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 Menu

2014年8月16日 星期六

佛教版之《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


在前幾篇​​文中,有提到不能單從語言文字就得知一個人的修行程度。

既然那麼多佛教徒,認為看文字就可以判斷證量,甚至如來藏真的是佛說,只限於大乘教法......

我等這些邪魔外道們,對經典有很多不明白,倒想和諸位佛教徒,玩個佛教版《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讓你們說一說,哪一個講法是佛,大和尚,等等大乘佛教修行人所說的,哪一個說法不是!

在遊戲開始之前,請各位先準備紙跟筆,下面有十一道題目,各位玩家必須在紙上記錄,自己判斷哪一個是佛說,大乘法,哪一個是小乘法,外道法。



還有,請對自己誠實。



*************************************************** 這是分隔線,哈哈哈!



試題如下:


1. 『問:如何收攝心智?答:如果了悟自性,那就無心可收了。
當心智寂滅,自性自然輝耀。
悟道者的心智可能是活躍或者不活躍;自性獨自存在。
因為心、身、世界皆不離自性,不能獨立於自性之外。
它們能相異於自性嗎?
只要覺知到了自性,一個人何必擔憂這些幻影?
它們如何能染著自性?』


2. 『一天下午,我又上山,在我常坐的一塊巨石上坐下,我是睜著雙眼坐在那裡的。
幾分鐘之後,我不知道自己身處何地。
在那一刻之前,和大多數人一樣,我總是在想“這”是我,“那”是別人。
但是那天,第一次,我分不清什麼是我,什麼不是我。
我曾認為的我變成了周圍的一切。
我以為這種瘋狂的狀態持續了5到10分鐘,但是當我回到正常的意識狀態時,發現4個半小時已經過去了。
我就那樣坐在那裡,意識完全清醒。
自成年以來,我第一次流下了眼淚,眼淚簌簌地落下來,濕透了自己的襯衫。
那時的我,是個絕對不會流下一滴眼淚的人。
但是那時候,突然之間,淚水連連,打濕了襯衫。』


3. 『佛陀也是這樣:當他熄滅三界時,他正坐在某地的菩提樹下,他並未飛入三界。
他在心中熄滅它們,因為三界就存在於心意之中。
那些志在熄滅三界的人們,應該在他們的心裡如是熄滅它們,惟有如此,他們才能從心裡銷毀臆測的活動,只剩下涅槃,這是最初的法,它認識「不死」。』


4 .『接著下來就是所謂涅槃寂靜---就像寫出數字1234567890,然後把1~9擦掉,只剩下0,不再寫上任何東西,剩下來的就讀做零,但它全然沒有任何價值,你不能用它來和其它任何數字加、減、乘除,然而同時你也不能說它不存在,因為那兒有個0(零)。
 這就像知悉一切的洞察力,因為它摧毀了臆測的活動。
換言之,它完全塗銷了臆測,並且全然不涉入或停留在任何的臆測之中,在「塗銷」或「摧毀」臆測活動的字眼裡,產生了問題:「當臆測完全地被摧毀時,我們要停留在那裡?」
答案是我們將停留在一個不是臆測的地方---正是涅槃之境。』


5.『它們存在,但自性是空的。
我們依慣例稱某樣東西為痰盂,那支是創造出來的名稱,或者我們也可以稱它為罐子。
事實上,就名稱的角度來看,它們是空的。
但是我們卻會習慣性地加以執著,而誤認為真實。』


6.『相反的,本心則超越善與惡。
當你偏離本心時,每件事都變得不確定,有無盡的生死、不安、焦慮與艱苦在等著你,沒有任何止息的方法...... 境是境,心是心,如果心沒有被境污染,就不會痛苦。
清淨心堅若磐石,它是一種覺醒的狀態......』


7.『心本身是獨立、清淨與光明的,其自然狀態是平靜的,沒有樂與苦。
這就是心的真實狀態。
因此,修行的目的就是向內尋找,持續觀察,直到找到本心為止。
本心也稱為清淨心,是沒有執著的心。
它不受外境的影響,不會追逐喜歡或討厭的現象。
此外,它一直都是覺醒的,完全明白它的一切經驗。』


8.『問:「覺知者」與「本心」是一樣的嗎?

答:不,不。「覺知者」是會變化的事物,它是我們的覺察……每個人都有這樣東西。

問:所以不是每個人都有本心?

答:本心潛藏在每個人裡面,每個人也都有「覺知者」。不過「覺知者」是你永遠無法論斷的;本心雖然人人都有,不過不是每個人都看得到它。

問:「覺知者」是自我嗎?

