆爾,一切法自性,皆原始明覺,決定義無變,人如是能忍,乃堪入真如。


11.諸性無自性亦復無言說甚深空空義釋子不能了一切性自性言說法如影自覺梵智子實際梵所說



遊戲到此結束,各位整理好自己答案,才繼續往下看謎底



*************************************************** 這是分隔線,哈哈哈!














謎底:只有第十一題有用上大乘經典做參考,其餘一律是印度瑜伽師,南傳禪師和印度教經典說法。

1.拉馬納,馬哈希(Ramana Maharshi)的說法
2.撒咕嚕(Sadhguru,Yaggi Vasudev)的說法
3.阿姜曼(Ajahn Mun)的說法
4.阿姜曼的說法
5.阿姜查(Ajahn Chah)的說法
6.阿姜查的說法
7.阿姜查的說法
8.阿姜查的說法
9.阿姜查的說法
10.改自《唵聲奧義書》第四卷,第81,91,92偈
11.改自《楞伽經》卷二

哈哈哈哈,有多少人把『小乘南洋阿羅漢』阿姜曼,阿姜查的說法誤以為是大乘如來藏真心說法啦?

不是說小乘『執法』嗎?

不是說小乘『不知道萬法唯心造,心外求法』嗎?

匯率法師不是說小乘不知道有真心嗎?

為什麼阿姜曼又說『因為三界就存在於心意之中,那些志在熄滅三界的人們,應該在他們的心裡如是熄滅它們』?

為什麼阿姜查又說『心本身是獨立、清淨與光明的,其自然狀態是平靜的,沒有樂與苦』?

好笑好笑!『因為心、身、世界皆不離自性,不能獨立於自性之外。』

這類好“如來藏”的說法,竟然是印度瑜伽師拉馬納.馬哈希說的!哈哈!『第一次,我分不清什麼是我,什麼不是我。』

這類“看話參禪起疑情”的講法,竟然是瑜伽師撒咕嚕的說法!『這個自然的本質,沒有生、老、病、死,也沒有悲喜、大小、高矮、黑白或輕重之別。
沒有東西可以和它相比,也無法描述它。
世間的名言概念都沾不上邊,也不適用。』
咦?這不是心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嗎?
為什麼是『小乘南洋阿羅漢』阿姜查說的?!
不是說小乘『落空』,『執著空定』嗎?

『這些東西確實存在,不能說它們不存在,但是它們是存在於空性之中。』這句不正好是小乘阿姜查說的嗎?

剩下來的就讀做零,但它全然沒有任何價值,你不能用它來和其它任何數字加、減、乘除,然而同時你也不能說它不存在,因為那兒有個0(零)。』這句不是小乘阿姜曼說的嗎?

真的是『奇哉奇哉,一切大乘佛教徒皆有大乘根性,唯南洋阿羅漢是小乘焦芽敗種!』

有多少位大乘佛教徒誤把第十題的《唵聲奧義書》當成佛教的東西了啊?

各位把『佛』改去『梵』,『真如』改去『永生』,就是奧義書原文了。

又有多少位大乘佛教徒把源自《楞伽經》的偈語當成外道法了呀?

原文在此咧:諸法無自性,亦復無言說,甚深空空義,愚夫不能了
            一切法自性,言說法如影,自覺聖智子,實際我所說

嘩!我只不過把『愚夫』改去『釋子』,『聖智子』改成『梵智子』,『我所說』改成『梵所說』,就認不出了嗎?

不是說單憑三言兩語,問答就能夠判斷一個人的修行程度嗎?

為什麼佛教徒會把小乘當大乘,印度教當如來藏教,《楞伽經》當外道法?不是說經典有『密意』嗎?

為什麼你的如來藏密意那麼脆弱,才改幾個名詞,教義碰都沒碰,就變得佛梵不二了?

翻開《奧義書》,我相信還可以玩佛教版《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好幾遍。

這算不算《佛教徒的恐懼》娛樂版?

這像不像在現今3C產品與網路的方便多元普及趨勢下,還是有人再抱怨其方便性帶來舒適的不安全感!

釋論:

這啟示只是寫給藏傳修行人看的:

藏傳一般的由生起次第(本尊)修到圓滿次第(氣脈),然後由圓滿次第再進修心性定(大圓滿、大手印等)。

少數的傳承是倒轉過來的。

但,當研究越深時,發現這個次第是倒轉過來修的可能性、可行性和應該性越來越高。

這讓我想起一般藏傳的紅教或白教的,會把心性修法視為最高的。常遇有人問起關於心性修法的立場。

記得當時告訴他本來的立場是這一個,因為是由師父們、眾經典和文獻中所講的。

但實修的過程中和觀察到其他人修心性定的過程中,就覺得有納悶的地方。

這個最納悶的地方是:修心性的人未必能夠轉化自己的煩惱。(註:前幾年,這個心性轉化煩惱的納悶就被破解了,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

當時就有被問到:『那,修這個心性定你覺得有甚麼好處?』

『對於不取不捨的心理狀態,確實是能夠很實際的體驗到。』

當時的回應是很有驚喜的說:『那麼心性定可能是最基本的功夫,沒有了這最基本的,其他的功夫就不能玩練下去了。』

確實如此,若論複雜度,氣脈的修煉比心性複雜,而生起次第的修行又比氣脈更複雜。

還有 ...

許多人心中充滿煩惱,不面對、不對治,只一味假裝、壓抑,這没用。

可能以為别人不知道所以裝着。

很多修行者或一些很善良的人,不用刻意去裝,本來心就很開闊、很平靜,因此他們不需要刻意去忍;但很多時候很多人修行修得很苦,這是因為刻意去壓抑,因為這不是如法的修持 ...

(禪修)安住在當下,就像在水鍋裡放球,刻意用力丢下,球會彈出,輕輕放下,球就安住;要自然輕鬆的安住,不要刻意安住每一剎那,反而生出煩惱。

眼下看到很多我們華人弟子;感覺都很有信心,但他們在依止上師修行時;就不是那麼穩定,今天出現個大上師、大喇嘛就去拜,哪天又來一個仁波切也去拜,不斷如此就會增加很多上師,因為不同的上師各說各論,然後就會被搞糊塗了,不知該從哪裡開始,真正要聽誰的、真正要依止誰!

再來:

這就是你的生活嗎?

時間漸漸由享受變質為渡過,信任也慢慢與懷疑掛鉤;
最初的憧憬被壓榨成求溫飽,過去的雄心早已被知足淹沒,
混亂中只能遵循耳邊的嘶吼、只期望每個錯身都僅是沉默,
何時金錢成了物質等價交換、休息只為了療傷;
難熬是因無力改變而接受,難過是因無可奈何而妥協!

那條街,是我們匆匆走過的童年歲月;
那間店,是我們快樂相聚的淺嚐品味;
那畫面,是我們熟悉回憶的見證照片;
那城市,是我們記錄成長的代言地點。

怎麼耳熟能詳的路名,我卻不知道怎麼去?
怎麼天天路過的路口,我卻不知道在哪裡!
曾經最引以為傲的家鄉風景,為什麼現在卻只剩照片而已!


