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 Menu

2015年4月28日 星期二

把心安好


佛教裡的 “ 隨緣 ” 絕不是消極的等待,也不是讓你放棄自己的追求和理想,而是讓人少欲知足,順其自然的把握時機。

因緣具足時要努力爭取,因緣不具時,也不會勉強,不會貪著。

本著平常之心接受一切,面對一切,這才叫 “ 隨緣 ”。

要如何修心呢?

首先要了解:我們不是要去斷除妄念,因為妄念是無法斷除的,也沒有斷除的必要。

你越想斷除妄念,妄念反而會越多。

但也不可跟隨妄念,而使心失去清明的覺知。

因此,我們只需讓心非常自然、放鬆、無造作地安住即可。

如何感受自己還活著,就是把當下每個接觸的人事物好好看待,你就是好好活著…

世上有樣比任何東西都更忠實於你,那就是你的經歷,是你在經歷中的感受和思考。

唯一能為我們設限的人,是我們自己。

它僅僅屬於你,不能轉讓給任何別人,而只要你懂得分享,也將會是你最可靠的財富。

如果你不珍惜,就會隨歲月而流失,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了。

還有…

給佛教界的朋友一個善意的建議:

如果你身邊有佛教朋友說有憂鬱症的話,不要自作聰明的叫他唸甚麼消業障的咒,包括金剛薩埵百字明和地藏王菩薩滅定業真言之類的。

你會越幫越忙,他會越唸越憂鬱!

(我不想講太多,消業的思想,是有爭議性的)

之前有朋友就是問我,說他的一個朋友有憂鬱症,不知哪個佛教團體叫他唸地藏滅定業咒,(人家確實是一片善心的)。

朋友就問我這是甚麼咒。

我說:『可以的話,就叫她不要唸。會越唸越麻煩。』

後來也證明了是越唸越慘。

結果,她見到海濤法師,跟他講明了,她唸地藏滅定業咒後的反應,海濤就教她唸另外一個,不屬於消業障的咒。

不過,不是要在這裡告訴大家和海濤英雄所見略同。

若見到這個人的話,會跟她建議不是所有問題,都是可以依賴宗教或菩薩的,直接一點的方法是去找心理輔導員---張老師。

如果更嚴重的話,看心理醫生。

站在解決心理問題的角度上,宗教或菩薩的地位只能立於次要的,絕對不能變成主治。

若欲恆常修正法,於內常修深禪定,捨諸作業為莊嚴﹔精勤遮治外境擾,身口閑緩作莊嚴﹔恆持正念莫間斷,簡行少事作莊嚴。——密勒日巴尊者

禪修,就僅是給自己時間去 “ 做自己 ”,除此之外﹐別無其它。

它沒有什麼特別的,就是允許自己放鬆,然後做本然的自己,不去想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也不去擔憂未來會發生的事情。

你所要做的﹐只是單純地放鬆,然後安住於自身的本然狀態。

再來…

人生中第一次離家出走,是帶著罪惡感,當下的時間感覺過得好緩慢,好難受。

才知道…原來任性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

喜歡留下票根,因為這是用年紀換來的當票,唯有拿著這個,才可以把記憶贖回。

(後記:謝謝當時的任性,讓我可以認真 " 看 " 時間。)

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

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裏都是在流浪。——三毛

就像︰

自信是一種很玄妙的東西。

笑出你的自信來,自信可以通過微笑獲得!

要建立自信,就要勇於接受挑戰,敢做敢為…

即使你很不厭煩,也要讓自己表現得很快樂。

因為快樂有趣的人,總是讓人更加著迷,還有更多地微笑!

轉個思維與方法,就能幫老東西創造新價值…

固執有分對事和對人。

對事情頑固的人,還是有機會可以改變的。

反而是看不到自己有錯的人,是最難改變的,因為他是認為他這個『人』是不會錯的,錯的都是別人。

前者是固執於事物,後者固執於自己的尊嚴。

固執於事物的人,還有機會是理性的,固執於尊嚴的人,只要你涉及到與他尊嚴相違的話題,他就會動真火而沒腦筋。

為甚麼會動真火呢?

