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 Menu

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你怎麼想!你會那樣做?


網路上的酸文…

這些回教徒於齋戒月常在網路上講的鳥話,已經不是第一次。

大多數講的,好像都是學校老師。

其他人,很少聽到。

以前還聽過我的馬來網友說,常在齋戒月的下午,見到有人會偷買咖啡、飲品來喝,還會說 Fuck it, I don't care. I'm getting a drink.(管他奶媽的娘,我才不在乎!我要買飲料。)

服務員也是馬來人,他買來喝也沒有人會理他!

只能推測這些老師每年都好像是齋戒月開始的時候,會有這些鳥話出現。

估計應該是忍得辛苦,粉心煩氣躁吧!

今年是叫人喝尿,以往是叫人回中國或回印度。

兩個禮拜後,已經習慣了,就沒事了?

以此推斷,也只能猜測做老師的工作很辛苦,很壓抑…

而且我也不覺得這些回教徒老師明白齋戒月的真諦,所以才會動這種傻氣。

我會懷疑你對阿拉的信仰,到底你是否有純然的意願要齋戒?

也因此只能推斷這些老師是比較爛的回教徒。

另外馬來網友還說,目前馬來社會的晚上開齋(Buka Puasa)也有不少人是不明白齋戒月的用意,所以才會一到時候,就大快朵頤,忍得越辛苦是為了吃得更瘋狂!

馬來網友他自己的開齋,有時候就是一塊咖哩麵包,唸經祈禱後,就吃個麵包開齋。

據他所說,齋戒月的守清規,減低所有的慾望,是有功德的。

既然是有功德,還會看到別人吃東西時自己就火大嗎?

呵呵呵呵…

還有︰

如果你身為人,已經到了 / 過了三十歲,但你的人生哲理還是圍繞著:做人要無私,做人不可以看不起人,做人要以誠待人,要以德服人等等。

勸你不如不要再做人了!

說得難聽點,如果你的命不算太長,三十歲可能已經是你一人生的一半了,你的腦袋還如此僵硬的話,很明顯你是活在自認的信仰當中,卻完全沒有活在實際的當下。

因為都…

到了 / 過了三十歲,你還搞不清對誰無私,對誰自私,你肯定還會繼續傷了對你重要的人。

到了 / 過了三十歲,你還搞不明白甚麼人可以瞧不起,甚麼人不可以看不起,你必然會浪費很多時間在應酬上。

到了 / 過了三十歲,你還不知道對誰要坦誠,對誰要應酬,你必然是個不會保護自己的成年人。

到了 / 過了三十歲,你還迷信人家服你,是因為你的品德,你肯定是個沒有利用價值和沒有利益分享的人。

同時我也要提醒大家,如果你活到 / 過了三十歲,還不明白舉凡開口閉口都講做人要無私、不可看不起人、要有誠意和有品德的人,你都要有所保留,甚至是善加提防的。

那你的前三十年不也就白活了?

距離現實遠稍微一點的,就叫做浪漫;距離再遠一點的,是故事;距離更遠的,那就叫做神話…

那些你所謂的思想信仰,就是一種把現實扭曲得最厲害的病態。

這種信仰跟一個到了 / 過了三十歲的男人,還相信跟某個女生作完愛後,認定她就必須會愛你一輩子的傻念,是同出一轍的。

呵呵呵呵…

就像︰

在網路上,有人談起一位14歲女生被老師誣賴作弊而自殺的事件。

是的,沒有人喜歡被誣賴,但,也不敢妄下判斷說整個事件的錯就是這位老師。

凡是有這類事情發生時,人們總是喜歡把事情過度簡單化:把罪歸給那老師應該是最容易的。

不錯,這老師的行為確實很像校園惡霸,不過,另一方面,受這麼大的委屈,這14歲女生有沒有跟父母溝通?如果有的話,父母的反應是甚麼?

另外,這女生平常有沒有憂鬱症?

種種可能性問題,都值得大家去思考。

我重複,我不知道跳樓事件的真相,老師做惡霸是錯,如果遇到惡霸就自殺嗎?

這件事讓我想起某位專家所講的:孩子在一年級和中一時,父母需要無條件的跟她們溝通。

如此,孩子以後才會把心事跟父母分享。

但,很多華人父母都完全誤解無條件的意思。

舉例,要孩子誠實,但孩子坦誠的告訴你錢是他偷的時候卻被你罵,那她以後是要坦誠還是隱瞞呢?

