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 Menu

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窗口


笨蛋的幸福, 在於發現自己之前所做的愚蠢決定,神推鬼擁地巧合之下,竟然是給它做對了。

笨蛋的偉大,在於能夠讓一個普通的正常人,在自己淡然無味的世界中,品嚐到一絲絲地優越感。

做人外傲內謙,叫做吹牛。

處事外謙內傲,叫做城府。

人生縱橫的智慧,在於靈活的拿捏吹牛與城府間的平衡。

案例:

男人喜新厭舊的秘密:

一般的男人都會說再好吃的東西,如果每天吃,最後也一定會悶。

悶了就想吃些新東西。

跟一個女人在一起久了,不管她多漂亮,床技多厲害,久了就會悶......

所以這時候男人一就是偷吃劈腿,再不然就是開始物色新獵物,然後分手。

然後他發現跟新的女人在一起的時候,啊!那久違的感覺回來了,爽啊......

但,熱戀期一過,你會發現又不知怎的又悶了。

但,我要提醒男人們所犯的一個很關鍵錯誤:

你覺得天天吃揚州 " 炒飯 " 很悶,你飛到巴黎的高級法式餐廳,坐下後你跟侍應(服務員)說:excusez-moi,揚州 " 炒飯 "  s'il vous plaît。

頭兩三次確實會有另一番風味,但接下來你還是得面對回同樣的問題:你,還是吃著揚州 " 炒飯 "。

你只是在一個不同的地點、人物、文化、氣氛之下,重新再吃揚州 " 炒飯 "。

醬說你有聽懂嗎?

當你用心生活,你就會看見生活處處有驚喜,感動隨時都在......

還有:

很多宗教界的跟人辯論時,不管是佛教還是基督教的,建議他們不要辯論教義。

因為教義是純信仰,無需邏輯,無需智慧。

那麼,你們可能會好奇,若不辯論教義,那辯論甚麼?

其實,只是靜觀其變,就能看到他們自打嘴巴的時候,只要捉著他們自打嘴巴的笨蛋行為而已。

為甚麼會說他們是笨蛋?

