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 Menu

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觀、照,纏身路


觀照並不是抽離,如果觀照讓你產生抽離感、冷漠感,那不是觀照在觀照,而是 “ 我 ” 在觀照。

觀照是如實地看見,如實地看見中間沒有抽離感、冷漠感,沒有 “ 我 ” 的隔膜。

體會觀照是觀照自己在觀照,中間並沒有 “ 我 ” 在觀照。

觀照自己在照,中間不涉及任何 “ 我 ” 的概念、“ 我 ” 的意識。

觀照是心的自然作用之一,其中無人無我,只是自然在照。

心就像一個隱形的太陽。

太陽照射萬物是沒有 “ 我 ” 的意識的,它只是照、無分別地照。

我們的心也是如此。

體會你的存在就是一個有生命的太陽,除此之外一切身份、一切故事,都只是這太陽光下的影子。

你越瞭解心,越安住在心的本體上,這種認識越明顯;你越使用心的觀照,自然地觀照,你越能瞭解這個事實。

在禪修中,我們必須正念覺知;否則,不能夠有效的止苦。

正念覺知的修行,從正念的方面說它是專注,從覺知的方面說它是觀照,二者必須在同一行為裡出現!

如果正念不具備覺知的品質也不行,只是單純的專注,那和一位科學家或小孩做事沒什麼區別,從那心無旁騖、全神貫注的狀態裡出來後,你仍是凡夫,仍有痛苦。

所以單純泛泛的覺知或單純死寂般的專注不能真正有效的止息煩惱,禪修的行為裡必須同時呈現正念和覺知的品質,禪修才能真正幫到我們。

正念換一種叫法是持定,覺知換一種稱呼是住慧,也就是說,一種禪修的作為裡,必須同時有定的品質和慧的品質。

必須要定慧等持,才能有效的止苦,才能稱作禪修,否則,那不是禪修,只是一件凡夫的作為。

在禪修中,有人的特點是心比較散亂、容易妄念紛飛,這時可以有意識的偏向於正念(定、專注),但正念時別忘了覺知。

在禪修中,有人的特點是比較容易昏沉、掉失自心,這時可以有意識的偏向覺知,但覺知時別忘了正念。

定和慧完好的結合,正念和覺知完美的展現,是禪修行為有效的根本,也是真正禪修的精神。

就像…

有真實世界,有虛構世界;有絕對存在,有相對存在;有道的世界,有器的世界;有佛世界,有眾生的世界;有形而上的世界,有形而下的世界;有一真法界,有十法界;有本住法界,有智法界;有影像的世界,有非影非像的世界。

個人所感知的有名、有相的世界,是影像的世界,是智法界,是十法界之一,是眾生的世界,是形而下的世界,是器世界,是相對存在,是虛構的世界。

有超越個體感知,無名、無相的世界,是非影非像的世界,是本住法界,是一真法界,是佛世界,是道的世界,是絕對存在,是真實世界。

真實世界不受個體打擾,不管你在不在,出生不出生,感知不感知它,它都存在,以它超越影像、超越意識分別的樣子。

虛構的世界完全受個體影響,個體不同,則世界不同;個體有異,則世界有異,個體決定他所感知的影像世界。

非影非像世界,本住法界,一真法界,佛世界,道的世界,絕對存在,真實世界,我稱為第一世界;影像的世界,智法界,十法界是,眾生的世界,器的世界,相對存在,虛構世界,我稱為第二世界。

