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 Menu

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偉大的航道


有時候離開(改變)不代表逃避,而是代表成長。

人生最難的是選擇,但是別忘了,有時候放下也是一種選擇。

夢想的距離,因人而異。

很少有人可以一開始就找到夢想,它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經驗的累積,才能發現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再棒的夢想,也必須建立在現實之上,才有可能實現!

我們的生存價值觀,往往被0到9這幾個數字所綁架。

那些就像被保鮮膜包覆般,諸如:道德觀、傳統文化、某個生活體系架構等!

人生最糟糕的感覺,莫過於不知道應該等待還是放棄!

「情緒」就是心魔!

期望和恐懼其實是同一個東西的兩面,有期望就會有恐懼,而迴避則會加強恐懼。

不迎不拒使我們放鬆下來,讓心與外界連接,不刻意追求任何狀態或結果,只是安住。

這時,我們才更有可能瞥見一切思想行為、一切歡喜哀愁背後的那個東西,這實在是最為重要的修行。

放鬆下來,不再對抗,習慣那種不確定性並安住於此,有人也把這稱為自在。

如今,還是有一些人在修行時,就看著心,其他甚麼都不做,認為這樣就在修行。

修行的內容中,的確必須要有專注的止,但除此之外,還需有分辨的智慧,不過,還是有些人在修行上完全不懂得觀察修,就只修專注的部分,就光以不作意的方式,認為不需要學習經論,認為善念也必須遮止,因為不管是善念或惡念都會障礙修道。

在這特別要特別提出來說明,修大圓滿的時候所要遮止分別,指的是較粗的分別,目的是要讓細微的光明心現起,再進一步利用此細微的光明心作更深的修行。

一定要分清楚大圓滿所說的遮止分別的含義。

在聽聞時,一定要先全面了解不同經典中當中修行上的關鍵,才有辦法理解這些經典中真正要表達得內涵。

印象中有位出家人說過:「密續的學習實在是很複雜,修本尊、修壇城,要生起百種的分別,這對了解無我一點都沒有幫助」。

「沒錯,修本尊瑜伽,是要能夠在了解空性這個認知上修本尊,如果沒有結合了解空性的見解,光想著清淨的情器世間,這一點用處的沒有,本尊瑜伽不是這樣修的。」

「要修本尊瑜伽,一定要先了解空性,並且要在修空性的勢力強盛的時候,將了解空性的認知本身顯現為本尊而修,再進一步修這本尊這之上的空性。」

印度的智者所在經典中,刻意要引起疑惑,故意提到:「在修生起次第時,並無法損害我執?」

而在回答時,說到「修生起次第的確能損害我執,在生起次第中,分有分辨世俗與分辨勝義這兩種類別,要了解這當中的差別」。

因此,不同的經典,所講的修行方式都有各自的訣竅,如果在聞思時沒先弄清楚,就像沒先理解不同經典中所說「不分別」所要表達的含義,就光放鬆完全不作意的坐著,認為這就是修行,這會造成很大的問題。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如果沒有分別心,那麼眾生如何分辨善惡美醜?

如何教會眾生該弘揚什麼、改變什麼、抑制什麼?

這是佛法中被世人誤解較多的一個問題。

不分別,是說勝義諦法界本性非伺察尋思之心所能了達,所謂 “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只能證到,思維不到。

聖者、菩薩們在入根本慧定時,安住於遠離四邊八戲的空性中,分別心不起;出定後,雖知一切顯現如夢如幻,依然謹慎地取捨因果、斷惡行善,精進積累福慧資糧。

佛法講 “ 不分別 ”,並不是要大家都不辨善惡。

實際上,普通人你要他不起分別心,也是做不到的,與其苦苦辨別那言思到不了的去處,不如從低處著手,一步步來:普通人的 “ 不分別 ”,主要指減少貪婪、嗔恨、欺騙、嫉妒、狐疑、諂曲等等惡分別念。

在此基礎上,凡夫修行者的 “ 不分別 ” 主要指禪修中的安住修和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空性的定解。

然後再逐步增上,達到聖者、菩薩們的 “ 不分別 ” 境界。

— 分享 —

很多人潛心修佛,吃素不殺生,但一輩子都吃素,卻可能買到「葷香」!

植物香就是藏香,是利用藏傳的葛阿巴草製成的藏香,但一般談「香道」則以養生為主軸,只要對人的健康有幫助的都是好香。

一般混入動物香氣的香,味道會特別濃郁,混入化學成分的香燃香時煙與灰會呈現黑色,建議一般可從眼睛跟鼻子辨識,是植物香還是動物香,包括「燃香時煙會分散」、「煙灰呈現白色」、「掉落的煙灰不燙手」、以及「香氣自然清淡不過於濃郁」等。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