因為在某個程度上,他是知道自己的尊嚴是如泡沫般脆弱,一戳即破的。

所以他得誓死捍衛自己僅存的泡沫。

另外…

戀愛是一陣子,婚姻卻是一輩子,沒有一輩子的戀愛,卻有一輩子的婚姻廝守。

也許是幾年,幾個月,一天或者就只有一剎那。

戀愛時可以不想柴米油鹽,只顧花前月下,燈紅酒綠,情話纏綿,浪漫沉醉,圖的是彼此快樂和開心。

彼此都會充分欣賞放大對方的優點,和忽視對方的缺點。

結婚、生育以後,彼此反而因熟悉變得疏遠起來,常常有了「相敬如賓」的感覺,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生活變得如此真實而瑣碎,平凡而矛盾重重。

可能會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難,經受太多太多的挫折和磨練,也容易蜚短流長、爭爭吵吵。

有時候為了一點小事情也會爭得面紅耳赤,因挑剔對方一點小毛病而鬧得天昏地暗。

但是這樣平淡、瑣碎且矛盾交錯復雜的日子就是大多數人的婚姻生活。

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婚姻就是相互的適應、包容和遷就,是彼此都為家庭盡一份責任和義務。

一輩子相伴到老的愛情,牽手一輩子,心與心偎依到老才是幸福的。

婚姻像是吃慣了的麵線,每天吃著同一個味道,還必須得每天吃,把那些柴米油鹽,經過自己的心懷和大腦調制口味更多新鮮一些。

隨著時間的推移,再浪漫的激情也會平靜。

婚姻就是一件事:愛上一個人,與之白頭偕老。

然後生育兒女,天天回家,到最後,天天守著一個人,吃飯,睡覺,聊天,吵架,變老。

婚姻的實質,就是一種平淡中的相守。

機率

我遇見你的機率是五十億分之一,你遇見我的機率是五十億分之一;我們碰見彼此、形影不離的機率,是五十億分之一平方 —— 不,甚至更小。

可是,它還是發生了。

記得…

曾有人問我:『相信不相信鬼神的存在?』

我說:『不回答假設性的問題,但是有 99% 了解 " 鬼神 " 存不存在的。』

『那 1% 是甚麼?』

『那 1% 就是一個能夠接受任何可能性的健康、開明的腦袋。』

科學人說:『證據。』

言下之意,他看到證據,證明上帝存在的話,他就相信了。

宗教神學人士說:『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改變我的想法。』

誰開明,誰封閉,誰用腦,誰棄腦,一目了然。





來源︰網路…

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我執成道


在入菩薩行論中有說到:“ 最厲害的魔鬼就是我們自己的(我執)。”

因為(我執)摧毀了你最究竟的快樂,而外在的魔鬼只是暫時讓你不開心,所以最根本的魔鬼就是(我執),它給你帶來無止盡的痛苦,讓你始終徘徊在輪迴中,不得解脫,所以說它是最大的魔鬼。

大乘佛法說 “ 一切都怪自己 ”,這話的本意是:如果很痛苦,那是因為你抓得太緊的緣故。

意思就是因為太執著於自己的方式,才會產生痛苦。

我們一覺得不舒服,或發現自己處在不理想的情境,就把責怪別人當成了出口。

這句話建議我們改變那根深地固、老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思抓住一切的習慣。

念頭就是念頭,情緒就是情緒,感官知覺就是感官知覺;這一切在清醒的日常生活中輕易且快速地來來去去,正如同夢境一般。

在修行金剛乘佛教之前,有穩固堅定的大乘基礎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金剛乘之中有許多的教法意義深遠,不能輕易的以字面上的樣子去闡述。

因此,如果大乘基礎不穩定,對部分人來說可能會產生錯誤的知見。

如果動機出現錯誤,不論所行何事都難以成就,即便最初步上了軌道,但終究仍無好的結果,因此,保留最初的動機,非常重要。

--------------------------------------------

只要我們還在關心世間的種種,而且期待從中獲得滿足,就不可能有超越的意識。

每當世俗的念頭生起時,我們可以檢驗它是不是能給我們最終的滿足。

假如不是的話,那我們就可以輕易地捨棄它。
——蓮師教言

--------------------------------------------

追逐世俗生活只能帶來不可避免的悲哀。

獲得的結果是失去、建造的結果是毀滅。

相聚的結果是分離,誕生的結果是死亡。

當你了解這些,你應從最初就放棄獲得、建造、相聚與誕生。

同時,你應忠實地追尋卓越上師的教誨,開始尋求真相。

真相沒有誕生也沒有死亡,它就是最巧妙的技藝。
——密勒日巴尊者

---------------------------------------------

禪修本身是一種強烈的心理運動,因此若出了任何差錯,便極難復原。

如果我們問一個瘋子他是否瘋了,他一定會答:“ 我沒有瘋,你們才瘋了。”

同樣的,當禪修出了差錯時,便表示沒有人能夠輕易的治療修復它。

也許在出錯的初期較易掌握錯誤,實時修復,但它就像癌症般難以早期發現。

就像…

不能預料,今天的朋友,是否明天會變成過客?!

