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 Menu

2016年7月9日 星期六

法。門



問:讀地藏經時,突然想起你說的一句話 “ 若問該怎樣修行?
沿著佛陀走過的路走一遍吧。”

然後想起葛印卡老師開示裡說過,“ 佛陀是修內觀的,也只教內觀。”

既然佛陀只教內觀,那其它法門不是佛陀當年所教導的嗎?

那麼淨土法門又如何呢?

我應該修內觀法還是淨土法呢?

我現在主修地藏七,有時間才打坐,我這樣修行正確嗎?

答:無量方法,其實是一;各種法門,不出心門。

不必為修行方法,生歧念糾纏,一門究竟,皆可達佛。

禪宗、淨土宗、密宗,外說有三,其本是一。

如果你直接尋找心源及萬物的本質,並安坐在那真理裡,這是禪宗;如果你用心專一,達其清淨,保護淨性,不被污染,這是淨土宗;如果善用諸相,不為其著,秘密萬行,自由自在,這是密宗。

禪宗從性上說,淨土宗從體上說,密宗從用上說。

其三者皆是外門,若論實質,皆不離止觀。

譬如禪宗,悟心本源,達物自性,靠什麼?

靠止與觀。

譬如淨土宗,知其潔質,護其不染,靠什麼?

靠止與觀。

譬如密宗,過諸相河,飛行自在,靠什麼?

靠止與觀。

也就是說,不管哪門修行,欲得自在,究竟解脫,不外乎 “ 止 ”——令心清淨,不外乎 “ 觀 ”——慧解萬法。

止之與觀,為佛原教。

後出諸宗,乃至諸門,為方便教。

原教與方便教,就其本質,是一非二。

於今你修地藏七,不用改道,一門坐斷,便可解脫。

為什麼呢?

法法本質不異,道道實情相同。

若正精進,正護念,必得正定;若得正定,必得正見;若得正見,必起正思維。

若正思維,必有正語、正業與正命。

如此,不管從哪宗、哪門,皆入八正道。

入八正道,豈有不解脫之理?

就像:

一個人可以是個好人,但不能太好。

人好,喜歡你的人很多,但想利用你的人也不少。

一個人可以很善良,但不能太善良。

心善,你幫助的人很多,但知恩圖報的人真沒幾個。

人是不知足的,你次次都白給。

只要一次拒絕,就抱怨你不夠意思,忘掉了你所有的好心好意。

心是慣出來的,你回回都讓步。

只要一回不謙讓,就說你沒良心,推翻了你所有的包容和付出。

這年頭,心眼好的人,總被人視作缺心眼。

這世道,心腸軟的人,總被人捏成軟柿子。

人,不能太心軟了!

都說心軟不是病,但心軟起來要人命!

心軟要用對人,該心軟的時候要心軟,該拒絕的時候要拒絕,別死要面子活受罪!

— 分享 —

僅供參考…

在中有聞教救度法,講的死前八相中,一些更細微性的現象!

臨死前五大崩解,大概都㑹有的十五個徵兆出現,此驗相是指正常壽終,生病請例外參考!

1.是哈氣到手掌心,感到哈出來的這個氣都是涼的。

2.是在別人眼睛的瞳孔裡面看不到自己的影子。

3.是四大衰減,四肢莫名劇烈的疼痛,醫藥無效。

4.是大便變成白色。

5.是牙齒變得很乾燥,變黑了。

6.是耳朵枯萎了,失去光澤了。

7.是鼻子它變歪斜了,鼻子都歪了。

8.是大白天的時候,其他人看不到,自己就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

9.是看太陽的時候覺得它不刺眼。

當然是正午的太陽了,自己就可以靜靜地看著不刺眼。

10.是小便變酸。有很大的酸氣,酸味。

11.是看不到自己的影子。

無論是在太陽底下也好,還是在月亮底下也好,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沒有影子了。

12.是額頭上的紋會腫脹起來。

13.是丹田( 約莫肚臍眼以下 )會出現一個比較紅的肉瘤。

14.是兩個腳心,腳底的湧泉穴和印堂好像針刺那樣子的疼痛。

第十三、第十四,如果都有的話呢!

就比較很危險了!

15.是情緒反覆無常。

還有…

有的人聽到一些難聽的話,心裡就難受、生氣。

其實,好聽或難聽的話跟你沒有關係。

你聽了很多好聽的話,就會變成好人嗎?

你聽了很多難聽的話,就會變成壞人嗎?

