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 Menu

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愛與失去


有位印度哲人說:「大部分的人都在尋求問題的解答,我們關切的是解答而非問題本身。

我們想得到一個結論,並且會尋求擺脫煩惱的方式,想藉由答案來逃避煩惱。

我們不去觀察煩惱本身,反而想探求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答案。

我們會找到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答案結論,然後就會認為已經解決了煩惱。

其實我們只是用答案把煩惱遮蓋住,煩惱仍在。」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

當外界有任何東西觸動你時,記得,要往內看。

看看自己哪裏的舊傷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

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

現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如果有天遭遇工作或旅行追尋無法再提供人生答案的焦慮,該怎麼辦?

我的經驗是「慢活」讓生活的焦慮源都緩下來,直到最後停止,無論是生理或心理。

唯有心智活動整體安靜下來,不再自動生產焦慮,人才能從煩惱之中解脫出來。

住在鄉村或海邊的人都喜歡看山、看海、看天空,他們很少有煩惱,因為欣賞風景的當下已讓心智活動緩下來,身心靈彷彿融入靜止的景色裡。

沒有煩惱,何需解決煩惱。

慢活,才能快活。

還有…

一直認為,人生…
是一場聚聚散散的過程。
有人擦肩而永別,
有人相處片時,
有人共度大半輩子;
還有些特別的過客,
未必與你走過一段很長的日子,
但給予了你一段很深的回憶。
而這類人,
往往在離別以後,
就只能在回憶中變得模糊而特別。
時光荏苒,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鬢如霜。
這,是一首淒美的悲歌。

今生將不再見你,
只為,再見的,已不是你。
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現,
再現的,只是些滄桑的,
日月和流年。

—席慕容


就像…

旅行的收獲真的遠比學校或職場來得多嗎?我想不是的。

原因出在權威,生活中的學習都被權威所限制住了。

我們通常是藉著讀書、父母或師長的指導而學習。

我們根據過去的經驗而決定自己該行動或不該行動,該想或不該想,該如何感受或反應。

藉著經驗、研究、分析、探究與反思,我們把知識累積成了記憶。

然後又按照這些記憶來面對進一步的挑戰,因此我們要學的東西才會越來越多,記憶彷彿一座圍城,是保護,也是困住;裡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進不來。

於是許多人的煩惱來自與權威者的衝突,與父母意見不合時,該聽話還是叛逆?

與長官想法不同時,該順從還是抗命?與戀人認知有落差時,該忍受還是婉拒?

旅行者之所以學習愉快,因為極少有外在權威的介入。

所謂的旅行勇氣,其實是跨越了某面權威高牆或者不再屈服某人所感受到的正面力量。

一趟旅行,像是一段了解與認識內在權威的旅程,最後自我和解。

然而,旅行的結束並不代表學習結束,也不表示心中權威全部消失,它只是一個開端。

旅行如同一把鑰匙,打開門後還有另一個新世界與新門鎖,接著有各式各樣的權威世界等著你,好比是工作、名利、慾望、愛情或夢想。

如果你的生活開始停止學習,有可能是懶惰,也可能是活在權威的世界裡。

因為權威會阻礙學習。

傷害我們的並非悲慘遭遇本身,而是我們對於悲慘遭遇的回應。

再來︰

呵呵,根據書中學者的對梵文的翻譯,大藏經裡面的其中一個版本的大悲咒,很適合王者修持,目的是要征服他國。

(大藏經裡面有很多個不同版本的大悲咒)

這句大悲咒在大藏經裡面保留了悉曇梵文,義為:『具足千手千威力的觀自在菩薩,把一個國土和眾王臣們,全部攝於我的權威之下。』

說實的,不少唐密或東密的法,還是比較適合有權威的人修持,不一定適合普羅大眾。

這就讓我對這地方好奇了。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