不能預料,今天擁抱的愛人,明天會不會擁抱別人?!

不能預料,今天的生命,明天是否就到了盡頭?!

只知道,沒有人可以永遠留在自己的身邊!

沒有東西永遠不壞,沒有回憶不隨時間流逝!

不知為什麼,多數人都是這樣!

對陌生人好,對朋友很好,對親人確是點點點…

難道親人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嗎?

所以,已經不再盲目追求,只用真正用得上的。

人生的煩惱已經夠多了,何必再來自尋煩惱?

也隨時都有『失去』的準備…

還有︰

對於充滿有個人的喜好跟天賦,在台灣成長背景功利的角度下,這根本完全無法上檯面!

因為那些人會說「這沒有前途阿!」「這養不活自己阿!」「這能賣錢嗎!」

仔細衡量後答案是不能的,生活跟生存好像畫上了負等號,每個人為了生活,好像要拼了命去做完,那些不喜歡的工作,然後用剩下來的時間,才能去追逐小小的興趣跟夢想,到了最後工作填滿了所有時間,也忘了曾經自己喜歡的那些生活。

想一開始大都是照著攻略(參考範本)走,也努力的在網路上尋找可以複製的蛛絲馬跡,當聽到別人說「為什麼你不自己去嘗試看看?」

但越往人群走,越往世人喜歡的風景去,越按照攻略去旅行,到了當地內心卻沒有感動,只覺得蒐集了一個景點,就只有完成一個旅行任務指標的感受…

為什麼做什麼一定要拿到成就才算有價值?

為什麼?

我搞不懂!

當一個人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內心還是充滿了感動。

明白做自己喜歡的很重要,能不能有什麼成就不重要了…

為什麼不能就單純為了快樂?

難道是因為長大之後就不能做自己了嗎?

想必大家的心中會有OS……

「是的,你不再是小孩,肩膀上有責任,履歷表要有學經歷;你需要的是全職,不是冒險;你要的不只是單純的快樂,前提是要先變成大人,認清楚事實。」

於是把『為什麼』劃掉,明白有些事情真的沒有為什麼!

還是很喜歡在部落格,用文章寫著無病呻吟,自己的感情世界。

在生命還沒結束之前,愛自己所喜歡的生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那不就是最棒的生活嗎?

當你回顧一生時,它看似規劃好的劇情,但當你身歷其境時,卻是一團亂;只是一個接著一個而來的意外。

事後你再回顧它時,卻是完美的。

因此,理論是,如果你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事情便會如你所願。

因為那是你自己的道路,所以從未有人走過,正因為沒有前例可循,所以發生的每件事都是令人驚訝而適時的。

或許,人生並沒有人們認為的那麼慘痛難耐,只是在多年命運的傾軋下走出了一條理所當然的道路,那些不幸的遭遇已經成為傳說一般的經歷和沉默厚重的背影,現在只是選擇自己舒服和樂意的存在方式,落魄但隨意,孤獨但自由。

對於世間的明暗、榮辱與愛憎,比大家都更麻木也更清醒。

就醬帶著人心的灰白之色,過著流浪般的生活…

再來…

最後成功的人不是由於他們一直成功,而是由於他們在遭遇失敗的時候表現得堅強,

最後失敗的人也不是由於他們一直失敗,而是在某一次失敗面前他選擇了放棄。

另外︰

對初學者來說,很重要的是要多思維四諦的內容,閱讀經典中對於苦的各種描述,讓我們深刻的體會苦的體性,進而憶念如果能將這些苦盡除,將會是一件值得去成就的事,我們就會開始身體力行地去修行,滅除這些苦。

對初學者而言,太多的念誦不會是好事,應該有個限制,如果我們不懂得如何思維,把大多的時間都花在唸誦與撥弄念珠上,這對減低我們的煩惱不會有太大的幫助,要說真有什麼功能,頂多能磨光自己的指甲罷了。
~達賴喇嘛

