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
Pages - Menu
▼
2016年9月16日 星期五
心動了
我們都曾在追逐的過程中迷失了,要努力保持當初那樣的單純真的好難!
後來都難免會被誰或環境給影響,關於那些好、壞的事。
開始會變得貪心,變得只在意別人的感覺比在意自己多,然後變得粉不快樂。
生活中的追求,多不是不好,但追求不是強求。
不要沒有得到你想要的,又失去了自己?
努力去做好自己,記得自己是為了什麼!
我也曾經迷惘,沒有誰不會受到批評否定?
既然是這樣,那些批評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又不是生活在他們嘴上的標準,更不是為他們而存在的!
只要知道我正走在自己的道路上,那就好了。
在堅持作自己的情況下,小心地不去傷害任何人,去尊重每個人,然後盡可能地去包容不一樣的立場。
這不容易,也都還要努力,或許沒有辦法一百分,但至少盡力了,無愧於心,就好了。
試著少一些比較,多一些體貼,或許感受上就會很不一樣。
就像…
問:請問怎麼理解佛門中有求必應?
我們念佛行善回向給他人,他是不是會真的得到利益?
如果一切皆空,是不是就沒有任何努力的必要了?
答:假如你的心是一隻木魚,那麼,你的念頭是敲打木魚的槌和那個敲,當你敲一下木魚總有一個回聲,當你的念頭叩擊你的心,也總有一個回應,這就是有求必應。
有求必應是頭腦拋給心一個問題,然後真心總會有一個答案。
佛門中的 “ 有求必應 ” 是內在的,是指自性的。
唯有你和自己自性之間的,才是真正有求必應的,你和別人之間就不一定有求必應。
我們常說 “ 佛菩薩有求必應 ”,是指我們的自性有所徵詢,必有所回應。
一個回聲對應一個聲音,如果你學會聆聽內在,自性的有求必應是百分之百的。
當我們的頭腦向真心的深井裡,撒下一把念頭的沙子,然後,如果你關注內在,總能聽到從那深井裡傳來的回聲。
有求必應是自性的應答,一個問題跟隨一個答案,它們不離不棄,這就是有求必應的真實含義。
有求必應是自性的特點。
有求必應是自性的頭,碰觸自性的尾,就像一條蛇首尾盤起,那是心為體驗它自己的圓滿而所做的活動。
如果說自性的 “ 有求必應 ” 是在內部畫一個圓,那麼,佛門裡所說 “ 回向 ” 則是將這個圓向外畫或在外部顯出來。
總之,無論向內向外,回向是指向自己的,就像你用力向外丟了一個飛盤,你擲得很標準力度很合適,它飛轉了一圈又回到了身邊,你再接回手上一樣。
一切行為從你出發,到你結束,這就是一個回向之旅,一個圓滿。
在我看來,在佛教的概念裡,心的一切作為都稱為功德,功德是指心的一切作為。
當你的心做一件事,如果它自己聽到了、知道了,這就叫有功德;如果它自己沒聽到、不知道,這叫沒有功德。
功德是心回向的結果,回向是心對功德的回收。
功德是內在的發生,回向是內在的迴圈、內在的圓滿。
回向並非僅指貢獻他人,它更多的是指經由他人,然後帶回你自己,完成那個內在的圓滿,內在的旅行。
你沒有實施真正的回向,你的心也無法體會到它的功德。
回向不是一種心的單向旅程,而是心的圓周運動,是心和它自己握手,是心看到它自己的功德。
他人就是自己。
這不僅僅是因果關係,更重要的,當你不能讓自己處在喜悅氛圍裡,會有一種相反的東西將遮蔽你的覺知。
因此,真正的回向和功德,是你說的話讓你聽到,你做的事要讓你看到,你想讓別人受到的利益,你自己先受到!
回向是一切指回自己的善心的旅行,功德是心的善舉獻給了它自己。
回向是心行,功德是心成就。
佛教所說的 “ 空 ” 並不排除 “ 有 ”——在 “ 空 ” 的背景下,一切照常存在。
空不但不是 “ 有 ” 的不在,相反,空和有同時並存。
空不摧毀任何 “ 有 ”,一切 “ 有 ” 自生自滅。
在空的背景下,一切事物依照法的特性而存在。
它們相互依存,它們沿著因果的鏈而運動,它們因和合而有,因和合而無。
莫要誤解諸佛所說的 “ 空 ”。
當我們真正理解了諸佛所說的空,這樣的擔心或疑惑就會不存在。
相反,我們會更好地利用它,以及充分享用 “ 有 ”。
空是佛法裡最美好的字眼之一,它不但是我們可以體驗的事實,還是宇宙裡常見、最顛撲不破的真理。
對我來說,“ 空 ” 這個字充滿了魅力,它不但不抽象,相反,我看到它是最實際、最具體、遍存一切處的存在。
活生生的自性空;不壞任何法,比如,你將它理解為 “ 斷滅 ”、“ 空無所有 ”,那麼,你就準備體驗恐懼、悲傷和消極吧!
