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
Pages - Menu
▼
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
身心圓通
聲波自己是形不成聲音的,必須有耳識參與進來時才能形成聲音;只是聲音,還形不成語言,要形成語言,還必再加入意識。
所以,一個語言的產生,本質只是意識在某段聲波上的反映;甚至語言的產生,可以不依賴聲波。
依賴聲波的語言,我們稱為聲音;不依賴聲波的語言,我們稱為幻聽。
但不管真實的聲音,還是幻聽,其本質都是心識。
因此,作為一個修行人,要認清這點。
不管耳邊聽到所謂真實的聲音,還是虛幻的聲音,都要同樣的觀察到心識。
要認識到是自己的起心動念創造了一切聲音、一切語言,而不是外來進入的。
關於聲音或語言,是心自己在響起,是心自己在聽到,中間無人無我,無造作者。
從聽聲音和對聲音的探知,我們完全可以悟道,這就是所謂的耳根圓通法門。
作為修行人,如果你有耳鳴很好,如果你有幻聽很好,如果你沒有這些,但你對聲音敏感,對音樂敏感,也很好……
這一切都在啟發你進入耳根圓通法門,這一切都在啟示你從耳根入道。
所以,如果你有耳鳴、幻聽、對聲音敏感等這些特點,以你所聽到的聲音為道緣,悟道得解脫吧。
聲音都是心音。
心是大樂師,它一直在自彈自聽,自娛自樂,你注意到了嗎?
發現天天和你在一起的大樂師,進入它的世界,享受它魔幻般的聲樂天賦。
心是一個大劇院,你完全可以在它那裡免門票地聽上一生一世的歌唱。
何樂而不為?
還曾發現有些人,可能把密續的儀軌當作是用來念的,只是用來當功課哇啦哇啦念誦用的!
其實這些儀軌都是用來觀修的,我們必須了解這點。
還有…
體會那顆心,體會那個道!
不是你在活,是心自己在經歷。
你不是心,心不是你,你只是心建立的一個故事,並在它迷失時堅守的一種信仰。
當你思考,不是你在思考,是心自己在思考,那是它的自然活動之一。
念頭不是你想出來的,是心自發產生的,基於它的業力、因緣和自然功能。
當你感受,不是你在感受,是心自己產生感受,然後它感受自己的感受。
在心智的活動中根本無我,只有心。
見,不是你在見,是心自己在見;聞,不是你在聞,是心自己在聞;覺,不是你在覺,是心自己在覺;知,不是你在知,是心自己在知。
見聞覺知裡無我,見聞覺知只是見聞覺知,見聞覺知裡純粹無我。
不要攬心為我,不要展我為心。
應當認識到,“ 我 ” 只是心創建並堅持相信的故事。
只有心存在,在心它自己的領域,唯心單一存在。
心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男人相和女人相也只是創建的故事;心沒有年齡,也沒有大小,它過著既沒有黑也沒有白的日子。
心的生活是不分夢和非夢的,一切都是它的經歷,那夢和非夢都是它生活的一致,對它同樣真實或不真實。
心沒有成長,也不會變化,不會衰老,也沒有死亡。
體會心的這點。
我們感受到的成長、變化、衰老、死亡等,只是心創造並相信的故事。
那是幻識,是心於意識中產生的幻並相信的幻,一旦明白立即知道它們是怎麼回事兒。
體會那顆心,沒有成長,沒有變化,沒有衰老,不可能死亡。
體會那顆心,它不是我,我不是它,我是它其中現起的夢幻,我是被它生起的故事之一。
體會那顆心,那顆心就只是那顆心,不計其數時以來它不生不滅,未變未化,它一直保持它自己,即使它看起來千變萬化。
體會只有那顆心,只是那顆心;體會其中無我,體會我只是它生起的一個故事並堅信的一個故事;體會它沒有成長,沒有衰老,沒有變化,沒有死亡的事實;體會它即時創造的故事;體會它隨時隨處生起的感受;體會不是我在思考,是心自己在產生念頭;體會感知超先於你一直存在……,體會……
體會那顆心。
這顆心是一切的源泉;一切有從它這兒有,一切無到它這兒無,當明白了它自身情況之後。
這顆心是妙寶,是一種奇特的存在,它無法被描述,它無法被命名,它無法被確定,你沒辦法把握它,它就那樣既保持著它自己又時刻變化著自己,你真的只有對它膜拜和欣賞,你對它能做些什麼呢?