來源:網路 ...

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

"殺掉" 完美的佛陀


當佛教初興起時,就要和主流的婆羅門教,以及諸多各門各派哲學思想競爭。

當時佛教如果不具備不供他法的特點,以及夠鮮明的招牌,就無法凸顯自己身為新型教派的優越之處,很快就會被其他教派收納,吞沒,就這樣消失在歷史洪流中!

就醬某些主流派的佛教觀點,就是認為佛陀是十全十美,全知不曾犯過錯的聖人。

所以一旦有人質疑他們內心的佛陀觀,他們就會說『難道你比佛陀更有智慧嗎?』

呵呵,如果你醬問『難道你比佛陀更有知識嗎?』,在21世紀中是不難找到的。

『知識』是有辦法測量的『fact(事實,真相,證據,實際上)』,『智慧』卻是主觀衡量的價值觀『value(價值,意義,重要性,評價)』。

就算你認為我有智慧,不代表別人也認同。

所以,why should I care how you perceived me
(我為什麼要在乎你對我的看法)?

引例:

南、北、藏傳佛教,都會認為佛陀是完美的,只是個別傳承會有不同程度的憧憬和崇拜。

那麼,個別派係都把佛陀描述得怎麼樣呢?

如果是有大乘佛法血脈的漢傳跟藏傳,佛陀被描述成大慈、大悲、大能、大力、大雄、大願,全知全善,完美無瑕。

其中一點就是可以創造淨土,變成聽名號來選擇性救人的救世主(為什麼不直接接引全部人?)。

佛陀的神通,可以頃刻把娑婆世界變成淨土,發一道光就讓人證悟,一持他名就免於病痛疾苦,心想事成。

所有發生在佛陀身上的壞事,都會被說成是『示現』:佛陀病痛?他在示現病痛,要人精進修行;佛陀衰老?他在示現衰老,要人精進修行;佛陀老死?他在示現無常......

他奶媽的娘,為什麼你對你不認同的人不那麼寬容?只要自己對手死了,就說是報應,誹謗大乘的後果,還有不持素的後果...!

上面都是佛陀被神化後的形象,有沒有更像是真正生活在人間的佛陀的形象?

有,尼柯耶讓佛陀看起來更像人。

比如說,佛陀在冬天時睡在樹林牛道上(而不是神通化出寶蓋寶傘),進去別的比丘的禪修林也是自己洗腳(而不是龍神繞佛三圈後天降甘露),親手照顧生病的比丘(而不是『咒一百八遍,所有病苦悉皆消滅』)...

佛陀有沒有人性化的一面?

有。還記得當初他證悟後,本來還認為人類無藥可救,所以打算直接入滅嗎?(三大阿僧祗劫的大願呢?)

佛陀也因為一群比丘太吵而趕他們去別邊,另一群居士因為太吵鬧而被佛陀拒絕召見和接納供養。

佛陀還說過,他一個人獨處時,大小便都安樂。

當他一直被阿難詢問不同人死後的去處,佛陀還嫌累。

舍利弗和目犍連離世後,佛陀認為僧團變空了(當其他比丘都是透明的?)

佛陀老了以後,有沒有金剛不壞身?

沒有,他說法到一半時因為背痛而躺下(說好的不壞身呢?)。

他老了以後,需要背曬著太陽取暖,阿難還說他沒了光澤,肌肉鬆弛起皺。

很多時候許多人都不認得他是佛陀,還以為他只是另一位比丘(說好的三十二相呢?)。

他年老時,還是食物中毒後腹瀉出血而死。

佛陀又有沒有落魄的時候?

他曾經被婆羅門暗諷為『卑賤、黑色、梵天腳子孫的禿頭假沙門』,也有婆羅門當面辱罵佛陀,更有比丘聽了佛陀開示後不高興(然而,佛陀沒有罵他們是『謗佛者,一闡提,劣根,焦芽敗種』哦!)。

佛陀有信徒相信的那樣厲害嗎?

有比丘不願聽取佛陀建議擅自行動,更有比丘當面拒絕佛陀日食一餐的要求。

若佛陀真的是全知,他就不會走到他兩位禪定師父那處後才知道他們逝世了,更不會不知道有些比丘一修不淨觀後會想死。

他也講過他不是24小時行住坐臥都是全知的,只是他有神通來讓他能知道想知道的而已。

佛陀,是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一名修行家,出色的導師,時代的巨人,然而不管什麼都好,他已經是過去式的歷史了。

一個人可以當他是榜樣,可以向佛陀參考修行方法,但是絕對不是把他當成分辨真假對錯的標準。

在證明一件事情是真相之前,我們就把他當成標準,是十分不明智的。

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佛陀也是會犯錯的。

比如說如果他真的是全知,就不會忘記考慮到有些比丘不適合修不淨觀,或者無法預知到他兩位禪修老師已經逝世。他說的佛教天文學中,的確有符合現代宇宙觀,但也有不符合的地方。

他告訴弟子能夠捨小小戒後,卻沒說清楚哪些是小小戒,結果還因為有些戒條和現代格格不入卻不能更動。

他的僧團對比丘尼的地位也很不公平,設定的八敬法還要求備份高的比丘尼對晚輩比丘敬禮。

佛陀離世已經有超過2500年之久,如果是自由派靈修的會比較清醒,因為他們知道這千年來流傳下來的說法未必可靠,所以到最後還是要和菩提樹下的悉達多一樣,靠自己。

經典可靠性還可以商權,但有一點卻是非常肯定的:我們不需要 "完美的老師"。

可能道德,善良,持戒嚴謹,細行,談吐溫文爾雅,善解人意,循循善誘,完全公平,這些有點會讓一個導師看起來更完美,但是你和他學的是解脫道,就請你更專注於他教的解脫道,因為這些品質都只是裝飾品。

注意看看你四周,有人稱得上完美嗎?

阿姜查曾說過『如果你花時間去找尋完美的男人或是完美的女人,或是完美的老師,你將無法找到寧靜!』。

搞清楚,你學的是解脫道,不是慈善,環保,持素,開心,健康,持咒,瑜伽健身,改善人格等等,這些都只是修行的襯托品。

只要那不完美的老師能帶你到達目的地,就已經很好了。

而不是一味用世俗高道德觀來評論一個人的修行程度...

在日本 - 手塚治虫的漫畫《佛陀》和傳統上的故事不一樣,悉達多被描繪成一個有血有肉,有感受有眼淚,四肢軟弱,會為悲傷而無助地吶喊的凡人。

這看起來和傳統經典上文武兼備的悉達多有很大出入,但是卻是我認為看起來最真實的故事。

這不是講笑話,當年復興印度教的 Adi Shankara 就是提出“ 梵我合一,摩耶” 這種不二論,與大乘的“ 勝俗二諦,空義” 打對台, 擺出 “ 你有我有” 的姿勢。重新包裝過的印度教就在思辨中擊潰了大乘佛教,進​​而慢慢把大乘教收容於興都教內。

當然,佛教福大命大,壽比南山。

印度教至今雖然成功走出喜馬拉雅國,但從歷史上論傳教的範圍還是佛教更勝一籌,不止踏入西域黃金波斯國,還往北逐鹿中原,形成釋道儒三足鼎立。

當今社會雖然說印度教在國外有固定的勢力,只是這和佛教橫跨多個大陸,各宗派都成功建設了僧團寺院等成就相比之下,還是佛...... 法無邊。

問題來了,早期的佛陀,後世的祖師大德,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手段,來確保佛教不被當代的競爭對手同化進而消滅?

