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 Menu

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是幻,也是象?!


問:“ 開悟 ” 或 “ 見性 ” 是什麼?
它在修行中很重要嗎?

答:開悟或見性,就像你於昨晚的夢中,從這個場景切換到那個場景,或者,就像第二天早晨你醒來一樣……

開悟或見性,不會比你今天早晨醒來,顯得更特別或更重要。

不管開不開悟,起床後你還是得刷牙唄?

不管見不見性,你每天不還是得吃飯嗎?

開悟或見性了,你的飯量一點也不會改變,該吃兩碗的你,不會只吃一碗。

關於開悟或見性,也許我們被自己的認識或相信帶入了錯誤的見地。

如果說 “ 開悟 ” 是存在的,“ 開悟 ” 出自誰?

如果說 “ 見性 ” 是真實的,“ 見性 ” 來自誰?

那還不都是 “ 心 ” 嘛!

一切皆是心的造作。

只要是心的造作,它就屬於夢的範疇。

只要是心的造作,它不可逃脫它是夢的本質。

在心活動的範圍內,有不是夢的嗎?

除非你就是 “ 心 ” 本身且無 “ 心 ” 想,否則,你不可避免地一再再地被推入夢幻錯覺,遠離究竟涅槃——佛的教導。

佛說,修行是造作一些幻,然後用這些幻去擊破另一些幻,從而製造有可能認識到 “ 空性 ” 的機會。

如果說修行是一場夢,那麼,在修行途中發生的一切有哪些不是夢呢?

開悟或見性例外嗎?

我不認為它們例外。

本來開悟或見性是用來擊醒迷者之夢的,然而,它卻為另一些人製造了更深的夢!

這不是佛教的本意,因此,對於迷信於開悟或見性的人應該來破一破這個幻象了。

修行人,不要以為開悟或見性就是 “ 醒來 ”,不,很可能你又進入了另一種夢,如同有些人把 “ 涅槃 ” 當作真的一樣。

如果夢幻不存在,那麼涅槃也不會存在。

過去你執著於夢幻,那麼現在你執著於涅槃,那是一回事,你仍處在幻象當中。

只要你還執有一個 “ 涅槃 ” 的相存在,那麼,這說明你的 “ 夢幻 ” 的相還沒有真正消失。

如果夢幻真的消失了,那麼 “ 涅槃 ” 根本就沒有存在過。

如此說來,如果你真的開悟了或見性了,那麼就沒有一個 “ 開悟或見性 ” 存在,如果有,那麼你還在幻象裡,如同我說,你又跌入了 “ 涅槃 ” 的幻象一樣。

不管我們 “ 明 ” 的是心,還是 “ 明 ” 的是白雲,不管我們 “ 見 ” 的是性,還是 “ 見 ” 的是花朵,只要還有個 “ 明 ”,只要還有個 “ 見 ”——正確地說,只要還有個 “ 看 ” 存在,那麼你看到的就是幻象。

看起來,你從鏡子裡看到萬事萬物的相和看到自己的臉不同,但本質,它們都還是虛像;從最實質說,它們沒有什麼不同!

諸修行者不要迷惑於 “ 開悟或見性 ” 這個想,如果有且執著這個想者,說明又跌入了顛倒夢想——離佛真正的教導又遠一步。

於修行之中,開悟、見性並不是最重要的,念念當下,清明覺知,安順生活,才更實在。

說到底,沒有一個真實存在的開悟或見性,開悟或見性,就像你眨了一下眼睛一樣,它屬於過去,它屬於夢景,它並非真實的存在。

修行者,一生當中,我們所有追求執著,皆屬於妄心造作,沒有一樣是真正真實的,切莫迷執——包括 “ 開悟 ”、“ 見性 ”,乃至 “ 成佛 ”,無一例外!

就像…

不管你是生活在鄉園間,還是車水馬龍的都市裡。

總有些不如意的時候!

你委屈,不得其說,你難過,沒人可與你感同深受,你憤怒,無從可發洩,你也知道,自己再怎麼委屈、難過、憤怒,始終無法得到任何改變?

你嘗試溝通或釋懷,不順的是,仍然是失敗了!

在這意志一次又一次的消耗中,直到你有天終於發現…

其實有很多種方式,能讓自己去釋懷,去遺忘,也許…有些是需要時間去思考,或許…有些是需要勇氣去面對。

最後才知道,原來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義無反顧的,在折磨自己….

其實有很多種方式, 能讓自己去釋懷,去遺忘。

— 波文 —

我們都活在別人的期望中,你還記得真正的自己嗎?

在身邊不認識的人,隨口說的一句話,跟世俗的眼光,因為要遷就著身邊人的想法,一切一切,都可以左右著你每天的決定。

明明是你自己的人生,他們都是無關係的旁人,卻可以間接地替你決定,你的每一天要怎樣過。

世界上有很多人,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建立在別人身上,世界上同時也有一大堆人總是為著別人而改變。

對,的確有時候,我們是要為別人想多一點,可是,你的人生中,卻應該有這麼的一段時間,留給你喜歡的事情。

你喜歡什麼,你想做什麼,你想要什麼,你還記得嗎?