因為只有笨蛋才會發現自己被人揭發後,會如強迫症般的越描越黑的自捶嘴巴。

然後,就根本不需要用甚麼技巧,就只是捉著他犯的第一個邏輯矛盾錯誤,對方就只會越來越證明自己是笨的。

宗教沒甚麼厲害,厲害的地方是製造一大群無腦,但自認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

其實佛教徒喜歡用『他這個人的我執很重』來批判他人,彷彿自己的看法辯不過別人的看法時,或別人不接受自己的認為是真理的看法時,就表示人家很自我。

同一時候,不少的佛教徒也誤會了『無我』的意思。

無我不代表沒有自己的意見或個人的看法,若用這些佛教徒對無我的詮釋,佛祖也就不需要當年在印度弘揚佛法,更不需要常與他教的人辯論。

無我是指萬物沒有獨立存在的意義,一切的人事物都由無量的緣起交替而生。

所以,所有的萬物都是不實的。

包括了自己的『我』的意識,也是不實的。

一直都沒講過無我就是不能有自己的看法,沒講過無我就是要無私的隨順他人,更不需要完全把自己的身口意奉獻給自己的師父才叫做無我。

無我不是『我』的意識消失掉,如果是的話,白痴或石頭就是佛了。

既然『我』的概念是假的,所以在不同的情況下,更能靈活的啟用合適版本的『我』。

許多對佛陀教法不甚了解的人認為佛教是病態的,認為佛教徒否定快樂,只想到痛苦,他們設想佛教徒排斥美麗及身体的享受,因為這些是誘惑;佛教徒應該是純淨而節制的。

事實上在悉达達多的教法中,並不特别反對美麗和享樂甚於其它的任何概念,只要我們不認為它們是真實存在的而迷失其中。

佛教是一個很包容、很真誠的教法。

由於佛法升起的信心和歡喜心,讓我看到佛法和其他宗教是不相違背的。

佛教的精隨是因果業報。

-- 釋論 --

關於禪宗的其中一個修行方法,就叫做參話頭。

但,初修的過程中必須參加群體打禪七。

目前大部份的禪七,其實是方便禪七,是比較舒服的。

古法禪七最後的制定是在清朝,南懷瑾跟袁煥仙學禪時,也學了這套古法的禪七,但他之後主持的也是方便禪七的做法。

大陸有些廟已經恢復,其中一個已經恢復的就是少林寺。

古法禪七是需要一整個團隊來管理參禪者的一切。

南傳的集體閉關,是過午不食,但禪宗的禪七,卻是一日五餐,不然你會無力參禪。

飲食方面,吃的粥,要用筷子一劃,能劃出一條軌道在粥面上。

劃不出的話,水份太多,參禪的人就要常去尿尿。

如果吃飯,消化起來就容易昏睡。

而且要一餐比一餐豐富,味道是要一餐比一餐好。

晚上那一餐是最豐富最好吃的,但,弄得那麼好吃,其實是要測試參禪的人。

你需要在吃的同時聽法師開示,同時一定要用半個小時吃完,不能太早,不能太遲。

吃飯的時候是有一套器具的,頭幾日會搞到你戰戰兢兢的,因為你若不留神或昏沉,這器具會打破。

幾天過後,你就會自然的被逼與眾人一起剛剛好半小時吃完。

(不要問我那是甚麼器具,要注意,這不是代表這廟是用古法禪七,只代表他的廚房團隊有夠標準的廚藝!)

整個禪七的生活,是以團隊的訓練來帶出你的悟境,你不能有個人化的作息或修行。

其中的原因是團隊生活和有老師的指點,你的悟境會比較少個人主義。

團體生活會把你的個人意識磨化。

參禪中所用的香板,不能用上好的木,就算打在徒弟身上斷了,也不會傷到人的,才及格。

凡是初修的人自己一個人去參禪的話,若參不出悟境還好,參出悟境的話,近乎全都會自我膨脹!

過去的虛雲或南懷瑾,都是團體禪七有了悟境後,才開始個人閉關。

沒有團體禪七參悟的,都不准自己閉關參禪。

那些凡是自己看經、看書學禪宗的,還沒問題。

如果你的師父是自己看書、看經學參禪而有悟境的,沒有傳承師父印證,也不是團體禪七磨練出來的,請對他有更大的保留空間。

如果學了三年後,你想跟另一個師父學時,他會不鼓勵、批評、責備、恐嚇你的話,你要一走了之。

在古代學禪宗的,跟一個老師三年內沒有突破的話,你的老師會把你轉介紹給另一師父,就算另一個師父的門路是不被你老師認同。

成為一個佳話的是當年禪宗兩派互相批判的曹洞和臨濟,前者是走坐禪路線,後者是走參話頭路線。

當年臨濟最出名的大慧宗杲禪師,批判曹洞走到是默照邪禪。

曹洞的也批判臨濟的是狂慧。

但,這兩位大師的廟,相距只是街頭街尾。

如果你跟臨濟路線走了三年沒消息,臨濟的會轉介紹你去曹洞學。

你學默照三年沒消息,老師也會把你送去臨濟的。

老師們絕對沒有山頭主義。

山頭和叢林是有分別的,為甚麼四祖開始就下令所有的廟都歸國家的?

因為一旦有了廟產,就會有較多的權力鬥爭。

所以,嚴格的說法,禪宗是不能搞山頭的。

法鼓山目前的當家,不是聖嚴的本意。

但,他去世後,就有人用權,採取投票制度。

所以,投出來的人,是有人際縱橫能力的人。

西藏的修行人,在沒有活佛轉世的制度之前,只要聽到哪個修行人很厲害,就會有人去跟他學。

後期有了活佛轉世制度,偶像崇拜的味道越來越重,有一些是嚴重到變成如同恐怖份子那樣......

不是說現在的活佛都是這樣,朋友有遇過一個西藏師父,西藏師父也打算給一條龍的服務,把他從最基礎的訓練到最深入。

換句話說,是要訓練他成為合格的 " 傳法 " 師父。

當我朋友問起他關於化虹法的時候,他的師父就說他沒有這個法,不過,只要他有心要學,要進西藏找另一派的師父,他會寫一封推薦信給他。

完全沒有派系之分,這就叫做胸襟。

但,反觀現在的一些佛教山頭,很明顯的是慈X。

他們是不鼓勵信眾到其他道場,官方內部言論是說去不同的道場學習會亂,也不鼓勵信眾靜坐,說靜坐的話就沒有時間行善(換句話說,信眾們就不能去法鼓山了)。

而且信眾們還會互相監視你,若你被發現到其他道場,被報告上去,你在慈X教團裡面的位階就會被降級?