答:不是,它只是生起的覺知。像這樣提問,只會引來無盡的疑惑。你無法只從別人的話裡,得到清晰的見解。窮追不捨的發問,無法讓你了解實相,你需要自己去體悟。往話語指出的方向去觀察,而不要陷在話裡。』


9.『當我們了解事物的實相,並且不會執著苦與樂時,我們就不需要刻意忍耐,因為法已經在我們的眼前,我們的經驗就是法。
無論什麼事都是法,覺者根據實相而覺知。
經過學法與見法的過程之後,現在事物已經成為法。
當經驗是法時,我們就可以停下來,因為寂滅已經現前了。

沒有必要再使用任何法,因為每件事都是法。
內外現像都是法:能覺知者是法,因緣是法,這個覺知也是法,一切皆合而為一,即解脫。

這個自然的本質,沒有生、老、病、死,也沒有悲喜、大小、高矮、黑白或輕重之別。
沒有東西可以和它相比,也無法描述它。
世間的名言概念都沾不上邊,也不適用。

因此當佛陀談到超越的層次時,他說:「唯有智者自己能夠了知。」
它無法對人宣說或顯示,只能施用善巧方便而已。
達到它的人,將不受後有。
世間的名言概念完全派不上用場,只能到此為止。
以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安住在自然的狀態,即寂滅與安定中。
無論受到批評或稱讚,都可以不受干擾。
我們隨順自然,不受外界影響。
這就是解脫,覺知並且不落兩端,我們將會體驗到安樂,這是真實的喜悅與平靜,超越一切世間法。
我們超越一切善惡,凌駕於因果與生死之上。』


10.已得大全智,圓滿大佛道,不二無終始,亦無中間境,無生無夢睡,自體發光明,此法永光耀,是根本自性,當知一切法,自性皆如空,亦復無有始,無有殊異性,任時處皆爾,一切法自性,皆原始明覺,決定義無變,人如是能忍,乃堪入真如。


11.諸性無自性亦復無言說甚深空空義釋子不能了一切性自性言說法如影自覺梵智子實際梵所說



遊戲到此結束,各位整理好自己答案,才繼續往下看謎底



*************************************************** 這是分隔線,哈哈哈!














謎底:只有第十一題有用上大乘經典做參考,其餘一律是印度瑜伽師,南傳禪師和印度教經典說法。

1.拉馬納,馬哈希(Ramana Maharshi)的說法
2.撒咕嚕(Sadhguru,Yaggi Vasudev)的說法
3.阿姜曼(Ajahn Mun)的說法
4.阿姜曼的說法
5.阿姜查(Ajahn Chah)的說法
6.阿姜查的說法
7.阿姜查的說法
8.阿姜查的說法
9.阿姜查的說法
10.改自《唵聲奧義書》第四卷,第81,91,92偈
11.改自《楞伽經》卷二

哈哈哈哈,有多少人把『小乘南洋阿羅漢』阿姜曼,阿姜查的說法誤以為是大乘如來藏真心說法啦?

不是說小乘『執法』嗎?

不是說小乘『不知道萬法唯心造,心外求法』嗎?

匯率法師不是說小乘不知道有真心嗎?

為什麼阿姜曼又說『因為三界就存在於心意之中,那些志在熄滅三界的人們,應該在他們的心裡如是熄滅它們』?

為什麼阿姜查又說『心本身是獨立、清淨與光明的,其自然狀態是平靜的,沒有樂與苦』?

好笑好笑!『因為心、身、世界皆不離自性,不能獨立於自性之外。』

這類好“如來藏”的說法,竟然是印度瑜伽師拉馬納.馬哈希說的!哈哈!『第一次,我分不清什麼是我,什麼不是我。』

這類“看話參禪起疑情”的講法,竟然是瑜伽師撒咕嚕的說法!『這個自然的本質,沒有生、老、病、死,也沒有悲喜、大小、高矮、黑白或輕重之別。
沒有東西可以和它相比,也無法描述它。
世間的名言概念都沾不上邊,也不適用。』
咦?這不是心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嗎?
為什麼是『小乘南洋阿羅漢』阿姜查說的?!
不是說小乘『落空』,『執著空定』嗎?

『這些東西確實存在,不能說它們不存在,但是它們是存在於空性之中。』這句不正好是小乘阿姜查說的嗎?

剩下來的就讀做零,但它全然沒有任何價值,你不能用它來和其它任何數字加、減、乘除,然而同時你也不能說它不存在,因為那兒有個0(零)。』這句不是小乘阿姜曼說的嗎?

