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
Pages - Menu
▼
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四分者
四分者,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 「證自證分」是本性本有的般若智慧,「自證分」是本體、是法性;「見分」、「相分」是從法性裡變現出來的。見分是見聞覺知,相分是色聲香味。故知,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森羅萬象,全是心現識變,確實非一非異。從相上看森羅萬象;從性上看,都是本乎一念。
◎ 阿賴耶識裡的「見分」,就是心、心法,我們今天講的「精神」。「相分」是色法,我們現在講的「物質」。精神與物質是一不是二。心物同源,同一個自證分;自證分就是真心、就是本體。宇宙萬有只有一個本體,本體即是佛法所說的「真如本性」,也稱為「真心理體」。
◎ 「見分」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二十四個不相應。「相分」是十一種色法。色、心二法都是自性變現之物。
◎ 我們通常講「佛」字,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證自證分」是自覺,「見分」是覺他,「他」就是相分。
◎ 見分緣相分,也緣自證分。證自證分只緣自證分,不緣見分,也不緣相分。這就說明,自證分是本體,見分是從它這裡生的,相分也是從它生的。經云:「見相同源」。
◎ 大乘經云:「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是起心動念。一念不動即是真如自性。一念不覺而動,即是無明,即是阿賴耶識,是阿賴耶的業相(沒有業相,則為真如本性;一動就叫阿賴耶)。賴耶一動,業相起來之後,馬上連著就產生轉相(見分)、境界相(相分)。
◎ 十方世界的「相分」怎麼來的?唯識裡講得很清楚,「無明不覺生三細」。三細相裡第一個「無明業相」,這是迷惑妄動;第二「轉相」,有無明妄動,它就產生轉變;轉相也叫做見分,能見相。既有能見相,它就會變成一個所見相,所見相就是「境界相」,就是諸佛國土的相分。這種相叫「真妄和合」,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一合相」。換句話說,它是真如本性起了無明以後,變現出來的境界相。
◎ 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即是本覺、覺性、覺悟。此是自性本具作用,亦即阿賴耶四分裡的「證自證分」!
◎ 六根對六塵境界,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乃至意對知;能對的六根、所對的六塵都不可得,根、境皆屬空寂。六根裡的意根是精神,除意根之外,其他五根(眼耳鼻舌身)、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全是物質。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精神是阿賴耶的見分,都不是真的。
◎ 易經云「精氣為物」,物質從哪來的?佛在經論上告訴我們,物質的世界是阿賴耶識的相分,靈魂是阿賴耶識的見分,是阿賴耶見分裡的一分。經上把阿賴耶比喻作大海,那一分好像大海的水泡。凡夫執著那個水泡就是自己,這是錯誤看法。如果發現整個大海全體就是自己,即是大徹大悟,見性成佛。
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先有見分,再有相分,所以依報是從正報生的。真正的原理是依報隨著正報轉,也就是說物質的世界、自然的現象是隨人心在轉變,這是正理。
◎ 唯識說明,心心所都有四分,八個心王各有四分,五十一個心所法也各有自證分、證自證分、見分、相分。我們離一切相,所離的是心心所的相分,不是離外面的境界相。應知,這心心所的相分是第七識以下的。因為八識的相分性德的相分,這個沒法子離,唯識家稱之為「本質相」,也就是經上所講的「諸法實相」。我們應離的是離虛妄相,七轉識以及五十一個心所裡的相分,這是虛妄相,那不是真的。
◎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變』是講性體,『隨緣』是現相,講五塵,五塵是會變的,這就是阿賴耶識的相分,在唯識裡面講的本質相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阿賴耶的見分就是真如本性,迷了叫阿賴耶,悟了就是常寂光土。
◎ 『耳根發耳識』,「耳識」就是阿賴耶的見分,在耳根門頭起作用就叫做耳識。所以前五識與第八識相應,是直接的不是間接的。它起麻煩是第六意識,把耳識的相分轉播過去,這一轉播過去之後,裡面就起了分別了。第七識再從第六識轉過去就變成執著。這裡面還有許多相應的心所,那這個境界是相當的複雜,這個地方暫時不談那個,只談阿賴耶的見分在耳根門頭起作用,這個作用就是「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