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 Menu

2011年6月12日 星期日

優婆塞、優婆夷釋疑



清信佛教徒絕對不是優婆塞、優婆夷


佛曆1013年,公元469年,南北朝宋泰始五年,北魏皇興三年,歲次己酉,北魏獻文帝設僧祇戶﹙歲輸穀六十斛入僧曹﹚及佛圖戶﹙以罪民、官奴供佛寺役使﹚用以服務出家貴族,人數高達五十萬人以上。

這可能就是傳來漢地佛教始設佛教奴婢的紀錄。早期佛教不將在家人視為奴、婢,後來卻將漢地俗人視為次級人,授與優婆塞Upasaka戒、優婆夷Upasika戒以服侍三寶,原始佛教的四眾平等,從此卻變成「僧尊而俗卑」矣!

由於日本佛教是後秦胡人符堅時派人傳往韓國,再由韓國傳至日本時,當時已有胡人視漢人白衣為優婆塞、優婆夷之觀念,故後來日本人也不明究理地,將優婆塞解釋為凡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近善男等,都是優婆塞,這是非常錯誤的。
而善知識、善智識、善男子、善女人都是四眾、四輩。尤其古印度有姓的男女稱為族姓男、族姓女,而被一般人視為奴、婢的是沒有姓的賤民。

西元後,後世漢化胡人貴族出家諸僧視漢人白衣如奴Daasa如婢Daasi,始有優婆塞﹙Upaasaka,male servent近事男﹚、優婆夷﹙Upaasika,female servent近事女,雖歸為四眾,輩份則有別﹚的稱呼。
Upaasaka源自Upaas,即近坐、侍奉、崇奉﹙to sit near to,to serve,to worship﹚。故知優婆塞是梵語之 upaasaka 譯音,又作烏波索迦、優波娑迦、伊蒲塞,意譯為近事、近事男。居士不是近事奴、婢之優婆塞、優婆夷。

優婆塞、優婆夷絕對不適用於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
故而今日之白衣不知音義卻也自稱優婆塞、優婆夷,但莫自賤。

《阿含部》經典佛陀都是稱在家居士為清信士、清信女,梵語中的Prasanna則是清信士,Tevacika才是信者,不可混淆。
清信士為在家修學佛法眾之一,如國王、大臣、百官等等之學佛者,誰敢稱他們是優婆塞、優婆夷。
優婆塞、優婆夷是西域胡化佛教特意翻譯來稱呼戰俘的漢人奴、婢用的。

因為後譯之四眾卻逐漸不知而轉稱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為四眾,已與佛在世時有別。
故知,屬於後譯或後造之經文,才會出現有優婆塞、優婆夷之稱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