你做什麼都是它的行為,不管你如何作為,都落在它的故事和有趣之中。
這顆心根本不是心,不要一聽我說是心,就真的相信它是心。
它沒有名字,它無法捉住,它無法被看見,你逮住和看見的任何一種——都只是它的化身而不是它,雖是它的化身但它的真身就在其中。
如果你尋找這顆心,在幻象裡尋找心,不要離開幻象而尋找心。
如果你想看見它,唯有通過幻象看見它。
它雖不是幻象,但不離幻象。
這顆心時刻在變化之中,它在變化之中保持不變。
它和道保持一致,這顆心和道具有相同的品質。
這顆心是 “ 德 ” 的同名語。
當老子說德,那是指的這顆心。
但不要將心等同於道,道與心是形與影的關係。
雖然它們情形乃至變化一致,但它們兩種存在,兩種奇妙,兩種令人歎為觀止的存在。
如果你描述道,它那品質像心;如果你描述心,它那品質像道。
它們同樣奇妙,像形與影同樣不可思議。
道是體,心是光,要見道必須透過這顆心。
雖透過這顆心,但道是不可被看見的,不可被描述的;雖不可被看見,但也不是看不見;雖不可被描述,但也不是不能被述說。
見道必須透過乾淨的心,像真正看見一樣事物必須透過純度百分之百的眼鏡。
我有兩寶:一是道,一是心。
我本質是道,不具任何形態;但心給了我一個形象,一個形態。
道一直不分形象不分個體的存在,但心依藉它而創造了萬物,像魔術師依藉他的道具展現出各種神奇的事物。
體會這顆心,也體會道,二者體會其一,你都能消融自我,而進入上妙難說之境。
道中唯道無我,心中唯心無我,道與心,像形體與光影,二者合作展現一個如來的世界。
道有體無形,心即光即影,它們和合,就那麼神奇地造出一個如來的世界。
見心見道,乃是明心見性。
就像:
當你感覺到你所學習的領域越來越性感誘人,韻味十足,騷味繞腦三日不退,你就上路了。
當你感覺到你所學習的領域值得你至死不渝,一生一世,海可枯石可爛,但這領域你絕不放棄時,你就上路了。
當你感覺到你所學習的領域越來越神秘莫測,十足讀著精彩絕倫的懸疑小說般,了解得越多的時候,會有越多讓你著迷的問題,你就上路了。
咦?
難道學習的目地就是要一了百了,知道最終究的答案嗎?
終究答案是調查的目地,不是學習的目地。
另一個領域會有終究答案的,就是宗教。
但,宗教的目地是信仰,不是學習。
如果你的學習是可以找到終究答案的話,你可能只是在調查。
如果你的學習得到的終究答案被挑戰或說出漏洞時,你會生氣、憤怒、很情緒化、開始人身攻擊,很遺憾的告訴你,你已經有了宗教信仰。
學習是沒有蓋棺定論這一回事的。
自從了解到佛法,並不是要馬上對人說的,必須要有所希求的人,才能說。
而如果有所希求,也不能馬上講,也需先觀察這個人的狀況,來決定所說的法。
聽法的人,內心要正直,不能說想說偏袒我某方面,要正直的觀察其中的思考有沒有道理。
另外,聽法的人,也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也很難理解。
當然,如果沒有希求心,就算有智慧,也不會有利益。
還有:
心生則種種法生!
