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 Menu

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

主角是您


順便紀念我喜歡的科幻電影連續劇 Star Trek 中,印象最鮮明的角色 Spock,劇中他是一個很理性的外星人,常言︰不明白人類的行為。

在影片中 Spock 常講的一金句:邏輯是智慧的開始,不是結果。

願 Lenord Nimoy 往生火星淨土。

就像…

這邊不是在告訴你說,不用孝順父母ㄛ…

舉出一個非常有玩味的例子,你要能開車上路的話,得需要上駕訓課,之後還得實習路駕,然後還得考試。

考不及格的話,還得再來一次,知道及格後,你才能合法的在路上開車。

但,做父母就實在太簡單,你只要不帶套的跟人做愛即可。

人可以和任何人結合生任何孩子,但孩子始終不是沒有靈魂的貨品。

我不排除每個父母都愛孩子的可能性,但,一些父母以  " 愛為令牌 " 來認為『孩子是我的』。

記得,孩子有你的血緣,但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不是物品,他們不屬於任何人的,他們只屬於他們自己。

父母只是暫時的保管人。

不過,當父母認定自己是孩子的擁有者時,就會有很多問題出現了。

父母何德何能要求自己孩子聽自己的命令?

就因為是這句 " 老子、老娘 " 生你出來,你就得聽從我的命令?

有這種想法的父母是一種怎樣的腦袋?他們有沒有思考能力?

連自己都沒有思考能力,還有甚麼本事要人家聽令於你?

孩子對父母的孝順,不是理所當然。

做父母的也千萬別認為,你還在對你認知的孝順是理所當然。

要人家尊重你,你要證明給別人看你值得尊重。

要孩子孝順你,你要用行動證明給你孩子看你是值得孝順,不是拿一個所謂的啥 " 五千年優良文化? " 儒家的思想來當令牌。

忍痛懷胎九個月的責任大?還是之後養育到他成人的責任大?

如果我的孩子要孝順我,是因為他看到我養育他的過程而決定,不是因為我生他出來。

懷胎生子的挑戰,遠遠不及之後那十多年要養育他的挑戰。

很多父母以為他們可以教孩子很多,但事實上父母是不能教給孩子甚麼,父母最多只能觀機啟發。

如果你是個爭氣的父母,不要做個要孩子理所當然孝順你的沒出息父母。

你要孩子孝順你的話,請用你生孩子之後的養育品德,來讓你的孩子評斷該不該孝順你。

而且,近年來所觀察到的,並沒有發現到父母是比孩子更聰明。

父母覺得自己比孩子聰明,只是一個誤把輩份當作智慧的錯覺。

有時候,父母只要不阻礙自己孩子能力的發展,就已經是功德了。

還有︰

止貢派的傳大手印和著名的那若六法。

這邊是講藏傳佛教的(灌頂,口傳,口訣)三部份中的口傳。

所謂的口傳通常是師父把修持的祖傳文獻讀一次給你聽,當然是讀藏文,讀了一次給你聽,依藏傳佛教的信仰,你才有學習的權利。

在藏傳的三年閉關法裡面,那若六法是其中一環,而進入閉關前,也必須要聽一有傳承的大師口傳讀誦一次給你聽。

就算文獻翻譯成中文讀給你聽,其實也沒有太大的用處。

因為你入關時,你的閉關導師才會把細節部份的操作和口訣傳授給你。

關於文獻,已經看過很多了,老外們新譯的,大師們傳授的,和民初時所翻譯的六法簡、中、廣論我都有看過。

只是看書是一回事,實際操作時又是另一回事。

但,看到的書,還是沒辦法深入了解的。

那些看了些書的朋友,有時候會私訊來問,關於其中的操作問題,我通常很少回答。

因為沒學過的人所問的問題,我是認得出的。

雖然我不是慈悲的人,但,我不回答你也跟慈不慈悲無關。

原因是︰學過的人只要是有責任感的話,就會知道要回答一個這種問題,就要告訴你很多很多的前提資訊,才能開始正式回答你。

(確實有些人看了書後,忽然間自己的心思前後貫通,明白了如何運使口訣。)

換句話說,他有足夠的人生體驗和連貫的領悟力。

如果你沒有的話,就是沒有。

記得,我是沒有慈悲心的…

對於佛法來說,公開是一種慈悲,保密是一種更大的慈悲。

再來談談爭議性的論點,瑜伽士和咒士的差別!

因此,也有古德云…「密咒師能竊取天地之秘…

密咒師不容於天地,為鬼神所忌,人神共憤…

密咒師乃異端中的異端…

在未來新的密咒師傳承,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亦如現今網路中的超級駭客專門破解防火牆,他們有洞悉萬物本質秘密的心靈之眼,然後找出破綻,破解它…

(呵呵呵…把咱派密咒師,說得像 " 魔 " 一樣怪?)

