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
Pages - Menu
▼
2017年2月21日 星期二
理感
人在做決定的時候,需要跟自己的感性和理性談判。
不錯,少數的情況,做一些重要的決定前,我們收集到的資訊是一面倒。
大部份時候,重要的決定雙方,可能是大相徑庭兼不相伯仲。
很多人以為理性會幫他做對的決定,事實上理性比較傾向能夠幫不要做錯的決定,如:不要被騙或被人耍。
感性的腦袋不是用來思考的,它只是幫你對號入座,往往是越符合你感性認知的話,你對號入座得越強。
一個相信所有男人,都是會偷吃的老婆,輕微的風吹草動,就會對號入座的 " 義薄雲天 " 了。
若你相信所有的成功,都要靠已經成功的人提拔,而你又很想成功的話,你見到一個只是口講自己很有錢、很成功、認識很多市場大莊家的人,就會覺得這是你三生修來的福氣。
(但,記得哦,人家只是用講的而已!)
那麼是否就完全否定自己的感性呢?
不是。
感性腦塞幫你快速做決定的,若沒有情緒的動力,很多決定我們都做不了。
越大的情緒,只要矛盾不強,我們的決定就越快。
成熟的人,就是要常常主持,這個感性和理性間的共舞。
有時候,我們用理性來拒絕一些機會或抉擇,不代表我們沒有反方向的感性期待,而是成熟人需要有辦法壓抑感性的誘惑。
有時候,感性腦袋告訴我們這感覺不對,我們需要理性的強逼自己做下決定。
我沒有辦法教導你怎樣做對的決定,這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外在環境不可能完全被我們算中。
我們只需要算中我們內在的因素,就已經很不錯了。
降低自己錯誤抉擇的第一重要見地,是先認定自己是感情動物。
以理性為傲的人是最笨的,因為理性本來就是面對現實,那現實的東西還有甚麼好傲的?
接下來就是要看警鐘了。
警鐘不代表你的抉擇錯誤,只是代表這階段要補上一些理性和冷靜的元素,提醒自己一下:我有沒有對號入座?
任何時候要做決定前,你的情緒是很大的,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那是你的第一個警鐘。
任何時候你做大決定時,是做得很快,那是你第二個警鐘。
心中做了決定後,聽到反面資訊時,會為自己抉擇辯駁的,是第三個警鐘。
例如,你決定嫁給你男朋友,你聽說他以前是很花心,援交的、一夜的,都有。
你心中辯護的說:就算是真的,他以前玩夠了,現在找到一個很好的女人,他會因為愛我而改變的。
辯駁不到時,會拿其他理由來支撐自己的選擇,是一個很嚴重的警鐘。
例如:你真的捉到他在外偷腥,你的憤怒和傷心告一段落後,你心中想:他其實也很照顧我,給我足夠的錢,也花時間陪我,也很會照顧我媽,上次在醫院時,他為了我的健康而擔心到哭了。。。。
一個人有沒有辦法觀照到自己有沒有對號入座,跟他的教育水平無關,跟他的人生經驗無關,我有見過教育和社會經驗很足夠的人,一樣對號入座得如同不認醉的醉漢。
要未雨綢繆的內化這個『對號入座』的提醒,是要從做所有的小抉擇、小決定的過程中的每個階段,起碼要用『我有沒有對號入座?』來稍微提醒自己。
所以,看完這篇文章後,你心中可能對一些人、一些事或一些看法,有了一個決定,我邀請你問一下自己:在這整個閱讀和聯想的過程中,我有沒有對號入座?
就像…
輪迴概念在印度教就早過佛教,但,佛教的輪迴概念,不是我們現在大部份佛教徒所相信的:一個靈魂到死時,就換下一個身體(這是印度教的輪迴觀,而且是印度教裡面的某一派的說法)。
印度教的比喻說靈魂換身體如換衣服,佛教的比喻是蠟燭火點燃另一根蠟燭。
一根蠟燭的火點燃另一蠟燭後,新的火跟舊的火有關係嗎?有。
但,新的火燒舊的火嗎?不是。
所以,佛教是不承認靈魂的存在,佛教認為人類錯認自己有靈魂,是自己對自己的執著而產生的幻覺。
佛教是說『我(靈魂)』是假的,所以佛教要解脫的修持,就是修這個無我 Anatma,而印度教則是認為有『真我(Atman)』
所以,我才說很多的佛教徒,特別是漢傳的佛教徒,是信了印度教的輪迴和靈魂思想。
但,在南傳的經典是很明確的講過:人有靈魂概念是假的。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