(暫且不論 ...後期真常唯心派的弟子,用了錯誤的策略,這裡討論範圍就止於排他性的標新立異傳教策略OK?)

我沒有“ 屈就” 佛陀。

熟讀 nikaya(尼柯 [呵] 耶)的肯定讀過不少佛陀由上至下 "鳥" 外道的經文。

至於幾乎把全世界都數盡的,恐怕最好的代表是《梵網經》( brahmajala sutta ) ,排山倒海鋪天蓋地,普天之下的 62 種見解都被列為邪見。

單單是這部經的命名,the supreme net, the net of view, the incomparable victory in battle , 就知道內容是網盡所有對手的教義來給予痛擊。

經文大義是針對外道依過去和未來世而展開的 62 種見解逐一分析,把它逐一歸納後,就成:

1. 常見  (eternalism, 世界永遠存在)

2. 亦常亦無常見 (要捨離無常的人間,嚮往永恆的天界)

3. 世界有邊 / 無邊論 (宇宙有 / 無邊際)

4. 詭辯論 (I neither agree nor disagree, 就是縮骨龍,要會縮)

5. 無因論 (世界的來源無因)

6. 死後有想 / 無想 / 非有想非無想論 (大概是死後有無意識 / 靈魂的爭辯)

7. 斷見 (nihilism ,類似現代的唯物論,但分別在有更高層次的靈魂的分解)

8. 最上現在涅槃論( 就是說外道的涅槃只是四種層次的禪定體驗而已)

注意,就連現代的哲學,科學,神學,宗教學的思辨亦跑不出這範圍。

破常見,就刮了有神論響巴掌,
踩有邊無邊論,即拔了天文學家及物理學家的胸毛,
踏死後有想無想論,便咬了靈魂論及無神論一口,
吐斷見,即向腦科學家吐痰,
呵無因論,如同殺光不可知論者的祖宗,
貶詭辯者,似鞭打了口燦蓮花的學者,
破現在涅槃論,就擺明要爆婆羅門教及其他神秘主義派的菊花門。

所以佛陀呵斥這 62 見,其實就是擺明跟全世界唱反調,蓋完其他宗教耳光。

這就是為什麼這部經是 nikaya (尼柯耶) 的第一部經 (長部第一經),開宗明義刷亮佛教牌匾。

通常破斥他人思想者,都會帶來種智者的形象,讓人認為他的見地比前者的想法更高明。

這部經正好幫佛陀掛了個全知者的光環。

言歸正傳,金剛經四相“我人眾生壽者”做矛,圓覺經四病“止作任滅”做盾,加上獨到的四乘分析“小,中,大,最上”,其中以《大乘絕對論》死傷者最多。

所謂以四相做矛,就是以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來剖析未究竟的境界。

我相:我執,小乘斷六根,小我進大我,宋儒之『我心宇宙』,莊子之『坐忘』,老子之『惚兮恍兮......其中有精』

人相:法執,生起後念『不認我』來斷前念之『我』,莊子之『吾今喪我』

眾生相:法執,『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是』,儒家之『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書經之『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壽者相:空執,思想停止,善惡抿除,空無所有,六祖謂『無記空』,二乘誤以為涅槃,禪宗謂『無明窠臼』,道家謂『無極』有什麼奇哉?

這些不就是定境麼?還搞什麼一套四相出來,一網打盡四面八方修行人,只要是學打坐的,屁股免不了吃鞭子。

何以故?無極,真如,如來藏,涅槃,自性空,那麼玄之又玄的形而上概念,信者認之為解脫,不信者貶之為定境。

佛教對內、對外上千年,不外乎在 nibbana『涅槃』 or  jhana『禪』上打轉,公說公理,婆說婆理。

然而,就是因為怎麼說也說不清楚,就貪它界線模糊,才方便對外門開火,反正這些禪定境界你沒經歷過也聽不懂唄?

至今信徒還玩得不亦樂乎,這才叫奇哉,奇哉。

大乘之法,矛不異盾,盾不異矛,矛即是盾,盾即是矛。

所以,矛盾只是方便說,重點還是在又矛又盾(即指攻守兼備)的圓覺經修行人四病,作止任滅。

作病:即轉惡念為善念,有南華經『遣之又遣』脫胎的『以妄除妄』,出自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演化而成的『由真起妄,返妄歸真』,『不怕妄起,只怕覺遲』,『舍妄取真』,孔子『正心誠意』,宋儒『去人欲之欲,存天理之正』等等許多有關無關的例子,道儒二家紛紛躺著中槍 ...

止病:思想止住不起,小乘之斷六根,道家之『清淨寡欲,絕聖棄智』

任病:思想起滅由他,『不斷生死,不求涅磐』,『對境無心,一切無礙』,『只要無心於萬物,不怕萬物常圍繞』,南華經之『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儒家之『樂天知命』,道家之『返自然,歸嬰兒』,永嘉之『恰恰用心時...恰恰用時無』

滅病:思想斷盡,空空洞洞,如木石一般,中乘破一念無明,老子『惚兮恍兮,窈兮冥兮』,莊子『坐忘』,宋儒『我心宇宙』,加上印度六師外道說來說去,不用『著邊』論,或者『落入二元對立』那麼簡單的分法,非得搞個『四病』,『四相』來形容修行途中的沿途風光非本地風光。

這下好玩,本來修行都是『個人飲水,冷暖自知』,現在卻被說破了。

未到彼岸者聽後恆不知,那到無妨,就趁做獅子吼時,其他門派一律看成『四病』,『四相』,盡其所謂弘揚正法時所需之『方便法門』是也。

『四乘』又是什麼東東?

藉著法華經中的羊鹿牛三車,再搭配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最後添上頓教的『最上乘』,美其名叫『四乘』。

『小乘斷六根,中乘斷一念無明,大乘斷無始無明,最上乘直示真如佛性』,疑著疑著,斷六根和斷一念無明,不都是修禪那功夫嗎?

斷無始無明和直示真如佛性,不就是禪宗開悟之因與果麼?

這樣看來,還不是像在貶禪定,褒禪家麼?

有提到佛陀把外道的涅槃判為禪定境界,而非真正究竟的境界。

其實這種說法,對普羅大眾來說,是很難理解的,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有學打坐,更不是所學打坐的能夠達到那種禪境。

現代靈修角度來看,佛陀對執迷於宗教體驗,對宗教體驗大作文章的現象的批判的確沒錯。

然而,就算是涅槃境界,也不見得和禪定境界可以涇渭分明,單靠辯論就可以理清兩者差別。

看看現代佛教,有多少派系是以一句『落入意識心』來攻擊對手的?