你只有走出第二世界,才能認知第一世界。

因果、因緣落在第二世界,人類關於這個世界的種種故事,都落在第二世界——那虛構的、相對的、形而下的、器的、眾生的、心智的、影像的世界。

虛構的,是虛構而成;相對的,因相對而有;形而下,落在形象的範疇裡;器,持有自性者;眾生的,各個不同的;心智的,意識創造出來的;影像的,全一影及像的集合。

虛構而成,它不是真實存在,全一意識建立,全一意識。

例如:夢中所見的一切都不是真實存在,全是意識建立,全是意識。

相對而有,你有它才有,你沒有它就沒有。

例如:你站在一朵花的面前,你關於花的意識出現,“ 花 ” 這種概念及形象才存在;若你關於花的意識不存在,則關於花的概念及形象等都不存在。

能存在和不存在的是虛假的;真實的永遠存在,它不存在不存在。

事實上,虛假的永遠不存在,即使你認為它真的存在。
沒覺悟前的眾生,落在虛假的世界,第二世界;覺醒後的佛,活在真實世界,第一世界。

第二世界,五花八門,心識所成。

本無所有,因幻而有;本非如此,建立如此。第一世界,無有名相,不染指心識所創造的一切。

一個人如果完全落入第二世界,看不到第一世界,就會陷入唯物主義;一個人如果出離第二世界,但對第一世界有不正確的認識,就會陷入唯心主義。

而真實存在,第一世界,既不是唯物主義,也不是唯心主義。佛法——佛的法,佛所認識的世界,超越唯心和唯物的。

唯心是左,唯物是右,而佛法既不在左,也不在右。

它是中道。

中道的意思是,它不是調和,它不是平衡,它不是中間的中。

它是超越形象、個體、自性、意識分別的一種本是的存在狀態。

門外的花,不管你看不看它,它都存在,但它不以你認為的樣子存在。

事實上,即使你認為它是花,也不能改變它超然於花的本質存在。

公園的風景,你出生前,你寂滅後,它都存在,但它不以你認為的樣子存在。

即使你正站在公園裡,也不能改變它超越形體、超越顏色、超越物質的存在。

你來了,那個超越於花的存在,看起來以 “ 花 ” 的樣子——以你看見的花的樣子,出現在你面前。

花之所以成為花,花之所以成為你所看見的花,因和緣創造了它。

我們稱為 “ 花 ” 的那個事物,本質只是意識。

眾生眼中所看到的每一樣事物本質只是意識。

在沒有看見道或真實存在之前,一切看只是意識觀看意識,意識看見意識。

那如夢中所見一樣。

你走了,你剛才所看到的公園留在了身後,它又恢復了它——不染你意識之前的它。

你來時,意識在它上面上演一場夢;你走後,夢寂滅,它繼續以它本來的樣子存在。

事實上,不管你來不來,它都在以它本來的樣子存在;只是你來時,你的意識干擾了你,你的意識遮蔽了它本來的存在。

你看到的是你的意識,而錯失了它。

我們觀看事物時,看到的是事物的相,不關事物的本體。

因此,有和無、對和錯、好和壞、長和短、黑和白,或存在不存在的是心相,不是事物本身,事物本身超越這些。

在道的世界,萬物混為一體,不彼和此,這和那,黑和白,長和短等;當意識進入,然後才產生了那些。

因此,這個有著這和那、彼和此、黑和白、長和短等一切分別的世界,是心創造的。

心創造了第二世界,那個虛構的世界,世俗的世界;在心之前就存在,心不能創造和改變的那,是第一世界,是道的世界,有本住法界,是上帝的世界,是真實世界,等等,有無數無量的名字。

體是第一世界的,相是第二世界。

第一世界存在著的是事物的體,第二世界由虛幻的相構成。體超絕概念,相全一概念。

體是真實的,相是不真實的。

真實的,不受個人影響;受個人影響的,不真實。

或者說,真實的,不受意識影響;受意識影響的,不真實。

修行人平時看人視物,首先要分清這點:哪些是你個人的,哪些是虛擬的;哪些是意識創造的,哪些是意識無能為力、無法染指的。

分清這點,瞭解這個邊界,然後自由地出入 “ 故事 ”——你的故事、人類的故事,那意識心。

如果你想寂滅故事,到第一世界裡來;如果你喜歡故事,回到你的意識之心——第二世界裡來。

我們受縛在第二世界,解脫在第一世界。

我們意識進化的旅程是,發現第一世界,進入第一世界,活在第一世界。

看到第一世界,名曰開悟;出離第二世界,活在第一世界,說為成道。

來,成道在第一世界。

還有:

領悟是次要的,不管你有什麼樣的領悟,如果它不能為你帶來苦的消除,那還是沒有意義的。

任何領悟都不抵如實觀察,如實觀察是智慧的發源,領悟的根本;如實觀察是解脫的道途。

如實觀察物,也如實觀察心,解脫就從這裡發生。

如實觀察,事物會和它的名字脫落;如實觀察,事物會和它的形相脫落。

如實觀察,事物會成為它自己,心會遇見它自己。

如實觀察讓你認知學習來的知識,你的概念,你的身份,以及你的智慧,變得不再需要。

—— 分享 ——

修覺的行者,不要以為 “ 覺 ” 就是我,我就是 “ 覺 ”;分明向你道,“ 覺 ” 不是我,我不是 “ 覺 ”。

首先,覺性無知,覺不會說 “ 我 ”,說 “ 我 ” 的決不是 “ 覺 ”。

其次,“ 覺 ” 相對於 “ 夢 ” 而有,覺與夢,同根同源,夢若有,覺亦有;夢若無,覺亦無。

覺與夢,同質同地,若說覺是真,夢也是真;若說夢是假,覺也是假。

分明向你道 “ 無我 ”,為何又要立個覺是 “ 我 ” 呢?

我亦無我,覺亦無我。

用 “ 覺 ” 覺動作、覺念頭、覺呼吸,覺感受,覺一切等,只是方便,只是方法和工具,莫神話 “ 覺 ”。

它依舊符合法的本質——無常、無我、不生,如是看待 “ 覺 ”。

若依倚一物——不管那物叫 “ 覺 ”、叫 “ 心 ” 亦或叫 “ 佛性 ” 等,若依倚即入有無,即入生死,即被繫縛,不得解脫。

修覺的行者,莫被 “ 覺 ” 繫,修覺者從 “ 覺 ” 字上解脫!

又問:宗鏡錄說 “ 上至諸佛,下及眾生,皆因果所收。”

百丈祖師說 “ 不昧因果 ”。

南懷謹師解釋說 “ 要受果報,可是不能困在因果裡。
大徹大悟乃至成佛也要受果報。”

並舉例,釋迦佛曾腳受一刺流血,佛解釋說,是受過去的一報。
如此弟子一時不解,釋迦佛應該是在夢醒時,也受到果報。
是否佛是為開示方便說?

答:因果有世間因果,有出世間因果。

世間因果因世間眼看到,出世間因果於出世間眼看到。

若我們不具備出世間眼,是很難看到出世間因果的。

佛說因果,是說給世間人的,也因我們用世間眼看佛說的因果,於是有了我們所理解的因果,而非因果實相。

世間人所說的因果,首先是自性法,如果不是自性法,則無所謂因果不因果。

因若無自體,果若無自體,還談什麼實然的因果法呢?

因此,世間因果向上,進入不可說不可論之地。

三世諸佛亦落在因果裡,是凡夫眼所見。

顯然,“ 時間 ” 一法,為心所攝,是心識所生。

時間一法不實,拿掉時間,因果存於何處?

沒有時間,萬物同時;萬物同時,何來因果?

萬物同時,諸法無自性,實在沒有什麼因果不因果的。

因果一法,與世間萬物相同,因心成體,因心而有。

即知因果是心法,要想出離因果,攝心即可。

不管因果是實是虛,只須攝心,不須攝法。

攝心即能脫於法,就能於法而得法解脫。

若沒有超然在法上的心,則沒有人能法解脫。

若因果不是唯心所生,則沒有人能不受因果制約。

若人人受因果制約,則沒有人能得解脫,三世諸佛也不能。

正因因果唯心所生,因果如夢如幻,才有人能在因果而不受制於因果。

即地獄而無地獄,即因果而無因果,即輪迴而無輪迴,這就是諸佛的境界。

即地獄,承認凡夫所說的地獄;而無地獄,諸佛自己體會到沒有實在的地獄,地獄在夢中。

如此說法,既沒否認眾生的認識體會,諸佛也沒有違背自己的心意否定自己的認識體會。

因此,這樣的說法,不殺兩邊,契合中道,顯示慈慧。

因果一法,最能迷人。

世間有大智者出,必能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既不昧因果,也不落因果,魚和熊掌二能兼得。

可乎?

