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
Pages - Menu
▼
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觀、照,纏身路
觀照並不是抽離,如果觀照讓你產生抽離感、冷漠感,那不是觀照在觀照,而是 “ 我 ” 在觀照。
觀照是如實地看見,如實地看見中間沒有抽離感、冷漠感,沒有 “ 我 ” 的隔膜。
體會觀照是觀照自己在觀照,中間並沒有 “ 我 ” 在觀照。
觀照自己在照,中間不涉及任何 “ 我 ” 的概念、“ 我 ” 的意識。
觀照是心的自然作用之一,其中無人無我,只是自然在照。
心就像一個隱形的太陽。
太陽照射萬物是沒有 “ 我 ” 的意識的,它只是照、無分別地照。
我們的心也是如此。
體會你的存在就是一個有生命的太陽,除此之外一切身份、一切故事,都只是這太陽光下的影子。
你越瞭解心,越安住在心的本體上,這種認識越明顯;你越使用心的觀照,自然地觀照,你越能瞭解這個事實。
在禪修中,我們必須正念覺知;否則,不能夠有效的止苦。
正念覺知的修行,從正念的方面說它是專注,從覺知的方面說它是觀照,二者必須在同一行為裡出現!
如果正念不具備覺知的品質也不行,只是單純的專注,那和一位科學家或小孩做事沒什麼區別,從那心無旁騖、全神貫注的狀態裡出來後,你仍是凡夫,仍有痛苦。
所以單純泛泛的覺知或單純死寂般的專注不能真正有效的止息煩惱,禪修的行為裡必須同時呈現正念和覺知的品質,禪修才能真正幫到我們。
正念換一種叫法是持定,覺知換一種稱呼是住慧,也就是說,一種禪修的作為裡,必須同時有定的品質和慧的品質。
必須要定慧等持,才能有效的止苦,才能稱作禪修,否則,那不是禪修,只是一件凡夫的作為。
在禪修中,有人的特點是心比較散亂、容易妄念紛飛,這時可以有意識的偏向於正念(定、專注),但正念時別忘了覺知。
在禪修中,有人的特點是比較容易昏沉、掉失自心,這時可以有意識的偏向覺知,但覺知時別忘了正念。
定和慧完好的結合,正念和覺知完美的展現,是禪修行為有效的根本,也是真正禪修的精神。
就像…
有真實世界,有虛構世界;有絕對存在,有相對存在;有道的世界,有器的世界;有佛世界,有眾生的世界;有形而上的世界,有形而下的世界;有一真法界,有十法界;有本住法界,有智法界;有影像的世界,有非影非像的世界。
個人所感知的有名、有相的世界,是影像的世界,是智法界,是十法界之一,是眾生的世界,是形而下的世界,是器世界,是相對存在,是虛構的世界。
有超越個體感知,無名、無相的世界,是非影非像的世界,是本住法界,是一真法界,是佛世界,是道的世界,是絕對存在,是真實世界。
真實世界不受個體打擾,不管你在不在,出生不出生,感知不感知它,它都存在,以它超越影像、超越意識分別的樣子。
虛構的世界完全受個體影響,個體不同,則世界不同;個體有異,則世界有異,個體決定他所感知的影像世界。
非影非像世界,本住法界,一真法界,佛世界,道的世界,絕對存在,真實世界,我稱為第一世界;影像的世界,智法界,十法界是,眾生的世界,器的世界,相對存在,虛構世界,我稱為第二世界。
你只有走出第二世界,才能認知第一世界。
因果、因緣落在第二世界,人類關於這個世界的種種故事,都落在第二世界——那虛構的、相對的、形而下的、器的、眾生的、心智的、影像的世界。
虛構的,是虛構而成;相對的,因相對而有;形而下,落在形象的範疇裡;器,持有自性者;眾生的,各個不同的;心智的,意識創造出來的;影像的,全一影及像的集合。
虛構而成,它不是真實存在,全一意識建立,全一意識。
例如:夢中所見的一切都不是真實存在,全是意識建立,全是意識。
相對而有,你有它才有,你沒有它就沒有。
例如:你站在一朵花的面前,你關於花的意識出現,“ 花 ” 這種概念及形象才存在;若你關於花的意識不存在,則關於花的概念及形象等都不存在。
能存在和不存在的是虛假的;真實的永遠存在,它不存在不存在。
事實上,虛假的永遠不存在,即使你認為它真的存在。
沒覺悟前的眾生,落在虛假的世界,第二世界;覺醒後的佛,活在真實世界,第一世界。
