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經驗談……
在傳統的印度文化裡,修行人其中有一個審查自己老師的方法,就是看自己師父的樣子像不像自己的本尊、護法神祗。
當然,如果他師父說主修象頭神的話,他的鼻子不會變長,但他的樣子會感染到象神的那個和藹可親的神情。
如果他師父是主修哈奴曼(猴神),他樣子的神情會感染到猴子的氣質。
如果他師父主修的神祗,是憤怒形象的話,他的樣子也會感染到那種威嚴。
原因無它,你每天都專注冥想,自己主修的神祗的形象樣貌,你腦袋裡的鏡元神經(Mirror Neurons)會不期然的模仿同樣的神情。
這也是為甚麼夫妻在一起久了,會有所謂的『夫妻相』的道理一樣。
夫妻相不代表你臉龐的骨骼都變了,而是你們長期相對,互相模仿了對方的笑臉、怒臉、哀臉和驚臉,臉上會開始有同類的氣質。
因為你們的臉部肌肉模式、紋線都開始是同一種模式了。
夫妻相對久了,會有夫妻相,修行人對著自己所修持(崇拜)的本尊神祗久了,豈不會有本尊相?
我有觀察到藏傳佛教的一個現象 —— 不少的女行者的樣貌會趨向中性,不代表她們失去了女人的樣貌,而是樣貌的神情開始沾上了一點男性的氣質。
(舉動到沒有仔細去留意到,因為怕被誤解…)
甚至我有時候見到一些女人的樣貌微帶男相,之後證實她說有修藏傳佛教。
(不相信的話,可以在大法會的時候,到藏傳的道場看看,就知道我講甚麼了…)
因為藏傳佛教是諸多宗教裡面,運用上最多專注的觀想(冥想),而且入門所修的本尊神祗,都是以男性本尊為主( 上師相應和金剛薩埵 )。
藏傳佛教有女性神祗嗎?
也不少,諸如度母、空行母之類的。
但,入門的所謂四加行、六加行中,幾乎都沒有用上女性本尊。
修行修到樣貌也變了,表示心理的力量開始對肉體有某程度的影響。
不過,我不確定這是否好事,一些女出家人,出家多年後,樣貌開始呈中性。
有些人還說開始有大丈夫之相。
這對女出家人來說,或許是好事。
如:南懷瑾大師的一個傳授準提佛母法的和尚(首愚法師),教人觀想準提佛母的時候,只是觀想菩薩樣貌而以,不是用非男非女的性別。
我不確定,他這個口訣來自何處,我所知道的藏傳觀想,是都沒有標明非男非女樣貌的觀想。
但,除了他說出家人,可能也取自色界天的天人,已經超脫的男女慾望,所以是沒有了男女相。
這是我對藏傳密宗本尊修持的一些看法,而且我也懷疑除了性別,不同本尊的形象、膚色、身材,可能可以用來應對不同體型、膚色和性格的修行人。
但,我這想法不是完全沒有根據,藏傳的四部密法 Kriya、Carya、Yoga 和 Anuttara yoga tantra,確實是有文獻寫過,當時是用來渡化印度古代的四大種族階級。
而四大種族階級的區分,是以基因膚色為主,所以也叫做 Varna(即顏色的意思)。
所以,我有更多的理由相信,所有的神都是依人的本性所投射出來的。
另外…
有注意到…藏傳的灌頂師父,在法會中搖鼓鈴召本尊、護法神祗入身(降智咒:所謂的降智咒就是請本尊附體的意思,Avesha也就是「阿尾舍」)時,剎那間…會見到整個人的氣色和氣質都變,搖完鈴鼓後,又回復平日的氣色。
這不也是心錨(心理催眠)的一種吧?
就是以鈴鼓聲作為進入(催眠)狀態的啟動裝置!
呵呵呵…
再來:
世間萬法,看其相千差萬別,觀其體平等無異。
修行人看萬法,一要看其相,二要觀其體。
見其相不捨世間,觀其體不迷世間。
觀其相能明心,看其體能見性。
聖人視察萬物,於一眼中,既觀相,又看體,既明心,又見性。
是故聖人正遍知,世間解。
體相同觀正遍知,明心見性世間解。
正遍知無迷無惑,世間解不疑不問。
大寂大慧是此心,平等平常是諸法。
修行決不是為讓心,只出現這樣的念頭,而不出現那樣的念頭,修行不是練習一種控心術。
修行是練習一種開放,是達成一種開闊,以便能讓所有的念頭出現在你心中而不受影響。
有人說,生命是頑強,有人說,生命是脆弱的,不,生命既不是頑強的,也不是脆弱的,只是念頭是易變的。
我們常常說到 “ 生命 ”,生命是什麼?
沒有生命存在,只有念頭。
念頭就是生命,因為只有念頭在顯示生命。
或許你會說,不對,呼吸、心跳和血液循環也在顯示生命?
不,那不是真的。
呼吸、心跳和血液循環,那只不過為念頭的運轉提供支援而已。
當我說生命就是念頭,“ 生命就是念頭 ”——它對嗎?
不,如果你只肯定 “ 生命就是念頭 ”,它只對了一半。
想一想,在生命中,除了念頭還有什麼存在?
除了念頭,生命還有一個部分是 “ 覺知 ”。
生命是念頭,生命是覺知,覺知加念頭,它就構成了全部的生命。
除了覺知和念頭之外,在生命裡,你還能找到什麼呢?