識心造作,覺心不明,起念動念,皆歸不知,是故隨所發生。
何奇何怪?
一念造奇,一念稱怪,同一本心,幻變為二,共演故事,同唱雙簧,何奇何怪!
一念生心,二念造相,三念不知,四念見惑,迷煞了無明人也。
修行人若能夠打坐參禪,深觀自心,外照粗相,內照細相,便可了知此事,皆是自心造作,別無他識來我四大之體!
業風吹蕩,細識暗流,深察者便知,一切虛妄,皆是和合,都無自體,情同幻花!
若能了知諸法實相,稱如來稱凡夫,稱佛祖稱鬼卒,同等無二,不見差別。
世人眼見差別,是心同生差別;眼見某象,是心共和某相。
若心不動,眼則無見;不思量時,一切平等,萬法無咎。
一念思量,三界而生,六道輪迴煞然而有。
歷歷如真,只因無明!
三界六道,一心所生。
有什麼業,生什麼界;起什麼相,在什麼道。
起貪業,生欲界;起嗔業,生色界;起癡業,生無色界。
見天人,生天界;見阿修羅,生阿修羅界;見人,生人世界;見畜生地獄餓鬼,生畜生地獄餓鬼界。
因果密扣,絲毫不爽。
或鬼或神,同一心做。
心在無明,暗鬼出生,心在清明,神仙得成。
得見心自無心,諸佛大菩薩成。
世人若想出離幻界,第一莫信見聞覺知。
所有形象,皆是虛妄;所有見聞,都是幻花;一切覺知,不別夢見。
世人修道若想決了諸法實相,第一舉起長明燈,第二深照法自性。
長明燈不滅,法實相照了,諸佛所知,一切能知。
再無世法惑人,再無現象迷人,安坐無惑地,能稱大如來。
能見大如來,方稱見眾生。
真見眾生者,實不見眾生。
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也!
以覺照無明,深照了緣起,了緣知無物,皆是一合相。
一合相即無我,無我故無常,無我無常故諸法如幻。
諸法如幻,故生即不生。
不生故如來。
如來即實相。
實相即寂靜。
寂靜故安樂。
總而言之,一切法是心生。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再來:
心所生下的,即是法;心所不能生下,但又存在的,是法身。
法即是相,相即是法;法亦是名,名亦是法。
離於名及相者即是法身。
心所生下的一切萬物,總體分為兩類:
一曰:色法。
二曰:心法。
實際地裡,皆是心法。
通常,“ 法 ” 這個概念大於 “ 物 ” 這個概念。
不能將 “ 萬法 ” 等同於 “ 萬物 ”。
心是大法主,如果說為物,那麼心亦是物;如果說為心,那麼物也是心。
法相的全體稱 “ 法界 ”,法界又稱為 “ 心世界 ”。
“ 心世界 ” 即不真,幻識所成。
有多少雙幻眼,就有多少幻法界。
幻界全體,即一真法界。
存在有兩個名字:一曰 “ 世界 ”,二曰 “ 法界 ”。
“ 世界 ” 對凡夫說,“ 法界 ”對佛菩薩說。
“ 世界 ” 這個詞引入了時間、空間概念,就時間來說稱 “ 世 ”,就空間來說曰 “ 界 ”。
而 “ 法界 ” 視時間和空間非真實存在,如幻如化。
“ 法 ” 是一個字,“ 法相 ” 是心相,而承載這個名字和形相的本體即是 “ 法身 ”,不可思議!
