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
Pages - Menu
▼
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性靈
問:一個脾氣很壞的人,經常控制不住情緒,要修行什麼樣的法門才能控制情緒?
有時候明明知道是錯的,還是身不由已去做了,這樣怎麼辦?
答:這個問題很好,大部分人都有這樣的困惑,包括:我有時候也有這樣的情緒。
無始以來,人累積下來的業力,非常可怕。
心裡知道這樣做不好,但還是常常會不知不覺地明知故犯。
貪心、嗔恨心、妒忌心和傲慢心,會隨時隨地的冒出來,難以控制。
特別是嗔恨心,它與「 我執 」有很深的關係。
自私的「 我 」,永遠認為自己的領地受到了侵犯。
發怒,實際上是一個保護「自我」的方法。
不僅人類會用發怒來「保護自己」,所有的動物在遇到威脅時,都會盡量把自己偽裝成令人恐怖的樣子,究其深意都是沒有安全感的表示。
所謂的壞脾氣,實際上是表面逞強,要用類似發脾氣、大吼大叫的行為來壓制住對方。
這是因為內心包容量太小了,生怕受到傷害與侵犯。
才用發脾氣,來保護「自我」!
那如何讓自己真正的強大起來?
如何保護自己?
最好的方法就是發出菩提心,將心從自私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很多佛教徒,可以「慈悲」六道眾生,唯獨不能「慈悲」身邊最親密的人。
這種所謂的「慈悲」實際上是自私心的偽裝。
大家是否注意到,我們經常會對自己最親密的親人發脾氣,對待外人反而比較禮敬。
你不敢對不熟悉的人發脾氣,是害怕他會反擊,也因此你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但是在最親的人的面前,你就爆發了?
我們常常會利用親密的情感,肆意地傷害最愛自己的人。
也許「感恩之心」之修持,還是控制不了你的壞脾氣。
作為密乘佛教的修行人,你可以反過來嗔恨一下自己,對自己發發脾氣:「我已經修行了這麼多年,佛教的道理懂了那麼多,為什麼自己的脾氣還這麼大?」
這是密法修行的善巧:轉煩惱為道用。
嗔恨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善用這股力量,將它轉變為反省自身罪業的動力,然後積極的懺悔罪業,慢慢地妄念就減少了。
我們有什麼不好的情緒,要盡量學會讓它自己消化掉。
人啊,大部分時候都是被面子害了!
就像…
人的一生,既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好,也不如想像中的那麼心酸,任誰都會有無法言說的故事。
只要記得,痛了,給自己一份堅強;失敗了,給自己一個目標,跌倒了,在傷痛中爬起,給自己一個寬容的微笑;繼續往前走,做最真實的自己。
建議…
不要以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別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個性以及價值。
你看不慣的事情,並不一定就是不好。
對幸福的理解有千萬種,每人的詮釋也不同,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可以做自己。
人,是因為不完美,所以才最真實。
幸福是一點一點累積的,是一天一天經營的。
當你的一切擁有;和執著成為一種傷害時,放下,便是最好的歸宿。
或許,你能看到自己身上的傷疤,卻不一定能理解他人心中的憂傷,在傷害之前轉身離去,讓彼此心靈都可以輕鬆地放下。
人看多了,就知道友情的可貴。
遇事多了,就知道理解的可貴。
失敗了,就知道心態的可貴。
成功了,就知道勇氣的可貴。
矛盾了,就知道胸懷的可貴。
不順眼了,就知道修養的可貴。
恭維多了,才知道真誠的可貴。
名利多了,才知道淡定的可貴。
應酬多了,才知道清凈的可貴。
問候多了,才知道堅持的可貴!