甭論諸多玩經教的法師呢?佛教何嘗不是這樣問候印度教?不是說批判執迷宗教體驗的信徒不對,而是這種批判實在有夠亂人耳目,尤其是沒有禪修的學人更加迷惑。

後果,就是自以為懂,因為這種鋪天蓋地的罵法,只要說得聽起來好像有道理,信徒就會認為說者很有實力。

1:能夠徹頭徹尾地批判一樣東西,會讓人對你有神的錯覺。

真的有禪修的人的語錄的,我沒什麼看到有把別人說成是『落入意識心』的批評(尤其是百花綻放的泰國禪師,教人止觀多過講廢話),就算有批判,都不會到形而上去糾纏,而是回到現實的行為上評斷,再補上實際禪修建議。

這裡舉《博山和尚參禪警語》做例子:『做工夫不可避喧向寂、瞑目合眼,坐在鬼窟裡作活計!古所謂黑山下坐死水浸,濟得甚麼邊事?只須在境緣上做得去,始是得力處。

一句話頭,頓在眉睫上,行裡坐裡、著衣吃飯裡、迎賓待客裡,祇要明這一句話頭落處。

一朝洗面時,摸著鼻孔,原來太近,便得個省力。』

先看前面博山和尚警惕的錯誤『做功夫不可避喧向寂...古所謂黑山下坐死水浸,濟得甚麼邊事?』,這句話倒是不含糊,有讀禪宗語錄的都知道是說著執著於定的修法。

在接下去博山和尚又說『一句話頭,頓在眉睫上,行里坐裡、著衣吃飯裡、迎賓待客裡,祇要明這一句話頭落處。』,這就是他要求參禪做功夫正確的方法,日常中話頭提而不休。

(題外話:個人不建議初學禪的去看《黃檗斷際禪師語錄》,《大珠和尚語錄》,《馬祖道一禪師語錄》,《信心銘》等等這類,首先沒有明確參禪做功夫的指示,多數是針對悟後見地而說。
再來讀多以後很容易讓人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讀了語錄就真的參透。
不止 "震" 覺會,整個佛教界都充滿這種現象,看得太多了才有感而發)

語錄:玩經教多過教禪修的人批判別人『落入意識心』,你就要馬上『求證?』,因為他隨時就是罵著自己的那種人。

如我前篇文章提過的,只要對某事物有四種情緒:救贖感,卓越感,憐憫,懊悔感,基本上就可以判斷他是信徒。

為什麼這四種情緒對信徒那麼重要?

這些情緒都能讓人感覺良好,正義感,救世情懷,認為自己做著很偉大的事情,感到人生很有意義,所以信徒會對它趨之若鶩。

更讓信徒幾乎能對全部其他思想做出批判,哲學宗教科學人文邏輯,讓他自以為很有料,高人一等的卓越感應運而生。

2:學少少東西就可以批評多多東西,就容易有卓越感。

所謂學少少東西,就是盡學些籠統的概念,斷章取義,最後都收歸於一個講法。

這點,幾乎每一個宗教都是能手。

基督教就把其他宗教和科 ​​學一律看成是撒旦示現。

佛教就說一神教是輪迴神明所造的,所以不究竟。

印度教就說佛陀只出家而不回歸社會,所以不究竟。

佛教就說印度教陷入禪境中,所以不究竟。

哲學說佛教只是詭辯學和形而上學。

佛教說哲學只是世智辯聰,所以不究竟。

信徒只需要少少資訊來支持他的歸納法,就可以找到應用方法了。

比如說,稍微分析印度教和道家的境界,說成是執迷於定境,就可以歸類成『不究竟的外道』。

3:歸類成『不究竟』,『邪說』,『魔鬼說』是最簡單的方法。

有佛教徒因為道家的無極是從無到有(混沌形成宇宙),就說那還是執著於有,落入意識心,才會一直有『無中生有,有還歸無』的輪迴。

結果看不空如來藏的『如來藏是極清淨的本體,與一切稱性功德相稱,因為無始妄染所覆,清淨的如來藏體而成為阿賴耶了』,還不是一樣變來變去?

如來藏派的又要反駁『佛教如來藏不同,雖然如來藏也開演有法,我們還有空不空如來藏,不執有無,超越意識心,不可說,那才是第一義諦』...

請看下文:

『世界上一切現像都是從如來藏中產生出來的。
如來藏是統一的、永恆的和純淨的。
它不具有任何差別、內外、部分,也不具有任何屬性、運動、變化。
如來藏既超越於主觀與客觀,也超越於時間、空間、實體性、因果等等的經驗範疇,它是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觸、不可說、不可思議的一種絕對實在。 』

請問各位如來藏學派的,上面文章符合如來藏思想嗎?

它其實是摘自商羯羅對梵的學說,我只是把『梵』改成『如來藏』...

下見原文:

『世界上一切現像都是從梵中產生出來的。
梵是統一的、永恆的和純淨的。
它不具有任何差別、內外、部分,也不具有任何屬性、運動、變化。
梵既超越於主觀與客觀,也超越於時間、空間、實體性、因果等等的經驗範疇,它是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觸、不可說、不可思議的一種絕對實在。』

有些佛教法師會說『沒有開悟的自然會把意識心當成如來藏,要開悟後才能看懂』。

我不否認有開悟過後才能知道的境界,那你就儘管教開悟的方法就好了啊!

一問開悟的方法,就回答『多聽經聞法』,天啊!還要看那些開悟後才看懂的經典幹嘛?

目前宗教亂相,就是愛在形而上學打轉,不是說有,就是說無,然後又在說非有非無,最後非非有非無。

若你認為這些只有開悟才能看懂的,就乾脆不要教人去讀那些『開悟才看懂』的經典,直接教方法好了。

然而,把話說得太清楚,就很難攻擊對手。

人家說一你就說二,人家說二你就說三,還記得『只要能破別的學說,人家就會錯覺你是神』嗎?

4:說得模糊籠統,才能包山包海;說得玄之又玄,才有神的味道,我還注意到其中一點,通常禪修派的會被攻擊得特別厲害,信徒藐視禪修派還多過經論派的,為什麼呢?

這點有兩種解釋。

第一,禪修派按部就班的修法,沒有模棱兩可的說法,加上禪修體驗是非常個人的,沒禪修的根本無法知道禪定中的滋味,他們只相信他們導師的說法,沒得以自己的經驗來判斷是非,所以只有靠信和猜。

若是攻擊經教派的,對方還會狡辯,但是攻擊禪修派,他們一五一十地把步驟和體驗說出來,不玩詭辯,所以比較好欺負。

就算禪修派說『需要體驗才能真正領會』,只要信徒加多一句『那是落入意識心還不自知』,就什麼都不用說了。

第二,就是酸葡萄心理作祟。

許多信徒都很懶得去禪修,好死不死原始佛教又是那麼注重禪修的修行體系。

所以,找個理由給信徒合理化自己不禪修,就會讓他過得舒服些。

比如說一些『禪定不是究竟法』,『禪不在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禪定容易落空,落入意識心』,『四禪八定乃是外道共有也,所以不重要』(excuse me?八聖道,正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等鳥話。

其實,真正禪修不怕你執著於禪定體驗,只要有人提醒就可以了。

還有,有禪定體驗的還算是比較有修行了(你別以為想有就有?),至少他們收拾心情後還是可以繼續上路,而且比只玩經教的有更深體會。

5:批評要對準死無對證 / 自己才知的說法(禪定,涅槃,天堂地獄)。

6:若別的教派有些東西厲害過自己,就要找酸葡萄藉口合理化自己的無能。

最後,還是想問:一個完美的佛陀和一個人的修行有什麼關係?