不會的。

是好人還是壞人,是自己的本性,跟他人的語言沒有關係。

希望我們都不是這樣的,聽到了好聽的話,心裡就沾沾自喜,總想聽;聽到了難聽的話,就不愛聽,總想逃避。

我們對待讚嘆和誹謗也一樣。

一聽到讚嘆,就沾沾自喜,甚至得意忘形;一聽到誹謗,雖然自己沒有這些毛病或問題,但還是愁眉苦臉,甚至心灰意冷。

讚嘆與誹謗,都沒有什麼。

人都是憑自己的感覺,高興了就讚嘆你,即使沒有功德,也會說你有;一旦不高興了,就開始詆毀你,說你壞話,即使沒有這些毛病,也會說你有。

這都是不可靠的。

尤其是以利益為重。

他在你身上發現了一些希望,想得到一些利益,就會讚嘆你,送些禮物,想方設法親近你。

當發現沒有希望了,在你身上得不到任何利益了,就開始遠離你,在背後說一些壞話,甚至會毫不留情地誹謗你。

所以…

我們不需要一個,離我很近的人…

但我們需要一個,能懂我們的人….

有沒有覺得人越大, 感覺越遲鈍?

很難有機會再令你開懷大笑、放聲大哭、 感動落淚?

其實有時挺掛念那個敏感的自己,只因現在的我, 感覺好像是停頓了,對很多事情只感到麻木!

再來:

覺——當它作為一種方法時,它是動詞;當它回到本位時,它是一種名詞;最終,它對它自己沒有名稱。

覺,作為動詞的意思是 “ 去照 ”,作為名詞,它是 “ 照 ” 本身,不必 “ 去 ” 照。

覺沒有目標,也沒有任務,覺只是覺,它有動詞的特性,但它作為名詞而存在;直到最後,作為名詞的它也不是它,它無詞性。

覺僅僅是一面鏡子,“ 能照 ” 是它的本能,“ 去照 ” 是它的本職。

我們的心如同一面無形無體的鏡子而存在,
你可不必主動地妄照,只須自然的映照。

鏡子的 “ 照 ” 是自然的,它之中沒有一個 “ 照 ” 的人。

作為一個準備要透過 “ 覺 ” 而成為覺的人,
你必須成為鏡子一般的無心的照。

沒有要照的物,也沒有要照的人,然而 “ 照 ” 在那裡,“ 照 ” 發生著,“ 照 ” 發生了。

這就是我們透過練習覺照所要認識到的事情。

通俗的說,就是將 “ 覺 ” 由動詞變回名詞;
然後,繼續變,變到和任何詞或詞性無關。

莊子說,至人之用心若鏡——這是說的和 “ 覺 ” 有關的事。

以我的理解,無覺的人是凡夫,無覺而覺,覺無詞性的人,是至人。

由主動的覺到被動的覺,從覺他到自覺,從妄覺到本覺……

我們種種作為,就是以 “ 覺 ” 為引子,透過對覺訓練,來感性地認識到我們這顆妙明真心。

然後能夠 “ 用心若鏡 ”,回到至人。

我們的妙明真心,無形體而有至用,圓照四方而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此鏡即是你我的本心,它非方非圓,無大無小,收之不見其體,散之普遍含靈,用則成就萬法,雖用不改其性。

我們要認識的就是它,脫動詞,超名詞的覺。

覺者坐在那裡,清明的覺心照耀著他人,也照耀著自己,“ 覺 ” 作為名詞存在,同時又作為動詞,它用而不用,它不用而用,一切無為地在運作,沒有作為的人,沒有迷失的人,就誕生在那裡。

睜開雙眼,萬物及身心安放在大光明藏裡,
識心不停地變移——標名或者立相,但覺心不搖不動。

沒有人能夠撼動那覺光心體,如同風吹光,如同刀斷水,一切塵象,無法觸及,這妙明性心。

閉上眼睛,諸聲塵在耳鏡中,湛然生,湛然滅,而見聞覺知平靜不動,如寧靜的湖面。

沒有要覺的事物,也沒有所覺的意識,一切覺、所覺,生生滅滅在不動的妙明之中。

莊子說,至人 “ 用 ” 心若鏡,“ 用 ” 字也不復存在。

一切 “ 用 ” 即是鏡,一切鏡即是 “ 用 ”。

萬物生滅在這大鏡裡,來去消滅,如同幻花消失於空中。

覺此本明,反觀身心五蘊,如翳眼中的雲朵;再看三毒,像夢中的泡泡。

一切修行除幻,哪裡有 “ 滅 ”,哪裡有 “ 所滅 ” 呢?