於眾生不可, 於諸佛無有不可。

魚與熊掌,凡夫見二,諸佛見一,一亦不有,何有兼與不兼乎?

諸法都無自性,所得者不可得,能得者亦不可得,都無能所,可有得與不得?

世間矛盾,於出世間,無有矛盾。

佛說不昧因果,因果歷歷,如夢如幻,前念後識,心上走過,猶如電影,前影后影,瞥然而過。

雖前後而過,次序井然,影像歷歷,彼為真實,然而終是光影之像。

不落因果,因果如水畫,前後瞥然過,猶如竹影倒映在清潭中,相似竹影浸潤於潭中,然而終不在其中。

因果如潭,諸佛心如影,雖歷歷明昧,相似在其中,終不落其中矣。











來源:網路…





2016年3月17日 星期四

學佛?亦然作魔!


好像…感覺忽然之間,身邊的人都在修佛。

用心觀察,會發現許多有趣的事。

有人學了佛後,像黑社會老大,動不動就威脅你,你這樣做會下地獄,你那樣做會有報應。

你吃塊肉,他橫眉冷對。

你無意中說了一句 " 佛 " 不好的話,他怒目圓瞪,教訓你半天,如果你不聽他的,他會鄭重地宣布,你將會不得好死。

真正的 " 佛 " 永遠給人力量,給人安寧。

不該是動不動就嚇唬別人的,這種不是佛,是魔!

有人學了佛後,像得了焦慮症,在家打掃,不小心死了一隻蟑螂,她難受好幾天,因為殺生了,可能會下地獄,又因為那隻蟑螂很可能是他前輩子的父母,否則,它不會無緣無故來到他家裏?

有人學了佛後,變成了 " 超級好人 ",看到別人有困難,立即興奮起來,衝上去要幫忙,也不考慮別人需不需要他的幫忙,也不考慮自己這樣幫忙會不會擾亂別人的生活,反正他是一定要幫,一定要關心。

因為他固執地認為自己是修行人,很有能量,能夠幫到別人。

其實別人不需要他的幫助,只是他需要別人有困難,才能有機會展示他修行的功力。

看到別人難過,他才有機會感歎自己學佛生活的美好。

當然最重要的是,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他認為可以為自己積點德。

大多數人生活如果出了問題,當務之急是要讓自己靜下來,靜下來,問題輕意就解決了。

如果你真想幫助別人,更應該靜下來。

你的平靜安寧,可以讓對方覺得安全,覺得生活依然如故。

可是有些學佛人,他看到你有問題,他就像隻猴子一樣在你旁邊上竄下跳,一會提醒你要這樣,一會又提醒你要那樣,一會又說你這問題有多嚴重多嚴重,甚至還會說有什麼鬼神,擾得你不得安寧?

這種關心,如同詛咒!

有的人學了佛後,喜歡講放下,這個也放下了,那個也放下了,都不入世,就天天嘴說放下,可是他自己卻做不到?

這種放下,分明像是逃避…

要記住真正佛是為眾生承擔更多,為眾生造福更多,這樣的你才能更好的累積自己的成佛資糧。

有的人學了佛後,一遇到有事,立即給佛上昂貴的供品,上昂貴的香,以為越貴,佛祖就越會保佑他。

這分明像是在賄賂佛,把佛當成了小人,以為佛拿人東西,手就短了。

( 平時不注重積功累德,臨時抱佛腳的作用很小哦…)

許多學佛的人,其實是在用他自己地標準給錯誤的示範了!

他自己都不知道在造業了,因為佛教是微妙法門,一點點的相差,就可能做500年狐狸。

學佛是好事,只是別太過了,別太執著了。

太執著學佛,記住在別人不了解佛教時,不要隨便與人討論佛教,這樣佷容易影響對方造口業,這本身就是我們要做好的問題。

要記住佛法都是用善巧方便而說的。

我們有時該想一想,自己學佛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為了顯示自己比別人高一等?

為了顯示自己了不起?

還是為了脫離輪廻呢?還是修為人處世。

佛教最基本,從根本性的東西,就是一點一滴做起。

當然我們身邊也有許多修得非常好的人,跟他待在一起,非常舒服,非常安寧,非常自然,非常讓人歡喜同時讓人心生敬畏,感覺有一股能量!

佛只能教給我們解脫痛苦的方法,佛是助緣超渡我們,只有我們自己主緣才能超渡自己。

超渡自己,深入自己的內心,用智慧,化解內心種種負面情緒。

記住佛是告訴我們很多宇宙規律,並不是說佛在規定很多這個那個,佛大慈大悲不會限制我們的生活,但我們要做的是,尊敬宇宙法則,尊重一切眾生平等的規律,自然我們也就尊敬了佛,尊重了宇宙規律。

還有些人永遠覺得自己所修行的法門最好,就會去說別人的法門不好,不究竟,不方便。

要知道佛教有八萬四千修行法門的原因,是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種根性,以及眾生八萬四千種因緣,每個人因緣不同、智慧不同,所以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吃同一種法味啊!

這不是慈悲,而且還可能造業。

希望同修學佛後,不要動不動就用下地獄嚇唬人,很多人學了佛以後就變得與人格格不入,看到別人做什麼都很厭惡,覺得別人都會墮三惡道,這是個很不好的現象,別人現在做的正是一面鏡子,正是你沒學佛前以前犯過的錯,他人犧牲自己的因果在你面前示現,讓你看到的不是別人的過失,而是自己以前有多麼無明愚癡,

這時候你心裏哪怕生起一絲一毫,對過去造作惡業的慚愧心及懺悔心,並且真誠替自他及眼前的這個人懺悔過去三世,因為無明所造作的一切惡業,並發願縱遇生命危險也絕不再造,那麼眼前的這個人也會因為你這樣的一念發心,即使造業也變成有無量功德了,因為佛法永遠是教你向內求,向內看,當你有這個覺知的時候,你才有真實的智慧,時時觀照自己的內心,這樣你才能達到究竟涅槃的境界呀!