來源:網路 ...

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

隱修的生活


為甚麼一個有宗教意識 / 有宗教信仰的人,都會認為自己是好人or君子,這就表明是基於個人價值觀的問題!

好人不一定是君子。

但,很多好人都以為自己是君子!

好人和君子的分別是:好人是希望人家接受他,但君子在這方面的需求會比好人少很多。

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裡面,東方不敗、任我行是壞人表徵,令狐冲是君子派的代表。

不知道自己是小人的,就是岳不群。

(岳不群是努力經營君子外貌,肚裡卻是小人本質的那種偽君子!)

還有 ...

現在所講的鬼神話題,幾乎都很形象化了,用比較世俗話講是:佛教的一本孔雀明王經裡面,沒有甚麼大道理的,就只有一大堆的名單,就好像某黑社會老大在某區收服了一大票的流氓,然後這些流氓都在老大前立誓會保護老大的門人般。

而這些名單有些是從印度教 "騎借" 過去用的,最明顯的就是 Rishi (仙)。

在印度教,仙算是印度教的創辦人和研發人,他們的地位很高。

雖然他們是人修成仙,但他們的地位是可以詛咒那些宇宙的大神。

舉例,其中一個仙叫做 Bhrigu,他說過自己是印度占星學的祖師,他也是曾經詛咒過梵王 Brahma。

Brahma 是誰呢?

在印度教信仰裡面,祂是創造宇宙萬物的神。

一個修成仙的人是可以詛咒神的,這就是仙在印度教中地位的崇高。

但,在孔雀明王經裡面,這些印度教的偉大仙人(共幾十個),全部被納入孔雀明王經裡面的其中一支旗下的兵馬。

再 PO ...

華人父母有一些很幼稚的想法:孩子聽話就是福。

這邊要反問這些父母:你何德何能要另外一個人聽你的話?

聽常言道:

1.因為你是他們的父母?反正老子生你出來,老子要你怎樣你就怎樣?

2.因為你吃鹽比他們吃飯多?那麼你的孩子豈非要聽你爸爸  /  阿公祖的話而不是聽你的?

3.因為你比他們有智慧?你為他們做的決定都一定是對的?

4.因為你是為了你孩子好,所以只要你的動機是好的,孩子就一定要聽你的話?

一個好的父母,要跳出孩子聽不聽話的框架。

不要腦袋簡單到認為聽話的孩子就是好,不聽話的就不開心。

一個被訓練到很聽話的孩子,是一個不會思考,也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孩子。

你不需要關心你的孩子聽不聽話,更重要的是你要關心你的孩子會不會思考?

會不會為自己行為的後果負責?

別以為小孩不會思考,醬他們怎樣能學會負責任。

其實就算還是在小孩子邏輯的階段裡面,你就要支持他去做出他那個層次的思考,明白他那個層次的為自己行為負責任。

能夠訓練到一個從小就會思考的孩子,父母的責任叫做已經做得很好了。

你認為一個會思考的人,會很聽話嗎?

孩子聽話,不代表你和他的關係是好的,孩子不聽話也不代表你們的關係不好。

多少個華人父母會了解他是可以和一個不聽話的孩子有很好的關係?

好奇怪,因為別人做了一些不順自己意思的事情,就說是別人的錯。

法律責任上(呵呵,我就用唯物論的角度來談),過了18歲(天龍國的制度),父母就沒有照顧孩子的法定責任了。

所以,父母和孩子的羈絆,過了這個年齡就是靠雙方的付出了,而不是單方面的想法而已。

更加直接的話,你他奶媽的娘也沒有任何權利局限你兒女的行為。

再來,這個父母會因為少了個兒女在身邊就大哭大鬧。

再說,活到這把年紀,自己的快樂竟然是依賴在別人的身上,你真的活得很失敗。

這個世界本來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誰人也沒權利去壓迫別人的想法,這個叫自由(還是唯物角度)。

意思是我們能控制的東西太少了,既然這樣,倒不如我往我能控制的領域尋找快樂,豈不更好?

我和寵物相處時間過得很快樂,有天牠死了,我可不可以說:都是這隻死寵物的錯!害我少了個伴!會對死亡傷心,是人之常情。

不過,務實的人傷心歸傷心,怎麼繼續過日子才是他考慮的重點。

同樣的,父母必須知道孩子有權利做他要做的事情。

你明知道孩子的選擇,是改變不了的事實,你與其選擇繼續傷心,埋怨,不如想辦法讓自己獲得更充實,證明給孩子看每個人都為自己而活,既然你可以,那身為父母的更加可以。

愛孩子,不是死死盯住他們的一舉一動 ...

當中有什麼一把鼻涕一把淚?為孩子的選擇而感到傷心,只是文化背景與觀念引起的鬧劇。

如果你知道了你的傷心是不實在的,只是因為內心的觀念所引起的,可以被避免,你卻依然選擇固執;明明你有更好的方法讓自己活得更開心,你自己卻選擇要傷心,我送你一句:活該,你自己把人生主控權;親手拋到別人身上,怨不得人。

地獄無門你自來,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些話不是無中生有的。

所以我就不粉喜歡,周杰倫有一首歌裡面的詞:『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 ...』

不聽話就會傷害到父母嗎?

要做一個凡事會思考的人,而不是無所不知的人!

你認為 ...

別人在有意無意間傷害到你,就應該要學會聽進去、讓它發生,忍耐一下。

事情一旦過去了,一樣又吃得下,睡得著。慢慢的,能接受的就會越來越多。

因此,我們沒有必要給自己找那麼多麻煩;在別人面前丟臉,自己記得那羞辱無法放下,但也許別人早就忘記了。

所以與其讓那些羞辱來困擾自己,不如想想自己為什麼失敗、為什麼會感到羞辱。

如此一來,就能慢慢觸碰到真實的自己;過去的我可能將自己抬得太高,處處與人攀比,但也許最後才會發現未必真是如此。

如果我們接受得越多,我們能看到的東西也就越多;看得越多,也才能靠近認識真實的自己,理解到自己可能自恃甚高。

跟別人怎麼看自己相比,真實的自我才是更重要的。

接受了自己的愚笨,才能真正長知識,也才能真正感覺到快樂。

快樂比較膚淺,痛苦比較深刻,痛苦會留下來,不容易離開。

然而,痛苦有它的意義。隨著歲數的增長,許多原來的痛苦都不再是痛苦了。

所以人的進步,是在痛苦之中取得意義。如果這個痛苦能幫助我找到人生的意義,是有價值的,那麼我為什麼要不喜歡痛苦?

