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 Menu

2015年8月9日 星期日

賈軌賈怪


政治圈上是沒有義(正義)人的,民主就是要人民學會,怎樣用一隻惡魔來牽制另一隻惡魔。

政治領袖,不需要是義(正義)人,更不需要無私。

若要領袖無私,你是要宗教聖人,不是政治。

政治家就必須有其野心和私心。

沒私心的人,還做領袖來幹嘛?

換了政府就沒貪污嗎?反對黨就清廉嗎?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換不到,就表示人民是沒有力量的。

一個執政黨維持得越久,才敢越吃越厲害。

人民若有能力把政府換走,政府才會怕,政黨才會怕。

人民力量的展現,是清廉政府的重要導因之一。

在還沒有到下一屆大選前,不管是反對黨或執政黨的人,或是被要求下台的,你的發言是你的權利,他要不要下台,又是另外一回事。

只是罵或發表任何意見,對他們來說,不是切膚之痛,他根本不需要 " 鳥 " 任何人!

你罵他貪,那是意見(Opinion),不是證據,你奈他如何?

當年不也是發動包圍總統府,阿扁照樣讓大家包圍,他們還是在裡面繼續喝茶吃飯。

你有你的抗爭,我有我的繼續狂歡。

政府要剝削人民的意志,就是要常年一點一滴的不斷剝削,一點一滴的讓你知道他的貪污,最後你就會接受和習慣了,而拿他沒辦法。

再度的上街示威,是好事。

但,更長遠的計劃,是要怎樣讓政府也開始『習慣』?

大型的示威固然要做,但,問題是不能只是針對很大的事件才示威,因為大事件的示威,政府會正式應付。

就如同希特勒所說,政府要一點一滴的剝削人民的自由,若要政府民主,政府必須怕人民。

所以,人民也需要常年一點一滴的讓政府忌憚,政府最後才會習慣怕人民。

如…

在職場的借力飛升,分成三種做法:踩、用、靠。

踩人而上的,不一定是害人,更多的時候是看到方便。

這種關係如一夜情,單次接觸,一觸即止。

利用人而上,是要有互相意識到,對方有自己需要的實力。

這種關係如男女朋友,等物(物質)交換。

靠人而上的,是要明白如何發揮自己的個人魅力,引誘到你的靠山。

這種是被包養的關係,等價交易。

另外︰

大部份的人民,在看到整個政權的囂張後,會有幾種選擇。

一,就是正面的衝擊,(try to beat the system)。

二,無助的消極迴避,(avoid the system)。

三,假如沒辦法衝擊到這個腐敗的系統,那就加入這個系統中同流合污。(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

這個框架,是把整個政治環境視為戰場:一就是宰人,再不然就被宰,要不就棄明投暗,要不就避世偷生。

我覺得在見地上,要突破這個框架 —— 與其視這系統為敵,人民要學會視政治為遊戲,大家是處於一網絡虛擬遊戲中。

不管這虛擬遊戲中,你面對到的角色有多壞或多好,那角色都不是真的,因為在一場遊戲裡面,每個人都有角色要扮演,更有個人的隱議程。

把整個戰場視為遊戲,有甚麼好處呢?

你會比較自在,腦袋不會因情緒太重而僵化,你的對策也才有可能突破以往的心牢。

這,不只是你面對國家政治環境的見地,這也是你在面對市場和情場的心態。

視市場為真敵,或視愛為真理的時候,就是你的角色演得太投入,而只能僵化的用著遊戲判給你的角色的思考範圍。

永遠記得,你有角色,但你不是角色,不要讓你的角色,局限了你的思考。

再來…

東南亞的華人社會,還帶有蠻濃厚的鬼神文化和信仰。

問題是:不是每個人都有經歷過見神見鬼的靈異體驗,到底鬼神所存在還是不存在?

見神見鬼、宗教體驗和精神分裂有甚麼關係?

那麼到底是真的有鬼神,只不過一些人感受到,一些則是絕緣體?還是人們的心理作用?

有人問為甚麼看到鬼就要把他驅趕走?