---------------------------------------------

每當你在遊戲,你就會覺得很喜樂,如果你的整個人生都變成一個遊戲,那麼你簡直無法想像你會變得多麼快樂。
——奧修

---------------------------------------------

腦殘文

鑑於,此次尼泊爾大地震,網路上又出現了類似的廢文篇︰

不少人認爲尼泊爾的地震,是因為他們之前的印度教節日中,殺祭了很多牛隻的報應。

不過,根據數據顯示,美國在2000年所宰掉被吃的動物,有97億隻。

而且這也只是美國而已。

那些僵化的宗教信徒們,没慈悲心就算了,不要再用腦殘的邏輯來消費人家的不幸。

要知道…原來雙重標準,只是在對到自己的時候,才是不公平的。



來源︰網路…

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我在踏浪,弄風景。


北京官方罕見發聲:佛教的本質不是宗教,也不是迷信,而是教育!

感情世界裡面,是追求愛情,而不是追究對錯。

追究對錯,是法官的職責。

做伴侶做到好像法官般,就已經是笨了。

若再升級到為了對錯而報仇,就叫做笨入膏肓。

政府大選前派給人民的,叫做糖果、牛肉。

平日就派的,叫做福利。

每天送的玫瑰,叫做理所當然。

不知何時才送的玫瑰,叫做浪漫。

沒有吵架而送東西,叫做愛護。

吵了架後而送禮物,叫做贖罪。

【面對情緒的三種步驟】

一、正念空隙:不管任何情緒生起,先和它保持一段距離,停住15秒不做任何反應

二、清楚照見:清楚的看著那個情緒,直觀那個情緒的本質,確信它的本質就是「覺」,是清淨的

三、放下放鬆:情緒是自生自解脫的,不必貼標簽、作好壞的判斷,輕鬆放下即可。

所謂“解脫”,就是“一切過患都得以窮盡”,當你已無煩惱與迷惑時,即便身處世間,也可獲得解脫,在淨土亦復如是。

總之,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自然獲得解脫。

就像…

「活著。」我想到了追趕!

你追著這世界給你的遙不可及的意義。

我們什麼時候才會發現,我們認知中的難能可貴的那些,都是微乎其微、少之又少的可能?

白頭偕老的夫妻、簡單平凡的幸福、萬中選一的知心、心有靈犀的彼此、不會改變的永恆、每一瞬間美麗生命的定格…

那些稀鬆的平常,原來根本就太不容易平常了。

我們在定律的世界裡追求著一種難以持續的平常;我們忘記世界永遠都是從有序到失序。

活在這個世界,我們每一分一秒都在認知自己的無知。

除非消失,否則我們永遠達不到全知的完美,就像要無所不在,必須捨棄肉體物質的單一點存在,轉化成量子機率般遍布整個空間,才真正的無所不在,但是那樣全然的存在,在這世界上也不算存在了。

我們什麼時候才會發覺,我們不能追求全然的完美,卻是用盡全力的在逃離不完美?

如果有機會,一定會跳出當前的宇宙,一探世界的全貌。

這是可能的。

我們知道會有那一天。

但是那一天,是我們失去了肉體,以頻率的形式回歸宇宙的一體的時候。

我有時候浪漫的在想,因為我們還活著,還沒辦法脫離這個世界,所以我們才學會了做夢吧?

你可以夢到那些你曾嚮往、未曾嚮往的一切,我們明知道夢是虛空,但是卻還是覺得它美麗。

這是我覺得人類在現實世界中活著,最超現實的浪漫。

還有︰

意義是什麼?

意義是不是沒有意義?

當我認知了自己所認為的意義,有時候會讓我覺得很沮喪。

為什麼自己在追求的那些明明有意義的事,有些時候,瞬間會變得毫無意義了?

如果那些就是意義,那怎麼突然就變的不是了?

活著是不是為了尋找意義而存在的?

但是在毫無意義之間的虛無,我又還活著嗎?

但是失去了,我會死了嗎?

不會死的吧?

所以我並不是為了它而活的吧?

再來…

不知不覺忘了痛?

偶爾在不經意時,會發現自己身上多了幾道傷痕或瘀血,卻完全不知道從何而來,亦或者曾經疼痛到令你淚流不止的傷口,卻在不知不覺間結痂癒合,疤痕淡化到連自己都忘記準確的位置在哪裡…。

反正不痛,就忘了。

人的身體很脆弱,一張紙的邊緣就可能會割傷手;一顆小石子就可能會滑倒;一個要用超大倍數顯微鏡才看得到的病毒,就足以讓我們在醫院掛上病號。

但人的身體也很強壯,血小板總是會盡責的不讓血繼續流、瘀血總是會化開、生病也會產生抗體,逐漸恢復為健康正常的狀態。

即使新陳代謝慢了,痊癒的時間拉長了,無法百分之百回復為原本的樣貌,但至少不再痛、不再無法行動,生活還是可以繼續過。

隨著時間和自身的修補本能,只要別一直將往事重提,反覆扒開傷口去回憶,到最後你甚至會懷疑那段過去是不是發生在夢裡…。

還有多少疤痕印象深刻?