一些父母聽到我這樣說,會激動的說騙人就不對了。

這,就是為甚麼我說很多父母完全不明白甚麼叫做無條件。

一年級和中一,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父母往往對孩子的溝通是單向的『我講你聽』,但,那不是溝通,而是命令。

溝通是大家站在平等地位上、雙向的互動。

舉凡你還是高高在上的跟他講話,就不是溝通了。

分享…

有兩個處境相同的朋友,其中一個,他總是只能關心自己的不快樂,另一個,卻總是將不快樂,變成是一件快樂的事。

這就是,同樣的夜,有人只看到眼前的黑暗,有人卻看到夜空的星辰。

再來…

看到 FB 臉書上最好笑的資訊:台灣某大學教管理系的教授,竟會笨到認為管理學是一門很科學的學說。

看來,粉多教授根本不知道學術和科學的分別。

商業書和玄學書相同的地方就是:兩者都是馬後砲。

科學也不是舉大量例子就叫做科學,除了數據要大,還得 Replicate(重複)效果,才叫做科學。

就算所謂的高素質商業書或商業理論,都只是大量的故事。

故事不是科學。

廢文…

在網路上,有人討論好男人和出軌男人的分別,其中一些人認為已經有玩女人經驗的男人(我不知道他們的意思是指要付費還是不付費的),已經有了前科,他們會重犯,更有言之鑿鑿說自己是絕對不會出軌的男人。

我覺得這些人都忘了一個事實:那些出來『玩』的男人,不是一出世就出來『玩』。

每個人出生時,都是清白的。

我見過不少講自己不出軌、有責任的人,沒有比那些不講的人更清白。

每一個好人在還未出軌之前,都是認為自己絕對不會出軌。

另外…

別侷限自己的懦弱,也別小看自己的壯大,當你發現自己成長的一瞬間,就好好看著自己的成長,鼓勵自己,體驗各種宇宙方圓,或許是更好的生活指標。

當自己開始有意識的去思考,過去發生的每件事,從自身的經驗看來,那就是自我成長的分水嶺,才會發覺自己的不成熟,原來都不是對方在傷害自己,而是自己在傷害自己,也在傷害那個曾經最熟悉的朋友!

我們都會懵懂,心理狀態永遠跟不上生理狀態,不管甚麼事,我們都是初體驗,好壞都不會像電影般,回到17 / 20歲、野蠻遊戲、珍愛每一天等,神奇夢幻般重新再來過,很多書上、網路上、過來人等經驗,分享得再多,都不能成就自己的第一次,或許能當指標,或許會轉身,或許又還是跌入無底洞。

經歷了成長的感覺,明顯到自己都能感受到,現在的我,即將又面臨一個新的分水嶺,目前的我並無法告訴自己,我成長了些甚麼…

但,提醒自己的是,猶豫、茫然、無法堅定都是成長的常態,網路上會聽聞很多神話式的精神標語或者神人指標,還不如告訴自己「困境是常態,好好的去解決,一切總會有結果」…

你們不明白,曾經的我多畏懼,害怕在家人面前說出了自己的夢想,整個家庭就要陷入了天翻地覆的困境,害怕我要離開後,然後我就會什麼都沒有。

你們也不清楚,曾經的我多沒自信,工作了多年後還覺得自己一事無成,覺得比起別人,自己像是個井底之蛙,永遠有走出不去的自卑。

現在我已經不怕在你們面前出糗,不怕在他人面前跌倒,不怕在家人面前訴說夢想,不畏懼在眾人的眼光中讓自己看起來如此獨特。

所以當我快樂了,同時也希望他人可以活得更快樂…

有感而發…

一段關係裡頭,兩個人都在學著找到「我」以及「我們」之間最舒服自在的平衡。

「或許在關係裡面,你終將要學會從『我』走向『我們』,正因為關係不是一個人的,你的苦樂傷悲也牽動著對方的歡笑眼淚,有時想想對方,也是為這段關係,多分擔一些重量。」

「是啊,關係裡面的『我們』固然重要,但當你逐漸走入婚姻,就會發現太多的『我們』也不行。
所謂婚姻,就是在『我們』裡面,看見『我』,也看見自己。」

透過以上三個論點發現,當戀愛初始的時候,這時候多想到一點我們、多為彼此體貼一點,的確對關係是有幫助的;但在兩個人的關係變更深刻、在一起更久、甚至結婚之後,這個效果就消失了。