做一個你會喜歡的自己,感覺舒服的自己,
學懂真正快樂的自己。

如果,你自認為不是個自私到會傷害別人的人,那你想做什麼就做吧!

因為,委屈並不能求全…

例…

如果你用50%的委屈,只換得到50%的欣喜,那就是不值得,因為你怎麼會把珍貴的自己,給等價交換,而且那價值根本就是不對等!

不是要你不要做好事,而是做好事時,你不會覺得委屈自己,更多時候的行動裡,你通常不是沒有想到別人,而是沒有考慮到自己,所以你才㑹感覺到不快樂…

又奇怪的是…為什麼你寧願用耳朵去聽別人的,卻不願意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不要替別人想太多啦!

偶而也要為自己多想想!

— 問題分析 —

如何減低自己以自己情緒化的框架,套入人家的立場,先入為主來判斷事情?

很簡單,人是不可能把自己的框架完全拋掉的。

正常人也會馬上有判斷了,只要你在判斷後和決定前,先問問自己這個問題:

我這判斷是否太快?

甚麼叫做判斷得太快?

我這判斷是否受了我情緒的影響?

我這判斷是否純粹受了我過去經驗影響?

我這判斷是否完完全全處於我熟悉的框架內?

任何的情緒、經驗、框架、價值觀都是讓我們快速下決定的動力。

而快速下決定的意思就是:把機械性反應當成是思考。

肯思考的人,不是沒有情緒或沒有價值觀框架,而是坦然承認自己是個有血有肉會意氣用事的人,才能更乾淨的做出更理性的決定。

最怕你以自己的理性為傲,這種人會在情緒大動後,會把自己的意氣用事看成是理智。

承認了自己的判斷有可能是武斷,你才有機會做到果斷。

做決定的時候,情緒不是你的敵人,也不是你的神。

人,很容易用『達到』來定論自己的地位:
我已經賺到錢了、已經有段美滿的感情、已經人生無求、已經不惑了、已經成佛了!?等等……

別誤會,某些人也認為自己賺到錢、有美滿感情、范冰冰只能得到我的意淫,而得不到我的身體………

但,我不把這些視為定論。

為自己的境界下鐵口定論,是沒有危機意識的人。

會迷信『達到』是一得永得、永不退轉,接下來會以為自己能夠無為而為,事實上只是越來越怠懈,沉淪於自我主張舒適區內,逐步讓腦鈍下來!

別把自己的人生境界視為定論,它們只是一個參考。

更何況,定論只能在 " 你死後才下 " 的,有時候,還是後人歷史的記錄斷定,你幹嘛醬早把它射出來?!

如何對治?

A.

行者問禪師說:“ 我們初學道的人,若遇到事情,他人來欺負我,該怎麼對治才符合道法?”

禪師說:“ 不須對治。
若他人來欺負你,能避的,就避開他;不能避的,就任著他。
能忍,你就忍著;不能忍,就哭。”

行者問:“ 那要是哭,和那普通人有什麼不同?(和普通有 “ 我 ” 的人有何差別?)”

禪師說:“ 就像用木頭叩鐘一樣,那聲音自然而出,何必中間有個我呢?
若是該哭時強咬著牙、強繃著嘴、強忍著淚不哭,那才叫有我呢?有大我!(普通人哭時,感覺是我在哭;修道人哭時,只是哭。
中間有大不同,知道的人知道。
人也不過人形的鐘而已。)”

B.

學生聽完老師的開示,法喜充滿。
但他隨之產生了一個疑問,於是便問到:“ 老師,您不讓學生觀行、靜心,要是外境——尤其不好的外境生起時,心該怎麼對治呢?”

老師說:“ 外境本身沒什麼好壞,好壞都是心安上去的。
要是你的心不強行給外境安好安壞,安是安非,安善安惡,安美安醜,問題麻煩從哪裡升起呢?
要是問題麻煩不常把你的心牽走,你本來清淨明白的心就會像明鏡一樣生起照遍一切,正知而無限歡喜!
你不用對治,但隨變化,只是注意別在念上加念,頭上安頭就行了。”

千萬法門就是對治之法。

沒認識到實相前,人們都是用對治的方法來對待內心的不安的;認識後則大不相同,認識後他們皆用不對治的方法對治一切。

覺悟實相後,說 “ 對治 ” 已不恰當了,因為在那時,他們見到,沒有能對治的實際人,也不見所對治的實際境。

假如在覺悟前,你處在二元對立之中,認為一切事物存在著兩面性,且兩面性都是真實的,那麼你就用有為的對治之法——用前對治後,用左對治右,用善對治惡,用美對治醜……這是平衡之法。

但假如你覺悟了,認識到事物並無兩面性——兩面的兩邊都不真實,非常虛妄,是心所設,那麼,這時你就不用治境了,治心就行!

