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
Pages - Menu
▼
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無生
佛說的無生,並不是立一個 “ 無生 ” 要你堅持的。
只是為糾正人們堅固,而錯誤的自性見的!
不要執無生為理念,不要執無生為真理,它只是一個如實見的諸法的實際情況。
從緣起中觀的角度說:無生即是事物沒有本體,故說無生。
當我們起念正觀察時,世間萬法都沒有自體,僅是一空名空相,故說無生。
世間萬法皆是無生。
從法相唯識的角度說,因為心的虛妄分別而有一名相,因心而生,而心所生僅是一個依體所賦的虛幻的形象和虛假的名字,並非 " 相 " 本身。
世間萬法皆是如此,本質無生,皆名相爾。
世間一切諸法,名字是心起的,形象是心所賦予的,總之是心造的。
心所認知和交流的僅是它自身所創造的虛假名字、形象,而離名又離相的——“ 那 ”——不可思議!
世間萬法,本自不生,因心所生,故說無生,性自涅槃。
佛說緣起、唯識,並不是讓你執著 “ 緣起 ” 和 “ 唯識 ” 這種方法或真理的,而是引領你認識,你所見聞覺知的一切都是虛幻的,因知是虛幻,從而破除你以為諸法是實有而起的執著,因去除你的執著,從而解除了你的痛苦。
諸法皆無生,無生故無滅。
因諸法無生,故見皆是幻。
因皆是幻故,故而不可說。
因不可說故,強說成戲論。
世間多戲論,皆因昧無生。
若知無生者,不墜諸戲論。
聖者說無生,戲論皆滅卻。
我今亦說者,彌合諸佛心。
願諸修行人,皆入無生忍。
真性有為空,尋之無蹤影,不尋遍處用。
性動成諸相,諸相因性動。
不動無相顯,相顯則顯性。
性動則相有,性寂則相無。
一顆摩尼珠,妙如一獨睛。
其睛尋不見,不見卻見用。
看遍三千界,何處非它用?
三界只此物,十方唯一心。
見這又見那,其本皆心性。
一真法界唯一真,何來有二迷惑人。
見二必是迷惑者,不見一真故說二。
說千說萬迷更深,沉入幻界沒真身。
古來說法如恒沙,誰知詰本為此心?
心者只有名,雖難逮來看,誰說其無空?
遍觀三千界,我看處處生。
一心作三解,性相體與用。
性相體用合,得其 “ 心 ” 之名。
妙心非尋來,誰不在心中?
來去於心裡,生死盡心用。
遍看三千界,何物非心說?
何事非心用?
大覺等本心,妙性心中心,得此心性者,即是大證人。
就像…
佛家說的『無我』,最好不要當作是一個聖果(修行座標)來達成或證得,反之,把它當成是你一生人要立的志向,立志要不斷的朝無我的方向發展、深化。
如此就可以避免自己騙自己的陷阱。
修行出現境界時,你可能會有真實的體驗,體驗到空、無我或其他的悟境,你可能也會感受到自己沒有貪念或生氣的念頭,你以為你征服了自己的貪、嗔、癡。
你也找師父和經典來幫你印證。
但,這些印證都是參考。
因為你一時的體驗,不代表你永遠就過關了。
就算你在現實生活中遇到考驗而過關,也只是代表了在這個時空,你能過這一個特定的關卡。
不代表五年、十年後,你遇回類似的關時,你就一定能夠經得起考驗。
例:
你年輕時期的熱戀,是感受到你永遠只會愛他(她)的體驗,這並不能幫忙到你之後的感情維持延伸。
所以,把『無我』列入是個志向,過程也會出現很強烈的體驗(所謂的悟境或證果),但,千萬不要迷信這些體驗。
還有:
四念處:與身體、感受、想法和萬事萬物共同臨在…
用新的詞彙來說:與身體共同臨在,就是身念處;與感受共同臨在,就是受念處;與想法共同臨在,就是心念處;與萬事萬物共同臨在,就是法念處。
念處的意思是,共同臨在。
共同臨在的意思是,生起般若正智;生起般若正智的意思是,有自然的觀照。
意識之光照耀身體,這是身念處;身念處的意識是,與身體共同臨在。
意識之光照耀感受,這是受念處;受念處的意識是,與感受共同臨在。
意識之光照耀念頭,這是心念處;心念處的意識是,與想法共同臨在。
意識之光照耀萬事萬物,這是法念處;法念處的意識是,與萬事萬物共同臨在。
臨在的意識是,沒有評論判斷,你與諸法的實相共同存在。
修行是一個下降的過程,聖者常常下降到身體的層面,完全和身體在一起。
他的心以身體為至尊,以身體為至上。
從某種意義說,心的休息就是修行。
聖者常常潛移默化地做這件事。
這變成他的一貫工作,一貫常態。
你無法想像,單純的臨在是什麼滋味,那就是淨化。
再來:
明心見性,是證悟的另一種說法。
所謂明心,就是解決了我是誰的問題;見性,就是解決了世界是什麼的問題。
換一種說法,明心即是斷能,見性即是亡所,能所俱泯即是明心見性。
明心明什麼心?