在湛然的本性裡,一切離不開覺;覺不可能離開它自己,覺不可能不是它自己,覺與所覺,皆是本覺本來妙用。

本覺作用,錯覺生成;錯覺移動,萬花生成。

一切人與世界,皆是本覺用時而迷失,錯覺狂動而萬花世界成;然後于萬花世界中,迷中生迷,迷迷致深,以至於掉落在深深的夢境,而無緣得知本覺。

八萬四千法門,皆是接迷人回到本來矣。

但入本覺,安住妙明,生死來去於大涅槃地,即是諸佛之目的。

— 另外 —

我們生活在這個有 “ 善與惡 ”、“ 對與錯 ”、“ 是與非 ” 存在的世界,有人說,也許應該教導人們去辨別、辨別、辨別……

以便避免:上當的避免上當,犯錯的避免犯錯,作惡的避免作惡……

哦,那不是我,那不是我。

也許樹立 “ 善 ”,正是 “ 惡 ” 的開始;重視 “ 對 ”,因此產生了 “ 錯 ”;確立 “ 是 ”,“ 非 ” 出現了……

不想樹立什麼,不宣導什麼,不堅定什麼,眼中沒有善人和惡人、好人和壞人,沒有正確的人和錯誤的人,只有想解脫痛苦的人和不想解脫痛苦的人……

在這世上,我只做我能做的,我只做我。

我什麼也沒有,我不籌備任何,我不做那 “ 有用 ” 的人,我做 “ 無用 ” 的人。

如果你以為 “ 無用 ” 對你還有點用,用我!

我 “ 在 ” 那裡,像棵樹,像株草,任何想走近我的人,都可走近我。

我堅定的紮根在如實的世界,妄心沒有機會飛起和殞滅。

我不在高高的山上立,我是山;我不在深深的海底行,我是海。

真心是一個沒有 “ 我 ” 的山與海:寂靜、湧動,沉默……

我只是 “ 照 ” 本身,除此之外,什麼也不是我;我在一切地方,一切處有我亦沒我。

照亮黑暗,並不批評黑夜……

——我做這樣的我。

出於本性,我順著,我順著一切如實的發生。

在夢一樣的世界,我幹嘛一直要有個 “ 我 ”?

非得要堅持一個我、構造一個我?

堅持我,建構我,創造我,除了得到一個故事,我還能得到什麼?

這夢一樣的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你參與其中,我也參與其中,我們以不同的方式平等貢獻著。

有批評——很好,讚美——也不錯,我只是 “ 我 ”。

個人認為,天天講課未必是件好事。

如果大家不修行,天天講法反而會有副作用。

也許有人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在七、八年或五、六年前,大家剛剛踏入佛門,連佛教常識都不懂的時候,內心對佛法忠心耿耿,對三寶也是非常虔誠,對因果也是深信不疑,然而到了今天,雖然不能說不信佛法,但信心、發心等各方面卻沒有進步,這種情況在家人中有,出家人中也有。

原因是什麼呢?

很簡單,因為聽得太多卻沒有實際修法。

該怎麼辦呢?

唯一拯救的方法,就是實際修持。

思想乃是明覺的遊戲,生於明覺,返回於明覺。

認識明覺是思想的根源,就等於是認識了思想根本就不存在生、住、滅。

宿命論認為,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一旦註定了,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改變,這是一種外道的觀點,佛教卻不承認。

佛教的觀點是:雖然定業是有的,但是所謂的定業也不是沒有辦法改變,若能證悟空性,或者能勵力懺悔,則定業也會發生變化。

正因為一切有為法都不是命中註定的,而是可以改善、可以轉變、可以控制的,所以,我們要去了解十二緣起。

不了解十二緣起支,實際上就是不了解我們自己。

「生命並非等待死亡,而是渴望活著。」

慢慢的才知道:人這一輩子,要經得起謊言,受得了敷衍,忍得住欺騙,忘得了諾言。

慢慢的才知道:給自己一個迂迴的空間,學會思索,學會等待,學會調整。

人生,有很多時候,也需要回眸一笑的灑脫。

心胸,是被痛苦和委屈撐大的!

那些你在乎的事,換個角度,你會發現其實很平常。

心大了,所有的是都小了!

努力維持內心平靜,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從小就是易感體質,隱約覺察環境間有股無形的力量,影響著身體、情緒、意識與狀態。

為了尋求解答,不斷鑽研學習哲學、宗教、心理學等領域,學佛尋道修行多年,才開啟了生命截然不同的道路。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