望學佛同修時時自省,不要藉著自己學了幾天佛就肆意去指責他人,人家看著你這樣,根本就不想再親近佛門了,我們任何人學佛,都是想獲得快樂和福報的,別人也是這樣,我們要以智慧和懷柔的心,讓眾生心生歡喜心自己想接近佛門,所以請不要拘泥經典上的文字教條,你的語言,你的示現,就是在表法,非常關鍵:因為一切眾生皆能成佛!

再來…

進一步說,萬法不是 " 心 " 所生,萬法是 " 緣 " 所生,心只是生起萬法的條件之一。

說萬法是心所生,是從遍計所執性的角度,或隨從世俗而說的。

心也是萬法之一法,心並不游離於萬法之外

說起萬法,我們常常以為 “ 萬法 ” 是心所生的,心是能生,萬法是所生——因為心生了萬法,感覺好像心游離於萬法之外,不再是萬法其中之一員似的。

並非如此,心也是萬法之一法,同屬於法的範疇,符合法的一切特性。

心非心,心無心!

仔細地考察,“ 心 ” 這個東西並不是心,離卻名相故;心也沒有心,緣所生故。

緣生的事物沒有我,沒有自性,故說心無心;緣生的事物皆是妄計而成,實際本身離名又離相,故說心非心。

與此相同,一切萬法皆是如此,彼非彼,彼無彼,名、相、體皆空故!

還有:

當我們心情愉悅時,不管煩惱多麼粗大都容易面對;如果心情糟糕,同樣的煩惱就很難應對了。

如同讓一個病人去幹活,他會感覺到很痛苦,對於一個健康的人就會很輕鬆。

這是因為缺乏禪定的功夫,所以要增加禪修的次數,心的力量才會越強,境界越高。

如同給電池充滿了電,指示燈就會停止閃爍。

我們以為,智者是神聖的和智慧的。

然而,智者正要去除這兩點。

當我們確立 “ 神聖 ”,就有 “ 非神聖 ” 存在;當我們確立 “ 智慧 ”,就有 “ 非智慧 ” 存在。

有時看起來智慧和神聖的人並不是智者,因為智者看起來並非一定智慧和神聖。

你無法從外部認出一位智者,除非你從內部認出了真正的自己。

當智者脫去神聖的外衣,拿掉智慧的皇冠,他將自身置於萬物之平等、樸素當中。

沒有什麼東西是神聖的,沒有什麼人是不智慧的。

即使最不智慧的人也智慧無比,即使最神聖的東西也無比平常。

神聖和智慧只是個概念,沒有神智清醒者才會上了它的當。

這正是人們進入困惑和不安詳之夢的開始。

不存在一部分神聖,另一部分不神聖,所有的存在都神聖。

因為體會到萬物的神聖,智者在他自己內在也神聖起來。

神聖是一種內在體驗,它是醒來的心所反射的智光。

神聖是美好的別名,智者只是體會到那美好,人們冠以它神聖。

智者並非以擁有智慧著稱,他以擁有內在的虛無著稱。

智者不允許愚癡存在,也不收藏智慧,他攜帶著廣大的虛無行走。

智者有一顆空心,他因那空心而神聖或智慧。

空心是我們再次呈現的初心。

它不完全同於嬰兒的心,但也不別於它,那是經過冶煉重生的佛心。

智者去除智慧和神聖,他以萬物之普通一員的身份存在於萬物中。

智者內在沒有任何身份,因為沒有任何身份,所以它可以自在的是任何身份。

要認出一位智者並不容易,神聖和智慧並不是鑒別他的標準。

就像:

明白怎麼修行後,就要如歷代古德一樣,隱沒身形,獨自修行。

所謂隱沒身形,是指不再追求個人認同,不再處處張顯那個自我;是指不再被事物的表相所迷惑,時刻提醒自己要跨過事物的表面看本質,包括看自己。

不必過度追求獨處,離群索居…

當然,如果你喜歡這種生活,享受這種生活是可以的。

如果你受不了那種生活,不必讓自己找額外的苦頭吃。

山洞只是一個象徵,於頭腦裡修行頭腦,就是指山洞修行。

黑洞洞,充滿各種思想、情緒的頭腦,是真正巨大可怖的山洞。

在那裡,那些無形的思想、情緒等,就像看不見的飛行的鬼神,一不小心,就會將你攝去。

所以,頭腦是修行人真正的山洞,在這裡修行才是真正的山洞修行。

山洞修行,面壁打坐,是指於你的頭腦裡,時刻看住你的本心,任你的頭腦再活動,都離不開對本心的覺知。

一旦實現對頭腦有所瞭解,對本心有所覺知,我們就實現了破壁,我們就走出了山洞。

走出山洞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呢。

讓你可以有一個瘋狂的頭腦,但當你安住於本心的位置上時,它漸漸就會止息。

你不必起意去制止頭腦,任何一種方式的對頭腦的制止,都是增加頭腦的動量和速度。

唯有安住於本心,讓頭腦獨自存在,它才會像塵埃一樣自己落定。

讓一粒塵埃落定,不要給它任何形式的風,無風便是塵埃所需要的功夫。

對我們那內在煙塵彌漫的世界,無風,無任何業風,便是一種良好的修行。

風不在便是息,我們要的是息。

息才能明,明才能遇上菩提涅槃,諸法實相,自然解脫。

如…

你可以在與人談話時體會寧靜,你也可以在與人相處時體會單獨,修行是一個人的事,正確的修行和他人、和外物沒有必然的關係。

一旦你切入內在的世界,外在世界裡的一切都不再真實,那兒的世界是這兒世界的投射,那裡世界的事物,只是這裡世界思想符號的象徵。

你亦可以獨處,選擇在自己的家裡;你可以單獨,在人群中;你可以和他人說話,以練靜心;你可以跳上 " 舞臺 ",看那個虛假小丑的表演。

一切都是可以的,關鍵要瞭解這顆心,而不迷失。

心不逐塵或心逐塵時知道心在逐塵,是不迷失;否則,都是迷失。

莫迷失了,身為一個修行人。

人間就是深山,這兒可以藏身……

—— 分享 ——

問:作為修行人,想學習佛法,是依止一個上師好,還是多個上師好?