呼吸、心跳、血液循環,那只是身體層面的事情,它們是為生命存在提示支持的,
確切的說,那不能叫生命。
身體(色身)不是生命。
生命是複雜的嗎?
生命只有念頭和覺知。
你同時是凡夫和佛,這是你的真相。
當你明白生命是由覺知和念頭組成時,
你將明白,沒有 “ 成佛 ” 這回事,根本沒有一個“成”的過程。
它只是一個知或不知。
“ 成佛 ” 只是一種名相上的說法。
在你成佛之時,你生命裡的元素什麼也沒增加,未成佛時,你生命裡的元素什麼也沒少。
佛陀和你,只是一樣的念頭、覺知,念頭、覺知……,這哪裡有不同呢?
你認為佛陀如何如何,那只是你的 “ 認為 ”,
倘若佛陀認為你如何如何,那也是他的 “ 認為 ”,所有的 “ 認為 ” 都是相同的,因為那只不過是念頭的變現。
當你活著,抽掉你所有的認為你是什麼?
你是誰?
當人活著,把他們所有的念頭拿掉,他們都是相同的 “ 覺 ”!
當你所有的思維活動停止——當念頭不在,剩下的只是純粹的覺——佛。
當你找到那 “ 覺 ” 的存在,即使你的念頭在運作,你仍然是佛。
如果你有很強大的超能力但你沒覺知,你仍然生死痛苦,你仍然被自己的念頭所轉,即使你有超能力,你仍然不是佛。
佛就是,不迷失在自己念頭中的人。
佛就是,不再被自己的念頭所轉的人。
佛只是把他的生命所有(念頭和覺知)全部利用上的人。
生命超越了任何定義,在現實中,因為生命超越了任何定義,所以它似乎可以被你任意定義。
生命在一切語言所可、所能的述說之上,
你說什麼都可以說是它,但不是它。
這就是平時我們對一個佛的描述——“ 不可定義的 ”。
佛就是一個不可定義的存在,因為生命就是。
你瞭解了關於 “ 生命 ” 和 “ 佛 ” 的故事(說法)了吧?
要從這些看似迷離的幻象中認清簡單的它,必須從念頭和覺知入手。
生命中所有的神秘、複雜、變化、都是念頭所造。
沒有念頭沒有這一切,認清念頭就沒有神秘、複雜和無常。
所以,生命:念頭和覺知同現。
念頭和覺知往往同時出現,但並不相互依賴。
有時你注意到你有念頭但沒覺知,有時你注意到你有覺知,但沒念頭。
但不管念頭是否知道覺知,或覺知是否知道念頭,它們同時存在。
念和覺都從哪裡來?心。
念頭是心的用,覺知是心的性。
因為覺知和念頭都是從 “ 心 ” 裡來,所以,心就等於覺知加念頭。
佛等於覺知加念頭,生命等於念頭加覺知,而心就是念頭和覺知。
所以生命、佛、心,即等。
對於心來講,心上所起的一切景象都是念頭所造,因而對於心來講,它就不分白天和夜晚、夢和非夢、真實或虛假——對於它來講,一切都是即等的。
在生命中,念頭——變,覺知——不變;念頭——無常,覺知——恒常。
佛正是那個在不變知變的人,在無常中守著恒常的人。
來解讀生命、心、佛——這些不同名相的內在故事,認識生命,認識心,認識佛,做一個明白人。
心本來空無,它由概念(念頭)組成。
沒有概念的生成和流動,就沒有可感知的生命。
而生命中所流動著的一切,實質全是概念(包括圖像)或念頭。
念頭的流動造就了生命,而念頭本身是虛而不實的,因此生命本身也是空性的。
我們所以為的真實的生命,只是圖像或概念流過心前。
那 “ 極快速 ” 流動的圖像的流動或概念的運作,造就了生命的真實感。
當你體驗到沒有念頭的心或不受概念打擾的心時,佛說:你體悟到了空性——那生命本來的狀態。
佛教徒常常說起 “ 空 ”,佛所說 “ 空 ” 的真義是什麼?
沒有概念的心或不受概念打擾的心。
在概念升起以前,或概念消失以後,心或生命是什麼?
那就是空。
如果我們能回到概念升起以前,或來到概念消失以後,那麼我們就來到了佛陀的狀態。
當概念自由的升起或落下,而心不再受打擾,這就是涅槃。
佛陀所說的涅槃和死亡沒有任何關係。
並不是說死亡才是涅槃:一個人涅槃了就是死亡了,死亡了就是他涅槃了。
不,這是個純粹的誤解。
涅槃和概念有關,不跟著概念輪㢠轉動的心,就在涅槃中。
念頭、覺知、佛、涅槃、心……,生命,來瞭解和生命相關的這些概念故事。
從所有的一切概念中抽離出來。
出離了這所有的一切概念、詞,就是純粹的自由,就是佛,就是佛境。
還原到本來無一物的不可述說的心中。
體相同觀正遍知,明心見性世間解。
楞嚴經: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何謂(楞嚴經)七處徵心?
這是《七番破處》-- 破所執七處為非:
一.執心在身內
二.執心在身外
三.執心潛眼根
四.執心分明暗
五.執心則隨有
六.執心在中間
七.執心乃無著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時空,空即是色……
是故 " 空 " 中…無受、想、行、識,無身、色、香、味、觸、法!
你真有 " 心 " 嗎?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