不只是偶像 ...!?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在每個階段,都會隨著自己的幻想,而尋找一位符合自己典型的模範做為偶像……。

每當回憶起那些時光、看到那些畫面、聽到那幾段音樂故事;就會想起當時的自己,也在冥冥之中填補那個無法達成憧憬的夢。

創造哈利波特,作者 J.K 羅琳想送給「麻瓜」世界的魔法語錄

在生活中,每個人一定都經歷過失敗,除非你小心地想避開失敗,但這麼小心翼翼的人生,即便沒有失敗其實也是一種失敗。

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一個人,別看他如何對待一般人,而是要看他怎麼對待社會經驗地位比他低下的人。

「你的選擇」決定你是誰,而不是「你的能力」!

我們不需要魔法的力量來改變世界,改變世界的力量存在我們的體內,我們該做的事應該是激發這些能力,讓世界變得更好。

社會的冷漠和缺乏同情心,產生一個又一個的怪獸,即使我們沒有真的做出惡行,但我們因為沈默不語而成為幫兇。

永遠的童年回憶!懷念羅賓威廉斯 ...

就像:羅賓威廉斯曾說過 ...

不管人們告訴你什麼,言語和思想可以改變世界。

「做一個開心的人,開心到讓別人看到你也會開心」

只要站上這個舞台,就可以做任何在公共場所無法做到的事情,當走上舞台的時候,你可以盡情的表現自己,而觀眾能夠理解你,這就是你的工作。

(要做好工作,「使命感」比「有熱情」更重要!)

只有擁有夢想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這件事情永遠都是如此。

你總有面對低潮的時刻,但是這些事情會在你不注意時叫醒你。

即使你覺得自己做了很多錯事,留下來的事情,都是好事。

如果你有一個好點子,那就必須不斷努力,不然人們就會遺忘它,而那是危險的。

有的人天生偉大,有人努力實現偉大,有的人在學習中成就偉大。

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每件事情都有偉大的地方,即使是錯誤也是有美好的。

你可能會有個瘋狂的小火花,而你絕對不能失去他擁有真正靈魂!

「如果機會不來敲門,那就為自己開一扇門。」– 米爾頓‧伯利 (喜劇演員)

「情緒的起伏是生活的常態,也是生命的功課,每個人都得學會感受它、管理它,才可能迎向那躲在重重烏雲後,但一定會出現的陽光。」

如果可以,我們更該珍惜手中握有的每分每秒。

在腦海中好好收藏他的笑容,記得他眼神中的洞察與睿智,感受他的溫暖與力量。

「一生平凡事,平凡過一生,做好平凡事,一生不平凡」。

我們每個人雖然都是平凡人,但是做好了我們的本分,這一生一樣可以不平凡。


「堅持下去,並不是我們真的足夠堅強,而是我們別無選擇。

並不是我們喜歡一件事情就可以把它做好,而是我們在做的時候,學會了喜歡它。

我沒有別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可以奉獻。

這些都是我最寶貴的財富。

請記住:永遠永遠永遠都不要放棄你自己。」    — 邱吉爾


“佛教徒”並不意味著成為“宗教人士”,而是指願意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使之有基本的潛力,展示出智慧或者慈悲。

是什麼使人生空空洞洞?

雖然修行菩提道,所修的道卻没有形成成佛的肇因;雖然修行佛法,卻没有形成自我解脱之道;或者甚至没有辦法修行佛法。

基本上,這都是由於貪執現世,世俗法的惡念在作祟,才使得人生空洞。

現今的修行人不管親近哪一位上師,他們看重的不是上師精通經典或捨棄此生的事業,總是把重點放到上師是否在石頭上留下腳印或手印,上師看到過什麼本尊,或者是上師有什麼神通。

他們總是這樣,像這種很小的功德,把它視為是不可思議的大功德。

“虔信為禪定之首”,金剛乘裡,虔信心是最基本的,它不虛假造作,是由内心全然的發露。

修行要交到好「主人」手中才會修得好,如果這主人自己心術不正或很貪著此生,所有的修持都會亂掉,反而會製造更多問題,他所有禪修也都不會正確。

所以我們要將修持放到正確的主人手中,那並不是另外一個人,就是你自己,也就是你的心要準備好,成為正確的主人。


來源:網路 ...

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宗教 & 民間、信仰,衍生的包袱


綜觀 ...

不少宗教界的人,看到自己宗教的一些極端群體,幹下令人髮指的事情時,往往的辯護理由常常就是:這不是宗教的錯,是人的錯;不是宗教有問題,是人有問題。

他們會說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某宗教領袖帶領信徒去屠殺他教的人。

所以,這是人的錯,不是宗教的錯!

但,我就是要提醒大家:這是宗教的錯。

案例:

而且在歷史上這三個宗教(基督、回教、猶太教)都有納為聖典的一本經典(舊約)裡面,就是明文寫了是可以把異教徒殺掉,不然這些“人”是沒辦法扭曲到會相信那些“錯的人”(即領袖)而去殺無辜的他教的人。

基督徒被大量屠殺的事件,屠殺的人不只是笨到被領導人迷惑了,而是必然有經典上的支撐,才會如此。

宗教永遠只是人類文化中的一小部份,不是人類的全部。

但,當有人把宗教視為人生的全部,就是笨蛋行為的第一步。

同時也要記得:

宗教所能行的善,沒有信宗教的人也做得到!

宗教所能行的惡,沒信宗教的人都自嘆不如!

世界上有將近七十億的人口,不可能所有人都變成佛教徒,佛陀降世於印度時,也沒有把所有的印度人都變成佛教徒,龍樹菩薩也沒法做到,每個宗教都會各自存在,如果了解這個現實狀況,各個宗教就能和平共處,不是很好嗎?

還有:

幾年前PO過 ...

香港曾經有豬肉佬同性戀者投訴同性戀者歧視他,說:賣豬肉不可以同性戀的咩!皆因很多人(包括同性戀者)的先入為主,認為同性戀者大都是髮型師、設計師之類的。

這是很可憐的:同性戀已經被歧視了,但同性戀者還被同性戀圈的人歧視。

現實中不少同性戀者你是完全看不出來的,有時候連朋友同事也看不出。

但,東方社會對他們會有很刻板的印象。

有見過身材比時下正妹、辣妹還萌美的,但動作聲調如小妹般的男同志,也見過如肌肉猛男般陽剛型的男同志(幾乎就是看不出是Gay,直到他的眼神在看到帥哥時,顯露出就好像臭男人偷看美女的,那種捕捉獵物般的偽裝表情時,我們才可能知道)。

若以古代東方儒家文化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儒家對同性戀者反而是更寬容的,雖不被認為是正常,但也不是被唾棄的,最壞也只是被認為有壞習慣而已。

現下一般交際應酬的商人到妓院,發現同行的對女人沒興趣,也不會被孤立,反而可能會叫人介紹個男的給他。

在古代,東方人描述同性戀的字眼如斷袖或龍陽癖,其實是當代皇帝的同性戀的故事所演化出來的。

反之,古西方的基督教社會對同性戀者就沒有如此寬容,被發現是同性戀者,可能會被處死。

回到來現在,會很感慨東方和西方文化的進度有很大的差距。

西方的已經沒有那麼刻板了,反觀東方所謂的傳統文化,僵度還是很高,面對世界變化的速度還是很不靈活。

這種僵硬的思想,也是為甚麼東方的學術界,在百年裡面還追不上西方的原因。

雖然說對岸大陸經濟的崛起,某些大陸群體會有 "大" 大陸主義,但,若看深一層,在大陸的權貴富豪,若要給孩子受最好的教育,首選的還是西方。

原因很簡單:西方學術可以研究的項目的淵博度,就已經比任何一家東方大學更有靈活度(撇開你要研究東方文化),甚至不少在西方大學的東方文化宗教的研究,不會比在大陸的差。

西方學術的觀點是:甚麼好東西我們都要學。

所以西方學術的崛起不是沒有理由的。

若我們還貼著『五千年文化』的狗皮藥膏;抱著那個匾牌不放的人,最後只會把匾牌變成自己的棺蓋。

釋論 ...

