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 Menu

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

無我 " 觀 " 無我


故事公案:

「 因指望月,見月亡指 」

熟悉 “ 老子 ” 和 “ 釋迦牟尼 ” 這兩個歷史人物故事的人,心裡或多或少都有這樣一種願望:想弄明白 “ 老子 ” 和 “釋迦牟尼 ” 到底誰厲害?

人們之所以會問這樣的問題,大約基於兩點:首先是人們虛妄分別和比較的習氣,在這兩個符號身上的顯現!

其次人們不明白 “ 唯識無境 ” 的道理,才生起這個疑問的。

對我而言,“ 釋迦牟尼佛 ” 是不生的,如果他生,是基於我的 “ 心 ” 才生的。

不管釋迦牟尼是什麼樣,他只是我的故事,他只能以我的故事的形式存在。

不是因為他死去了,不存在了,才變成我的故事的;即使他正活生生的立於我面前,他也只是我的故事。

你能明白這點嗎?

同樣的,“ 老子 ”、“ 莊子 ” 等皆是這樣…

世上從未有兩個人真正相遇,所有相遇的,只不過是心和它自己創造的影像相遇。

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你,還是當時的須菩提,都從未看見過真正的釋迦牟尼。

我們所見聞覺知的,無不是心自身的化身,說到底,那是 “ 自心見自心 ”。

心外無境,你從未見過外人。

你在釋迦牟尼身上看到的一切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等,無不是你自身優秀品質的投射。

當你能明白 “ 釋迦牟尼 ” 只是你自心的影像,同樣地,你也會明白,“ 老子 ” 也只是你自心的影像。

就在此刻,“ 老子 ” 和 “ 釋迦牟尼 ” 作為你的想像境,他們只是你此刻心的化身。

但,就算此刻正有兩個活著的老頭 “ 老子 ” 和 “ 釋迦牟尼 ” 作為現實境,存在於你的面前,他們也只是你心的化身,只是這時它變得更加難以辨認——你認出那只是你的心。

你明白嗎?

如果老子和釋迦牟尼曾經存在過,是你讓他們存在的;如果他們相遇,你是他們唯一相遇的地方。

如果他們分出差別高低,是你的心編造的。

研究你自己吧,那是所有答案的所在。

老子從一邊走來,唱道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釋迦牟尼從另一邊走來,說道 “ 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而你從中間走來,問道:“ 他倆誰的見地更究竟、更徹底?”

我在虛空中大聲說:“ 無有究竟,無有徹底。所有言說,都無實義!”

為什麼呢?

因為老子說、釋迦牟尼說、你說、我說、他說……無一不是戲論。

為什麼?

那真實的不可說!

不可說而說之,不落入戲論或笑話嗎?

道德經,金剛經,諸經諸典,聖人所要說的到底是什麼?……

朝他們的手指所指處望去,莫落在他們的言詮裡!

當你因指望見了月,你還會去評價誰的手指更優更美更高更低嗎?

就我來看,釋迦牟尼是你的另一個名字,老子是你的又一個名字,不管你認為他們是誰,他們是你!

你是一心,一心要和一心比較嗎?

那除了是一場自娛自樂的遊戲外,你什麼也得不到,那什麼也不是。

再論…

「心創造出萬物,萬物就是心!」

所有的道都為了引導眾生瞭解正見,例如不侵犯別人、不作惡事,這種正確的行為,就是趨近正見的間接方法 。

不知道正見就是無明,不正確的行為滋養無明。

不侵犯別人是減少無明愚癡、減弱無明干擾力量的一種方法,其他還有無數的方法。

雖然 “ 道 ” 在究竟上來說也是一種困惑,一旦達到目標,道也必須捨棄。

但在那之前,道是必要的,因為透過邏輯、爭論或分析,你絕對無法瞭解實相,只有透過修行才成。

這是由於情緒永遠壓過理智,阻礙我們見到實相;只有透過修行,才能降伏情緒煩惱。

根據佛教哲學,心創造出萬物;或者更正確地說,萬物就是心。

這表示,除非有個意識知道某事物為某事物,否則它就不成某事物了。

主體、客體彼此互相依存、互相關聯,因此沒有客體可以完全和心靈過程分開。

如果外在客體真實存在,那麼我們就可以透過智力的分析、數學理論或科學實驗室來發現現象的真實狀況。

但是,因為情形並不是這樣,所以只有從自心下手,你才能體驗到現象與自己的實相。

雖然老師能幫助你更瞭解究竟實相的模型,但也只不過相當於給你一張更清楚的相片,用以幫助你認出實相。

別人無法把實相的體驗送給你,你必須透過修行,自己去證得實相。

不論你的老師悟境有多偉大,他只能把月亮的照片給你看,並告訴你應該朝哪個方向才能看到真正的月亮。

他永遠無法向你顯示真正的月亮,也不能幫你看;因為你沒有辦法透過其他人的眼睛來看,或體驗他人的經驗。

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懷疑到底老師和教法是不是必要的,或者你是否可以完全靠自己成就?

