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 Menu

2018年2月14日 星期三

宿命,觀,人生


那天和一位從事命理業的師兄、老朋友敘舊,其中一個話題是有談到所謂的宿命論。

佛教是宿命論嗎?

肯定不是!

不過,我也提出了一個佛陀當年建立自己教義系統時的可能性動機。

佛陀的輪迴思想與印度本有的投胎思想,是不一樣的。

佛陀的因果思想也跟印度本有的因果思想不同。

這有可能是佛陀悟出的宇宙真理,也有可能只是宗教傳達的過程中,市場差異化的現象。

一個新興的教主,若投胎思想和宇宙觀皆跟原有的傳統宗教一樣的話,那我身為 " 宗教消費者 ",為甚麼還要跟你這個新人學?

因為反正新人教的也是舊教義,你的存在就沒甚麼意義了,我跟源頭學不是更好嗎?

我這師兄他也不完全是宿命論的,所以在幫別人批命後,有一些人就會非常擔心或在意自己的不好的命運,這時候他會盡量灌輸一些所謂正面思維給對方。

我就建議他,這世界上是有一些人是宿命論信仰的需求者,特別是命理市場的消費者,會更有這個需求。

簡單來說,來命理市場尋求的是命理角度的詮釋,不是要來聽你告訴他,你要心態積極或勸他努力工作。

要聽你講心態積極或努力工作的,是自我成長市場的人,他們會去上激勵課程。

你定位在甚麼市場,就用該市場的模式來跟你的市場互動。

專業的意思是,你要提供客戶所期待的。

我再講得白一點:命理市場的客戶群是要聽命理的道理,命理道理不一定是真的道理。

你沒有足夠的命理道理提供,他們就去找另一個有命理道理的大師。

再一次:手指指月指非月,別以為每個客戶想喝水!

更多客戶是想望梅止渴...

了解,很多人為什麼不願意實修呢?

就是因為這個是最難的。

他一看太難了,所以就放棄了,然後從法本上找個念誦,或者拿個念珠,一邊散亂,一邊念咒。

這樣的修法就是一種形式,與調伏內心的煩惱和消業障沒有多大關係。

覺知上的無知:“ 我知道 ”——是你附加在覺知上的故事...

"覺知"只是覺知,它單純無比,它純粹至極。

它單純到近乎無知,它純粹到只是它自己,除了它自己別無他有。

任何 “ 我知道 ” 都是頭腦故事;不是"覺知",都是你加在它上面的意識分別,是你加在它上面的故事。

它們是故事,不是"覺知"。

故事可以出現千萬個,但它絲毫不影響"覺知"。

故事出現的越多,越發顯露出"覺知"的單純和無知。

"覺知"是無知的,它不分別,不判斷,它只是保持簡單的它自己。

生命即是故事——除了製造故事、講故事,你沒有其它的事可做。

頭腦說:“ 生命一定有個什麼東西藏在我不知道的地方,我一定要把它找出來。

” 它創造了一個虛假的假設命題為前提,然後它再去證明它的假設命題是虛假或真實,哈,無論它求證的結論是虛假還是真實,它都是虛假。

你不需要知道哪個是本覺、哪個不是,也不需要選擇性的安住在什麼上面,你只須知道故事是故事就可以。

知道故事是故事,是唯一知道"覺知"是"覺知"的途徑,也是唯一安住它的有效路徑。

"覺知"是虛空般的,無形也無相,任何出沒於它的,都是塵。

當塵出現,只是簡單的知道。

簡單的知道,是唯一不進頭腦故事、頭腦遊戲的方法。

當你看到虛空和塵,虛空與塵那麼清楚。

你怎麼不知道自性?

虛空與塵,不相障礙,它們非依非倚,又不離不棄。

覺知與念頭,虛空與塵,它們不異於此。

涅槃是念頭止息之時,輪迴是念頭升起之初。

覺悟的心知道那是怎麼回事兒。

不著念頭構不成修行,所有的修行都是妄修。

無念不用修,著念便修念;修念終知覺,修念是實修。

寧靜和混亂從同一個地方升起,要修行者,向那兒走去。

修念和修覺,走路從兩頭。

對於禪修,理上明白沒有功德,活出道理活出明白才算功德圓滿。

道,你說它淺,對了...

如果你說它深,你迷了。

以為道深,你深在自己的頭腦裡;說它淺,你開放在如來的世界。

修行之路,你前世沒走此世走,今世不走來世走,反正沒人代你走。

正修行時,既不背覺合塵,也不離塵向覺,應覺塵共時,等一觀之。

你認為自己有同情心,悲哀嗎?

所有的同情都是同情自己,不存在同情別人。

同情別人只是同情自己的一個藉口。

同情的目光注視著別人,在心裡那目光卻回向了自身。

你同情的那個人——只是過去的你、未來的你、曾經的你或有可能的你。

你們在內在經歷相同的情況,所以同情發生了。

同情是內在凍結的歷史的融化;同時是過去相同悲傷念頭的輪迴;同情是再一次針對自己的流淚;同情是那顆心還沒有走出的故事。

同情就是這樣。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