空和萬法不相抵觸,視你如何理解空?
如何對待萬法?
那你將收到理解和作為的果。
問:深信這是一場夢幻的人生!
也深信凡所有相皆是虛幻,自覺無什麼事是放不下的!
可是最近為什麼會感覺無聊感很重,了無生趣的感覺!
這是為什麼呢?
答:以我的經驗,無聊感的對立面是對意義的認同。
也就是說,當你認為人生活著需要意義支持,而某時你又隱約認識到意義不真時,就會產生無聊感。
否則,無聊感不會跳進你的世界。
對我而言:人生不是夢幻,一切亦非虛妄。
如果我認同人生是一場夢幻、一切皆是虛妄,而又將 “ 夢幻 ”、“ 虛妄 ” 等同於 “ 沒有 ”、“ 無 ”——“ 斷滅 ” 時,那麼,我必然也會像你一樣陷入虛幻或感到人生無聊。
佛在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在描述人生及一切時,也常這樣說。
我注意到,他們用的都是 “ 如 ”,而非 “ 是 ”。
他們說,一切和合的事物,都 “ 如夢、如幻 ",但沒說 “ 是夢、是幻 "。
諸佛說 “ 如 ” 不說 “ 是 ”,這其中有粉 " 巨 " 大的差別!
我注意到,我的人生如夢,但不是夢;我所見到的一切虛妄,但不是沒有。
對這的認識,沒有為我帶來虛幻感、消極悲傷感或無聊感!
卻為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自由和趣味性!
人生如夢,意味著它的場景、鏡頭會自動切換,我不會待在一種不變的生活裡,我可以經驗到我想像不到的美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意味著,一切事物皆具無限的可能性,我可以欣賞到心之魔術師的偉大創造!
我認識到,這是一個真實、確定、具體、清晰、具足、寂靜,不須讓人妄想操心、也無須讓人妄想操心的世界!
活在那裡,我發現,似乎這世界一切都是真的,唯獨人的想法是假的。
我認識到言語或內在言語的虛妄性,我活在一個寂靜真實的世界!
對我來說,世界就是世界,它既不偏向 “ 意義 ” 的一邊,也不偏向 “ 虛妄 ” 的一邊,它是一個超越一切說法的世界!
對我來說,世界非夢、非幻、非電、非露、非泡、非影,非盡一切非。
世界,乃至於我自己,超然在一切我的判斷、我的認為、我的想法、我的感受之上!
我注意到,當我不想,一切不存在;當我不依賴於希望,我沒失望;當我不依賴於意義,我沒無聊感!
不活在時間裡,我注意到;我沒有 “ 一生 ”,我只有此刻、此刻、此刻!
( 這個粉重要,一定要講三次!)
當我注意到我沒有 “ 一生 ” 只有 “ 此刻 ” 時,無聊或了無生趣感無從升起。
不認同我有一生或我擁有一生的時間,不偏離當下,不離開具體在做的事,發現我活得很寧靜、很無念!
也愛寧靜和無念時的 " 我 "。
追求意義是一種陷阱,而認為人生無意義是另一個陷阱。
頭腦說什麼都是陷阱,唯有它什麼都不說或你什麼都不信,你才有可能避免落入它的陷阱。
就好像你在泥沼裡行走,只要你抬腳,無論踩哪個方向你都會下陷;即使當你停下不走,但你搖動身子,你仍然會下沉。
唯有活在頭腦之外,活在寂靜法而非言詞法裡,你才有可能避免這種情況!
對心來說,凡有言說,都無實義!
因此,別相信你的心告訴你的。
釋迦牟尼佛也曾告訴過我們說:“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誠然是也。
在原本的完美面前,陰影就是一齣戲;
不是要成為什麼,沒有什麼要完成的。
超然在心的一切言語之上!
— 分享 —
對於我這種肥胖型有肚子的男人,若是行走了一整天( 也是起碼半天 ),足踝關節部位因長時間承受了全身的體重,是會異常酸痛。
其中我試過最好的解酸法,就是做盤腿,特別是雙盤(即跏趺座),雙足底朝天,內交結。
最好能坐到腳板麻痺,即是減低了流進腳板的血液。
之後一解盤,經歷萬針刺足的那種麻刺感後,會很爽。
用馬步型蹲踞,也是會有麻刺感,蠻不錯的!
倒掛雙腿不是不行,只是沒有這種麻刺感。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