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 Menu

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中陰,聲


如果內觀這個詞,讓你感到很陌生的話,那麼,我們來換一種方式表達——那就是:靜靜的感知。

從某種意義上說,靜靜的感知就是內觀,內觀就是靜靜的感知。

靜靜的感知你的身體,就是身念處;靜靜的感知你的感受,就是受念處;靜靜的感知你的想法,就是心念處;靜靜的感知萬事萬物,就是法念處。

四念處是內觀的具體表達,具體內容,或具體、總體分類。

當我們說內觀時,那是指上述四念處、三念處、二念處或一念處——其中的四項、三項、兩項或一項。

只要進行上述一項、兩項、三項或四項的感知練習,就是四念處的修行,就是內觀。

靜靜的感知,只是純粹的感知,單純的感知。

其中不沾染,不滲透,不參與,不捲入任何所感知的內容。

感知時感知和所感知,分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正確的感知,越感知,被感知越乾淨,所感知越單獨。

最深處的感知,消融能感知和所感知;最真正的感知,讓二元破解,一元遁形。

感知最後什麼也不留下,唯留下感知者。

那份感知不沾染上任何概念,不是 “ 我 ” 在感知,也不是 “ 心 ” 在感知。

是感知自己在感知。

感知是單獨的。

它不和任何概念混淆,它不攀附任何概念。

感知時,感知不附上自我意識;自我意識也附不進感知。

正確的感知,感知讓感知和自我意識分離和剝脫。

感知讓意識或心的附體現象消失,越感知心或意識和那事物越沒有什麼糾纏的。

靜靜的感知你的呼吸,是觀呼吸;靜靜的感知你的感受,是觀感受;靜靜的感知你的思想,是觀心念;靜靜的感知你的感知,是觀覺知。

感知就是觀,觀就是感知。

感知時感知者沒有立腳處,全體是感知。

只要你還認為自己是個什麼,煩惱、恐懼或悲傷就不會輕易離開你。

即使你過去儲存有不少的優越感,但遲早那不過都是悲傷的前奏曲。

無常會把你不停地帶離,帶離你所創造的一切輝煌業蹟。

過去的一切和你還有什麼關係?

除非你堅信那已經不存在的繼續存在!

只要你還認為這世上有個 “ 我 ” 存在,痛苦、悲傷、恐懼、不安等一樣的東西就會圍繞你。

除非你真的領悟到世間並沒 “ 我 ” 這樣東西,否則,你不會有真正的安靜止息。

人生真正的安靜止息,不是身體的死去,
而是認識到,我們認為存在的 “ 我 ” 並不存在。

不同的經典,所講的修行方式都有各自的訣竅,如果在聞思時沒先弄清楚,就像沒先理解不同經典中所說「不分別」所要表達的含義,就光放鬆完全不作意的坐著,認為這就是修行,這會造成很大的問題。

就像…

對 “ 中陰身 ” 的概念是這樣理解的:凡是你在五陰( 也稱五蘊 )之中,天天沉浮,日日隨轉,經常受苦,不管何時何地,你都在中陰階段,沒有得度。

如果你一念修行,覺光顯發,出離五陰,獲得自在,不再隨色受想行識而沉浮旋轉,即是中陰身得度。

中陰身就是凡夫身,就是煩惱身,就是生老病死身,就是不斷地被受、想、行、識輪流主宰的身。

一切還住在五陰中,以這樣的身為身,以這樣的心為心的人,皆正在中陰境中,尚待得度。

中陰之身,是幻象之身,是痛苦之身,是不被覺光照耀之身,是等待被認識、被理解、被正用的萬法之身。

可以說,迷惑之時,一切萬法皆是中陰身;明白之後,一切中陰身當即是佛身、是法身。

對 “ 輪廻 ” 的概念是這樣理解的:輪廻是指五陰的輪廻,五陰不停地在你身心中流過,主宰你、影響你、限制你,讓你痛苦不息,這就是輪廻。

輪廻是五陰的輪廻,除了五陰沒有輪廻。

除了五陰,沒有事物在輪廻,沒有輪廻的主體、載體。

輪廻這個概念,是無常的另一種表達。

當我們說輪廻,那實際上是在說無常。

無常是個更大的概念,它適合於世界上一切事物;但輪廻這個概念,似乎是只針對生命。

只有生命才說輪廻,對於非生命我們說無常。

無論說無常還是輪廻,指的都是世上一切事物的 “ 變 ” 這個現象、這個真理。

輪廻和無常,是普通人在自性見的基礎上產生的堅固錯覺。

凡持有自性見的人,投射在 “ 生命 ” 這一現象上,便見輪廻;投射在無情的事物上,便見無常。

總之不管輪廻還是無常,都是錯覺,非是正覺。

於輪廻中如果你還不能認出非輪廻,於無常中如果你還不能認出非無常( 不生不滅 ),換句話說,如果你還 " 想 " 繼續度( 拯救 )人,那你就是一位正等待得度的人。

因為你在受苦,並且你想擺脫受苦!

被拯救,並且成功了,這就是得度?

以我來看:一切還在受苦中的人,一切還在被五陰挾持的人,一切生活得不痛快、不安順、不自由、不快樂的人,都是該救度的人,都是需要得度的人,都是該自己救自己、自己度自己的修行人!