明心沒有心;見性見什麼性?
見諸法無自性。
在修行的過程中,經由找尋、驗證,當我們發現心沒有心時還剩下什麼?
一片光明自然智;當我們覓性發現性沒有性時見到了什麼?
法法唯空名,都是幻識成!
明心見性的結果是什麼?
明白了生命和世界是怎麼回事,息了造作,安心生活!
實際上明心見性不是修行的最終目的,修行的最終目的是 “ 安心生活 ”。
不要為追求明心見性而追求明心見性,為安心生活而相遇明心見性。
為了達成安心生活,我們明心見性;為了達成明心見性,我們修止修觀。
修止修觀是為明心見性做準備的,明心見性是為安心生活做準備的。
在達成自在的道路上,並非一定要明心見性,修一份止觀即得一份利益。
明心見性不是求來的,是靠功夫智慧一步步做來的。
明心見性重要,但修行的每一步和它同樣重要!
這是法的平等性,勿失去這平等性,誰失去這平等性誰就離明心見性更遠了一步。
修行成佛猶如夢,明心見性亦是夢。
時刻不忘夢是夢,即是行者當下醒。
煩惱痛苦是一夢,明心見性另一夢。
二夢本來無不同,只是此夢破彼夢。
明心見性,無非實證。
實證於何?諸法性空。
尋心不見心,覓性不見性,皆是一合相,猶如夢中影。
明心無心,無心即明;見性無性,無性即見。
明心見性,了夢是夢;了夢是夢,明心見性!
當你否定自己的感覺時,你還能覺得自己是值得信任、有價值的人嗎?
當你壓抑自己的感受,要求自己正面思考卻又辦不到時,你還會覺得自己是能力很好,對生活有控制感的人嗎?
當你不願正視自己的感受,你還會覺得自己的感受值得尊重嗎?
我們不需要去爭論,我們要活得如何正面才對自己有幫助,而我們需要的,是去正視你內心裡正在發生什麼事,是什麼讓你有這些感受,又是什麼不允許你有這些感受。
佛法的挑戰在于它的單純。
事實上,越深奧的教法越單純。
單純之所以是個大挑戰,是因爲你沒辦法經由學習、討論和研究來破解它。
你越努力嘗試, 它就變得越複雜,就像一杯泥水,你越攪動它就越渾濁,越稠密。
雖然我們抱怨複雜性,其實人類在某種程度上熱衷于複雜性。
道德…只是手段或方法,最終是仰賴智慧 !
— 分享 —
有天,看到一句話,「心甘情願」。
雖然這是平常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話,倒是點出一些問題。
很多的爭執,不滿和抱怨,的確來自自己的不甘心,不情願。
只有發自內心想做的,才吃得下苦。
所以,藉這句話想想,自己心甘情願想做什麼?
心生歡喜就對了,那是你想做的。
而目前你心累的部份,是否源於自己的不甘願?
藉機想想如何改善,讓自己身心更愉快。
生活的智慧,有時不需要太艱澀的文字敘述,它往往就藏在大家耳熟能詳的生活中。
人的一生很短,沒必要和生活斤斤計較。
有些事弄不懂,就不去懂;有些人猜不透,就不去猜;有些理兒想不通,就不去想。
把不愉快的過往,找個無人的角落,打包好放下,告訴自己;你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真實;你可以不富有,但一定要快樂!
世界不會理會你的抱怨和痛苦,天還是天,地還是地。
愛恨也好,悲喜也罷,生活還得繼續。
一生真的很短,轉瞬即逝,不要等老去,死去,才大徹大悟。
一生真的很短,別為難自己。
如果,我們要很刻意幫助別人,其實那個意念,都已經是在干擾到別人了!
好像,當大師的都要放下一切?
其實,那個靈性並不高!
真正的修行,應該是讓每個靠近你的人,都覺得很舒服!
人生,比的是誰撐的久,不是比短時間誰跳的快...
天天在笑的人,也是需要別人的陪伴、關懷!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