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
Pages - Menu
▼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失去是為了突顯擁有
人生最重要是:謙虛得只剩下炫耀。
不少人還有閒空去思考『有錢重要?還是開心重要?』的問題,其實這問題就好像在比較著到底是蘋果好吃,還是鳳梨美味。
我不知道哪個比較重要,但,我知道哪個比較有用。
有些人會說錢不是永恆。
但,我會提醒他們:開心也不是永恆的。
而且錢有用的時間,通常是會長過開心好多,好多。
其實,這個問題範圍蠻廣,但,一被問時,就有一個很突出的印象。
這印象大都是粉 " 男人 " 的。
首先發現:香港的年輕一代男生,已經出來工作者,他們給我的氣質是有一個共同點。
感覺上氣場是內收,(不是內斂)。
判斷可能是香港人口太密集,所以自然的把自己的氣場往內收,因為平常要跟很多個不認識的人擠在一起,你不希望你的氣場入侵別人,也不希望別人的氣場入侵你的個人範圍,所以大家的共識就是內收。
也留意生活在台北,同樣年齡層的男生也有這個現象,但台北的人口密度沒有香港那樣擁擠。
這種氣場內收的感覺,有一點點像是烏雲蓋頂,唯一想到的可能性就是房地產的價格:台北和香港的房地產是天價。
想:一個剛進入社會工作的大學生,幾乎一生人是沒有可能,能夠擁有自己的房子。
在香港和台北,就算是高薪的打工者,也未必能夠擁有自己的房子。
在網絡上有一篇文章瘋傳,是說一個大學畢業生在台北坐辦公室工作,千省萬省辛苦後,每個月基本上是存不到任何錢。
把心一橫,好像是移居台南還是台中,開貨車。
後來居然能夠買到房子,還每個月都能存到為數不少的錢。
當然,人也開朗了。
可以想像到,進入社會工作後,如果沒有父母支助下,完全看不到自己有能力,買到屬於自己的房子那種無助感,特別是華人的文化也很重視這一塊。
對普通人來說,這是一種雙失的選擇:買或不買,你未來幾十年的壓力都會非常大。
再來...
不少人會做房地產的發達夢:在一個會紅的地段買個產業,短時間內地產起了價,轉了個小圈,賣出去的時候,就已經是轉了個幾十萬。
這就是市場上所謂的 Greater Fool Theory(更大笨蛋理論),市場的價值是由無腦的群眾信念所促使而成。
只要每個人相信地產的價值是只起不落,就有下一個傻瓜會以更高的價錢來買。
但,我看到更多的是有價無市的情況:
永遠要記得價錢是假的,地產起不起價,和你賣不賣得出,或有沒有下一個笨蛋要跟你買是兩回事。
投資,雖然話說要做很多研究,下到戰場時,還是撇不開賭的成份,甩不掉運氣的份量。
那麼,我是在叫人不要投資嗎?
不是。
我是在提醒人,當你覺得你的投資計劃是幾乎無瑕可擊的時候,就是你化身成笨蛋的前夕。
還有:
當一個文字 " 散 " 客,最大挑戰是被更多人質疑與討厭,這幾年真的感觸良多。
只要看見陌生人留負評,情緒難免波折。
幸虧我的記性不好早被訓練過,立刻一夜忘,因此很少帶著雜念來上網 " 波 " 文字。
帶著憤怒與悲傷寫出的文字,就像燒焦的食物難吞嚥,為了防止陌生人食物中毒,一時難過會躲起來,我最喜歡躲進黑暗的網路電影院裡。
然而,在我剛踏入這裡時,卻是好戰人士,想藉條理的思緒與邏輯與人筆戰,來者不拒,口無遮攔。
後來卻發現反抗的戰爭必會導致兩敗俱傷。
或許會有人說,總不能一昧被人挨罵。
的確,無止盡的包容是放縱,也是自我傷害,到底該怎辦?