為甚麼不能當做祂有需求希望我們幫他。

反問:除了驅趕和幫忙這兩個模式,為甚麼不能看到鬼時,就假設了祂是要來幫我們的呢?

與其見到鬼時,問祂『為甚麼你還不走?』或『我有甚麼可以幫到你?』,那為甚麼不可以問鬼『你有甚麼可以幫到我?』

啥就是沒有提出任何第三種模式?

為甚麼一定要拘泥於鬼一就是干擾我們,不然就是有求於我們?

其實古代修行人在見到鬼的時候,還有不同的應對模式。

其中一個叫做『持鬼神為道』,是用來學習面對自己的恐懼,在恐懼感上,不壓抑不跟隨,同時俱持大手印的定境。

某公案:

古代某禪師晚上挑燈到茅廁,開門時見到一鬼在裡面,他就把燈放在鬼的頭上,小解完畢後,跟鬼道謝了後就拿走燈!

你見到鬼火?點根煙兼烤塊肉唄?

平常心是大道也…

華人所謂的有仙骨,或西方精神科,所謂的精神分裂,都是會遺傳的,為甚麼美國、德國的納粹黨和英國,都曾經想把有精神分裂者強制性絕育,最後他們都停止了這項計劃?

不少的心理學家對精神分裂症感興趣,因為精神分裂病患者和宗教家的體驗很相似,特別是幻覺、幻聽,而且接近四分之一到精神分裂症的幻覺主題,都是跟宗教鬼神有關的。

到底是宗教信仰會啟動精神分裂?

還是精神分裂者就會變成熱忱的宗教信徒?

甚至是大部份的宗教創辦人是否精神分裂者?

不少的偉人、著名文人、發明家和諾貝爾獎得主,是有精神分裂症的。

甚至美國和芬蘭,曾經有過統計發現家族裡面有人精神分裂的話,普遍上這個家族對比起一般正常家族,會容易出現有創意、有強烈宗教信仰、更強的藝術細胞和賺更多錢的人。

因為沒看見、不知道,就說不存在,其實是一種太過封閉的思想(僵化、腦殘)。

分享︰

宗教之惡,遠勝其善!!

早期的佛教是『知解行證』,『知』為先。

後期佛教才推崇『信解行證』,一旦『信』字排頭,各種傻人傻事越見越多。

理論上,神是不需要人保護的。

事實上,神是很需要人保護,因為人會為了保護神而去殺很多人。

這就是宗教最詭異、矛盾和可笑的地方 —— 萬能的神是沒有能力保護自己。

案例…

人類的愚昧,可不是一般的。如我說 :是宇宙級的。

道德是用來律己,而不是用來律人的。

同理,佛陀所說的因果業報論,是讓世人以此作為警惕自己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因果業報是隨身的。

但很多腦殘的道教、佛教、民間信仰、包括相信因果業報的信徒,總是用因果業報去指責別人,卻永遠不用腦想想,醬說會有什麼問題,更誤導其他愚昧眾生,誤解佛陀為眾生解說因果業報的真正意義。

佛教中有一句名言 :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其意義也在於此。

所以我每次看到或聽到有人說 : 希望他自己趕快受完業報,再投胎轉世。

就有一股他奶媽的娘地衝動,想衝向前給他十二成功力的降龍十八掌。

然後氣定神閒地對他說 : 那是你的業報,受了吧!

他們怎麼不想想,如果貓、狗等動物被人虐待至死,你爛好人的不責罵施暴者,反而說 : 希望牠趕快受完業報,再投胎轉世。

你這不就是傳遞另一個信息 ~~ 是貓、狗等動物活該嗎?

那施暴者呢?

豈非做得對?

再想想…如果是一宗強姦殺人案,這樣的說法叫死者情何以堪?

請記住,因果業報是用警惕腦殘的我們自己,而非他人。

所以管好自己就夠了。

還有︰

有個女網友說她不明白,為甚麼有些男人坐在一起就喜歡講粗口?

難道講粗口(髒話,不文雅的語詞)就覺得自己很 Man 嗎?