看過、聽說一些修行的書,裡面擇錄各個宗師、大師的秘訣,都是一矛一盾的:

上一個說不搞好丹田氣就不要打坐;下一個就說搞丹田會有甚麼弊病,要搞的話先搞會陰;再下一個說你們這些在身體上搞的,一定會有副作用,我們搞的是離開身體的,是口鼻前的一個空間;接下來的又說搞口鼻前空一竅的,久了會虛火上昇,真正得丹訣的人要搞的不是身內的竅,也不是身外的竅,也不是內外一起搞,真正要守的綿綿若存。。。

看、聽這類書經驗內容很過癮,是每每都會重看的,不斷的細嚼。

重點:目地不是要看哪一個說法才是最正確,而是要我的左腦右腦、上腦下腦、左體右體、上體下體,不斷的打架、衝擊、整合。

再來 ...

農曆七月就是人稱所謂的“鬼節”,是民間信仰 "騎劫" 了,本來是佛教的一個節。

以往印度七月是雨季,佛陀門下很多弟子,在這個月是不出門的靜修,結果每年七月中,有許多人修成正果,所以被譽為吉祥的時段,同時也稱佛陀歡喜日。

不過,在華人的世界卻演化成了活人的恐怖月,後期連佛教也得順應市場需求,也跟道教分一杯羹,推出各種超渡陰間眾生的配套。

(不過,這位相傳是觀音化身的大士爺,也稱面燃大士 or 鬼王,也真的越做越漂亮。)

處理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對他,並且直視恐懼的核心,然後勇敢的衝向前 ...

就會發現多數的恐懼是住在自己心裡面!

那些人生記憶最深刻的事,只有在失敗時才能嘗到。

沒有經過失敗的人生,才真是遺憾。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古人說:[靜聽松風]。

簡單的美好 ...是細細品味人生的那份深刻的美,不管我們身在富裕年代或是貧窮年代,都能找到簡單的快樂。

當褪去繁華,懂得品嚐恬淡滋味,便能找回踏實的美好。

當你已經被目前的社會框架,綁住了!請記得,將自己鬆綁 ...

誰把我的青春脫掉?

抹去一把青澀的眼淚,老化的心加上逐漸蝕落已風化的外殼;所謂的純真,在原始森林中迷失了!

城市的荒原上,不斷殺戳著奔逃的善良,每個難忘的夜晚,都是下著滂沱的大雨,萎縮不能堅硬的感情,開始在烈酒和香煙中,裊裊飄散 ...

誰說的,一個人的離去;是另一個人的開始!
誰講過,生命的消逝;是思念者的清醒 ...

別等老了之後... 才想「反璞歸真」!

離開一個地方,風景就不再屬於你;所以,做人,不要太過一廂情願,不要只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


來源:網路 ...

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修行信仰在個人


探討網路上的某篇貼文 ...

藏傳佛教修 "雙修",到底對不對!誰都可以做自己出判斷。

若不認同,大可以講出你的道理。

但,"震" 覺同修會,最令人可恥的地方,是從達賴喇嘛對自己教派裡面傳達的教義或事項的時候,例如:把他說『無上密的修法到了很高的境界,可以選擇修雙修 ...』這類話,來判斷達賴喇嘛有修雙修,這就是妄語了。

除非 "震" 覺同修會有人證物證,證明達賴本身有修雙修,又或者達賴有對外宣布自己有修雙修。

不然的話,"震" 覺諸人,包括教主消瓶蝕,就跟小人無分別!

"震" 覺的眾人,不斷的拿雙身法的文獻,來逐個字分析,這很明顯是 "震" 覺的人,都粉想雙修,而在那雙修文獻上,其實已經變相成為 "震" 覺眾徒們思想意淫的文章了。

不然怎麼會這麼有心,如同強迫症般的每天都在看雙修資訊咧?("震" 覺同修若覺得我在斷章取義,那麼你們好像開始明白甚麼叫做自食其果了!)

在宗教文獻記載中有說可以雙修和人有沒有雙修是兩回事!

就好像大乘佛教的方便經,裡面所廣為流傳的佛陀前世,為了不要讓強盜繼續犯業,而把強盜殺掉的故事,那是不是指 ...所有大乘佛教徒都是恐怖份子?

所有人,包括佛教徒在內,都能批判雙修法(即:性行為的修行)的該否!

但,身為以智慧見稱的佛教徒,不要犯邏輯愚蠢症。

就像 ...

有人甚至是很宗教式的說不可以踩書!

這和愛不愛書是兩回事。

踩了書後,人不會變笨,把書擺在頭上,人也不會變得聰明。

如果踩了書會變笨,那多好!只要把書埋在討厭的人家門口地下,讓他每天出門回家都經過的話,就會漸漸的笨下來。

總而言之,會把書裡面的資訊用得上手的人,甚至把書中資訊再進化,才是對書和作者致最大的敬意。

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認識自己」。

若 "震" 覺的人就是不明白經義,唸口簧的版本,你哪還有話來說人家咧?

再來:

在任何一個宗教裡面,他們都各有其鬼神信仰:佛教、印度教和道教都是滿天神佛的。

(特別是在印度教裡面,他們的神數目是多過人。)

就算是西方的一神教裡面,也有數不清的不同等級、種類的天使。

從開始研究滿天神佛,轉變研究神與鬼之間的,到後來才開始研究妖魔類。

研究這類東西,我當然是從利益的角度著手。

經典裡面的一些鬼神類是跟賺錢有關,一些是跟音樂有關,一些是跟求知識有關。

以下,末學個人經驗中(不言好壞利弊,僅供參考)...

舉例:

息法修多了,就會變得粉無所謂了;會淡定看待任何事物!

增法修多了,就會變得粉強制性地去爭取任何事物!

懷法修多了,就會變得對異性的感覺跟看法,有粉多別於不同以往的認知!

降伏 / 結界法修多了,就會變得像動物般地,有地域性的區隔;也不准任何人侵犯自己的領域範圍!

誅法修多了,就會變得有粉扭曲的心態,對任何事物都抱以摧毀、毀滅跟對其有傷害的心!

供養法修多了,就會變得粉博愛、人脈會好,對何人看法都會是善意的!