“ 得度 ” 這個概念,還有許多其他的表達。

例如,開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轉識成智等,這些詞都是得度的另一種表達。

當我們說某人於七七日內中陰身得度了,那是說,他跨越了自己的七識:開悟了、明心見性了、從五陰輪廻裡跳出來了、見性成佛了、解脫自在了。

這些都是相同的意境表達。

一說到 “ 中陰或中陰身 ” 時,我們就很自然地聯想到 “ 輪廻 ”、“ 轉世 ”、“ 投胎 ” 等這樣的詞。

但還有一個更基礎的詞,是和 “ 中陰或中陰身 ” 聯繫在一起的。

那就是 “ 臨終 ”。

對 “ 臨終 ” 這個概念是這樣理解的:不獨獨色身欲死之時,稱為臨終。

一切於當下,認識或體悟到 “ 無我相 ”、“ 無人相 ”、“ 無眾生相 ”、“ 無壽者相 ”、“ 無法相 ”、“ 無非法相 ” 的人或狀態,都是臨終。

臨終是指自我的臨終,自他概念的臨終,眾生概念的臨終;是生命相的破解,是物相的破解,是非物相的破解。

總之,臨終是一切幻覺的將要消失,得度是一切正覺的即將生起!

對一些教門詞彙,作一些近乎咬文嚼字、望文生義、在別人看來甚至有些牽強附會般的理解,只要它能幫我理解事物,認識幻象,明白真理,獲得自在,我就這樣使用它。

從修行實惠的角度講,不管它對別人有沒有意義,只要對我有意義就夠了。

例如,“ 轉世 ” 和 “ 投胎 ” 這兩個詞,在世俗意義上,一般是指,一個人死了,他的靈魂不滅,然後那靈魂又輾轉於下一世,投生於另一個母腹之胎,然後轉生為某某人、某某動物等,曰為 “ 轉世 ”、“ 投胎 ”。

但作為正信的佛教,我更願這樣理解它:轉世,就是轉識;投胎,就是投入新的狀態。

我更願理解為這些詞裡,含滿了中國文化特有的諧音、隱喻、暗示等手法。

對我而言,轉識即轉世,轉識成智即是投胎佛家。

同一生命現象或事物現象,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個人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及特色。

但不管怎樣表達,那些語言和說法所指向的現象或事情是一樣的。

走遍天下,佛法沒有二致。

在不同包裝、不同詞彙的佛法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

每一個民族的佛法,都自有每一種佛法的表達…

還有:

在生命中,每句讓你感覺不舒服的話,每個讓你感覺不舒服的人,每件讓你感覺不舒服的事,都是你不願意接受的事實。

一旦你能冷靜下來,真正的接受,發自內心的接受,那不舒服的感覺就會消失。

每個不舒服裡都隱藏著你不願接受的事實,在修行中,注意那些你內心失去平衡的時刻,注意那些你內心被推、被撞、被碰、被劃、被傷的時刻,那時產生不舒服的感覺,那些時刻是你修行的用功處。

再來…

神創論與唯科學主義:一種心態,兩種信仰系統。

神創論者和科學主義者有著各自述的神話,這些神話構成了他們對於宇宙和人生的不同理解。

要接受神創論,你必須忽視客觀科學的發現。

而要接受科學主義,你必須忽視主觀體驗到的事實。

修行和世間任何一件事一樣,要抓根本,在細枝末梢處忙乎,事倍功半。

修行的根本是這顆心,是內觀之質,是內觀之性。

對於修行,心是本,其他那些只不過是補充,是等把心練穩了,再練好了最後一件要做的事。

內觀的要領是如實觀察, 下手處是自己的身心及其相關。

如實觀察的意思是,照著事物本來的樣子去看,它有什麼就看到什麼,沒什麼就看到沒什麼,不給它添一分,不給它減一分。

用這種方式來看自己的身心——呼吸、感受、念頭、色身百法等,就是佛陀、諸聖要傳的經驗,也是他們自己終生不曾離棄的方法。

內觀,隨時隨地都可以。

內觀不排除世間任何一件事,你讀經時可以內觀,走路時可以內觀,睡醒了翻身時也可以內觀——不管你幹什麼,內觀注意的,只不過是自己的身心——身、受、心、法而已。

如果帶著內觀的意識及品質去做世上任何一件事,你能將任何一件世間事變成修行。

修行修行,它不是單獨的,它只不過是在任何一件普通事上體驗內觀的品質,或,將任何一件普通事變作觀察自我的媒介。

不管是什麼東西,你越執著,它越會讓你痛苦 。

要想不執著,唯一方法就是認清它的真相。

只有這樣,這個遊戲才會結束,你才能不繼續被騙,也不再自欺欺人 。

在佛教中,這被稱為解脫。

如…

在一個證悟的大師面前,你將迅速獲致證悟。

在一個博學多聞的學者面前,你將獲得巨大的知識。

在一個偉大的禪修者面前,心靈的覺受將在你的心中顯露曙光。

如同一根被放置在檀香木旁邊普通的木頭, 將漸漸充滿檀香木的香氣。

修行只不過如此。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