法身是不生不滅的,法相是生生滅滅的,法相的生生滅滅和法身的不生不滅不相干。
法相與法身的關係,猶如電影畫面與銀幕的關係,但比它們更契合、更立體。
法相有許多,法身只有一。
法身不可稱量,法身不造作,不緣起萬法。
萬法以妄識為緣,以妄識所生幻為緣緣、增上緣、無間緣,而緣起萬法。
緣起則法相生,緣滅則法相滅。
以心待緣,緣生法相;以緣待心,緣生幻心。
心與法,二俱是幻,了無真實,如此了達是為通達,名曰達道。
醬講唄…如果將心比作一位非凡的畫師,那麼,色法是心在大地上作的畫,心法是心在虛空中作的畫。
-- 分享 -—
修行:出世和入世——回到當下和從當下出發…
你若問我修行人每天都在做些什麼?
我會說,修行人每時每刻在做兩件事:一是回到當下,二是從當下出發。
修行總是和 “ 當下 ” 有關;和當下無關的,不是修行。
“ 回到當下 ” 意思是,心從過去、未來裡抽足;“ 從當下出發 ” 意思是,心要重新踏上這個世俗的世界——時間的世界、物理的世界,所有普通人的世界 。
從這個意義上說,回到當下,那是出世;從當下出發,那是入世。
當一個佛說 “ 出世 ”,那意思是 “ 回到當下 ”;當一個佛說 “ 入世 ”,那意思是說 “ 從當下出發 ”。
回到當下——出世,你沒有任何故事,你沒有故事地活著,你出離我是誰、你出離了什麼是什麼,你活在意識心之外,你活在真心的照耀下;從當下出發——入世,你又開始進入這個虛構的世界,你又進入夢境,你又進入普通人的世界……和他們一樣地生活,毫無二至。
關於 “ 咒語 ”…
在佛的助人和教學過程中,會使用了一些咒語。
咒語是一種工具,一種心法,如果尋覓它的本體,它是虛妄的。
用眼睛看它,它是一些符號;用耳朵聽它,它是一些聲音;尋覓它的根本,那是一些念頭。
咒語是什麼?
是佛用來幫助人除去痛苦、焦慮或恐懼的一味藥。
咒語是佛給那些不需要識字,或識字太多,不喜歡道理,追求簡單,覓求快捷,需要清除煩惱的人開的藥。
如果世界上有兩類字詞音,一類是有含義的,一類是沒含義的,咒語是屬於沒含義的。
咒語是沒有任何含義的符號或聲音,它的設計就是盡可能使它不含有任何資訊及意義,它的目的就是為我們去除內心的污染,把我們帶到什麼都沒有的清淨之地。
在我看來,咒語是世間最乾淨、最純粹的東西,它乾淨純粹到沒有一點思想的痕跡——思想沾染不上。
咒語,就像蓮花苞裡的蓮子,它淨潔、美好,一塵不染。
咒語不隱含什麼特別的意義,如它隱含有某種意義,佛就直接告訴我們了,他不和我們打啞謎。
沒有什麼秘密是佛不可以直接告訴人的。
假如咒語是具有某種含義的字、詞或聲音——則佛不必再創造它,因為世間已有的字詞音義已夠表達那個意思了,不必再創新。
世間什麼含義的字詞音都有,就是缺乏 “ 沒有什麼含義的字、詞、音 ”,因此佛創造了它並使用它。
這就是咒語。
通常,我們痛苦是因為給事物詮釋了某種意義,我們並非痛苦於事物本身,我們痛苦於我們詮釋的意義。
任何思想都是意義,即使 “ 無意義 ” 也是一種意義。
誦念毫無意義的咒語,就是來消解我們所賦予事物的任何意義,包括 “ 沒有意義 ” 這個意義。
因此,咒語就像淨水珠,它能淨化我們心中混濁的覺受;咒語就像化念丹,它能化掉我們心中頑固的思想。
正念地誦頌咒語有一股無和淨化的力量。
對我而言,咒語就像一根釘子,它在盡可能地把我釘在 “ 我不知道 ” 的狀態裡。