她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也不了解為甚麼會如此。

首先,粗口不是單純只能用來罵人。

粗口不是單重意義,而是多重含義的。

粗口可以用來罵人,但,大部份的時候,它只是更傳神表達的多姿多彩的比喻。

另一方面,其實男人也覺得女人一直要講『感受』,也是很不可思議的。

而且男人最怕被自己的女人問:『你了不了解我的感受?』

女人是要透過講感受來了解事情,男人不是。

有一些特定字眼,男人圈子裡面幾乎是不用的,例如:『幸福』。

女人之間討論自己的感情生活,會時不時的用上『幸福』。

我以男人的身份告訴大家:我的男性朋友圈子裡面若談到自己的感情領域,我沒有聽過他們用『幸福』的字眼,我也沒有用過。

只有一個時候,男人是會用『幸福』的描述 —— 當他跟女人聊天,特別是他想把那妹的時候,突然間甚麼『幸福、感受、當下、真愛、感覺』等字,會變成他的慣例詞彙。

男女間的腦袋和荷爾蒙份量就已經非常的不同,所以男人和女人不需要了解,你只需要『信者得救』的接受這些你不了解的,你的感情運就會平步青雲。

好像︰

很多人說創業的要莫忘初衷,但有沒有思考過何為初衷?

比爾蓋茨的初衷是電腦,他成功了,最後幾乎家家有微軟,戶戶有Windows。

所以要莫忘初衷,堅持市場地位,才能成功。

但,問題是:這是馬後砲的詮釋。

你是用了結果倒反過來詮釋成功的原因,才會醬以為自己詮釋對了。

好了,請問到底是要莫忘初衷,還是要忘記初衷,才是成功的關鍵呢?

馬雲也常叫人莫忘初衷,馬雲最早期的時候,是開英文翻譯社的,因為那就是他的創業初衷。

但,今天他的精力、財力和時間擺在哪裡?

還有擺在他的初衷嗎?

那麼到底創業還要不要莫忘初衷呢?

我要告訴大家,比爾蓋茨和馬雲,都是莫忘初衷的。

只不過很多人,誤以為市場定位就是初衷。

企業的靈魂就是賺錢,比爾蓋茨會堅持他的電腦事業,馬雲會從出版社變成網絡買賣,都是連續轉型,因為他們都效忠於企業的終極教條——賺錢。

所有的創業,初衷只有一個:賺錢。

定位是你忠於賺錢初衷的工具。

不要笨到把工具,當成是你企業的靈魂。

在亂世的黑暗中,野心就是讓你能夠快速前進的明燈。

但是…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知道自己的念頭,所以沒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

這理論上是沒錯的,除了自己的矛盾。

你的矛盾是其他人看得最清楚的。

家人未必看得到,但,特別是常與你相處的朋友比較容易看見。

最尷尬的問題是:你最需要察覺和改變的地方,往往是躲在你的矛盾中。

但,是你卻花了最多的時間在那些不重要、不相關和已知的自己上,繼續自我感覺良好或自我感覺不良好。

那個理由根本就是自己在騙自己的,所以才會作出多方嘗試後,還是沒有改變。

人就是喜歡用一個假我欺騙另一個假我。


佛陀曾說:“ 我已為你指出解脫之道,但能否成就取決於你。”

換而言之,解脫要靠你自己的努力,它是你自己的責任。

心要放鬆、調柔,這是最重要的。

我們要工作,但要隨時讓心休息,讓它有彈性,一旦找到讓心平靜、調柔的方法,這樣外面再忙,心也還是可以自在的。



真正要學密宗,必須先畏懼輪迴諸苦,從心底深處根本捨棄此生一切!

對疾速的取證菩提具有極大意樂和努力;同時要依止一個具相上師,切實依著他的訓示心無旁騖去修行,否則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

如果你的心仍為了滿足此世的欲樂,而依著白紙黑字,來照本宣料的講說見解行修,你就會走入歧途了。

——密勒日巴尊者


-- 經典 --

再分享個口乙自利利他的觀想方法:不論是持咒、讚誦或修儀軌時,都可觀想度母在你頭頂,也可觀那右掌向下時你就在其掌下。

這對求取保護是特別好的方式。

也可觀想家人朋友在她手掌下。

若想要做較為深奧層次的修持,接著度母融入己身,你自己變成聖救度母,然後進行禮讚。

那會非常的好…

這就是皈依我們真正需要的保護。

我們觀想時說要放鬆,反而會更不自在,會變得更緊張,這是因為平常一直在緊張中的人,不懂得放鬆,其實放鬆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一件事,我們確把它復雜化了。