還有多少傷口尚未癒合?

痛的感覺,你還記不記得?

另外…

曾經有人去打過禪七後,問了我一個問題:他說他靜坐時,有氣動的問題(即身體不自禁的動了起來)。

他的禪七師父說了一個很玩味的問題 —— 他主持過的靜坐訓練營中,發現華人比較容易有這個氣動的問題。

但,西方人靜坐很少會出現這種身體不自主動的問題。

他還問我:這是不是華人的文化裡面,有『氣』的這個思想,所以才會有這問題?

而老外的文化裡面,根本沒有這個『氣』概念。

我的解釋是信念,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生命。

我多年來與不少佛教的信徒和修行者互動,也發現到一個東西方修行者的分別。

華人的佛教徒會有遇到冤親債主的現象,老外幾乎是沒有這個現象。

老外聽了後很好奇的問:『這是普遍現象嗎?』

老外說他在美國也認識不少的修行人,但,他幾乎沒有聽過這個現象。

每個人的朋友圈子裡面幾乎都起碼一個人是有見過鬼的。

我的華人朋友圈裡面照樣有人見過鬼,但,我的白人朋友裡面沒有一個是見過鬼的。

現在我想問大家:難道只有華人死了後才會變成鬼?

老外是沒有鬼的嗎?

我們所說的生活簡單,並不是反對提高生活水準,更不是提倡人們去過苦行僧般的清貧生活。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常懷一顆平常心,有一種知足常樂的心態。

如果你衷心想要修持佛法,就應該這麽做:

成為一位佛教在家居士,並非僅只是去遵守四根本學處,而是要將不善的惡行完全斷除。

成為一位沙門,並非只是裝出某種清凈的外相,而是要正確地修持善行。

成為一位比丘,並非只是意味著在日常活動中控製身、語、意,或被禁止去做這做那;成為比丘,意指要以一切善根作為大證悟修道之用。

善良正直並非僅是去穿上黃色的僧袍,而是要對業力的成熟有所畏懼。

成為善知識,並非只是裝出高貴的舉止,而是要成為所有人的吉祥守護者。

成為一位瑜伽士,並非只是行為不羈不加修飾,而是要讓自心與法性的本性雙融合一。

成為一位密咒師,並非是指(懷著惡意)暗中念咒,而是要透過方便與智慧雙融的修道迅速獲得證悟。

成為禪修者,並非只是住在洞穴中,而是要以(本然境界的)真實義來訓練自己。

成為隱士,也不只是住在森林深處,而是說自心己遠離了二元戲論。

博學多聞並不是去擁護或贊同世間八法,而是要清楚分辨對與錯。

成為菩薩,並不是在心中維護自我利益,而是要致力於能使眾生解脫輪迴的方便法門。

有信心並不是指哭泣嗚咽,而是出於對生死的恐懼而進入正確的修道。

精進並非是指不停地參加活動,而是要投身於能夠脫離輪迴的方法。

慷慨並不是指帶著偏見與偏頗心來布施,而是要深深地遠離對任何事物的執著。

口訣教授並不是指許多成文的書籍,而是指短短幾句在你心中當頭棒喝的要義之語。見地並非僅是指哲理,而是指遠離了概念造作的邊界。

禪修並非是以心念固著於某物上,而是指自心穩定地住於本然覺知中,遠離執著。

自然任運的行持並不僅是指瘋狂放縱地行動,而是指不將迷惑的感知執為實有。

分別智指的並不是錯謬概念之下的敏銳智力,而是了解了一切現象都是無生的,毫無概念造作。

聞學並不僅是指以耳朵來領受法教,而是指切斷錯誤的觀念,並擁有超越概念心的了悟。

思維並不隻是追求概念思維並假定結論,而是指切斷迷妄的攀執。

果並非僅是指從奧明凈土迎請的二色身,而是認出自心本性,並於其中穩定保任。

不要將語言文字誤認為是法教的真實義,當下就要將修行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_蓮師

世界無比精采。

我愛自己不堅強的時候!



