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 Menu

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念頭和空性


怎樣觀察到空?

是有叫我觀察兩個念頭之間。

我的經驗:

你當然觀察不到空了,因為能夠觀察到的空不是空。

真正的空 “ 觀察 ” 不到,因為它就是 “ 普遍存在 ”,它是心性本來,它是法身本身。

它只能以法眼看到,不能肉眼看到。

不可以眼見,只可以智得。

兩個念頭之間的 “ 空 ”,和那兩邊的念頭是平等的。

沒有念頭就沒有空的覺知,因此,念頭升起之前或念頭消失之後,你也不可能感受到 “ 空 ”。

空是心體本來,它由念頭反射給你。

覺知是鏡子,念頭是光點,它們相互顯出對方,形成你的覺知及其內容裡的世界。

貌似當你嘗試去觀察兩節火車廂之間的 “ 空 ”,你觀察的那 “ 空 ” 和兩邊的火車廂是一樣的,只是一個看起來是 “ 有 ”,一個看起來是 “ 空 ”,但那 “ 空 ” 是另一種 “ 有 ”。

事實上,本性的 “ 空 ” 和那個念頭的 “ 有 ” 或 “ 無 ” 無關。

念頭來或去,消失或存在,它都存在於那裡,它不生不滅,不隱不遁;即使你頭腦裡塞滿了念頭,堵滿了故事,那空性依然存在。

頭腦猶如一個小小的芥子,心性虛空猶如宇宙,芥子裡即使堆滿了再多的念頭、故事,它怎麼能夠遮住或掩蓋那無邊的空性呢?

那遍及三界三世十方的空,念頭或任何業障它不得。

一旦你能認識和體驗到這 “ 空 ”,那空怎麼可能退轉呢?

那空怎麼可能消失呢?

那空怎麼會如此狹隘呢?

那空和念頭有什麼關係?!

體會到這個 “ 空 ” 才是活生生的生命之空。

兩個念頭之間的 “ 空 ” 是思辨空,念頭升起之前的空是無記空,之後的也是。

它們都不是修行者要找的空,也沒人能夠找到那樣的空。

當你感覺到那空時,那 “ 空 ” 還是有!

當你想像空,你在繼續創造有。

以我的看法,從 “ 念頭 ” 本身上著手去瞭解空是沒希望的,因為念頭本身是 “ 有 ”。

要瞭解空去瞭解覺知,去瞭解覺知本身,而覺知本身就是空。

一旦你深入覺知,你即瞭解空性;你越深入覺知,那空越明顯,那空越活生生。

當你的覺性大放光明時,你會體驗到,那空與宇宙同大同小,甚至它比宇宙還大,但它並不是宇宙的空,它是心性的空。

這空無法被遮掩,不管你有怎樣的念頭,它都在那裡;即使你的頭腦裡塞滿了三世十方的故事,它仍在那裡。

那空無法被吞食,無法被罩住,就像天空之空無法被烏雲、星球或任何星系所遮掩一樣。

那是無內也無外的空,它遍佈一切時處,它周遍法界。

這種空無大無小,無來無去,不增不減,無垢無淨,非長非短,非青非白, 它完全與歷代祖師們描述的一致。

那不是死空,也不是頑空,那是活生生的生命之性。

一切在它的裡面,生命是一個流動而豐盛的夢。

夢,夢中夢,一切在它的裡面。

當你體會到這空,世間在你的裡面了,而不再是 “ 你活在世間裡,但不屬於它 ” 的狀況了。

如何遇見那樣的空?

從覺知入手,到觀照結束。

覺知覺知本身,觀照天地大同,如此,你將有機會體驗到這空。

不要在一個 “ 念頭 ” 上研究空,不要從一個 “ 念頭 ” 上打開進入空的門,那是無希望的。

空和念頭無關,一旦你曾認識到那空,任何念頭也遮不住那空。

念頭在空裡來,在空裡去,但它依然在那裡。

它不因念頭的有而有,不因念頭的無而無,它恒定不動。

這空…
曰:佛,
曰:如來,
曰:真如,
曰:自性,它有一千個名字,但不管它的名字叫何,它的本來不變。

它是法身,是涅槃寂靜,這就是諸佛所談論的空。

這空不是證得,也不是修得,它僅能 “ 知得 ”。

智性照有,慧性照空,這種空只有慧性十足的人才曉得。

如何識得那空?

從覺知入手吧,去體驗覺知本身。

覺念知萬有,覺覺知性空。

諸佛從念到覺岸,立地成佛顯大乘。

欲覺此空,必乘大乘。

我們每天都在念:“ 為利一切有情眾生,發菩提心……” 我怕你們習慣了以後,心不動,只有嘴巴在動。

就像你們平常打招呼一樣:“ 你吃飯了沒有?”

回答:“ 吃了。”

所以…

“ 你發菩提心了沒有?”

