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 Menu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木目心


根據已故丹道泰斗的觀察訊息中,常年搞小周天或任督二脈的氣功,中年後不少會出現中風現象。

別以為打通任督二脈後,就會常年保健。

剛開始的時候,有保健效應,之後就是消耗。

宣化上人本身是學過同善社的靜坐方法,這方法會把精神集中在頭部,這也是要小心。

或者說若有血壓高,就避開這種方法。

另外更有一說,就算你的身體健康,用頭部的方法一兩個月後,就要更換部位了。

有一人提說,看到一修同善社的有些老人,似啞非啞!

推測這應該是中風後,影響到了腦中語言中樞。

另外:

在佛堂中,你或許非常平靜,想著對所有眾生的關愛與慈悲﹔但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卻變得緊張兮兮、批評抱怨著他人!

它代表著這當中缺乏了些什麼?

在佛堂中,你或許用溫柔溢美的言辭來向諸佛菩薩祈求﹔但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你言辭苛刻、或是論人是非,那麼你即是喪失了佛子的行儀!

就像…

有時,我一個字都不想說。

那真實的豈能用語言說,那用語言說的豈是真實?

我不說、不說、不說……

直到我說;直到我內心生起一個波。

就像那樹上的葉子,它不動、不動、不動……

直到來了一陣風。

不說是美好的,但,說也一樣。

然而二者究竟有什麼不同?

我模糊了說與不說的界線,我自由在說或不說裡。

但不說是我的家,說只是心一次次出去旅行。

但那心從來沒走遠過,我注意到,它離開它的家從未超過一步;甚至,自始至終它所有的步伐都在那家裡。

我深懂它真正想說的,因此我有時說,有時不說。

遠離幻化,一處莫停!

一切人的動,皆是心動。

當你著境——相信那是真的,這是染意;當你不相信那是真的——不著境,這是淨意。

我們的心,好比一個無形的容器,它裡面能變現出無窮無盡的寶物——當你讓自己的意識之腳站在寶物上,這是著境、染意;當你讓自己的意識之腳站在容器上,這是離境、淨意。

修行中出現的任何現象,都是意識造作的結果,都是幻境,莫隨它而去,莫信它為真。

信,就將迷失;隨,就將輪㢠。

一切變化是幻化,你感受變化一次,那是在幻化一次。

幻化在化,覺心莫動。

若能在覺不失,則不會入重重幻叢,而迷失甚深!

於修行中,相信你的念頭,就是在被暗示;與你內在的畫面形象合一,就是在被附體。

當你沒有覺知,時時刻刻,你不是在被暗示,就是在被附體。

沒有覺知,你被虛妄的念頭、影像所掌控。

當沒有覺知,沒有 “ 人 ” 在生活,只有虛假的念頭,在冒充 “ 你 ” 在活!

在修行中,失去覺知,便是奪舍;覺知正念,便是加持。

奪舍和加持,皆是意識造作。

真修行者,二者皆當遠離。

為什麼?

因為它們皆是有為法、生死因、輪㢠始。

奪舍便入無明,加持便在幻境,如果你真想解脫,出離三界,得清淨法,皆當遠離!

於修行中,見相便離,一處莫停,停處便是魔舍。

離一切相,離相也離,直到無離可離,方到佛家。

佛家無相,以無相為相;佛者無住,以無住為住。

於解脫之旅,切以 “ 無相為修,無住為行 ”!

否則,非為修行,乃是春蠶作絲,自造夢境!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則乃醒,此即修行!

本性不染,不但諸色不染,聲、香、味、觸、法亦不染。

不染自性,即是佛性。

眾人若能知此自性,即得佛性。

捨諸苦惱,安住無生。

住於無生,涅槃寂靜。

了知諸法性空,但空亦非實空。

了知諸法空相,入山時即知以空入空,雖知以空入空,但並非無塵無影。

心界奧妙,覺性大聖,惟證能知。

如如自性,不離萬物。

離物即無此自性。

切不可於萬物外另覓自性。

自性無性,然不是無,此正是彼妙處。

形體似空,明朗如鏡,轉化萬有,不遏不窮,無上心寶也。

菩提妙性,人各有之,但見之者,宜隨取用。

不迷不惑,自用自得,了度此生。

於無生中安名此生,隨他人語。

一切佛教可統入三法印,三法印可統攝一切佛教。

三法印者,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此三法印,從相、體、性,說一切法。

諸行無常從相說,諸法無我從體說,涅槃寂靜從性說。

諸法法相生滅不停、相續不已,故無常;
諸法法體和合而有、依他而存,故無我;
諸法法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故涅槃。