來源︰網路…

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心靈魔湯


爆炸性的武火燒滾的開場已經過了,現在是進入猶如台灣閩南語連續劇般沉、長、緩、久的文火慢熬。

所謂的「成功」可以有很多種可能。

有位心理學家說:「窗子是玻璃做的,鏡子也是玻璃做的。透過窗子可以看到他人,而鏡子因為塗抹了一層水銀,所以你只能看見自己…」

鼓勵那些不快樂的朋友先去嘗試改變,去閱讀、去交不同圈子的朋友、去喝個爛醉也好,因為工作就像那一層水銀,只會照見我們的焦慮與憂愁,進而過度放大。

若要成長不能只依賴單一元素,生活的延續同樣無法依賴單一元素。

有人說:「人生,才是你真正的正職。」

人生正職真的不只有工作而已。

就像…

第一個走平板電腦的,不是 iPad,而是微軟。

市面上不少關於品牌的商業書,不少的專家和學者都寫過。

所以有些人會以為品牌是可以設計的。

但,寫這些書的人都是 —— 看結果,給解釋。(即使馬後砲的意思)

從來都不相信品牌是可以完全由你的設計、你的經營,然後出現你要的效果。

你的設計,或會有機會成功到一半,另一半肯定不是你能控制的。

所以說品牌定位你可以設計,但不能執著,認真就會輸。

最後是由甚麼因素來裁定你的品牌定位?

答案是:市場。

而且市場要你走的方向,不一定是你原先所擬定的。

你要能控制一半,同時另一半要臣服於市場,才會有靈活的動力。

還有:

定位不是你在公司內部自己講了就算。

內部講了算的,那叫做精神自慰。

定位也不是你跟客戶講了就算。

對外直接講的,都是口號,口號就是說教,它的下場就是會在人家記憶中漸漸蒸發。

定位是客戶說了算。

你產品和行銷的所作所為,如何間接的讓人家的眼中下了一個你沒說過出口的結論,那才算是你的定位。

這就是定位的智慧了!

再來…

一些人認為喝了酒後,更容易講話,其實只是酒精壓抑了部份的抑制力,所以人會比較放,但,放的同時,酒精一多就會開始影響舌頭的靈活度。
(你有見過醉酒的人就知道,他們咬字是不清的)

其實最早的咖啡屋(Coffee House)原型是在英國,不少的學者、專家、知識份子、藝術家或奇人異士之類的人,都會到咖啡屋腦力激盪、八卦(八卦其實就是某個形式的腦力激盪)和做思想交流。

咖啡屋和酒吧不同的地方是:咖啡因會激化腦袋,所以會比酒吧更適合具深度性、精準性、靈活性、多元性、創意性、探索性和大膽假設性的各種對話。

注意,大部份人的話題一旦尖銳性高,雖然很精準,但就很難有建設性。

還有能讓人更興奮期待的結論…

是:好的咖啡,是腦力的春藥。

另外…

沒道德的人對自己的不道德,總有很華麗的道德交代,這是最下品。

有道德的人會以道德理論標準來規範自己的行為思想,這是中品。

最上品的真道德者,如魚活於水中不知水為何物,跳出了交代與規範的框架,他的道德觀不是從書上、人家口中、傳統文化或宗教信仰中而得,而是道道地地的從自己的本性中發現。

修行是屬於內心的東西,所以我們修行時,必須在心靈多下一點功夫,而外在上,則是不太需要那麼努力去表現。

觀想口訣:不論是持咒、讚誦或修儀軌時,都可觀想度母(或你主修的本尊)在你頭頂,右掌向下你就在其掌下。

這對求取保護是特別好的加持方式。

也可觀想家人朋友在祂手掌下。

有時候我們的外在修持的確是真實的。

由於一些特別的外部環境或外緣,我們會比其他時候更有宗教傾向。

但如果我們一直在等待有利的環境來激發我們的神聖行為,我們又怎能期望會真的變得神聖呢?

如果只是一天幾個小時,還要視乎外緣如何,那些修持的利益又怎麼能夠深植於內呢?