當我處在我不知道的狀態裡,對未來的恐懼沒了;當我處在一無所知裡,有關過去的歷史沒了;如果我僅僅與那純粹的咒語同在,當下的概念也沒有。
誦頌咒語讓人沒有過去心,沒有現在心,沒有未來心。
沒有過去,就無法投射未來;沒有過去及未來,“ 現在 ” 必然是一種我不知道的狀態——那是最開放的狀態。
咒語的價值就在於,它能把你帶入和安住在這裡。
如果你能因為誦頌咒語而讓自己安住在我不知道的狀態裡,那麼,咒語將發揮它的最大作用。
倘若不是這樣,你為咒語創造一些概念或意義掛在它身上,那麼也能起作用,只不過不是它最大、本意的作用——實際上那是你創造的概念或意義的作用。
像一根釘子一樣的咒語,你可以用它把你自己 “ 釘 ” 在我不知道的狀態裡,也可以用它 “ 掛 ” 上你借它創造的那些故事。
怎麼用它,憑你而定。
安靜下來誦讀咒語,一下就能深入到無念的中心。
在與咒語連接的過程中,咒語消失了,你體會到沒有咒語,也沒有誦讀咒語的人,只有某種震動發生在那裡。
這就是能 ( 流 ) 所雙亡。
咒語把你帶入了沒有意義、不需要意義、也不必有意義的地方,在那裡,你體會盡生命本然的無我、空和自性清淨。
誦頌咒語,把我們變成一根空竹,比變成某佛菩薩的通靈,管道更好。
咒語的基本功效是讓人達到清淨,其次咒語也可以導致開悟。
但前提是你必須有 “ 悟 ”,在那種本性清淨狀態下的悟。
悟什麼?
就是悟到本來無我、從來無我,本來清淨、從來清淨!
咒語導致無心,無心才能口說真咒語,譬如嬰兒,發聲無心,滿嘴咿呀,彷彿咒語。
成人修行,若能藉借咿呀之語,返回清淨,回到無心,即悟無我,直是天真。
咒語就像藥,進入不同的身體有不同的反應。
如果你誦頌咒語,帶來無念、清淨、安樂或禪悅,這是它的正常反應,這說明你在以直心行道;如果你因誦讀,看到某佛、菩薩的形象,而感受到了力量、慈悲、愛等,這是你深藏願望的心念所致,這說明你在以曲心行道。
以曲心行道,不能真解脫;以直心行道,是解脫正因。
世間咒語,真實若化念丹,若淨水珠,若醍醐,若蓮子,若上妙藥,它把人心中地、水、火、風,洗滌得乾乾淨淨,調伏得安安順順,還原得和和美美。
善用藥者,一味足矣;善用珠者,諸海清淨;善用醍醐者,消解乏痛;善用丹者,身體不病;善用咒語者,當下清淨,一時明瞭,悟得無生!
再論述 “ 明心見性 ”…
明心見性,是證悟的另一種說法。
所謂明心,就是解決了我是誰的問題;見性,就是解決了世界是什麼的問題。
換一種說法,明心即是斷能,見性即是亡所,能所俱泯即是明心見性。
明心明什麼心?
明心沒有心。
見性見什麼性?
見諸法無自性。
在修行的過程中,經由找尋、驗證,當我們發現心沒有心時還剩下什麼?
一片光明自然智;當我們覓性發現性沒有性時見到了什麼?
法法唯空名,都是幻識成!
明心見性的結果是什麼?
明白了生命和世界是怎麼回事,息了造作,安心生活!
實際上明心見性不是修行的最終目的,修行的最終目的是 “ 安心生活 ”。
不要為追求明心見性而追求明心見性,為安心生活而相遇明心見性。
為了達成安心生活,我們明心見性;為了達成明心見性,我們修止修觀。
修止修觀是為明心見性做準備的,明心見性是為安心生活做準備的。
明心見性,無非實證。
實證於何?諸法性空。
尋心不見心,覓性不見性,皆是一合相,猶如夢中影。
明心無心,無心即明;見性無性,無性即見。
明心見性,了夢是夢;了夢是夢,明心見性!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