答:從傳承角度來講,依止一個成就者,可以修得更好,因為這樣比較簡單嘛。

當你修行到一定境界的時候,你再接觸幾百、幾千個上師都不矛盾。

如果你覺得這個上師功德不圓滿,你自己想那可不可以換另一個上師呢?

可以的,但這個也是要看因緣的。

剛開始修行的時候,還是要在一個清淨的傳承下和一個成就者身邊修行更容易些。

因為剛開始我們可能沒有那麼高的境界,不能觀想很多的上師、修很多的法門,所以,剛開始要簡單一點,要保持一個清淨的傳承,在一個善知識身邊修行。

如果你想要換另一個上師,這也可以,但你不能誹謗原來的那位上師,你不能說他不好,甚至誹謗,不能這樣做,這樣做對自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因為他也是你的上師之一。

問:想 " 快速 " 證悟,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 笑 )答:快速證悟,最好的方法就是修出離心。

如果你的出離心修得圓滿的話,證悟根本不是問題。

但如果你還沒有出離心的話,修其他的法,都不一定能讓你證悟的。

問:要怎麼判斷修法之後業障有沒有清淨啊?

答:修法以後,生活更充實,更慈悲,比以前開心,煩惱也比以前少,學佛以後自己更願意幫助別人,有這種心態的話,說明你的修法有進步、業障也清淨了。

重點是要以清靜心修行…

問:現在很多人內心很浮躁,沒有安全感怎麼辦?

答:浮躁的原因是心靈缺乏淨化,不懂得禪修。

這種人應該好好禪修。

心裏沒有安全感,是因為缺乏慈悲心。

問:請問,你會有孤獨的時候嗎?

答:有過。

但是這種孤獨,只有很多人在一起的時候才會有!

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希望別人理解我們、認可我們,如果別人不理解、不認可,我們自己就會很焦慮、很憂鬱、很孤獨。

但是如果你自己修行的時候,就既不覺得孤獨,也不覺得憂鬱了,( 這又是 )為什麼呢?

因為你面對的是你自己的心,把自己心裏的無明愚癡解開的時候,生活會更充實、更幸福、更快樂!

另外…

無常來臨的時候,你的修法準備好了嗎?

每個人心裡都要有準備:早晚有一天自己會離開!

自己心裡要有準備的把握,一輩子閉關也好,城市裡待著也好,自己心裡已經有依靠的地方了,就是自己心裡已經有把握了。

你們心裡也要有準備。

在實修的時候,我最喜歡傳承祖師的竅訣和教言的「原汁原味」,不喜歡添加其他調味料,因為清凈傳承的法義本身具有完美的加持和力量,不需要任何修飾或創意。

人們都言皈依佛,那佛皈依什麼?
佛皈依法;那麼,法皈依什麼?
法皈依無常;那麼,無常皈依什麼?
無常皈依無我;那麼,無我皈依什麼?
無我無所皈依,無所皈依即是涅槃寂靜!

無常使桃花盛開,果實成熟;無常使道人開悟,成佛作主。

無常使天移地動,使萬物易容,無常使人移去心中的迷惑,成就三世十方一切解脫者……

能真正認識無常的人,則會覺得一切正常;深觀無常的人將獲得巨大的人生安穩感、安全感——他的人生沒意外。

乘坐無常的法舟,諸佛就是這樣到達涅槃、解脫的彼岸。

無常有著神奇的力量,沒有什麼能拘住無常,無常使萬物生生不住。

沒有無常則世界死寂一片,沒有無常則無人可以成佛,無常,是魔的法,更是佛的法!

我喜見無常。





來源:網路…

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改變


感情裡面,不要有改變對方的 " 愚思 "。

對於愛情,若你還是毫無疑問地願意相信。

那麼,就在這些「會」要發生之前,好好享受這份單身的幸福,享受一個人的任性、浪漫、從容、自由和隨心。

要進入一段感情前,有三樣東西要知道:

第一,大約的知道有甚麼是你絕對不能接受的,如有性病、會偷情、爛賭、爛飲等等。

第二,大約知道對方吸引你的地方,如樣貌、長度、才華、個性。

第三,要知道你的灰色地帶,如你不能苟同的習慣或行為,但,不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通常遇到問題都是第一領域的。

笨蛋的愛情觀,總是認為自己有能力能夠改變對方。

白痴的愛情觀,是認為對方會因為愛你而改變他的惡習,這叫做用愛來威逼利誘對方改變。

如果你是絕對不能接受另一半抽煙,不要笨到認為你能夠在婚後改變他。

但,如果抽煙只是你不能苟同的行為,這時候你就能在這裡協商,如:只能在家的陽台抽煙,不能在室內等等。

灰色地帶的東西,往往是容易解決的,就用成年人的協商法。

若你認為對方可以因為愛你,而應該要戒除惡習,你先照照鏡子問問自己,你有這個能力,為了另一個人而永遠改變自己嗎?

拜託,你連要改變自己都自身難保,你還想要求改變人家?

就像…

感覺有時候會花了很大的篇幅來寫『男嫖女娼的愛情觀』。

因為女人的擇偶條件,近乎都隱喻著,她們要的是生存的資源,而男人的則隱喻著,他們要的是最具生育價值的女人。

這是人類愛情的人性基因。

-- 波文 --

國際設計師對日本年輕女孩的嚴厲批判!