第二世界,五花八門,心識所成。
本無所有,因幻而有;本非如此,建立如此。第一世界,無有名相,不染指心識所創造的一切。
一個人如果完全落入第二世界,看不到第一世界,就會陷入唯物主義;一個人如果出離第二世界,但對第一世界有不正確的認識,就會陷入唯心主義。
而真實存在,第一世界,既不是唯物主義,也不是唯心主義。佛法——佛的法,佛所認識的世界,超越唯心和唯物的。
唯心是左,唯物是右,而佛法既不在左,也不在右。
它是中道。
中道的意思是,它不是調和,它不是平衡,它不是中間的中。
它是超越形象、個體、自性、意識分別的一種本是的存在狀態。
門外的花,不管你看不看它,它都存在,但它不以你認為的樣子存在。
事實上,即使你認為它是花,也不能改變它超然於花的本質存在。
公園的風景,你出生前,你寂滅後,它都存在,但它不以你認為的樣子存在。
即使你正站在公園裡,也不能改變它超越形體、超越顏色、超越物質的存在。
你來了,那個超越於花的存在,看起來以 “ 花 ” 的樣子——以你看見的花的樣子,出現在你面前。
花之所以成為花,花之所以成為你所看見的花,因和緣創造了它。
我們稱為 “ 花 ” 的那個事物,本質只是意識。
眾生眼中所看到的每一樣事物本質只是意識。
在沒有看見道或真實存在之前,一切看只是意識觀看意識,意識看見意識。
那如夢中所見一樣。
你走了,你剛才所看到的公園留在了身後,它又恢復了它——不染你意識之前的它。
你來時,意識在它上面上演一場夢;你走後,夢寂滅,它繼續以它本來的樣子存在。
事實上,不管你來不來,它都在以它本來的樣子存在;只是你來時,你的意識干擾了你,你的意識遮蔽了它本來的存在。
你看到的是你的意識,而錯失了它。
我們觀看事物時,看到的是事物的相,不關事物的本體。
因此,有和無、對和錯、好和壞、長和短、黑和白,或存在不存在的是心相,不是事物本身,事物本身超越這些。
在道的世界,萬物混為一體,不彼和此,這和那,黑和白,長和短等;當意識進入,然後才產生了那些。
因此,這個有著這和那、彼和此、黑和白、長和短等一切分別的世界,是心創造的。
心創造了第二世界,那個虛構的世界,世俗的世界;在心之前就存在,心不能創造和改變的那,是第一世界,是道的世界,有本住法界,是上帝的世界,是真實世界,等等,有無數無量的名字。
體是第一世界的,相是第二世界。
第一世界存在著的是事物的體,第二世界由虛幻的相構成。體超絕概念,相全一概念。
體是真實的,相是不真實的。
真實的,不受個人影響;受個人影響的,不真實。
或者說,真實的,不受意識影響;受意識影響的,不真實。
修行人平時看人視物,首先要分清這點:哪些是你個人的,哪些是虛擬的;哪些是意識創造的,哪些是意識無能為力、無法染指的。
分清這點,瞭解這個邊界,然後自由地出入 “ 故事 ”——你的故事、人類的故事,那意識心。
如果你想寂滅故事,到第一世界裡來;如果你喜歡故事,回到你的意識之心——第二世界裡來。
我們受縛在第二世界,解脫在第一世界。
我們意識進化的旅程是,發現第一世界,進入第一世界,活在第一世界。
看到第一世界,名曰開悟;出離第二世界,活在第一世界,說為成道。
來,成道在第一世界。
還有:
領悟是次要的,不管你有什麼樣的領悟,如果它不能為你帶來苦的消除,那還是沒有意義的。
任何領悟都不抵如實觀察,如實觀察是智慧的發源,領悟的根本;如實觀察是解脫的道途。
如實觀察物,也如實觀察心,解脫就從這裡發生。
如實觀察,事物會和它的名字脫落;如實觀察,事物會和它的形相脫落。
如實觀察,事物會成為它自己,心會遇見它自己。
如實觀察讓你認知學習來的知識,你的概念,你的身份,以及你的智慧,變得不再需要。
—— 分享 ——
修覺的行者,不要以為 “ 覺 ” 就是我,我就是 “ 覺 ”;分明向你道,“ 覺 ” 不是我,我不是 “ 覺 ”。
首先,覺性無知,覺不會說 “ 我 ”,說 “ 我 ” 的決不是 “ 覺 ”。
其次,“ 覺 ” 相對於 “ 夢 ” 而有,覺與夢,同根同源,夢若有,覺亦有;夢若無,覺亦無。
覺與夢,同質同地,若說覺是真,夢也是真;若說夢是假,覺也是假。
分明向你道 “ 無我 ”,為何又要立個覺是 “ 我 ” 呢?