有沒有胸襟已經很明顯了,他們還反其道而行,積極控制信徒的思想行為言論!

所以,你若到一些正常一點的教團,跟他們的教友們交流,會發現大家各有不同的性格。

但,若你一到慈X,你只會看到一種性格。

講好聽點,叫做規律;難聽點,就是一個邪教組織。

記得,邪教組織不一定是做傷天害理的事,(相信已有不少人認為慈X有),邪教組織最大的特點是所有信徒的言行已經被控制和複製。

爐教主和消評蝕,雖是附佛外道,標榜個人偶像崇拜。

但,他們對信眾行為性格的控制卻遠遠不及慈X(雖然慈X也開始弄了個證嚴佛像)?

奉勸各位,若想搞修行的,任何一個不讓你參訪其他門派的師父或團體,請馬上遠離!

另外...

安忍是讓我們能變得圓融隨和的一種智慧。

安忍的意思不是指强迫自己去忍受我們不喜歡的東西,或只是把我們的憤怒和不滿留在心裡囤積起來。

它的意思也絕對不是在面對傷害時保持消極被動。

相反,安忍包括主動運用智慧的推論,有意識地去消融我們心中可能會對他人有的怨恨。

修持不是靠威脅恐嚇,也不是無理的強迫接納,而是自己看清修學的利益,由道理的認知,歡喜自願的依教奉行,此乃正確的修法精神。

例如:為何捨棄瞋心,修習忍辱?當瞭解修忍辱的利益,自然想修學忍辱對治瞋心。

瞋心有許多過患。

瞋心生起後,很容易就會傷害他人,自己內心也不安寧,更摧毀過去的善業。

罪惡當中就屬瞋心最嚴重,所以它的正對治是忍辱,在修心中也最難行。

應該透過各種角度與道理思惟為何要修忍辱,進而歡喜地去做。

也見過不少搞身心靈(靈性)的朋友會關心自己有沒有淨化、功課有沒有學習到之類的。

不過,要提醒大家,身心靈(靈性)只是看生命的其中一部份,不是全部,也不一定是最準確的一部份。

不少熱衷這一門派的會認為若不清除、淨化或學習了生命給的教訓,就算你在怎樣的去進入一段關係、感情,或進入一個事業想賺錢,就會有很多的阻礙。

所以,有時候他們會模糊了,到底是真的要淨化或學功課?

還是,讓自己對過去愛情或事業的恐懼,有多一個理由來讓自己不改變行動。

再次的提醒大家:假設淨化和功課是真實存在好了,你的功課和淨化是要在一段實體的感情和事業裡面打滾、面對、磨練,才能得到真正的淨化和學習。

沒有真實的在戰場中的淨化和學習功課,就只是模擬淨化和模擬學習。

你得拋開所有的前提假設,有弄髒手腳身臉的魄力,才能面對最真實的自己。

身心靈(靈性)只是一棟生命大廈的其中一扇小窗口,宗教又是那棟生命大廈的另一扇窗口…

我們不需要把一個窗口看到的內景,就認定為整棟大廈的全貌(如同井蛙觀天)。

有本中文版的《山居法》(英文版是:Mountain Dharma),是對修行人,特別是藏傳佛法行者,非常有參考價值的一本書。

作者是幾百年前的 Karma Chakme,他宣稱這一本著作,從最基礎的,到最深奧的,都已經具備在書裡。

他還說,要侍奉一個師父,來得到他的口訣,有時候還是有難度,因為人都是有脾氣的。

但,他說這一個師父(山居法這本書,是沒有脾氣的)

英文版目前是出了四本,但中文翻譯版,我沒詳細看,但,我看了中文版的第二本,發現它的第二本中的內容好像還是英文版的第一本。

如果英文是要四本才出完,中文版要八本,也不要緊。

我擔心的是:中文版只是節錄部份內容。

英文版已經是刪減版了,中文版又是英文版的刪減版,那就很『那個』。

但,若你不是深入研究藏傳佛教的話,你的腦中只是留下更多的問號。

我很不明白這本書的中文翻譯版,有甚麼重要的內容可言?

我知道藏傳密宗雖說所有咒語要口傳或要有傳承之類的宗教官話,但,原版者就已經沒有這個包袱了,都直接寫完出來,你只是翻譯出版的,搞啥甚麼鬼還刪減咧?