日本殿堂級設計大師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縱橫時尚界40年,被稱為是時尚界的「黑色詩人」,向來有話直說的他常常語出驚人,根據《生活橘報》中的引述《關於山本耀司的一切》報導,山本耀司在最新著作中,重重批評了日本時下年輕人穿著的「惡趣味」,直言「日本的年輕女孩都是一副『娼妓』面孔。」

山本耀司認為日本「太輕鬆了,幹什麼都不會餓死」,如此放任年輕人的日本社會誕生了兩種人「飛特族」(自由工作者)以及「全身名牌的腦殘大小姐」,他重批「日本的年輕女孩,全都是『妓』!她們不是為生活所迫不得不為娼的女人,而是純粹為了玩樂而為之的賣春!」

另外…

我從來不會否認自己好像 " 妓 " 一樣,我只是要求自己做個高收入的 " 妓 "。

呵呵呵…

再來:

有網友問說:於中陰界害怕黑暗該怎麼辦?

答:從當前的修行狀態而言,解決中陰界對黑暗的恐懼此非重點,重要還在於見解。

比如平常在修行過程中,無論眼前呈現何種光,即便單單是一個牆面,相對具足見解之行人,此面牆即是壇城;然對不具見解之者,即便置身清靜壇城,由心所現,此壇城亦為不淨之相,一切顯現取決於見解故。

因此,無論在講解中陰時期,還是當前修學過程當中,不要太重視外境,應將反觀內心置於重點而行持。

是故當時時斷除執著為本,然此主要還取決於見解之上!

引述…

不少佛家的修行人,會有所謂的脫離輪迴的想法,希望藉自己修行之功,有朝一日能夠不再輪迴於紅塵中。

我不敢告訴你,這世界有沒有六道輪迴或你死後會不會轉世。

不過可以提醒你,不需要講得太遠,腳踏實地,近一點的輪迴你都不能脫離的話,更不要騙自己只要你信某佛或某自稱為佛的人,死後你就能往生淨土,不再輪迴。

貼近我們生活每一天的輪迴,就是你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不斷重複的無效率或損害利益的行為和思想。

首先,先問自己,有沒有覺察能力能夠省覺自己又在輪迴中?

這一步驟對一些人,已經需要很長的時間。

一些人不在輪迴裡面時,會提醒自己以後不再,但,一遇到相同情景的時候,又再度輪迴。

其中,察覺到自己又在輪迴中時,問問自己有甚麼方法可以脫離這個輪迴?

這階段,又是另一番的體會。

脫離輪迴的方法,可以從兩個角度入手。

一,不在輪迴的時候,用甚麼方法防止自己再度輪迴…

二,是在輪迴的時候,如何能夠頓醒?

這一階段是要做很多試驗的。

就算試驗成功了,你也只是脫離了特定的輪迴,不是一解脫就一切解脫。

解脫的過程中,你也會有領悟,但,一悟不是一切悟。

能在人間習氣得解脫,已經是非常非常大難得了。

連這一世的自己的改變不到,你還妄想消除前世業障?

-- 分享 --

平時遇到生活上的不順心,因被外界拒絕不知如何是好?

我們都一直在處理恐懼,忘了製造信心。

如何製造信心?

感謝他人的拒絕,不把外界的拒絕視為失敗,而是挑戰,對方正在下戰帖。

也是一種考驗,考驗做一件事的信念。

水就是水,山就是山,風就是風,我就是我,一切都是原來的模樣,沒有好壞之分。

處理恐懼之餘,千萬別忘記製造信心。

無論生活中獲得第一名或最後一名,反正都是有收獲。

天地間的萬物,都不會影響我們的心情,是自心生出的 " 故事 " 在影響它自己。

還有:

有人喜歡到處 " 波文貼圖 ",但是在醫院寫文貼圖時,是會被旁人稱讚積極樂觀一事。

不過,那個不是在詮釋樂觀或正能量。

反而覺得正能量或樂觀的人,未必是能夠面對得最好境界。

因為任何一個人都一樣怕死,但,生命威脅出現時,你不得不認你是怕的。

但,恐懼的時候還要人安慰的話,是一個還沒有面對自己的人。

成熟的人知道再多的安慰是改不了恐懼的事實,也知道要被安慰才不怕的話,是腦袋有問題的成年人。

那麼,有沒有人是知道了就算怕也沒用,就乾脆不怕?

應該有,那是解脫紅塵,準備隨時往生的人。

接受不了雨天的人,就只能抱怨。

接受自己是改變不了雨天的事實,你才能看你能從中作出甚麼調整。

發願成為菩薩的你,如果感到需要縱容自己的痛苦,那麼就獨自享用吧!

別把其他人一起拖下情緒的瘋狂大戲之中。

特別如果你是「施受法」的行者,誓言要承擔世上所有眾生的痛苦,更不應讓別人分享自己的痛苦。

一般而言,我們非常抗拒 “ 改變 ” 的想法,尤其抗拒所重視的事件產生變化。

生命之所以不盡人意,那是因為它一直在改變,它沒有我們總是希望去執取的這個堅實核心。

如某禪師說的,不需要開口,走幾步就知道你的境界幾分,偽裝不得!

※ 轉貼 ※

在批踢踢上的回文,寫下「台灣這種考試決定一切的心態,才是永遠只能當魯蛇國家的原因啦。
會考試了不起膩?
台灣的考試只能考的出你有多會當運算機器、背誦機器、服從遊戲規則的機器。」

經驗來看,在台大唸書的人有兩種,一種溫拿真強者,人生充滿正能量每學期拿書卷,實習做研究家教社團塞滿滿,情緒管理、自我規劃、社交能力通通滿點,另一種人則是一路被家人押著唸書,慘一點的就頓失人生方向,「在台大會念到被退學的大概都是這種,和多元入學根本沒屁關係!」

更點破原PO的心情「一言以蔽之,就是覺得自己人生活到二十幾,唯一值得說嘴的成就,被別人不勞而獲,因此產生心理上的相對剝奪感。」
並指「繁星這種制度的存在,就是要讓那些真正的魯蛇有翻身的機會,讓你高中就算只能念社區高中,只要努力表現還是能念台大。」

另還有網友回嗆「你自己還不是靠考試?」

回應「對,我就是靠考試,但我從來不覺得考試這個制度好。
這個制度毀了我的大學前兩年,那個整天在學校遊蕩、沒朋友、看到書就覺得噁心、不知道人生要幹嘛的人,就是在講我自己。
我放空到大三才整個人比較清醒一點。
我希望生命能有更多出路,考試最好只是那微不足道的其中之一就好。」











來源:網路…








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腦補!?