總觀佛家一切宗、派、說教等,皆入三法印。

從相離相說教,立禪宗。

從體依體說教,立淨土宗。

從性入性說教,立密宗。

諸派系亦入三法印。

一切萬法妄計遍執而有,從相切入,生唯識宗;一切萬法依他緣起而成,從體切入,出中觀派;一切萬法本來圓寂、無生無滅,從性切入,現大乘般若空性派。

佛說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亦入三法印。

五法者,世間一切不出 “ 名、相、分別、正智、如如 ”。

三自性者,妄計遍執性,依他緣起性,圓成性。

八識者,眼耳鼻舌身意識、末那識、(庵)阿摩羅識、阿賴耶識。

二無我者,人無我、法無我。

諸法皆入三自性:

名、相、八識,歸入妄計遍執性;分別、二無我,入依他緣起性;正智、如如,攝歸圓成性。

三自性皆入三法印:

妄計遍執性,從相上論,入第一印;
依他緣起性,從體上說,入第二印;
萬法圓成性,從性上議,入第三印。

三法印從表面上說是三,但通一空性,為一實相印。

諸行無常,相空,通空性;
諸法無我,體空,通空性;
涅槃寂靜,性空,通空性。

恢弘浩瀚的佛法裡,諸知諸說諸論,諸宗諸派諸系,看似相互不同左右不統,而似矛盾,實則不然。

諸法統入三法印,三法印遍存一切佛法;
諸宗、諸派、諸系之教導,從相體性不同的面向說法。

三法印者,萬法之相、體、性。

相體性者,三即一,三非一;一即三,一非三。

其間相與體、相與性、體與性者,亦彼彼不同,各各不異。

相與體者,不一不異:

即相即體,即體即相;相不是體,體不是相;離相無體, 離體無相……

性與相者亦然,體與性者亦然。

三法印印一切法,一切法可用三法印印;
萬法雖多,名目雖繁,形象雖異,不出相體性;佛法雖廣,教目雖多,宗派雖雜,不離一實相。

三法印一實相說,說一實相。

諸行無常,故法無我;諸法無我,故涅槃寂靜。

但是…

在很多時候,客氣,不是用來表達修養和禮貌,而是用來製造距離的!

( 過份客氣,只是更清楚,自己明白的拒絕! )

一直的認知:

學歷,只是一張收據,證明學校收了你的錢,不表示你真的讀了書。

( 請不要再消費,名牌學府的菜單,來稱托你的價值指標! )

還有…

人的傲慢與偏見,帶有歧視的心理,遠比漠視的時候更可憐啊!

( 有人自以為似的優越,才不是因人而異啊!
你沒有比較好,也不是誰比你差? )

波文…

「修法」是為了「改變各自性格」,當我們修法時,不應說「我的個性就是如此,很難改」,如同俗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們不應如此思維,性格異常頑固者,更應該要學習改變。

性格改變,命運也會隨之改變,反之,若繼續冥頑不靈,就不會改善人生。

而改變之法,並不是強硬為之,而是最初讓自己的心找到一個支撐點或轉移點,從而改變自心!

現今,還是有一些人在修行時,就看著心,其他甚麼都不做,認為這樣就在修行。

幾年前,還有網友問我說,他老師說「心完全不作意,讓心處於輕鬆放空的狀態,這樣就能成佛!」,他問我這樣對嗎?

修行的內容中,的確必須要有專注的止,但除此之外,還需有分辨的智慧,若沒有了解法的智慧,所謂佛心中的遍智,也就是「了解」一切法的部分就名不符實了。

分享…

有些父母,忙著和另一伴爭鬥,忙著和其他人「宣傳」另一半有多爛,他們只會「嫌」?

在家庭、在職場,皆有一種人,拚命的對外面「嫌」。

其他人拚命做,他 / 她拚命「嫌」。

其他人做什麼,他 / 她都有理由可以「嫌」。

以後請記住,嫌,就等於「閒」。

嫌人的人,其實自己最「閒」!

沒有真正經歷過,就不能說是 “ 感同身受 ”。

世界上其實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

如:針不刺到自己身上,就不知道有多痛!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