藏傳佛教除了下三部密法(外三續部),也特別具有新、舊譯派傳承而下的豐富無上瑜伽密法(內三續部)。

因此,藏傳佛教修行者的種類,特別存在著有別於世界其他佛教傳承區域的「咒士」。

歷史上藏傳佛教上的偉大咒士,首推為蓮華生大士,最受讚嘆的咒士還有噶舉派的瑪爾巴譯師與至尊密勒日巴尊者。

沒有密咒士就不可能有密宗,放眼望去在密傳佛教的歷史上,密咒士的傳承可謂是不甚枚舉,自蓮師時代開始…傳承中都不可能沒有密咒士的身影,不僅僅在於密教的範疇很多傳承中都有,密咒士修行的法與其他有什麼不同嗎?其實是一樣的!

蓮師、密勒日巴就是道地的密咒士,故而以咒士衣,耳環,長發……

「咒士」的完整意義為「密咒乘修持之士」,簡稱「咒士」,藏語稱為「雅巴」(用閩南語發音)。

據說目前在格魯派三大寺的色拉寺(印度方面)也有咒士修院的存在。

「咒士」的廣義是指修持密乘的行者;狹義則是指不具出家戒、持守居士戒與三昧耶戒的密乘修行者。

藏文「雅巴」(咒士)的中文譯名,長久以來並沒有正確的專有名詞,往昔至今大都是以「瑜伽士」一詞代替,或者形容為「在家修行者」、「咒師」。

其實,真正明白藏文的人都知道,中文「瑜伽士」一詞的藏文不是「雅巴」,而是「那久巴」,意指證得本來原始自然本性者。

長期以來中文所稱的「瑜伽士」,應當正名為「咒士」較為貼切。

如法修持密乘教法之人,皆可以稱為「咒士」。

有些人既是持明者,也是密咒師也是瑜伽士,持明者是具有四種持明功德的人。

密咒師主要通過修密咒的方式修持佛法,是不是持明者就不一定。

瑜伽士有出家和在家的之分。

內心當中既有止又有觀的功德的人就叫瑜伽士,有些瑜伽士的證悟是比較高。

或者安住在某種相應的境界就叫瑜伽士。

有時一個人的本體當中都具有,有的時候不一定。

有些人誤以為咒士的行者必須是出家人才可以擔任,這是偏頗一方的曲解。

即使是蓄髮的在家眾,若能如法修持密乘教法,不分男女皆可列為咒士的身分。

狹義來說,咒士是指在家修持的男、女行者,其裝束因為受到密法自印度流傳的影響,藏傳傳統咒士都穿著白色下裙。

此外,又為了表示密法自然不造作的特點,藏族傳統咒士也都蓄留長髮。

成為一位瑜伽士,並非只是行為不羈不加修飾,而是要讓自心與法性的本性雙融合一。

成為一位密咒師,並非是指(懷著惡意)暗中念咒,而是要透過方便與智慧雙融的修道迅速獲得證悟。

成為禪修者,並非只是住在洞穴中,而是要以(本然境界的)真實義來訓練自己。

成為隱士,也不只是住在森林深處,而是說自心己遠離了二元戲論。

有人認為非要裝模作樣、蓄留長髮才是所謂的咒士,因此常有人會問:「藏族傳統咒士多為長髮挽髻的原因何在?」

對於此點,我們應當明白,往昔眾多藏族傳統咒士蓄留長髮,主要是為了密法的加持與成就,心態上並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自以為是。

為了密法的加持與成就,咒士在上師座前正式受得「髮灌頂」後,開始蓄留長髮。

得到髮灌頂以後,咒士對於自己的頭髮則視為空行與勇士心意之所依,因此不得剪斷。

但是近代規矩改變,許多咒士未必接受髮灌頂而蓄留長髮。

一般而言,在家男性咒士可以有妻子,女性咒士可以有丈夫,藏傳佛教的在家咒士身分上師當然也可以納娶。

密乘的正規咒士為了以樂為道用之故,會納受女子共同修持,因此,正規咒士的男女相處內涵與世俗婚姻不盡相同。

一般佛教徒乃至一般人的觀念裡,認為男女的伴侶關係是不清淨的事,必須是沒有異性的修持生活才算是高尚純潔。

或許這種狀況適合許多人,但是說到「沒有異性的修持生活才是最高尚」的這種觀念,卻有進一步商榷的必要。

像是許多外道也是採用沒有異性的修持生活,難道就可據此成立沒有異性的生活就比較高尚而清淨嗎?