在當今這個時代要想真正弘揚佛法,不是建更多寺廟、也不是到處講經說法、而是要實修實證佛法,因為只有實修實證才有可能傳承並弘揚佛法。

踏上修行路,也讓一些佛法修行者,因為走的太遠,而忘了出發的目地。

他們多用頭腦深入,廣泛的探索宇宙、世界,而不探索自己;他們執著於弄明佛教的知識、概念,而忘了這一切最終的目地,只是為了除苦,只是為了能夠快樂生活,活在當下而已!

實踐解脫之路,警覺不要走上研究佛學的道路。

走上研究佛學的道路,那無異於將佛法變成了世間學問;若是如此,則失去了佛法的真正價值及其目地。

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學佛的目地是為了除諸苦惱,學佛的目標是為了歸於當下。

若忘了這個目地、目標,則有走入頭腦,進入虛妄的危險。當自警覺。

在我看,每一個學佛者,最初都應學習小乘,都必須經過小乘佛法的訓練。

不可直接進入大乘,直接進入大乘,只會如孫悟空一般騰雲駕霧,腳踩幻雲體會空夢,而不是如來佛那般的安詳自在。

沒經過小乘訓練,大乘的境界只是頭腦的想像,那是幻國,是雲山霧海,在那兒待得越久你感到空、虛幻,你越進入頭腦遠離實際,空生乾慧不起作用,不能解決人生的實際問題。

凡在大乘,對 “ 如來藏 ”、“ 佛性 ”、“ 阿賴耶識 ” 等這樣的概念迷惑,對 “ 明心見性 ”、“ 開悟 ”、“ 見本來 ” 等不知如何下手而煩惱者,建議都回到小乘去。

回到小乘找一個方法老老實實的修。

別嫌那些方法小,別嫌那些方法沒有用,它們恰是對治你現在的這種習氣的,恰是治療你現在的頭腦。

請回到小乘,老實修行,這種返修之路,對這類人便是前進之路。

如果你不知道,小乘裡該找什麼法修,那麼去研讀《四念處經》,依照它老老實實的做。

把四念處經修好了,決定大乘修行者的境界,你都會一覽無餘。

學習佛法,要往小處來,要往實處來,要往當下來。

不可往大處去、往理想處去、往遠處去,因為那正是順應了頭腦的習氣,上了頭腦的當。

什麼時候你開始熱愛那最微小的、平凡的,不再想解脫,不再想成佛,不再追究什麼是如來藏、佛性,不再想如何明心見性,只是安詳地享有你現有的世界,就差不多到家了。

任何覺得境界在遠方,美好在未來,還感覺有什麼沒實現、有什麼沒完成的人,都還在途中;任何想拯救他人、改變世界、改變自我者,都還落在妄想裡。

其所作為,都是自心逐自心,非幻成幻法的表現。

對於那些感覺佛法的道理全明白了,但還是很苦,還是沒能心解脫的人,回到小乘去,去補小乘的課。

補小乘的課,就是你這階段的修行。

生命中缺什麼,什麼的缺乏所引起的症狀,就會引導你去找到它並補上它。

一些大乘者所暴露的問題,就出現在小乘上。

補小乘的課,圓大乘的行。

所以,對現代部分學佛者而言,應回到小乘裡去。

擇一方法,或安那般那,或白骨觀,或覺察感受,或觀心,或擇眼前一物觀,總之於四念處中任擇一法,依之從最基礎的學起行起,必能自然來到大乘者的世界觀、人生觀。

任何時候我們都應重視基礎,因為基礎好比家門前的路石,你來回進出都得用它,都得踩它。

基礎是根本,是生命,是固化為你存在的一部分,怎能沒有基礎呢?

回到小乘,觀身、觀受、觀心、觀法,把這四塊大的內容一一觀好、修好,就沒有什麼大問題。

由經做一些準備工作,當我們開始調整到向內觀心上來,具體外在做什麼工作,或做什麼樣的修行,那一點不重要了,也變得完全平等。

所以,大悲咒你可以繼續念,心經你可以繼續誦,觀察肢體動作等你可以繼續進行,唯一要注意的一點是:千萬別忘了將它們和 “ 心 ” 聯繫起來,即要時刻關注它們在心上的映射!

當做好了修心的準備工作,調整到觀心上來以後,之前你所做的一切工作、一切修行,可以完全不用改變,繼續它們,但別忘了時刻回到中心,處在中心。

同樣地,在我們開始觀心—— “ 捕捉進入內心的法塵 ” 之前,你必須先建立好自己的觀心之網。

這張網就是戒和定,這張網由戒和定構成。

當這張網結好了以後,然後是觀心,最後才是如實的觀察萬物。

從觀心法門說,一個人在轉入真正的觀心之前,一切修行的活動,都是 “ 準備工作 ”,都像蜘蛛在結那張網;結好網後,然後觀心,最後觀法。

一個人能直接觀心是直線,如果忘心而做其他的工作是曲線。

十方修行者,當依戒定慧的次序,去除煩惱、所知二障!