一旦我們追逐心念,我們就好像狗咬木棍,每次丟木棍出去,狗就窮追。
假如我們替之以覺悟之智而觀察心之根源,我們會看到每個念頭生起和消融在本覺的空間之中,從而不引發後續的念頭﹔就好像獅子,它不追逐棍子,而是面向投棍子的人﹔對著獅子,你只能投一次棍子。
——噶舉祖師密勒日巴尊者


我們真的要去改變的是我們的心、改變我們的習慣,這是非常重要的。




來源:網路…

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智慧花開


在密宗的修行裡面,有各種特殊的開智慧方法。

傳說中日本的密宗祖師空海,在還未去大唐之前,修過了虛空藏菩薩求聞持開智慧法,達到了過目不忘的境界,他去大唐學成歸來後,不只是一個宗教家的身份。

他也是日本水壩的發明人,也是歷史學家、文學家、建築師等等。

覺得感慨的地方:西藏佛教的修行方法,確實有開發潛能之術,但,他們的修行見地是避世求解脫的,都是宗教性很強的意願。

後來,為了要籌錢,他們不是學一般的宗教人士到處化緣。

而是開創了第一個西藏的戲劇歌舞團,找了一些有表演天份的美女,到處演劇來籌錢。

從宗教角度,開智慧就是要開最究竟讓人成佛的。

但,這只是宗教或佛一廂情願的想法。

這還不是最過癮的地方。

我們做眾生的若連自身安危問題、溫飽問題、解決問題的問題都還沒解決的話,不會好高騖遠的尋求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

(在藏傳佛教混了近20多年後的納悶…)

教導我修行的老師告訴我,當你在靜心時,如果有家人找你,你就去做,不需要堅持一定要把時間坐完。

一開始我很疑惑,修行對於一個人的身心靈成長很重要,怎麼可以打斷呢?

後來我慢慢理解修行要帶給我們,簡單來說,就是讓自己變好,讓身旁的人變好,讓世界變好。

當我們專注在自己的修行也好,學習也好,或者是工作,其實我們都忘了這些事情帶來的真正目的。

工作,除了個人成就之外,不也是帶給身旁的人無虞的生活嗎?

無虞的生活背後,不也是希望自己與他人都過得好嗎?

怎麼漸漸的,工作、學習、修行,都成為與世界斷軌的理由了?

有時候因為與人相處太辛苦,我們就為自己找了方式逃避了。

有人因為潛心修行,而感覺自己比身旁的人高尚,因而越將心思寄託在修行上,因此越加感到孤立而無法與人群接觸,那究竟變好的,是什麼呢?

就像…

所有的孩童,包括動物界的,『玩』是一個很重要的成長過程,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童年的玩是會影響我們的成長,它或多或少會影響我們未來處世的方法。

有一專家Heather Shumaker說過"Playtime is Precious. Play Builds Brain Pathways for Thinking, Creativity, Flexibility, Empathy and Many Other Lifelong Skills." (遊戲是很珍貴的時間,它會在腦內塑造思考、創意、靈活性、同理心和其他一生人都會用上的處世能力。)

小時候的偶像就是小叮噹,猶記得童年時,我會針對小叮噹,玩想法上的遊戲。

覺得我目前的創意,或多或少或與小叮噹有關。小叮噹概念就是:任何問題都有解決方法。

年輕的人為甚麼對科幻、武俠、奇幻、神話等的小說有興趣?

其實也是在想法上進行『玩』的遊戲,我還會說一般宗教典籍裡面的誇張演義,除了是行銷上的鬼魂,也是在讓信徒在想法上進行著『玩』的遊戲。

諸如佛陀要講經之前,放光動地,六大震動,天雨花寶,步行時腳離地,開口時,出廣長舌相等等。

這一切不就比小叮噹和漫畫小說更牛嗎?

不過,真正的牛,是一個人有沒有辦法把他年輕時的『玩』態,保任著,直到成人後還能帶有這種氣質。

另外…

有壓力是好事還是壞事?

人會有這種不思考的模式,對很多人來說是很不可思議的,但我們從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探索,不難理解為甚麽他們會這樣。

有時候,人的思考和能力,是要被逼出來的。

壓力不是不要解壓,但常解壓到人是沒有動力,沒有活力,和沒有效率的。

有人說壓力不好,會傷身短命。

但,事實上的統計,不是有壓力的人就會短命,而是有壓力又認為壓力不好的人,才會短命。

有壓力而又認為壓力是好的,反而是長命的。

你愛上一個人的時候,也一樣呼吸急促、心跳劇增,但,這不會讓你短命。

你再看看身邊的一些人,嘴巴最不好,常常罵人的,會比常被人罵而忍氣吞聲的人更長命。

你從母親的子宮出來的那一刻,經陰道的壓迫而出,甚至頭蓋骨也會稍微移位(別擔心,小寶寶的頭蓋骨還很靈活),壓力所產生的激素,會幫忙到孩子的成長。

剖腹產子的小孩,沒有經過這個過程,他們的 Motor Skill會稍微差。

(若你的孩子是不經陰道迫出的,其中一個補救的方式是要每天幫孩子按摩手腳,要微用力的搓摩他的手腳。)

你知道人生的第一堂課是甚麼嗎?