護法修多了,大略分為兩種:(重點在影響個人的思維方面 ...)

有所謂的 "空行、地行" 之分 ...

1.寂靜 / 慈悲 / 智慧本尊,這類修多了,會有像 "假文青" 那樣光會辯說理論,還有氣質上的改變,如:孩稚、小龍女般的 "假" 天真無邪,追求宇宙太空的真理 ...

2.氣憤 / 威怒 / 事業本尊,這類修多了,會有心態變得較自我、防禦心重、戀 / 喜物癖(特別是金屬類的工具 ...)、食量增加、個性變急躁 ...

唯有靈性上的禪修,在世間利益性比較上,屬看不到的獲得!

(不建議,有世間利益衝突障礙的專修 ...)

又有人問到,夜叉到底是甚麼東西? 為甚麼當年為了實驗要去召喚他們?

神話相傳 ...夜叉是一種位於神和鬼之間的異類,行動快速,通常是掌管財富或寶庫的,印度教和佛教裡面的主要財神,也大都是夜叉。

這些鬼神類裡面,乾達婆是跟音樂唱歌有關,緊那羅是跟舞蹈有關,持明天是跟知識有關(屬於天上的學者)。

所以,一些印度教的人,認為如果一個人很會賺錢,他的前世是夜叉,如果他天生很會唱歌,應該是乾達婆轉世,如果很有跳舞的天份,這個人可能是緊那羅投胎,如果一個人對某知識的領域不斷地汲取,他可能是持明天的轉世。

要知道,這些講的不是某一位鬼神,而是某一類鬼神。

在西方文化裡面,Muse 是一種啟發藝術天份的女神類。

從心理學的角度,這類眾鬼神是人類內心渴望或天賦的投射,召喚祂們的時候變得更會賺錢、唱歌、跳舞和學習,也沒甚麼大不了。

基督教裡面記載的 Lucifer 其實是上帝的第一位天使(他跟撒旦是有分別的),Lucifer 翻譯成英文的話,叫做 Light Bearer,即持著光明者。

那麼他跟藏密講的智慧空行、印度教的持明不一定是有關係,但名字的意思很接近,同時也是跟知識有關。

而且,在印度教裡面,持明天是屬風元素的,學過占星或榮格心理學的,都知道風元素是跟思考、口才、intellect、學習有關。

在西方的神秘學派裡面,魔鬼 / 阿飄 的屬性也是風元素。

(章節繁多無法一一例舉,哪就先講到這裡 ...以後有空再來開篇深入探討)

密乘的修持是要回到你的心中地。

不然很多人以為搖鈴打鼓等就是密乘,而不了解真正的意義,這就是不對的。

密乘是調伏我們的心,把我們以為一切是實有的執著心,轉變為了知是如幻的清淨心。

就我們現有的環境來修持,即使最平凡的一天,也充滿了轉化的時機。

真實的去看待佛法,不要用狹隘的眼光來看它,也不要用誇大的眼光來看它。

“安忍”是讓我們能夠變得圓融隨和的一種智慧。

(安忍的意思並不是指要強迫自己去忍受我們不喜歡的東西,或只是把我們的憤怒和不滿留在心裏,囤積起來。
它的意思也絕對不是在面對傷害時保持消極被動。)

安忍包括主動運用智慧的推論,有意識地去消融我們心中可能會對他人有的怨恨。

所有内外的混亂都是源自於内心,所以,内在的平靜比外在的靜處更為重要。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我們的心太混亂了,無法平靜下來,因此我們想要得到快樂確總是得不到。

方法很簡單,就是放輕鬆 ...

修行就像一場馬拉松,不管用什麼法門,就是一步更進一步地踏實向前。

輪迴,又是一個心痛的循環。

我很好,正走在人生路上 ...

人活著的每一天,就是福氣。

簡單的事重複做,你就是專家;重複的事用心做,你就是贏家。

把脾氣拿出來,那叫本能;把脾氣壓下去,那叫本事。

長得美、帥氣,自己不知道,這就是氣質;有錢、有才華,別人不知道,這就是修養。

學歷是銅牌,能力是銀牌,人脈是金牌,思維是王牌。

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捩點。

在一起不等於愛,愛也不等於戀。我們不談愛不愛,只談合不合!

還有 ...

那些年的回憶 ...是永遠都說不會膩!

有時在路上看到一些年紀明顯比我小的孩子們,女生的穿著打扮略為誇張,臉上的妝也鮮艷的嚇人;男生的手指夾著一根菸,成群結隊,大聲喧嘩著難聽的字眼…。

是想表現自己的成熟、裝大人!還是真的喜歡自己這副模樣?

小時候的我們為什麼都很想趕快長大?

從小常聽長輩大人們說過最多次,而我相信大家一定也不陌生的一句話就是:『等你長大就知道了!』

也許我們現在還不夠大,但現在的我們可以反思一下了,除了年齡隨著時間增長之外,好像似乎沒有什麼改變…。

對目前而言,成長是階段性的啟發,每個適當的時間點都會感受到學識上的進步和心靈上的富足。

是成熟,而不是世故;是實際,而不是現實;是衡量,而不是計較;是圓融,而不是油條…。

我知道這一席話,定會惹來很多前輩大人的反彈,覺得我太天真、不懂人情世故、社會現實…。

難道非得要尖酸刻薄、陰險狡詐、斤斤計較,才能在這社會上立足嗎?

也知道這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而我既沒打算要搶那塊肉,又何必千方百計的去跟人家爭呢?

這不是懦弱,也不是退縮,只是我相信只要充實的夠多,追求夢想的態度夠正確、執著,機會就會像幸運草一樣瀰漫整個天空,就等著我們伸手掌握。

還不知道以後的我會是怎樣的人,但是希望可以藉由現在的想法,以此警惕,“不要忘記最初的自己"。

其實大家都只是習慣隱藏,逐漸忘記,因為那在所謂的“大人世界"中不被允許,都稱為幼稚…。

只是每個大人也曾經是小孩,也曾經有過純潔無瑕的夢不是嗎?

我們不要如相機般地記錄人生,只會擷取每個珍貴瞬間,每張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但是,卻像滯留上千個根本不可能會去翻閱的時空。

照片,曾經是讓人舊地重遊的鑰匙,懷愐過去的信物,滿佈生命力的窗口;如今卻淪為替代眼球去記錄影像,分享個人動態不可或缺的素材。

其便利性的結果是 ...充當大腦的記憶體,隨便拍隨便錄,讓回憶更容易鬆懈,情感也接著莫名的淡忘。

攝影,對人的意義,就醬隨著時代改變而扭曲它的價值性了。

儘管每人手握一部智慧型手機,像素再高,畫質再好,照起來還不都是一個模樣,充其量比較悅目、上網貼文的數量比較多,好讓人討好自己的眼球,強行塞滿缺氧的心窩。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

試想!

對於一輩子習慣於執取、汲汲營營的我們,誰能真的,放下自我!

當初按下快門,是為了留住幸福的溫度,現在變成輕觸螢幕,卻有說不出是為了什麼?

或者說,己經麻木到不會去問為什麼!


來源: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