有朋友說,那就把對方當空氣或是別當人看。
可是依照我過去的經驗,此人會愈罵愈兇,罵到情不自禁,因為人類最恨被忽視。
我是這麼認為的,被人挨罵正是學習「傾聽藝術」的最佳途徑。
若別人不喜歡你,要能接受別人不喜歡你,要先尊重才能自重。
接著,我們有同樣的權利,不喜歡別人的不喜歡,反正他不喜歡你,你不喜歡他,正好打平互不相欠,最終不至於到討厭對方的地步。
如果能化敵為友,是傾聽藝術的至高境界。
當然,更大愛的角度來說,讓對方罵完並且感到舒坦也算功德一件,若以天主教而言這是告解。
不幸遇見情緒壞掉,亂罵一通的陌生人,用不著我來修理,因為我這不是修車廠。
有天,若你討厭我,我不會謝謝你,因為你不姓謝;若你不這麼討厭我,真是謝天謝地,並且謝謝你。
以後,開始接納別人的質疑與討厭,但我不用強迫自己;去喜歡別人的不喜歡,我寧願把時間拿去多喜歡自己一點。
人不能自卑,自卑把自己看得太低,什麼事都做不成;人不能自傲,自傲把自己看太高,最後沒有人能看得起你。
人最重要的是別太關註別人的眼光,不斷和自己比,和自己較勁,讓自己成熟和進步,取得自己的天地。
在別人眼中活自己,永遠是別人眼光的附庸,在自己眼中活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
也就是說,依我們的外表,當下未必有觀眾,但我們說話的表達方式,當下卻一定會有聽眾的。
未必有人在看的外表,我們卻如此重視,而必定有人在聽的說話,我們卻不加修飾、很少檢點,只憑著與生俱來的本能,加上成長過程的習慣,就這麼一路說過來了。
有些餐廳、銀行、百貨公司,以及客服中心,都會好好訓練服務人員的音量,但也只限於服務用語,其餘的個人說話方式,公司當然也就管不到那麼多。
我自己的遭遇,是因為小學開始,就被 " 訓練 " 成,要長時間對著鏡子自我演講,檢查自己的表情、手勢。
後來,參加了辯論社又繼續研究:如何在說話時佈下陷阱讓敵手中計,以及如何防範敵手佈下的陷阱。
我是一點也不喜歡這些訓練過程,也極力避免使用那些我曾經學到的、僵硬的技術。
也許就是這些經歷,讓我有立場告訴你:說話是可以練習的......
在練習的過程有點勉強、有點辛苦,但也絕對不會比節食減肥或把臉削尖來得更勉強、更辛苦。
還有一種更好的 " 鏡子 ",就是請那些聽過你講話、跟你聊過天的熟人,坦率的告訴你,他們平常聽你說話,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畢竟,話...本來就是說給別人聽的。
就像...
管他奔跑還散步,不都是往前嗎?
常聽到話:「從小就是個溫和的孩子,安靜貼心,與一般孩子最不同的特點,並善於思考的小孩...」
我經常懷疑自己的身體裡藏著一個古老哲人的靈魂呢!
因為我都是用自己的方式來看世界的......
不過說也奇怪,眾親朋好友眼中乖巧無比的孩子,自從上了幼稚園開始,卻百般不得老師喜愛,家人屢屢接獲學校的「故障通報」,頻率之高幾乎讓人手軟。
也很感謝老師一而再;再而三的「客訴」,這不但激起我積極尋找方向的動能,也反思了台灣教育的單一性。
是不是只有學習狀況良好的孩子,才稱得上是個好孩子呢?
是不是成績好,人生才有價值呢?
是否每個孩子都得像樣板機器人般符合程序,才能受老師疼愛呢?
認清了這種偏頗的教育觀點,正以一種不可逆的價值長久存在於社會之後,於是我學會改變先前的學習態度...
我告訴自己:「請慢慢走,就算有能力奔跑,那也不代表我不能散步。
這樣慢慢走著,或許能見識更多別人看不見的風景。」
後來,老實說我不確定,是否有誰能認同?不過能確定,找到自己專屬的「風格」了。
就算不被認同也沒關係了!其實,這只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一種讓自己能心安理得的方法......
我喜歡自己,是因為自己的不完美。
因為,能坦然地看待自己的不完美,勇敢地坦露那份不完美。
年輕時,其實你不會想到自己正處在見證世界轉變的關隘......
即使走了這麼多地方,年輕時,我缺乏足夠的知識跟經驗去理解世界,生命對我來說依舊陌生、模糊。
我的人生很平凡,但年輕時總是不甘心平庸。
年少的放浪,深掘我對生活的欲望,我貪婪的靈魂永遠想要更多,想看更多、想得到更多。
可是,我慢慢發現,那些想要的一切,好像沒有這麼必要。
一天當中,只要有東西吃、有地方睡,我就已經覺得非常滿足。
而我就正走在夢想的路上,一點一滴地消融了,自己對世俗的渴望。
如何克服恐懼、不安?
當你的心愈開放,你就愈能控制你的意識。
恐懼不是一種固態的東西,我們要了解恐懼不是來自於外在事物,且無法傷害我們。
問問自己,恐懼的本質是什麼?
其實它的本質是空的不存在的,恐懼是一種心念,是由我們的内在意識,所變化而來的一種現象!
朋友,你今天醒來的時候,是懷著感恩的心情,懷著盼望,還是像個孩子般一樣的耍賴,懷著疲勞和失落,甚至抱怨哭訴著起床呢?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