年輕時,不懂得;中年時,有些東西,當你永遠失去時,方知珍貴無比。
人生苦短,要來的阻擋不了,要去的挽留不住。
得失之間,收穫多少不是成敗的唯一標準,重要的是,藏在細枝末節裡,那種使你痛、使你恨、使你愛、使你終身難忘的一次次地痛心疾首、刻骨銘心的經歷。
其實,人生很多東西無所謂最好的;因為,在各自心裡的定義都不會相同,只要是你認為值得就是最好。
如…
感情再深,恩義再濃的朋友,天涯遠隔,情義,終將慢慢淡化。
世上事就這樣,好多熟悉的人,你不去呵護,慢慢就淡了,許多熟悉的事,你不去回味,漸漸就忘了。
不是說彼此的心變了,也不是說不再當對方是朋友,只是,遠在天涯,喜怒哀樂不能共享。
歲月的風,不僅吹淡你我心中的情,也能冷卻你我心中的義,時光的手,不僅能模糊你眼中的我,也能淡化我心中的你,再熟悉的路,你若不常走,也會陌生,這就是人生!
交一個朋友,往往需要幾年或幾十年;而得罪一個朋友;只需要幾分鐘?
人心的複雜及對一些細微小事的敏感,或許只因為是朋友,彼此少了一些顧慮,少了一份尊重,才會得如此,朋友間有時走得太近,關係會變得複雜,離的太遠,又會失去聯繫。
所以,從不刻意強求友情,即使不會天長地久,至少曾經擁有……
另外:
讓女人念念不忘的是感情,讓男人念念不忘的是感覺。
感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沉澱,感覺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消失。
也許你可以得到愛情,可以得到婚姻,可以得到優越生活;但如果得不到安全感,一切又有何用呢?
生活在富裕的恐懼中,還不如生活在安定的貧窮裡。
幸福,不是努力去愛,而是安心的生活。
所以,請記住:你,只有在家裡是無人可以取代的!
對於你的家人,你才是最重要的!
家人苛求的並不是榮華富貴,而是需要有你的關心和陪伴。
「懂得」是情感世界中最深情又最深刻的辭彙。
懂得、就是用我的目光去撫慰你的憂傷;懂得、就是用我心比你心;懂得、就是無語的聆聽你靈魂的聲音;懂得、就是我的眼睛裡永遠是你的身影,懂的、就是盡我的所能去愛。
因為只有「懂得」,才會從容,才會輕鬆。
若你懂得,請珍惜……
人生的弓,拉得太滿人會疲憊,拉得不滿人會掉隊。
把人生當旅程的人,遇到的永遠是風景,淡而遠……
人生就是這樣,選擇什麼你就會遇到什麼,沒有對錯之分,只有承受與否。
學會放下,只要還有明天,今天永遠都是起點。
還有:
問:歷史一直向前進步,人類沒有辦法後退。
請問,佛教如果還一直強調內心的修證,與現代文明的推進能夠相融嗎?
或者是可以自外於現代文明,仍然過著雪山上的閉關生活?
答:現代文明愈進步,我覺得內心的修持愈重要。
因為如果沒有內心的修持,就像古人所說,會 “ 玩物喪志 ”。
眾所周知,現代文明的發展,主要是物質和科技的發展。
但物質的發展能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寧靜嗎?
例如:
原來我們以為,每個人身邊有一支手機,就可以成辦很多事情,節省很多時間,也可以更好地休息。
現在手機已經有了,人卻得了手機焦慮症、資訊恐慌症、低頭殭屍族等等……
如果身邊看不到手機,心好像都沒有了一樣。
所以我覺得,在這個時代更加需要修行。
隨著時間之輪的運轉,科技越來越發展,人們內心的恐慌、不安和焦慮也越來越嚴重。
此時,內心的寧靜變得多麼重要!
也許這時我們才能發現,2500多年前,佛陀給我們留下來的寧靜佛法智慧,正是這個時代,唯一的甘露妙藥。
每個人,大多已成為這個時代;高速路上奔馳的一員,追逐著所謂的現代文明。
但何時才是它的終點?
恐怕我們也只能看得到開頭,但猜不到結果。
而佛教既能看得到它的開始,又能猜得到它的結果。
如果沒有佛教的內觀,痛苦將越來越嚴重。
因此,現代文明,不僅不能自外於內心,相反,它比任何時代都更需要內在智慧。
再來:
( 最近有網友,接觸了西方金的一些作品 )
本章釋疑論點…
不要將 “ 能量 ” 想像成是獨立於萬物之外的一種東西,並非如此,離開萬物它沒有能量可言!