密乘的法門對於方便和緣起的應用極為善巧,是一般人乃至一般的行者很難信解的法門。

像是許多人認為持出家戒清淨比任何修持都重要,但是有密乘具量的行者,卻常以眾生與教法的久遠究竟利益為考量,這是顯密有所差異的特點。

如果想要成為一位如理如法的咒士,基礎上應當了知上述所說,並且加以實踐,學習懂得配合時節與因緣善巧應用密乘教法及實修妙道,如果不能如此,僅僅只是在外表上要求自己是一位咒士,就並無任何稀奇與可取之處。

再來…

在印度的梵文,Kala 就是時間的意思,所以印度教和佛教裡面的大黑天神,就做 Mahakala ,也很具破壞力的一個神祗。也叫做死神。

因為時間可以吞噬掉一切。

那麼,吞噬時間的又是甚麼呢?

這答案留給參話頭禪的朋友,或研究 Theoretical Physics 的朋友去研究吧,前者可能會大徹大悟,後者可能會成為下一個霍金。

另外︰

在佛教史上不斷出現的學者大師,說明了佛教不僅是信仰,更是需要以理智或智慧為導引的法教。

因此,我們應該多聽聞與思維佛陀的法教,善加觀察、消除疑慮而開發智慧。

首先要聽聞佛法,了解法義;之後得好好思維,加以確定;確定的信心具備之後,開始修持,使成習慣。

該了解,人際關係最可貴的正是接觸不同的觀點。

一致並不代表團結,相同也不意味齊心;團結才能互補,合作應該尊重差異。

改變是需要決心的,決心來自不改變;便無法生存的危機。

人生最難得而感動的,是找到一個與自己心有靈犀的人!

當我把真心交給了妳,卻換得妳的鄙視…

什麼都不說,你卻懂得我的感受…

哄我別哭,你自己卻哭了。

--- 元宵加碼 ---

剛才在部落格網路上,談起了格雷的五十陰道影,有網友說到這是不是代表女性們心中隱藏著SM的慾望。

我說,基本上這小說很成功,女作家成為那一年最賺錢的作家。

女生喜歡這故事有幾個理由,就算男主角搞SM,但,男主角只搞女主角一人。

如果男主角搞很多人的話,這套電影就只會變成是AV。

男主角又要帥、又有錢、又很會搞,又只搞妳一個,基本上跟《來自星星的你》沒分別,只不過都教授多加一個會搞SM的癖好。

從我們男人的眼中,女人喜歡看的愛情電影與男人喜歡看的情慾動作片一樣都沒創意。

常常聽到長輩們,數落我們年輕人積極性不夠、膽量不夠、韌性不夠,遇事不敢勇於承擔。

數落之餘,大家可有反思?

這不就是許多家長自己的觀念所造成的?

如果不是家長覺得唸書成績好最重要、考上名校最重要、進去有名的公司工作最重,孩子怎麼會長大後,一個個變成畏畏縮縮、無法面對大場面的溫吞男、溫吞女?

小時候,覺得人生最重要的是玩樂與歡笑,成績永遠是其次。

直到成績落人後,學校老師因關心而開始擔憂,接著像是流感傳染給父母、家族親戚。

工作後,逐漸了解真實世界的殘酷,客戶罵你,主管罵你,前輩罵你,最後連自己也加入,但終究不知問題出在哪?

接著,上班時間越拉越長,休閒時間變得瑣碎,只好與時間搶時間。

工作看似剝奪了自尊、時間、夢想,其實是因為不夠堅強,怕改變。

離鄉後,世界彷彿一夜撐開。

突然要一個人生活,但卻因此感到成長的喜悅,意識到成長還是要適度的壓力才行。

雖然如此,有時一個人的夜晚還是會孤寂,會對未來感到焦慮,會苦惱出走的意義。

也終於發現,人走越遠才會越接近自己。

成家後,看見孩子喜歡亂抓東西,亂奔跑。

為了他的安全只好奪走手中的東西,只好把他關在安全的空間裡。

直到某天看見孩子在房裡望著窗外的天空。

才知道原來,父母的保護是一種傷害,其實是做父母的無法承受傷害與難過。

轉身後,漸漸發現過去的傷痕是成長的記號,用眼淚可以洗滌傷口。

那些不開心的經歷不是為了傷害我們,而是就如此發生了。

那些看不順眼的、討厭的、忌妒的,剝奪我們看見世界更好的機會。

終於明白,剝奪我們人生的不是學校,不是愛情,不是工作,不是離鄉,不是孩子,其實都是恐懼。

當時我們想飛,你們剪了我們的羽翅,如今你們卻要我們展翅飛翔!



活着便是受苦,要活下去,便要由痛苦中找出意義。

如果,死亡就是一件困難的事,人生根本就沒有什麼困難的事情了!



我每天回家時,都會在門口準備一份好心情再進門。

因為…在家裏,一定有許多和自己期待不一樣的事情會發生。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