(所以,建議可以看英文的話,就不要買中文版的。)

就像…

當一個人的時候,你曾經覺得旁邊有人、甚至直覺那是鬼嗎?

雖然目前為止科學無法證明鬼魂存在,但至少可解釋某些見鬼的體驗,可能只是因為大腦被騙了。

瑞士科學家就設計了一套簡單的機器與實驗,告訴我們「感覺有鬼」其實是在「感覺自己」。

再來:

目前看到那些父母把中小學生送去甚麼補習班的,他們只是一味的以為小孩子是白紙,我們灌輸甚麼給他,他未來就會變成甚麼,完全不把他當作是人。

身為父母的,撇開東方對分數文化的窄視,放下高分高文憑就是賺錢的迷信,若真的要灌價值觀的話,不要灌輸甚麼用來奴化孩子的洗腦,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學習欲。

學習欲強的人,只要再培養多一個價值觀 —— 所有問題都有解決方法,只是你有沒有想到而已。

兩個價值觀配搭在一起,這個人就可以堪稱 —— 人類。

記得,人類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他會進步、會思考。

而不是那種擁有被改造成僵化人腦,非黑即白的世界觀。

學習欲是很純粹的,你不能用威逼的,不能透過講某些道理來說服一個孩子硬生生的『接受』。

學習欲是生活態度,從興趣和應對挑戰者著手,才有機會達到。

父母的責任在於給予魚以外,還要先跟他們一起釣魚,然後逐步的教會他們怎樣自己釣魚。

網絡上一些文章說臨死病人最後悔的需求是家人的親情、和諧人際關係等等。

又或者某整容醫生的遺書,說明他如何發現錢並不能給他帶來快樂,又或者馬雲發達後說他是個失敗的父親和老公等等的資訊。

請大家先不要不經思考就囫圇吞棗的相信,然後還傻到去實踐。

要知道,臨死的人自有臨死的人該有的體悟,如果你是活著奮鬥的人,不要笨到以為臨死之前的人所說的話就是人生真理。

因為我可以告訴你如果一個自認有才華、有商業眼光的人,如果迷信人生的真理就是與家人有很好的關係,他花了整人生的時間去搞好他的人際關係,壓抑或埋沒了他事業上的戰鬥欲望,他臨死的時候就會後悔的說:人生的意義在於忠於自己的熱忱和自我實現。

人,就是賤。生前輕視哪樣,臨死就會後悔哪樣。

但,這只是他成功的騙到了自己。

發達後的人也會經歷同樣的自我欺騙。

你,是活人,就你他奶媽的娘好好的活在當下。

臨死前後不後悔,留給臨死前才去思考。

人生所有的意義,都是對號入座的意義。

如果你覺得你的人生意義沒有對號入座,你只是在證明著你,已經對號入座了而不自知。

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後,你會很悲傷、很無奈、很憂鬱等等?

那是你第二層的對號入座。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 經典 --

在不少的激勵演講和一些書裡面,相信大家也看過這句話:要成功,就要與成功的人在一起。

講這些話的名人,相信還有更多......

他們說成功人士或有錢人友善,肯教人,不自私。

所以只要你常與成功的人在一起,你學會如何成功,或被他們的成功所感染到最後自己也成功了。

但,這種說法有關很嚴重的缺口。

別說成功的人,只要是人,就會有階級觀念、圈子觀念。

這不是他們自私或狗眼看人低,而是時間和資源管理。

但,這結論是很粗糙的:

第一,你搬到豪宅區住,你的經濟能力是屬於他們那個階級的,他就會比較放心的認識你這個鄰居。

第二,他有可能是把禮貌視為等同接受了他。

事實上,禮貌不等於友善,友善也不等於接受了你。

就算在有錢人的圈子裡面,也有階級觀念。

在這圈裡面,你能夠對同一階級的有錢人,常常在一起做朋友的,你對上層階級的是希望他們能接受你,你對下一層次的是友善、禮貌。

你之上和你之下的,都不是會常常跟你在一起的。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如果你想成功,就得常跟成功的人在一起。

那麼你為甚麼不問問自己,那些成功的人為甚麼要跟你在一起?

他們跟不成功的你在一起,豈非自作賤的敗壞自己?

他們想失敗嗎?




為什麼我們的幸福,要取決於別人腦中的想法?

--愛默生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