說到底,大乘小乘只是個概念。

對於那些迷失和困頓在大乘佛法概念裡的人,返回小乘,從頭再來,是條活路。

老實修行,是對治那些浮躁、混亂、困惑、理論化、虛無感和學習佛法不能受用者的藥方。

對那些困拘在小乘思維裡的人,用大乘之藥;對那些停留在大乘幻境裡的人,用小乘之藥。

就像…

有朋友問了一個關於修行的問題。

事源於他去某佛學課程,這課程是出名用很多,哦不,是超級多名相(即佛家的術語)。

話說他上課了多年,這些複雜的名相和理論都學了,但,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好了,知道了這些,現在要怎樣具體的修行?』

他在課堂中問了不少,好像都沒有人能夠具體講出要如何一步一步的修。

他給我看了看他的講義,就是辭典式的筆記鋪排。

我指著其中一行字說:『這一派的正式具體修行方法,我不知道。
不過,單單是這一句講『五蘊』的,在藏傳、南傳佛教,是有很明確的修行方法。
這些所謂的佛理,不是只是給你了解,而是要用來觀修禪定的。』

話說他們的那團體裡面,有一個人好像有修,但,修行的方法非常簡單。

簡單到我問那位朋友:『這個修行方法的簡易度,和理論背景的厚度,有很大的落差。
如果他禪修的方法這麼簡單,那超幾百頁的理論名相學來幹嘛?
這是理論見地搭配不到修行技術的漏洞。』

記得,所有名相除了用詮釋現象,也方便了修行者禪修的時候,思維的速度。

我絕對看得出名相的力量。

那就是情緒(Emotion)這個字。

我相信華人以前也沒有," 情緒 " 這個字應該是後來才有的。

西藏是一個受佛教影響很深的國家,他們用的是佛家字眼,接近是情緒一字的,是『煩惱』。

但,對我們而言,情緒不一定是煩惱。

文字名相,是用來描述現象,你能夠把問題精準描述出來,才能開始思考解決的方法。

但,無端學了一大籮的名相,卻沒有思考用甚麼方法來解決,就是殘缺了。

當然,很多人是喜歡討論問題,不是真刀真槍的在淤泥中翻滾的去面對和解決問題。

看見當下的實相;看見當下的想相。

這就是修行。

再來:

學校,是個混淆了求知和求知識的地方。

知識只是生澀的資訊,求知則是追求了解、追求領悟。

前者只是機械式的記錄,後者才是智慧的開端。

同樣的,在目前這個資訊爆發的時代,知識是隨手可得,而且也因為網路資訊過多的時候,很多人怕吸收少了一些關鍵性資訊,而沉溺在網羅資訊中,完全荒廢了了解。

而網絡時代的問題是 —— 有腦無慧。

人生經驗恰巧的教會了我一件事。

就是我對別人在我背後的評論或壞話,都沒有感覺,就算是身邊的人講我的壞話,是無感的。

從來不會勸人不要在人家背後講人家的八卦壞話,因為我坦承是會聽八卦新聞,所以有人講,我就會聽,也會發表我的看法。

總結的說:你喜不喜歡背後講人家的負面八卦新聞,都不是最重要;最重要是你有沒有能耐讓人家要傳你的負面謠言。

還有…

很多學EQ的人說溝通要用「心」來跟人溝通,但用「心」是甚麼意思?

很簡單,若我跟你講著A、B、C和D的話題時,若在C的話題時,我發現你的反應有細微的變化,我就知道C話題讓你有情緒變化。

然後,我再重講C話題來求證、甚至把你的反應放大。

放大過後我才能更準確的斷定你的這個反應是好抑或壞。

對對方的細微反應能夠準確閱斷,才能做到知人心的溝通。

有些人在人際互動時,其表情變化可能是只出現半秒鐘而已,所以觀察這個過程中就是訓練你,如何可以很快兼很準的看到這些細微的變化。

真言持咒的修行,除了能提昇觀察能力、親和力模仿技巧、心錨技巧、各種引導技巧,你還會學得到很多更 " 毒辣 " 的技術。哈哈哈哈…

例如:破壞一個人對宗教的執著、對某個人放不下等,這技巧是有辦法在施展一次後,幾天內對方就開始會放下。

要瓦解一個人的信仰、價值觀,不能完全靠講道理,不能靠勾魂攝魄。

就算你要用洗腦的技巧,你也要花長的時間,才能把一個人的價值觀洗掉。

-- 分享 --

無著賢菩薩講:「三有樂如草尖露、一切妙欲如鹽水…」

意謂:早晨青草上的露珠、太陽出來之後很快就會消失、三界當中任何的快樂就是這麼短暫。

一切貪慾就像喝鹽水一樣、讓我們越喝越渴。

玩樂給我們帶來的短暫快樂也像喝鹽水一樣、永遠無法滿足內心的渴望、反而白白浪費了暇滿難得的人身。

當你看時,就只是看;當你聽時,就只是聽;當你嗅、嚐、觸時,就只是嗅、嚐、觸;當你認知時,就只是認知。

保持見聞覺知的純粹性,心不隨所看所聽所嗅所嚐所觸所知流浪。

見止於見處,聽止於聽處,嗅嚐觸知止於嗅嚐觸知處。

看時不隨著看生心,聽時不隨著聽生心,
嗅嚐觸知時不隨著嗅嚐觸知生心,生了,任它而去,不留不逐。

於一切行、住、坐、臥、處,於一切受、想、行、識處,於一切見聞覺知處,做個無事閒人,道人是無事閒人。

二六時中,心作不思議用,如同呼吸,不用思考就會呼吸,如同走路,不用思考就會走路,作一切事,如同呼吸走路一樣不思議而萬行。

以了了分明的覺知心,只是反映單純的事相;以如如不動的平等心,只是反應簡單的因果。

時時處處,警覺自己的心陷入複雜;
安處在單純的領域,保持生命的新鮮性。

以清晰的頭腦,時刻監視幻象的生起,
幻象生起,知道保持幻象是幻象,真實是真實。

在六根、六塵、六識中,一一保持了了分明,不迷不入。

保持根、塵、識的純粹性,不黏不著,不纏不繞,不蔓不延。

以清新之眼,重新打量和看待這個世界。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