“ 發了。”……

時間久了,你的發願就變成了形式上的東西。

這樣修行的人,內心會越來越麻木,對上師生不起信心,對眾生也生不起慈悲心,喜歡做表面功夫。

在別人能看見、能聽見的地方打坐念經,自我感覺像佛陀一樣;而一個人的時候,就東倒西歪、胡思亂想,這種習氣很不好。

作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不管在人多的地方,還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都要看好自己的心,時時刻刻讓內心法喜充滿。

我們的心,平常很不容易被調動起來,而當嗔恨心、傲慢心、嫉妒心動起來的時候,全身的力量都調動起來了。

臉紅脖子粗,眼睛瞪得溜圓、鼻子歪,甚至口水鼻涕流出來了自己都不知道,有時氣得都喘不上氣來……這就是嗔恨心的力量!

整個人都被負面的情緒攪亂了!

如果我們發菩提心能到這種程度,那可真是了不起啊!

自我檢查一下,發菩提心的時候,有沒有像生氣、發脾氣那樣,有一種受不了、控製不住的感覺?

還是眼睛看著儀軌,嘴巴念,眼睛動,心卻一點沒動?

如果每天隻是身體坐在那裏,心沒有動起來,它的力量就發不出來。

嗔恨心、嫉妒心的力量再大,它也只是一種意識的力量;而禪定力量特別強大的時候,我們內心的境界就會非常廣大、清淨、自由,它有能超越一切煩惱的力量,所以我們要安住在心的本然狀態中。

禪定力量最強的時候,就算你想打妄想也做不到。

臨終四大分解的時候,能夠解脫成佛,靠的就是禪定的力量。

你的心動不起來,“ 外境 ” 也不會動起來。

就像嗔恨心生起來的時候,你感覺 “ 敵人 ” 的眼睛在瞪著你,其實他根本就沒有瞪著你。

但當你的內心很平衡,並發起菩提心的力量時,即使敵人真的用眼睛瞪著你,你可能還會覺得:“ 今天他怎麼對我這麼好呢?” 其實,那是因為你的嗔恨心沒有動。

我們修行的時候需要身體的動力!

心動起來的時候也是一樣,發願越大,力量就會越強,加持力也越來越大。

所以,我們無論是為一切有情眾生發菩提心,還是禪修打坐的時候,都要讓自己的心真實地隨著善願動起來。

那麼,真實的加持就會融入我們內心。

請越過 “ 道理 ”(浪漫的廢話)!

從古至今,我們看到的書上,
絕大部分是說道理的:這樣的道理或那樣的道理,
這樣說道理或那樣說道理……
人們為什麼要不停地說道理呢?

因為除了說道理,他們實在無話可說,也不必要說。

看看,道理的實質是什麼呢?

道理是一堆廢話。

古今的哲人,多數都是廢話的製造者。

很有趣味的是,那樣的廢話卻能到處暢銷,
因為,頭腦生下了道理,頭腦也需要道理。

頭腦和道理的最終關係是:
頭腦生出的道理,道理也生出了頭腦。

頭腦在道理上行走,道理在頭腦下體現它的價值。

道理是教訓別人的武器,卻是自己的防彈衣。

道理本是頭腦產出的垃圾,卻被認為是頭腦產生的鑽石金子。

世上有人靠出賣道理,成為大師;
靠使用道理,成為老師,
靠傳播道理,成為教師。

這……,都是我所見過的。

有人把不斷地流出道理的人當作智者,有人覺得他只是個漂亮語言的生產商。

道理不是生命城下的金礦,卻是心靈河中的泥沙。

道理製造智者的幻象,實質他卻是賣弄智慧的傻瓜。

跳過道理,來到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的 “ 空無 ” 的生命吧。

我們觀看《心經》,佛陀講了一個 “ 空 ”——祂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佛陀所說的 “ 空 ” 是什麼意思?

祂否定了這物質世界了嗎?

這顯然是個誤解。

佛陀並沒有否定,這被我們稱作 “ 物質世界 ” 的世界,佛陀只是否定了 “ 心 ” 所創造下的世界。

這世界可分為兩種存在性:世界存在本身,和心所創造下的世界——心世界——心所感知中的世界。

從絕對意義上講,真實世界是存在的,但它是不可知的;心所能知的世界僅僅心的世界——心世界。

我們只能生活在我們的心所感知下的世界,因此,我們所能講的、所能討論的、所在說的都是它。

對於人來講,沒有離開心而單獨存在的世界;離開心而單獨存在的世界存在,但我們無法得知;我們只能知道、談論和瞭解我們心下的世界——心世界。

瞭解心世界。

——這是一個瞭解生命真相,追求喜悅寧靜人的唯一工作。

去瞭解心,瞭解心造出相的世界,透過瞭解心造出相的世界瞭解心……。

這就是解脫之道,這就是解脫之道的正確方向。

瞭解你的心,瞭解那心創作中的心世界,瞭解心是如何造它世界的相……。

這是你覺悟和自由的去處和地方。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