如果你將能量( 或宇宙本源能量——不管你給予它什麼名字 )想像成,是一種特殊的、不同於物質的、存在於宇宙某處的、需要人特殊的能力或修行才能認識到的東西,此是虛妄想像!
不存在 “ 宇宙、本源、能量 ” 這個概念,它普散一切,就在現前。
你不需要像手機,接受電磁波那樣接受它,你就是它。
能量具有普遍性,它無形無相,如果你經由某人的指導或經某種方法的訓練,看見了它——見它是某某形象,此是幻 “ 象 ”!
或者又感受到它如何如何,此是幻 “ 覺 ”!
一切諸法不出五蘊:如果你看見某種物色,此是幻心所生;如果你感受到了某種感受,此是幻心所生;如果你有了個什麼偉大想法,此是幻心所生;如果你具備什麼能力或神通,此是幻心所生;如果你有了個什麼領悟,此是幻心所生!
一切所見,幻心所成。
幻心所成,皆是虛幻,莫被相迷,莫被物轉!
一切真修行者,捨一切見,棄一切妄,歸於無作、無為、無懼、無心的自然!
如果有位老師,教你達成什麼,那是他困惑了;如果有位老師,教你有個什麼,那是他困惑了;如果有位老師,教你反對什麼,那是他困惑了。
任何教你此法和彼法不同的老師,都是陷入困惑的老師,是相信自己故事的老師;任何給你神秘感、某種事物比另一事物重要、不滿現實、強化人我、說法實有的老師,都有點困惑了!
一切教你出四相(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離八識(眼耳鼻舌身意等識)的教法,是正道的教法;一切帶你內破人有我、外破法有我的教法,是正道的教法;一切把你指向無作、無願、空的教法,是正道的教法;一切把你帶出境界、帶回實際、帶到平常的教法,是正道的教法;一切讓你無夢、無求、無苦的教法,是正道的教法;一切讓你當下體驗具足、圓滿、快樂的教法,是正道的教法!
有些老師利用人們生病、貪生怕死的心理,教其某某功法 ——強化人有我、分別生與死,強調有外法可得、有生死可離,此皆顛倒教學。
不但不能真正令人離苦得樂,還在培養人的 “ 貪、嗔、癡 ” 等無明妄性!
悉應遠離,莫信於彼,莫著於此!
一切修眾,不管世間有多少種苦,不管世間有多少類老師,不管世間有多少種教法,那些教你 “ 內破人有我,外破法有我,直趨涅槃城 ” 的教法,才是直接的、正確的!
— 分享 —
人的價值觀若一成不變的話,久而久之會變成自己價值觀的原教主者(Fundamentalist)。
目前的ISIS就是一個,想要維持古代思想的原教恐怖主義。
每隔五年十年,我們得審視一下自己的價值觀有沒有與時並進。
所謂好的價值觀就保留、不好的就去除,不是上一代的人定義,而是下一代的人說了算。
遠在我中學時代,在那時認為女人抽菸,一定是不三不四的女人,染頭髮的,如果染黑以外的顏色,一定也是黑社會或不三不四的人。
這不是要不要保留的價值觀判斷,而是隨著社會的變遷,這些價值判斷都得變。
以前離婚的人,會被人嚴厲標籤,今天也已經沒那麼嚴重了。
以前的夫妻離婚時,會說怕孩子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今天的你孩子的幼稚園或小學的同學當中,可能就有一半的父母都是離異的。
你還可以保留上一代對婚姻的自我執著,但,千萬不要再保留,用高人一等的鳥樣來看待離婚者。
價值觀不是不可以堅持,但,要靈活地堅持。
這不是我們去包容他人,而是我們能否成為被時代包容的人。
當你把你的快樂,分享給錯的人,整個快樂就變成炫耀了……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