但假如你又進一步認識到,心也是虛妄的,沒有實心可治,沒有實心所生之物可治,那麼好了,你可以不治而治了。

不理會頭腦所想的是什麼——頭腦也不會多想,只是擁抱實際,只是做,只是看,這是無治生活的呈現。

不治而治的前提是,你真正認識到諸法如幻、息了造作、擁有清淨心。

不然,不可效法(模仿)覺者無為而治,1.是你做不到,2.是那有點像鴕鳥把頭埋進沙裡假裝不見問題,有逃避問題的嫌疑。

再來:

關於念頭的幾句話…

念頭不從哪裡來,也不到哪裡去,如同世間萬法一樣,念頭不來也不去,只是如來。

念頭如鏡中花,如水中月,只是一種心靈影像音響,本無實質,生不是真生,滅不是真滅。

念頭沒有製造者,沒有生產者,在念頭的背後沒有主宰者,沒有操控者,念頭是諸緣假合,忽幻而有。

念念加強,愈信愈真。

念頭沒有 “ 之間 ” 這個概念,念頭和念頭之間並無間隙,故說無間。

有說念頭與念頭之間者,不是糊塗就是方便,非實際有,如是而知。

念頭不是你所造,所以別想著已產生的念頭你能讓它消失;念頭不是你所生,所以別想著沒有的念頭你能讓它生出來。

念頭背後沒有什麼,離開念頭,並非別外有心、有人、有物。

念頭即心,心即假名,一切法之總稱。

五蘊說名為五,實際是一,一心之所化現。

念頭與心,譬如波與水,金像與金、石雕與石、雪人與雪,本無二體,分別成異。

解脫不是離念解脫,而是即念解脫。

十方諸聖,皆因無念而得解脫。

無念不是沒有念頭,而是於念即知性空,不離不棄不壞,無所作為,當體即脫。

念頭即是性空,性空即是念頭,念頭不離於空,空不離於念頭。

關於念頭,如是而知,是為正知;如是而念,是為正念。

這人生是個夢中夢,念頭是那夢中放出的帶哨聲的片片煙花。

如果你如是而知,這就是醒;如果你以為真實,那便是夢。

念上迷惑,念上清醒,不離於念,解脫可成!

還有…

智者坐在那裡觀呼吸,他不說 “ 我在呼吸 ”、“ 我在呼吸 ”……

那樣是在強化一個虛幻的、不存在的 “ 我 ”!

也不符合事實真相。

“ 呼——吸 ”、“ 呼——吸 ”……

他觀察到,其中沒有呼吸的人、也沒有被呼吸的人。

呼吸在進行,就像天地起落的風;就像風來回在一片柳葉之旁。

在呼吸之中,沒有一個獨立的造作者,也不存在一個承受造作的人。

是胸,是肺,是骨,是髓,是血,是肉,
是心、是念……,是諸緣造成了呼吸!

當他長吸氣,他了了分明他在長吸氣,但他不認為是他在吸氣,是他在吸氣的諸緣中,又加入了一個 “ 我作長吸氣 ” 的念,於是長吸氣發生。

當他長呼氣,他了了分明他在長呼氣,但他不認為是他在呼氣,是他在呼氣的諸緣中,又加入了一個 “ 我作長呼氣 ” 的念,於是長呼氣發生。

當他短吸氣,他了了分明他在短吸氣,但他不認為是他在吸氣,是他在吸氣的諸緣中,又加入了一個 “ 我作短吸氣 ” 的念,於是短吸氣發生。

當他短呼氣,他了了分明他在短呼氣,但他不認為是他在呼氣,是他在呼氣的諸緣中,又加入了一個 “ 我作短呼氣 ” 的念,於是短呼氣發生。

深觀呼吸者,歸依風界;深觀呼吸者,了見諸法無我!

深觀呼吸者,看見了因緣法;因看見了因緣法,他看見了如來!

如觀呼吸一樣,智者觀想 “ 受、想、行、識 ”——於諸受中,智人不見造作者,不見承受者;於 “ 想、行、識 ” 中,也是這樣。

觀呼吸,可以入法界;智者深觀一切法,皆能通達諸法實相!

呼吸是個入口,一切色、受、想、行、識,皆是入口。

智者坐在那裡觀呼吸,他觀見…呼——吸、呼——吸,他就像天地。

—— 分享 ——

人求的是圓滿,絕對不是對錯。

你愈對!得罪的人愈多...

你並不㑹死於沒有錢,你卻㑹是死於那些多餘的慾望。

大自然,一定要讓你舒服的存在,才算合理嗎?

它不會在乎,你是否過得痛苦,它有自己的規則,這就是大自然。

這世上沒有誰是輕鬆的,生命只有努力才會精采。

不管是苦還是甜,那都是人生的經歷,是你一生只有一次的經驗體會,珍惜這個課題吧!

別人想什麼,我們控制不了,別人做什麼,我們也強求不了。

睡一覺就把它忘了,老是背著昨天,會累壞了自己。

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盡心儘力做好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按自己的原則,好好生活。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