真的是『奇哉奇哉,一切大乘佛教徒皆有大乘根性,唯南洋阿羅漢是小乘焦芽敗種!』

有多少位大乘佛教徒誤把第十題的《唵聲奧義書》當成佛教的東西了啊?

各位把『佛』改去『梵』,『真如』改去『永生』,就是奧義書原文了。

又有多少位大乘佛教徒把源自《楞伽經》的偈語當成外道法了呀?

原文在此咧:諸法無自性,亦復無言說,甚深空空義,愚夫不能了
            一切法自性,言說法如影,自覺聖智子,實際我所說

嘩!我只不過把『愚夫』改去『釋子』,『聖智子』改成『梵智子』,『我所說』改成『梵所說』,就認不出了嗎?

不是說單憑三言兩語,問答就能夠判斷一個人的修行程度嗎?

為什麼佛教徒會把小乘當大乘,印度教當如來藏教,《楞伽經》當外道法?不是說經典有『密意』嗎?

為什麼你的如來藏密意那麼脆弱,才改幾個名詞,教義碰都沒碰,就變得佛梵不二了?

翻開《奧義書》,我相信還可以玩佛教版《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好幾遍。

這算不算《佛教徒的恐懼》娛樂版?

這像不像在現今3C產品與網路的方便多元普及趨勢下,還是有人再抱怨其方便性帶來舒適的不安全感!

釋論:

這啟示只是寫給藏傳修行人看的:

藏傳一般的由生起次第(本尊)修到圓滿次第(氣脈),然後由圓滿次第再進修心性定(大圓滿、大手印等)。

少數的傳承是倒轉過來的。

但,當研究越深時,發現這個次第是倒轉過來修的可能性、可行性和應該性越來越高。

這讓我想起一般藏傳的紅教或白教的,會把心性修法視為最高的。常遇有人問起關於心性修法的立場。

記得當時告訴他本來的立場是這一個,因為是由師父們、眾經典和文獻中所講的。

但實修的過程中和觀察到其他人修心性定的過程中,就覺得有納悶的地方。

這個最納悶的地方是:修心性的人未必能夠轉化自己的煩惱。(註:前幾年,這個心性轉化煩惱的納悶就被破解了,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

當時就有被問到:『那,修這個心性定你覺得有甚麼好處?』

『對於不取不捨的心理狀態,確實是能夠很實際的體驗到。』

當時的回應是很有驚喜的說:『那麼心性定可能是最基本的功夫,沒有了這最基本的,其他的功夫就不能玩練下去了。』

確實如此,若論複雜度,氣脈的修煉比心性複雜,而生起次第的修行又比氣脈更複雜。

還有 ...

許多人心中充滿煩惱,不面對、不對治,只一味假裝、壓抑,這没用。

可能以為别人不知道所以裝着。

很多修行者或一些很善良的人,不用刻意去裝,本來心就很開闊、很平靜,因此他們不需要刻意去忍;但很多時候很多人修行修得很苦,這是因為刻意去壓抑,因為這不是如法的修持 ...

(禪修)安住在當下,就像在水鍋裡放球,刻意用力丢下,球會彈出,輕輕放下,球就安住;要自然輕鬆的安住,不要刻意安住每一剎那,反而生出煩惱。

眼下看到很多我們華人弟子;感覺都很有信心,但他們在依止上師修行時;就不是那麼穩定,今天出現個大上師、大喇嘛就去拜,哪天又來一個仁波切也去拜,不斷如此就會增加很多上師,因為不同的上師各說各論,然後就會被搞糊塗了,不知該從哪裡開始,真正要聽誰的、真正要依止誰!

再來:

這就是你的生活嗎?

時間漸漸由享受變質為渡過,信任也慢慢與懷疑掛鉤;
最初的憧憬被壓榨成求溫飽,過去的雄心早已被知足淹沒,
混亂中只能遵循耳邊的嘶吼、只期望每個錯身都僅是沉默,
何時金錢成了物質等價交換、休息只為了療傷;
難熬是因無力改變而接受,難過是因無可奈何而妥協!

那條街,是我們匆匆走過的童年歲月;
那間店,是我們快樂相聚的淺嚐品味;
那畫面,是我們熟悉回憶的見證照片;
那城市,是我們記錄成長的代言地點。

怎麼耳熟能詳的路名,我卻不知道怎麼去?
怎麼天天路過的路口,我卻不知道在哪裡!
曾經最引以為傲的家鄉風景,為什麼現在卻只剩照片而已!


來源:網路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