平息沸騰的念頭,然後自在地停留在平靜狀態中的禪修方法,即稱為 “ 止 ”。

“ 觀 ” 則是了悟心的本性或本質的過程。

不論是修 “ 止 ” 或 “ 觀 ”,至為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安置心;放鬆、開放、不造作。

事實上,我們無法把自己置心固定在無念的狀態中。

禪修的成果並不是無念,而是不再受念頭的干擾。

禪修要達到什麼標準呢?

就是經由一再練習讓心柔軟自在。

所謂的禪修,是一種練習,讓我們的心,得到一種自在和自主性,當你的那一念心變得靈活而柔軟,這就是到位的禪修!

修行要看到原因、了解意義、發自內心去做,不然只是一種表象、一種造作。

如果我們不懂觀修的意義,這時候修行就會變得不斷在造作著…

其實修行是什麼?

修行就是把你內心有的那種自然的、不造作的、善心的本具種子經過一種感動開發出來…

我們很多人修行時,沒有重視自己本來具備的善心,反而去追求其他殊勝特別的,而忘記了自己最平凡、最本具的善心,因此,很多人的修行變得太造作、不自然。

所以修行要了解自己本具的善心,了解佛法的意義,發自內心的做,不然就成表象、造作了。


依靠對佛法的修持,應使自相續中的煩惱減少;相反,對法的修持使煩惱變得增盛,這是因為沒有實修佛法的緣故。

如果想要修持真實的佛法,第一件事應該要怎麼做?

首先要一一挑出自己的過失,好比我們學經時,對每個事物及它的法相都要一一確認,以一種戒慎恐懼的心境去改造修正自己的過失。

有需求者建議,白度母是個有力的法門,它能增長,那些利益廣大眾生,成就者的壽命…

佛法不是用雙手去持有,也不是建設一座碉堡來保存收藏。

真正持守佛教,就是在心上正確地進行聞、思、修三學,降伏自心,淨除煩惱。

再釋--修行:

修行不光是為了成佛,更是為了遇見自己...

真正的修行,不是在山上,也不是在廟裡,不能脫離社會,不能脫離現實。

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當生活出現了問題,總會感覺是生活的問題打亂了我們的修行。

在生活中修行,還要平衡工作與家庭、壓力與健康、慾望、無常和情緒苦樂…

在錯綜複雜的關係中尋求平衡,反而更能讓我們看清生活如實的本貌。

所以,只要如實、認真、帶著覺察去生活,試著時時刻刻檢查自我,丟棄自己的傲慢、貪求、期待與恐懼,以一顆清凈心,看到生命的不同次第。

修行必須從實際問題入手,不能空談玄論。

道理…你能說出一大堆,但遇事你依然苦惱,那嘴上的修行有什麼用呢?

不要把修行變成一種逃避現實生活或煩惱的藉口。

修行更不能成為一種心靈上的娛樂遊戲。

當然,這一切你都可以反對…

只堅持你自己的認知,但結果苦的還是你自己。

當修行從實際問題入手,每一個實際問題都是入口。

每一個問題是道場,

每一件煩惱的事是道場,

每一次情緒的旋風是道場,

每一次恐懼的到來是道場,

每一個念頭是道場…

真實的道場就是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眼前的存在、每一個念頭。

修行應該哪裡有問題在哪修,修通那個問題。

修行不是為了向他人顯示你的自我,修行是向你自己的生活顯示。

你身上發生的所有事情,每個問題,都是一種修行,是為了遇見真正的自己。

現今這樣的你,不會是十年後的你,五年後的你,甚至也不會是一年後的你。

你周遭的情況一直在變遷,而你也不斷以自己,之所以認為的方式,在回應這一切的改變。

你不只永遠,都有無限的自由,來塑造自己,而你的所作所為,也塑造了周遭的世界。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