其實這兩者都是必要的,教法的需要在於可以增加你對於正見的瞭解;因為在獲得正見的途中有許多障礙,這些障礙都非常精巧,能讓你誤把短暫的五蘊和合當成真正的自己,而完全看不到真正的本性。

為了成功地擊垮這些障礙,你必須要具備比它更精密的武器,因此老師和教法都是必要的。

那…

如何修無我?

是無私和禪定嗎?

無我是不用修的,並不是原來有個我,經由你的修行,把它弄沒了,這叫修無我。

不是這樣的。

無我只不過是一種事實,它經一定的觀察方法,讓你去發現。

所謂修無我,是去發現無我;所謂修無我,是去除那些遮蔽實相或信以為真的概念。

無我和自私不自私沒有關係,當你體會到無我,它離開自私和不自私這兩邊概念。

自私是有我的;但我們通常所說的無私,也還是有我的,只是它隱藏到更大的背景裡。

對普通人而言,無私是自私的隱藏,是自私的暫時缺席。

無我也和禪定沒有關係。

任何禪定都是自我的禪定,當你無我,沒有禪定不禪定之說。

若說無我是一種禪定,它是最上乘禪定,是九次第禪定之上的禪定。

無我是事物本來的樣子…

所謂修行無我,只是一種尋證和觀察。

你說有 “ 我 ”,那麼,“ 我 ” 在哪兒呢?

所謂尋證,不是空洞的,不是在思維裡尋思、思索,它是實際的觀察。

你說有個我,看看身體是我不?

如果身體不是我,它在身體的哪一部分嗎?

同樣的,如果身體不是我,心是我嗎?

這種尋證即觀察,這種觀察即體驗。

如是這樣地尋證身心實相,如是這樣地體驗身心實相,就是修無我觀。

由經這種無我觀修所得到的認知,是真實的、有力量的和不退轉的。

觀無我,是一種真真實實的實踐,你不能簡單地在腦子裡想想:“ 哦,肺不是我,肝不是我,脾不是我,腎不是我,身體的每一部分都不是我,根本無我……” 或 “ 哦,受不是我,想不是我,行不是我,識不是我,它們合起來也不是我,所以無我……” 就完事了。

必須在禪定時,安靜下來仔細地檢視身心,從頭到腳,從腳到頭,從內到外,從外到內,從整體到部分,從部分到整體。

須以內在之眼,對整個身心做全面真實的檢視。

先內觀身體,再內觀心。

別輕視身心這種直觀的檢視工作,其巨大的效果只有做了才知道。

那認知和洞見有多深,和投入它有多深有關;其效果有多堅固,和對它做了多久工夫有關。

投入它深,它給你帶來洞見就深;對它做的工作細,它給你帶來的智慧就多。

這是個簡單但效力巨大的方法,實踐它,將帶來生命意想不到的改變。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修行路上總會遇到很多考驗,甚至有人修了二、三十年,境界還是一樣,也沒有什麼覺受證悟,甚至煩惱比以前更多、更強烈。

無論如何,重點是,不管遇到任何考驗挫折,堅持修行是非常的重要。

因為內心的力量,或者稱為內在的修證力量是很大的,它能夠細微地、慢慢地改變我們的心。

雖然不會馬上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改變或感覺,但是如果你堅持下去,總有一天你將能夠調伏自心。

還有:

學習的興趣是不能培養的,只能發掘。

被發現發掘出來的,只要你會溫養,這個學習興趣就能夠很長遠的延續下去。

才華是先被發現,之後的學習才能把才華壯大,它是不能無中生有的。

發掘了才華,再去修學,叫做『悟後起修』—— 明白了自己的才華後,所有的學習都間接直接的擠去自己的才華中…

那麼還沒發現自己才華之前就不需要學習嗎?

不是。

你還是要學習,而且還要多方探討,這叫做『試修求悟』—— 多方摸索找出自己隱藏的才華。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