這意味著,一段好的關係,並不是眼中只有彼此而已,而是也能夠有一些自己的空間,有一些堅強的自己。

愛的旅途很長,當你過度的把自己依賴在對方身上,就會失去自己原先最真實的模樣。

而這真實的自己,本來是你最美好的部份,本不該因為愛情而消失殆盡。

所以,如果當你愛一個人愛到自己都不見了,或許該停下來好好想想,你究竟是太過愛他,還是對於失去所愛太過害怕?

若一段關係牽涉到兩個人的自我認同(self-identity),自我被對方全部吃光光的愛,到頭來只會被委屈所填滿。

說起來容易,但「我」和「我們」之間的拉扯,幾乎是天天發生的劇碼。

人家關心你的身體是出於好意,但嘮叨太過就會被認為是管太多;你偶爾想一個人好好在家發懶,人家卻覺得你不夠在乎他,所以放假都不陪他;已經忙了一個星期,你希望假日能睡晚一點,他卻一大早就起床說要開車載你去玩;有時他想要親近,你想要空間,也有時你需要依賴,他卻忙著傳 line……。

每天每天,我們都在面臨親密與自主的抉擇,依賴與獨立的溝通,「所有親密關係的問題,其實都是親密與獨立間的問題。
當我們能夠好好平衡這兩者,好好的討論這些期待間的落差,很多關係間的困境就會自然消解。」

平衡這兩者的解方是:回應性(Responsiveness)。

「愛的相對不是恨,而是漠然。」

我們都聽過這句中肯的話,只是我們很少仔細去思考它真正的意義。

我們當然可能因為彼此的需求不同,而產生親密與自主的拉扯,但在這樣的過程中,如果能夠給予彼此回應,而不是一味的逃避,至少就能夠開啟一個對話的空間。

當伴侶真正了解(got the facts right)、真實的感受到自己的需求(a sense of authenticity)、接納自己、覺得對方是真的關心自己的安好,這樣的一種被在乎,就能在這難解的平衡上,增添一點溫度。

因為愛情,就是在「我」和「我們」之間,找到一個更美的平衡點。

再分享︰

“ 修行 ” 的意思是指當行為有錯誤時,把它修正過來,即 “ 修正錯誤的行為 ”。

一般宗教徒認為念佛、拜佛、念經、念咒等行為才是修行。

也很多人以為吃素跟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氣脈打通了,就叫作修行。

其實,所謂修行,簡單的說,就是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通過任何方法而達成這個目的,就是修行。

「修行」也就是從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來做,如實地從我們經歷的每一件事情中來看清楚自己。

所以,上述這些作法的確可以讓我們得到身心的平靜安定,因此,它也是修行的方法之一,但不是修行的目的,這要弄清楚才行。

提到修行時很多人會說:

太早了!

我現在還要擔負家庭的責任,必須等到責任完成後才能修行。

也有人會說:太慢了!

如果我早知修行的好處就不至於拖家帶眷的,如今是放不下了。

曾經有講過,修行是為了改變自己,不是改變別人的…

拿著自己認為對的東西不放,佛教稱為執著;執著就是拿著的意思。

所以修行兩個字,要認清楚,能真正幫助你化解煩惱的、幫助你消除習氣的,這就叫修 ---- 行。

重點是你們要認定自己的走向,不蘭會根本沒有辦法下判斷!

還有…不要拿任何理由,來當作是自己不肯改變的藉口!

十多年來,我一直投身在工作,遇到部門重組調動搬遷,很多事情又得重新來過。

大量的工作,讓我沒有時間和自己的內在獨處,也很難去做一些所想和所喜愛的事情,內心始終處於嚴重的失衡狀態中。

二十幾年的職場生涯,都是為著配合這個,配合那個這麼地過著。

然而,自己內心卻變得越來越淡泊,一直想著能否只做想做的事,只過簡單的日子?

多年後也慢慢體悟到,與其把長途旅(修)行當生活,不如把生活當長途旅(修)行…

旅(修)行的熱情太容易,生活的熱情大不易!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