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 Menu

2012年6月14日 星期四

楞嚴經說的修行方法,如何入流亡所,六結怎麼解法?



講楞嚴經,那得偷個空閒才能夠講唄!我就答覆您問的:如何入流亡所,六結怎麼解法?

回答網友所問......

在《楞嚴經》裡共有二十五圓通。二十五圓通即是告訴我們二十五種修行的方法,依據這二十五種方法修行都可以得到解脫、成就聖道。

雖然說,六根任何一根都可修,但也各有其不同的優缺點。

例如:眼根,我們的眼睛是見明不見暗,只要電燈一關就什麼都看不見了,而且,左右兩邊旁觀祇能看到三分之二,另外的一分就不能看清楚,對後面的事物更不用說了。

再說鼻根,我們的鼻子有「出息入息」,這一出一入當中有個空檔,也就是在出息入息交替當中會停一下,這個停的空檔,鼻子就產生不了作用,所以還是有一分的不圓滿。

再來就是身根,我們的身體覺得「今天天氣很冷」,是因為有這個「冷」,所以才知道「冷」,如果沒有這個「冷」,那麼身體就不知道了。因為有冷、熱、順、逆、苦、樂,所以我們才知道;假如沒有冷、熱、順、逆、苦、樂的話,身根就什麼都不知道了。

還有舌根,我們在吃東西的時候,知道東西酸甜苦辣的味道,但沒吃東西時,就不知道酸甜苦辣了。而意根有想前想後、患得患失的毛病。

所以,觀世音菩薩在六根當中祇選擇「耳根」來修,因為耳根祇有聞,祇有聽的特性,即使把電燈關了,耳根還是聽得見。近聽得見、遠聽得見,前後左右上下東西南北方也聽得見,縱然有房屋、牆壁障礙也聽得見;即使十方同時打鼓,也可以同時聽得清清楚楚的,這是耳根的殊勝。

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等聖號,也是用耳根在修,所謂「一句佛號一念心」,自己念佛給自己聽,就是「返聞聞自性」的初步;不管是念佛、持咒、誦經,都是念給自己聽,只有知此才能把心收回來,這也才是念佛、持咒、誦經的目的。所以說,耳根是最直接了當的,當然功德也是最殊勝的了。

一般中下根的人把道理明白後,將所明白的道理運用在日常生活或禪修當中,這時才稱為修。但上根利智的人,聞了以後就是思,思的時候就是修。

楞嚴經說:「初心不能入,云何證圓通?」初心,指的就是修習任何法門,剛剛開始的那一念心。這一念心要從什麼地方去入呢?

六根雖然都可以入、可以修,上面說過,觀世音菩薩認為耳根最殊勝,所以選擇耳根來修。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耳根,耳根能聞、能聽,聞性是不生不滅的,不會隨聲音的生滅而生滅,可以毫無障礙的周聽十方。

我們的心,是流動的,通常都是往外流,從六根門頭流到外去攀緣六塵境界,這就是眾生。現在,把心收回來,不讓它跑到外面去,兩耳內聽,兩眼內視的,把這念心入歸到本性、自性,外面的任何境界也就都與我們毫無關係了,禪宗稱此為「迴光返照」。我們在禪七當中的數息、參話頭、中道實相觀的三個法門,都是「入流」。

修行有能有所,「所」指的是外面的聲音,當我們的心往內聽、往內收,收到最後,心就離開了外面的塵勞及一切相對的境界。「初於聞中,入流亡所」的功夫祇是第一步。

照經中所說「入流亡所,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的這一段都是在世間上用功,是世間法,這念心並沒有得到解脫,沒有契悟到空性,因此稱為世間。契悟到了空性後,還有一個覺性的存在,是小乘聲聞、緣覺的境界,達到了空、覺都不住,真正的寂滅現前時,就超越世間、凡夫、二乘的境界。

從這一段來看,或者依佛經裡所講的,要得到真正的大解脫,必須解開六個結,因為結就是煩惱,哪六個結?

第一是動結。人從出生到老,從求學到就業,心始終就沒有停過,時時刻刻都是在動的當中,動相就是一個結。「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是解開動結的方法,心不往外聽要內聞,聽到什麼聲音都不理會它,真正做到了,不嫌台北市的喧鬧,更不會執著在寺廟或深山的安靜,人有一個毛病就是「逃境安心」,以為安靜必須從境上去求,而不知道從心上求。

第二是靜結。這個心知道往裡面收,往裡面聽,不去理會外界的一切聲音,身心就感到安靜了。如果貪著靜境的話,心執著在靜上面,禪宗稱此為:「死水不藏龍」,沒有大智慧,祇有一個空空洞洞、清清明明的境界,一點用處也沒有。「初於聞中,入流亡所」離開了動境,解開了動結,接著「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心離開了動靜二相,這念心了了分明,知道外界的一切與我都沒有關係,這念心始終如如不動,就解開了動靜二結。

第三是根結。捨棄了動靜二相的塵勞,但是六根還在,六根存在是生死的根本,因此根結必須解開。這念心繼續的往裡面收、收、收……,收到最後,六根沒有了,覺性一現前,就離開了根塵,也解開了根結了。

第四是覺結。離開了根塵後,就是一個覺,一個空的境界,還是相對的境界,所以空也不能執著。

第五是空結。如果執著一個我所知道的這個心、這個覺性,還是有能所,因此覺也不能住、不能執著。不住覺,不住空就超越了世間、出世間了。

第六個是滅結。沒有了能知的覺,所覺的空,這個心從生滅生滅,達到了寂滅,還有一個「滅」的境界,執著一個「滅」還是結,因此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寂滅也不住,真正的寂滅才能現前。

《楞嚴經》雖獨讚耳根圓通法門,其實真正的圓通之義,妙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並非唯有「耳根」法門才是了脫生死之路。

拿我一直跟您們談的五隨心、六不要...去對對您那個問題唄!


(文章來自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