就是壓力。

你生氣嗎?妒嫉嗎?悲傷嗎?

那就好,你在經歷著壓力,你要學會怎樣踩著這股能量去你要到達的地方。

還有︰

不少的華人父母的盲點是:以大人的立場來管理小孩子的飲食。

第一錯:小孩子是不需要吃特別好的東西,更不需要補。

小時候受補,大的時候身體就會被補壞了。

有個父母用八珍湯來給他們的兒子吃,他中學時就有血壓高。

(我聽到這消息,真的是傻了眼,八珍是女人月經補身的,竟然有人笨到給男孩子吃!)

第二錯:小孩子不需要吃飽飽,他不要吃時,就別逼他。

他餓的時候就會自然的要食物。

第三錯:目前的方程式奶粉,最好在三歲開始戒掉,不然長大後,身體會不好。(所有的配方奶粉,我都叫它︰方程式奶粉)

奶粉燥熱,吃太多長大後,容易扁桃腺發炎,容易發熱氣。

容易發熱氣的身體,是很有問題的。(我不想嚇人,到此為止)

據我所知,華人的中醫是沒有兒科的,其中一個理由是跟小孩子把脈是不準的。

大部份華人就用大人的滋補理論來對自己孩子餵食。

(波文純粹公益)

再來…

找到自己生活的使命所在,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遠遠勝過他人的目光和期許。

現在就回歸到自己的心靈,了解自己,傾聽內心的需求,做你希望成為的人。

人活著就是為了做自己的主人。

人都渴望被愛,也需要被愛。

許多答案其實都在自己身上,只要改變思維與態度就可以看見不一樣的光景。

人是可以改變的,想通了,並且去做,好事就會發生。

我一直這樣相信著。

密勒日巴大師曾經這樣告訴岡波巴大師:未來,自稱是大修行者的人們,他們就連一些奇怪的石頭、木頭都要去珍存積累,他們內心充滿著貪嗔,處處以分別心區分做事,像這種所謂的修行人,我們根本不應該和他們結交。

每個人都有浪潮般的念頭,如果你要等到沒有念頭才靜坐,就永遠不會靜坐。

禪坐最大的重點是學習接受這種混亂的心,並處理它。

但是,如果你在某個時候格外不安,最好出去走走,看看天空、花朵、樹木,讓心安靜下來。

我們禪修時,就是坐著,安靜的坐著,然後看著牆,沒有任何其他事要做,不需要念誦什麼,也不需要去唱頌,那些都不需要。

當你安靜坐著的時候,你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心境﹔當你安靜坐著的時候,你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心靈﹔當你安靜坐著的時候,你可以感受到自己完全的覺醒。

禪修並不一定就是不停地念誦。

念誦可以是一種禪修的方式,但不是只要念誦就是有禪修。

有時候你只要安靜的坐著。

你的生活已經太忙了,為什麼還要把那種繁忙的念誦再帶上你的禪修墊呢?

中國禪宗或者日本禪宗、南傳禪修法門或金剛乘的大手印、大圓滿,各種禪法當中,都強調安靜的坐著。

時下許多人對佛教感興趣,尤其對禪修感興趣。

但他們把禪修當成某種靈療法,像是心靈按摩,希望藉此降低生活中的緊張和壓力,讓自己放輕鬆。

雖然這是許可的,但它並非是佛教中禪修的圓滿修持,禪修的圓滿修持需要更獨具或強力的訓練。

禪修本質上是屬於個人私自的修持,每個人按照自身的需求和性格,按照自身的探索,以個人私自的方式經驗禪修,因此,我認為,絕對不能將禪修商業化或用於商業目的。

很多人把本尊法當作一種儀軌,光是注意要打什麼手印、念什麼咒,卻沒想過要改變自己的心。

密乘裡面很多儀軌、手印、咒語,但那些外在儀式不是修行,重點是那個內容,那個涵義才是修行。


無論什麼喜悅或是快樂降臨在你身上,都源自你自身的福德,因此不要驕傲。

趁著還有能力避開輪迴的惡趣,努力去獲得證悟吧!——蓮師開示《蓮師心要建言》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