我亦無我,覺亦無我。
用 “ 覺 ” 覺動作、覺念頭、覺呼吸,覺感受,覺一切等,只是方便,只是方法和工具,莫神話 “ 覺 ”。
它依舊符合法的本質——無常、無我、不生,如是看待 “ 覺 ”。
若依倚一物——不管那物叫 “ 覺 ”、叫 “ 心 ” 亦或叫 “ 佛性 ” 等,若依倚即入有無,即入生死,即被繫縛,不得解脫。
修覺的行者,莫被 “ 覺 ” 繫,修覺者從 “ 覺 ” 字上解脫!
又問:宗鏡錄說 “ 上至諸佛,下及眾生,皆因果所收。”
百丈祖師說 “ 不昧因果 ”。
南懷謹師解釋說 “ 要受果報,可是不能困在因果裡。
大徹大悟乃至成佛也要受果報。”
並舉例,釋迦佛曾腳受一刺流血,佛解釋說,是受過去的一報。
如此弟子一時不解,釋迦佛應該是在夢醒時,也受到果報。
是否佛是為開示方便說?
答:因果有世間因果,有出世間因果。
世間因果因世間眼看到,出世間因果於出世間眼看到。
若我們不具備出世間眼,是很難看到出世間因果的。
佛說因果,是說給世間人的,也因我們用世間眼看佛說的因果,於是有了我們所理解的因果,而非因果實相。
世間人所說的因果,首先是自性法,如果不是自性法,則無所謂因果不因果。
因若無自體,果若無自體,還談什麼實然的因果法呢?
因此,世間因果向上,進入不可說不可論之地。
三世諸佛亦落在因果裡,是凡夫眼所見。
顯然,“ 時間 ” 一法,為心所攝,是心識所生。
時間一法不實,拿掉時間,因果存於何處?
沒有時間,萬物同時;萬物同時,何來因果?
萬物同時,諸法無自性,實在沒有什麼因果不因果的。
因果一法,與世間萬物相同,因心成體,因心而有。
即知因果是心法,要想出離因果,攝心即可。
不管因果是實是虛,只須攝心,不須攝法。
攝心即能脫於法,就能於法而得法解脫。
若沒有超然在法上的心,則沒有人能法解脫。
若因果不是唯心所生,則沒有人能不受因果制約。
若人人受因果制約,則沒有人能得解脫,三世諸佛也不能。
正因因果唯心所生,因果如夢如幻,才有人能在因果而不受制於因果。
即地獄而無地獄,即因果而無因果,即輪迴而無輪迴,這就是諸佛的境界。
即地獄,承認凡夫所說的地獄;而無地獄,諸佛自己體會到沒有實在的地獄,地獄在夢中。
如此說法,既沒否認眾生的認識體會,諸佛也沒有違背自己的心意否定自己的認識體會。
因此,這樣的說法,不殺兩邊,契合中道,顯示慈慧。
因果一法,最能迷人。
世間有大智者出,必能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既不昧因果,也不落因果,魚和熊掌二能兼得。
可乎?
於眾生不可, 於諸佛無有不可。
魚與熊掌,凡夫見二,諸佛見一,一亦不有,何有兼與不兼乎?
諸法都無自性,所得者不可得,能得者亦不可得,都無能所,可有得與不得?
世間矛盾,於出世間,無有矛盾。
佛說不昧因果,因果歷歷,如夢如幻,前念後識,心上走過,猶如電影,前影后影,瞥然而過。
雖前後而過,次序井然,影像歷歷,彼為真實,然而終是光影之像。
不落因果,因果如水畫,前後瞥然過,猶如竹影倒映在清潭中,相似竹影浸潤於潭中,然而終不在其中。
因果如潭,諸佛心如影,雖歷歷明昧,相似在其中,終不落其中矣。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